龙口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龙口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大力推进全市科学技术进步,根据国家、省和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现制定《龙口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一、“十五”期间龙口市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龙口市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各级坚持大力实施“科教兴龙”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步伐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十五”以来,全市实施科技发展计划216项;争取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111项,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7583万元,获得上级各类科技支持资金2022万元,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71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32项,其中“万吨油压双动铝挤压技术与装备研制”和“农业节水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申请专利1546件,累计达到2778件,居全省(县、市)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在2001—2002、2003—2004年度两次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均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总分居全省前列,并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

(一)“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累计达到55家;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累计

达到6家。2005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23%。以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等为主导的技术领域不断壮大。能源、铝制品、汽车零部件、生物环保透湿材料、葡萄酒、果蔬加工等产业发展较快,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60亿元,为“九五”的2.4倍。

2、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标准农业、绿色农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全市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多处,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示范园区156处,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新技术、新品种480多项,新技术和新品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100%。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6处,建有总库容达20万吨的气调库、冷风库群。有13个农业项目被列入省以上科技计划。

3、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龙口市被批准为“烟台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标志龙口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技术创新向更高层次推进。2004年龙口市参与全省公开竞标,被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几年来,龙口市从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等方面,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有4个单位获得省专项资金支持,创建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8家,省级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重点企业5家、烟台市级14家。

4、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十五”期间,全市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80多处,累计开发高新技术产品600余种;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处,全市实施省级以上“星火”、“火炬”计划27项,累

计达到202项;争取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5项,争取国家科技攻关计划4项,创国家重点新产品20种,累计达到130种;发展民营科技机构34个,创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9家,累计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09亿元。

5、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一是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先后创建了《龙口科技信息网》、《龙口新干线》、《龙口网上技术市场》、《龙口农业信息网》、《龙口先进制造服务平台》等10多个网站,帮助1200多家企业免费入网。同时,组织开展科技信息培训20多期,帮助指导企业建设网站30多家。二是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依托,与省内外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召开项目洽谈会16次,引进项目34个。建立网上项目库,推介高新技术项目480多个。在孵企业累计达到27家,毕业企业2家。三是发挥市政府科技顾问团作用,论证科技发展规划6次,为企业进行技术诊断200多次,帮助解决技术问题160多个,为企业提供咨询380多次。

6、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龙口市将科技工作纳入机关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2004年召开全市科技大会,表彰奖励科技(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个,科技功臣11名。全市举办各类科普宣传200多次,科技讲座120多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70多次。同时还举办了大型“科技成果展”、在电视台开办“科技之光”栏目和在《今日龙口》报开办“科技园”等,进一步营造了科技工作氛围,提高了全市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龙口市科技事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技术产品比重偏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偏少;企业(R&D)研发投入明显不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不高,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品缺乏竞争力;传统产业仍占龙口市主导地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缺乏,现有人才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紧紧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龙”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统筹全市力量,集中抓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全市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突出重点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基础

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在有关重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把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创新环境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优化人才结构,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业潜能。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借助外力推动创新的原则。积极促成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实行联合攻关,优势互补,集中各方面力量,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坚持立足现实前瞻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支撑发展与引领未来相结合,提高科技满足需求和超前发展的能力,按照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超前部署,突出重点,创造新的需求,培育新兴产业,为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提供支撑。

(三)奋斗目标

1、“十一五”期间龙口市科技发展总的奋斗目标是:切实加强自主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进程,全面提高龙口市产业竞争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促进经济和

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10年末,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以上,使科技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成为提前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技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十一五”期间,建立和完善稳定增长的财政性科技投入引导机制,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到2010年,在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的基础上,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每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300件以上,累计达到5000件以上;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累计达到260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到65%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1%以下;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50%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75%以上;争取省级专利示范区1处,创建专利示范企业4家;培育5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依靠专利技术实现产品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较大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7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达到32%以上,培植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以实施科技村村通工程为重点,大力构建科技知识传播平台。到2010年,在全市建立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站点200个,培养农业科技信息员500名,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创建海洋水产养殖基地3个,争取省以上农业科技项目6个,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10个。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到2010年,全市企业研发机构达到23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家,新增3处以上联合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争取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16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8项;争取科研成果160项,烟台市以上科技进步奖40项,推广科技成果200项;建立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4家。

2、2011—2020年龙口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到2015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以上,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29%以下,建成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基地,科技引领龙口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率先成为科技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创新型城市建设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十一五”期间科技自主创新的重点任务

要继续以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为重点,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要坚持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以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高端创新机构,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和“成果转化”为重

点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龙口市的“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稳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

1、新材料领域

发挥龙口市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化的优势与特色,开展相关技术研究,重点加强新型铝材、新型建材、高分子材料、特种纤维和聚氨脂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精纺面料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在新型铝材开发上,以发展轻合金材料、高精度铝板带箔为重点,加快铝合金工业生产基地建立。充分利用龙口市万吨铝型材挤压机等相关设备,积极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衔接,开发生产替代进口的高速列车(汽车)车体结构大型型材、地铁车厢、磁悬浮列车和集装箱板材等大型工业铝型材,并逐步向军工用材发展。

