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3章意识和注意

因
活动是否具有组织性
素
(4)对个性的依从性:
主体的意志力
• (三)随意后注意
– 也叫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它兼具不随 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形式。
第四节 注意的基本特征
• 一、注意的范围
– 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 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的注意特征。本 质上,注意的广度也就是知觉的广度。
– 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 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 注意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加 强或减弱,称为注意的起伏。
–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又称 为分心。分心是指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 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的注意状态, 也就是说注意没有完全保持在当前所应该指 向和集中的事物上。
– 注意的分配能力主要是后天学习和训练的结 果。
– 实现注意分配的两个条件:
• 在两种或者多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 (半)自动化的程度。
•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内在关 系。
• 五、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 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注意 特征。
社会历史的制约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产生的。随着社会历 史的发展,人类意识的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和深 刻。意识和语言密不可分。
(2)从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意识也 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 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1)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能动性的体 现,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
意识和注意

▪ 这时停止你晨起的闹钟,看自己在什么时候自然醒,这时的睡 眠是代表你身体的真实需要,也找到最适合你的睡眠节律。
2.自我催眠
自我催眠的目的是帮助人放松,入静,使大脑进入自然 的睡眠状态。此时,由于集中了心智,对睡眠的焦虑自然减 轻,转移了人对失眠的关注。
充足的睡眠对维持健康很重要。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对人的各项身体机能 会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长期睡眠剥夺可能是导致糖尿病、肥胖症以及 其他一些威胁到生命的医学病症的原因之一。
梦是睡眠的必要部分,REM睡眠能够巩固白天习得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 在考前通宵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所在。
失眠:个体入睡困难或保持睡眠状态的困难。常见于处在紧张 、焦虑、抑郁中的个体。
你正在听讲,教室的门突然被人打开,哐当 一声门响,你不由得看了一眼……
终于到你喜欢的一门课了,你认真听讲,目 不斜视、心不二用……
在大街上,一位老太太一边走路还在一边织 毛衣…..
▪ 按照目的性和需要意志努力的程度,注 意可分为: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
是一种既有目的, 又无须意志努力
的注意。
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 就维持的注意。
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 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
维持的注意。
下面图形中, 你先注意到的是哪个圆?
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是图中的哪一张笑脸?
无意注意
▪ 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强度、对比、运动、变化、新异性 主观原因:知识经验、需要、兴趣、情绪状态、
期待等
▪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意识与注意

意识与注意
一、1.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2.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3.梦的特点: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二、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所以,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三、注意的特征:
1.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
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2,即5-9个项目。
2.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与其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是被动的。
3.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是主动的。
4.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⑴所从事的活动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⑵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⑶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珠话,也难以做到注意的分配。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行为过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能集中注意。
2.自动化意识状态:按一定目的完成任务,意识参与少,变为自动化。
注意要求少,并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
介于,主动意识与睡眠做梦之间。
醒着做梦。
不需要集中注意。
意识处于迷糊状态。
4.睡眠状态:虽然有意识活动,但自身并没意识到。
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心理活动与过程。
按照弗洛伊德似的说法,无意识中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
这些观念与想法。
因为与社会理论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二、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注意的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序。
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给以反应,排除无用的干扰。
2.维持功能:保持,持续的紧张状态。
3.调节功能:注意转变,实现活动转变,适应环境。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决定意识的内容。
2.密不可分: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自动化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意识的参与较少;白日梦状态,意识变化注意极少,紧张性低;睡眠状态,无意识,注意停止。
注意的种类:1.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基础心理学第3章 意识和注意