——在新型建材开发上,重点研究开发低能耗的轻质、高效保温墙体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绿色环保室内外装饰材料等产品,加快新型建材的产业化开发,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在高分子材料开发上,以IT产业耐蚀材料、汽车专用材料以及家用电器材料为重点,研究开发节能、环保、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品,深度开发TPV系列产品,研制TPO材料及制品,提高改性塑料产业化水平,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建成国内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基地。

——在特种纤维和聚氨脂的开发上,以TPU和TPO高分子服装、皮革面料、PU合成革、束状超细纤维革以及与汽车配套的内饰

材料为重点,开展相关技术研究,通过联合开发,推向终极产品,形成产业化规模,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在精细化工的开发上,以染料、颜料、多种农药和医药中间体等产品为重点,研究开发绿色生产工艺、规模化生产技术,逐步向绿色环保型、高效低毒方向发展。同时,借助资源优势,作好褐煤、石油、天然气深加工等能源化工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在精纺面料的开发上,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开展纤维牵引拉伸、绿色染整等技术研究,开发轻量化、超薄型、多功能纺织面料,扩大高档毛纺的生产能力。

2、先进制造领域

围绕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开发汽车关键零部件、自动化成套装备、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技术。

——在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发上,开展柔性加工技术、仿生非光滑表面抗热疲劳耐磨材料制备技术、等离子熔敷防穴蚀技术等研究,搞好高压共轨燃油系统、PH、PM型喷油泵总成、BQ系列泵及高性能刹车盘、刹车毂、载重汽车制动毂、发动机活塞、缸套等关键汽车零部件的深度开发,提高技术含量。

——在自动化成套装备及微电机开发上,以节能、高效、提高加工精度为重点,研究开发发动机活塞柔性加工中心、计算机控制多功能果蔬加工设备、80吨板手锻造专用机械等装备;以发展工业小型电机和电机绕组自动装配成套设备为重点,积极拓展行业领域,膨胀产业规模。同时,加快智能化仪器仪表等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在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

3、生物工程领域

开展创新药物技术、发酵工程、酶工程等技术研究与开发,努力抢占生物技术的制高点。

——生物医药。开展脂质体纳米包埋、活性物提取等技术研究,加快口服胰岛素、神经节苷脂等产品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

——发酵工程。加快发酵新技术在酿造业、食品饮料业中的应用研究,开发葡萄发酵技术、食用菌工程等项目,建成国内葡萄酒酿制和食用菌产业较大生产基地。

——酶工程。开展酶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研究,加快复合微生物菌系列产品、L-天门冬氨酸、L-丙氨酸、聚天门冬氨酸和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系列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形成产业化。

4、电子信息领域

围绕城域宽带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开展嵌总线车辆工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企业信息化软件二次开发技术研究,开发计算机外部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等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事软件开发。

(二)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机械、纺织、化工、建材、食品、家电等产业的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实现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提升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模拟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加速传统产业高新技术的

研究与开发。要以推广新型实用技术为重点,有计划地推广普及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建立以工业、农业产业链为关联的产业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搞好与国家863项目的对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转化。要把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作为跟进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力争做到引进一批关键设备,掌握一批先进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通过二次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三)加快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农村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快科技知识向农业生产扩散。

——加快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综合栽培(养殖)等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发挥远程教育网作用, 积极实施农业科技信息化工程,构建网络化村村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高新技术的导入,加大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等现代农业开发研究力度。积极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加大海洋渔业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围绕培育壮大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引进推广果蔬加工、保鲜、贮运、包装等新技术,大幅度提高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大高新技术对旅游、教育以及文化等领域的渗透力度。

(四)大力实施自主创新示范工程

以贯彻落实“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方案”为抓手,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促其尽快成长壮大,同时,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骨干企业。围绕信息技术、新材料、数字化装备与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海洋高新技术、新能源与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在全市重点企业中筛选一批具有良好基础条件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形成自主创新示范点。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引导企业创办或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办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等研究开发机构,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完善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技术装备。

——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的原则,每年选择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龙口市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对汽车配件、特种铝型材、电子机械、新材料、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领域高科技项目的培育,有针对性地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围绕龙口市机械行业中的铸造技术和数控设备等方面生产发展的需求,研究解决共性技

术问题,不断提升龙口市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和自我配套能力。

——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围绕建设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加大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智能化集散控制系统(DCS)、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企业间电子商务(B2B)等信息化应用软件技术研究和开发,培育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推进企业管理、设计、生产、销售的信息化。

(五)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以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节能技术。开展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能源节约和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石化能源产业的深加工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和天然气、地热能、太阳能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广普及一批共性技术。加强秸杆等农业废弃物和塑料、垃圾、工矿业废气等工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模式。

——节水技术。重点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和设备,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支持电力、造纸、化工、纺织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支持地下水超采区水生态恢复及保护、水污染防治技

术的研究、多种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展矿坑水、劣质水,海水、废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开展水资源安全利用与生态水利综合技术研究。