➢ 这位心理学家开始出题: “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 这时下来87人,又上去65人;在下一站下去49人,上来112人;在 下一站下去37人,上来96人;在再下一站下去74人,上来69人; 在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23人;在再下一站下去55人,仅仅上来7 人;在再下一站下去43人,又上来79人。”
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人本身的状态 ① 需要与兴趣 饥饿者对食物的注意 ② 情绪情感状态 女孩对漂亮衣服的关注 ③ 人的知识经验 不同的人对报纸上不同信息的关注
(二)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阅读时,自觉将注意力指向文章的内容。当 遇到困难时,人们通过意志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 所要集中和指向的内容上。 随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只有 人才具有随意注意。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 第二节 意识状态 第三节 注意 第四节 注意品质
第一节 意识
一.意识概述 二.意识的特征 三.自我意识
一、意识概述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指在给定的任何时 间里,个体所能觉察到的以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 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是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 变化的觉知。
第四节 注意品质
一、注意广度 二、注意稳定性 三、注意分配 四、注意转移
7±2
(1) 注意的广度
在一瞬间内,人能清楚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的数量。 如,一目十行。
心理学家耶文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黑布上放 置了一个白盘子,然后在上面撒黑豆,让被试迅速判断 内黑豆的数量。
实验表明,当黑豆数量在3粒以内时,正确判断率为 100%;当盘子内有5粒黑豆时,开始发生估计上的错误; 当不超过8-9粒时,估计还比较准确,错误次数在50%以 下;但超过8-9粒时,错误明显上升,大于50%。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第四节 催眠
一、催眠及其诱导
l 催眠是一种让人倍感神秘的意识状态,这种 状态是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 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类似睡眠儿实非 睡眠的恍惚状态。
1、催眠前注意两点: 良好的情绪关系 适宜的环境 2、催眠步骤: ① 询问解疑 ② 诱导阶段 ③ 深化阶段 ④ 治疗阶段 ⑤ 解疗阶段
外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当前知 觉目标无关的注意,也称刺激驱动注意。(据观察者的视 野外部的信息所引起的注意定向)
4、按注意对象分为:环境注意;自我注意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1、注意的生理指标 ① 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 ② 瞳孔直径的变化 ③ 脑的点活动和血流量变化 2、注意的脑科学研究
3、催眠的深度 动作支配期 知觉支配期 记忆与性格支配期
三、催眠的状态
l 个体在催眠状态下地特点: ① 主动性反应减低 ② 暗示性增高 ③ 知觉扭曲与幻觉 ④ 注意层面趋窄 ⑤ 催眠中的角色扮演 ⑥ 旧记忆还原回复 ⑦ 催眠中经验失忆
四、催眠理论
1、意识分离论 (希尔加德) 2、社会角色论 (斯帕诺斯)
二、睡眠周期(5个阶段)
1、通常人们会经历4~5个90min~100min的睡眠周 期。
2、睡眠阶段: l 阶段1:沉睡开始 l 阶段2:浅睡阶段 l 阶段3、4:沉睡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l 阶段5: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3、正常睡觉(7~8h,前3h恢复体力,后3h为心
理恢复
① 20%做梦(1~2h) ② 12%~15%深度睡眠(1。5h) ③ 50%~60%浅中度睡眠(3~4h) ④ 5%~10%浅与深度睡眠交替
三、睡眠障碍
1、失眠 l 主要变现:上床后很难入睡;容易惊醒,醒后很难再度入
心理学:意识和注意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 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又 称不随意注意,是由刺激物本身 的特点直接引起的。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 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又称随 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 、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注意。
04 意识与注意的关系
注意在意识中的作用
注意是意识的核心机制
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 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
他对象。
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 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 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心理活动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对象或某种活动 上,也叫注意的持久性。
注意的种类
注意选择性地处理信息,使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于特定的刺激或 任务,从而影响我们的感知、记忆和思维。
注意引导信息处理
注意帮助我们过滤无关的信息,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处理重要的 信息,提高我们的认知效率。
注意与决策和行动
注意不仅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还与决策和行动密切相关。通过注 意,我们能够做出决策并指导我们的行为。
意识。
它研究群体动力学、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和刻板印象等主题,以 及如何通过社会干预来促进积极
的社会变革。
社会心理学还关注社会和文化背 景下的意识问题,探究不同文化 和社会制度对个体意识和行为的
影响。
03 注意的心理学研究
注意的定义
01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
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应对焦虑和抑郁
02
通过改变对负面思维和记忆的注意力分配,心理咨询师可以帮
认知心理学注意与意识

C、过滤器模型无法解释的事实
(1)鸡尾酒会效应
…
Anny…
…
(2) Gray & Wedderburn 的实验(1960)
6 JEC
9
OB 2 TIVE
3 AUNT
4
追随耳
物 追随耳 理
特 征 非追随耳 分 析
选 择 性 过 滤
。。 。。
意 义
。。 分
反
。。 析
应
器
。。
衰减模型简图
3、反应选择模型
A、代表人物:Deutsch & Deutsch (1963) B、主要思想
追随耳
感觉登记
非追随耳
知觉分析
反
反应
应
组织输出
选
择
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
C、支持证据
Hardwick (1969)
注意加工和控制加工则是晚一些发生,按顺序进行,花费时间和 注意资源,能用来考察牲之间的关系,用来把片段综合为对物体 的心理表征
(二)注意的容量(能量分配理论)
无论是知觉选择还是反应选择,虽然各有自己的主 张,但根本上,两者都认为在信息加工得过程中存 在一个“瓶颈”的装置,影响了人们的信息加工, 使得个体在同一时间只能完成一项认知活动。
OBJECTIVE DEAR AUNT JANE
DEAR 5
JANE
• 表明非追随耳的信息也能得到一定的识别
(3) Treisman 的实验 (1964)
Knowledge of on a hill
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区别:
对过滤器的工作方式的认识不同:过滤器模型 认为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 衰减模型认为过滤器是按照衰减模型工作的。
3、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 & Deutsch,1963)
基本观点:
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 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 或衰减的装置,因此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 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即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 对刺激的反应。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 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 的分配。 资源分配方案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 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 量的评价、个人的长期倾向等。 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 方案体现出注意分配。
Kahneman的能量分配模型(1973)
从这个模型来看,只要不超过可得到的 能量,人就能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 或者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否则就会发 生相互干扰,甚至只能进行一种活动。
Treisman的衰减模型
刺 激
选 择 性 过 滤 器
意 义 分 析
反应
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共同点:
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都认为高级分析 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 予以调节。 在两个模型中过滤器的位置相同,都处于初级 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 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即注意选择都 是知觉性质的。
第三节 其他意识现象
一、睡眠与梦 (一)睡眠及人们对睡眠的认识。
20、30年代脑电图(EEG)的应用使人 们对睡眠的认识取得了突破。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睡眠可以分为四个 阶段。
成年人的睡眠模式
一个典型的夜睡模式
Minutes of Stage 4 and REM
2、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科学心理学是从研究意识起步的,冯特 最早用内省的方法来报告自己的心理状 态。 詹姆斯坚持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心理 学就是对意识的描述与解释。” 行为主义者摒弃对意识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 起,意识又逐渐回到心理学中来。
3、意识的功能
2、双加工理论(Shiffrin & Schneiden, 1977)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 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 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 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 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 为自动加工。
左耳 6 2 7
右耳 4 9 3
对过滤器模型的质疑
左耳:OB 右耳: 6
2 TIVE JEC 9
2、衰减模型(attenuation theory)
Treisman认为,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 无”的方式来工作的,当信息通过过滤 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 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认知心理学认为,无意识主要用于完成 一些背景任务,如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进 行监控、分类和储存。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包括:
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自动化的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无意识知觉)
例:They threw stones toward the bank yesterday.
(五)非意识(nonconscious) 指那些既不存在于意识,也不存在记忆 中却影响着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的信 息。
Treisman等得到的实际结果为:追随耳的反应 率为87%,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这个实 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或者可以说,支持知 觉选择模型。
4、多阶段选择理论(Johnston & Heinz, 1978)
选择在不同加工阶段上都可以发生。 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当前任务的要求, 在选择之前加工的阶段越多,所需要的 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
•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 力的注意。
(二)根据注意的功能分
1、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以注 意而忽视其他信息。
2、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 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 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持续性注意的因素:
限制功能:通过限制注意,减少刺激输 入的流量。 选择储存功能:选择性地储存有用的刺 激。 执行控制功能:让人基于知识和不同后 果的想象来终止、思维、考虑不同的方 案。
二、意识水平
(一)焦点意识(focal conscious) 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 (二)下意识(subconscious)或边缘意 识(marginal conscious) 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得到的意识。
刺 激
选 择 性 过 滤 器
容量有限的通道
反应
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并不 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的。 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 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 过滤器,受到人的注意。
实验证据
双耳分听实验(Dichotic listening tasks)
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如:
(三)前意识(preconscious):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与 潜意识之间的意识层面,潜意识侧面下所 压抑的一些欲望、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 面之前,先经过前意识。 认知心理学中,以前学到而储存在记忆中 的意识,称为前意识。
(四)无(潜)意识(unconsciousness) 无意识是与意识相对而言的,是个体不 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潜意识指潜藏在意 识层面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 验。
两类注意间的关系
两类注意的区别
无意注意
目的性 持久性 疲劳性 制约性
有意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 有明确的预定目 自觉性差 的,自觉性强 保持时间短,容 比较稳定、持久 易转移
不容易疲劳 更多受刺激物特 点的影响 容易疲劳 更多受主观努 力的制约
联系:
两类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地统 一着,单凭其中任何一种注意都无法保证 活动的顺利进行。 两类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基本观点
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 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 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 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这个模型也被称为单通道模型。
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
刺 激
感 觉 登 记
知 觉 分 析
反 应 选 择
反应
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的区别
这两种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 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的看法不同。 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 观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 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 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 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二)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 capacity theory)
把注意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 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 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 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 不到加工。
知觉选择与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刺激
觉 察
知觉 选择
识 别
反应 选择
反应
Treisman和Geffen(1967)对上述各种模型的实验 考验
他们应用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在同时呈现给 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个特定的词 (靶子词),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 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分别作出反应,分别记 录双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1、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与集 中。
注意的两个特性:
选择:即指向,确定心理活动在一定时刻的 方向性,把心理活动朝向、针对这个事物。 选择了一个事物必然同时离开其他事物。 集中:心理激活的程度或强度,集中的精力。
注意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对事物给予心理 上的选择与集中,是一种比较紧张的意 识状态。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注意是有机体在 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的选择机 制。
2、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 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总是在一定的意识状态下开展,注意表 现影响了意识的清晰程度和参与程度。
3、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 产生的心理状态。
第五章 意识与注意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刘百里 barryliu@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 1、对意识的不同理解 在哲学水平上,“意识”指与物质相对 立的精神现象。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 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相反。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可用 语言报告的东西。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不同 的激活水平,如清醒、注意、应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