——节材技术。支持对原材料消耗大、利用率低的行业产品设计技术、原材料利用关键技术、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关键技术、再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回收拆解技术、木材综合利用及节约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支持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节地技术。支持对土地的开发整理;支持对煤矿塌陷地、矿山挖掘地和生态恢复模式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持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生产潜力、耕地资源替代、土地集约利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产业布局、城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支持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和技术;加强对农田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推广;支持以节肥、节药、节种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节本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节矿技术。积极支持矿业开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支持龙矿集团海底采煤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攻关。积极支持矿山“三废”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努力提高矿山尾矿、废水、废气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循环生产技术。在企业中推行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实现企业内、行业内、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

研究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生物技术等工业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发展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减少污染。

——节约型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研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加强市政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城市污水和垃圾综合处理与利用技术等;加强节能节地型住宅、公共建筑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城市管理信息技术水平;引导城市使用普及天然气等洁净燃料,依靠新技术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依靠科技支撑城市发展。

(六)建设“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

围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确定的任务、目标以及重点项目工程,加快科技体制创新、科技机制创新和科技服务创新,不断提升综合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以示范市规划中确定的“四大技术”领域和“六大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强完善示范市工程建设指导体系,提高龙口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在建设期中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明显增强。

四、主要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完成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目标,必须加强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构建以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人才队伍、科技投入、科普与创新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障体系。

(一)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主导、科技中介服务为支撑的创新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优化科技产业布局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着力解决龙口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创建各类研发机构,大力培育示范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不断增强龙口市高新技术研发能力。

2、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加快完善先进制造服务平台和网上技术市场,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制造资源、技术咨询、科技培训等服务。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加快“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铝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三个专项实验室,并向社会开放。到2010年,引进高新技术项目50项,累计孵化企业40处。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联合召开高新技术项目(成果)推介会20次,项目库项目存储量达到1000个;发挥市政府科技顾问团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决策机制,为企业提供项目论证、项目引进、难题诊断和宏观指导等服务。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完善“龙口市远程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专家直接服务于龙口市企业、服务于龙口市经济发展的能力。

3、加快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以发展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机构、科技经纪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为主体的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重点,积极引进市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驻龙口市。鼓励龙口市民办科技机构(包括厂办研究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对外进行合作与转让,使科技成果尽快为经济社会服务。

4、以建立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为重点,加快信息网络、共享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建设。同时,研究建立科技成果库,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将龙口市的科研成果进行分类管理并向社会提供服务。要进一步加大专利技术的实施力度,推动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认真落实龙发〔2006〕6号文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支撑,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利用外资并举的科技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为龙口市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1、要依法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为前提,建立和完善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财政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每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总体超收而科技支出总额增幅未能超出经常性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水平时,于下一年度适当安排追加科技支出,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2、安排和使用好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技部门从国内筛选2—3个院校建立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使其科技成果在龙口转化;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和科技成果引进;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

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在龙口市主导产业中选择1—2项共性关键性技术课题对外进行公开招标,吸引高层次科研院所与龙口市企业联合攻关。

3、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资金投入。要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为抓手,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技术开发费用据实列支政策,一般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要达到年销售额的1%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要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以上。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三)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的基础上,采取扩大人才总量与盘活人才存量相结合,优化人才结构与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人才开发与激活人才创新相结合,自主培养人才与大力引进人才相结合等方式,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本着“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强市的重点任务来抓。

要加强人才政策和资金扶持,扩大现有高学历人才的培养规模,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科技人才和项目。

2、要认真研究解决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瓶颈,积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措施。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人才相对集中的大城市或在高等院校内设立研究所或技术开发中心,就地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科研开发,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探索新的便捷途径。

3、要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推行创新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定向培养硕士、博士生,建立博士后流动站。鼓励科技人员通过自修、培养、攻读高级学位、出国学习等途径,更新丰富知识。要重视对高级专业技术工人的岗位培训,促其尽快掌握使用新技术、新设备,为企业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继续落实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选拔政策,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跟踪考核,动态管理,对在自主创新中有突出贡献人员可以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建立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实行单位自主择人、人才自主择业,实现人才无障碍流动。

(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形成国际与国内合作并举,技术和人才引进并重,引进与输出并存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格局。

1、要加强和完善国际科技合作的工作机制,筛选一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项目、重大科技工程进行培育,开展科技协作攻关,争取上级部门的立项支持。以项目为纽带,积极推进龙口市优势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组织科技型企业承揽国内外科技工程。帮助和鼓励龙口市优势企业、科技型企业在海外和市外设立分支机构,作为跻身国内国际市场的切入点。

2、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扩散的机遇,吸纳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来龙投资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要抓住我省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契机,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充分利用龙口市的科技优势,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打入西部市场。

3、实施科技兴贸计划,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要认真落实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龙口市高新技术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国际竞争,提高龙口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支持一批重点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并选择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出口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出口产业基地。

(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加快龙口市“省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以贯彻落实《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重点,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培育和扶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努力创建一批专利特色企业,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和重点支持,促进专利工作的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