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一、单项选择题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2.“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

……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

这种经营方式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6.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321页附解析)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321页附解析)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231页附解析)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 3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 4 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 6 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 7 课新航路的开辟第 8 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 9 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 10 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 11 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 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 13 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 14 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 15 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 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 17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 18 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 19 课经济体制改革第 20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 21 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 23 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 24 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 25 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 26 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测试卷模块测试卷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农业的起源 1从耒耜到曲辕犁2、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5 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 ·湖北孝感期中 ) 《淮南子·修务训》云 :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相土地宜 , 燥湿肥硗高下 , 尝百草之滋味 , 水泉之甘苦 , 令民知所辟就 , 当此之时 , 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 )A.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 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 , 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 :A 神农 , 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始祖 , “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说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 故 A 项正确 ;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 故 B 项错误 ; 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 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并不能反映医药学的产生 , 故 D项错误。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单元练习:第2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单元练习:第2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单元练习:第2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16世纪以后,我们可以在许多悠远的地域发现欧洲文明,并且西欧言语和基督教的方式被其他居民或自动或主动地接受。

〞这一现象末尾于()A.文艺复兴B.新航路开拓C.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B2.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

尔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时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时地输入中国,构成兴盛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构成,直接受益于()A.迪亚士的远航B.达·伽马的远航C.哥伦布的远航D.麦哲伦的远航D3.墨西哥的降服者迪亚斯在回想录中写道:〝我们废弃了印第安人中间的自觉崇敬和其他令人憎恨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给男人、妇女和一切降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能够已下到天堂。

〞资料说明了新航路开拓的()A.经济要素B.社会要素C.宗教要素D.技术要素C4.有学者以为:〝(天文)大发现是资本主义和封建权利的两种动力共同扩张的结果,是双重扩张〞。

对此了解正确的选项是()A.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依赖B.新航路的开拓为早期殖民扩张发明了条件C.新航路的开拓有着内在的偶然性D.新航路的开拓客观上传达了新的消费方式C5.下表为葡萄牙首都里斯本1501—1550年物价变化的状况。

带来这种变化的直接缘由是()AC.〝价钱革命〞D.第一次工业革命C6.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一切东西都价钱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由于西班牙()A.贵族阶级生活奢靡B.工商业开展迅速C.对殖民地疯狂掠取D.矿产资源十分丰厚C7.17世纪(严厉地说是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先人看来也能够是个令人蔚为大观的奇观〞,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1.“寅虎去,卯兔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11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寅虎”“卯兔”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2.《颜氏家训》载,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这反映的是( ) 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 D.市场经济3.中国台湾2006年8月28日载:广东省惠州市镇隆镇一个叫做窝尾坳的地方出土各类陶器和石器文物100多件,距今4500多年,根据以下两个图片判断当时该地区已经进入(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铁器时代D.青铜器时代4.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身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账,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5.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

第40、59回,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

第105回,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

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6.下面漫画能够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影响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2010·本溪)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一单元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二第一单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XXXX·南京)《后汉书》卷七十六载:‚(XXX)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XXX,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XXX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B)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XXX 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XXXX·惠州)《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B)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开展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解析]水利事业的进步确实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开展,但是这是一种间接影响,故A项错误;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开展的命脉,水利事业的开展直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开展,故B 项精确;是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事业的开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但这也是一种间接影响,故D项错误。

3.(XXXX·淄博)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C)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唐中期至清末主要形式田邑实物实物与货币各半货币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开展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干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竭强化[解析]西周期间官员的俸禄主要是田邑,到春秋战国期间变为实物制,仍然体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开展,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封建政治制度,因此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并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误;古代官员发放俸禄的形式由田邑到实物再到货币,与中国古代由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密切相干,故C项精确;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的是经济的不竭开展,不是中央集权的不竭强化,故D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练习试卷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练习试卷

第二单元练习试卷第一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2.15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主要是因为:()A.当时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D.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3.(05江苏17)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所谓的“价格革命”。

列关于“价格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B .引起了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C .扩大了世界各地区间的交往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在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5.关于“三角贸易”正确的表述是6.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并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在()A.18世纪下半叶 B.17世纪 C.18世纪上半叶 D.17世纪下半叶7.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A.织工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B.铁匠达比父子发明焦煤炼铁法C.锁匠托马斯·纽可门研制出蒸汽抽水机 D.机械师詹姆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气机8.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东方国家大多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造成这一现象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市场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 B.东方各国政治经济落后被迫接受奴役C.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建立起对全球控制 D.闭关锁国在工业国前不堪一击9.垄断组织形成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主要表现为:() 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财阀手中 B.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C.垄断组织通过兼并实行生产社会化 D.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率10.促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的条约依据是()①《南京条约》②《望厦条约》③《天津条约》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11.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A.外国商品的冲击 B.民族资本主义的冲击C.资本主义萌芽的冲击 D.政府的打击12.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依据是()A.此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此后走向衰落C.中国从此向整个资本主义市场开放 D.清王朝成为历史的最后一个王朝13.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的标志是()A.鸦片战争以后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以后14.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来实践()A.机器生产 B.议会制度 C.军事技术 D.科技教育15.下列属于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①上海发昌机器厂②广东继昌隆缫丝厂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④开平煤矿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16.“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A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15.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
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现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D
C.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12.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
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
此诗体现了
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 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
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铁锄 B.曲辕犁
A C.翻车 D.棉衣
7.以下表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无关的是
A. 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
B. 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C. 马钧发明翻车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
C
D. 岭南、闽江流域也得到开发
8. 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
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
B 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积累了生产经验
10.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
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
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
D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22.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班别:姓名:学号: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75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2.下列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A.二牛一人犁耕法B.骨耜C.翻车D.曲辕犁3.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A.国有土地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D.自耕农私有土地4.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

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5.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

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

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C.显示朝廷的威严 D.保证技术的传承与创新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

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明清时期7.下列哪一诗句描写了古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一、单项选择题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2.“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

……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

这种经营方式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6.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

图6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图6(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8.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9.图8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10.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11.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12.(2014福建卷)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13.如果要给图9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B.从欧共体到欧盟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14.表1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国家类型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时间1980年38% 43% 42% 30%1996年40% 52%52% 42%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15.“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16.(2014北京卷)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17.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18.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19.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

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世界贸易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21.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22.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23.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

”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马歇尔计划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布雷顿森林协定》2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2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26.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27.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28.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29.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30.“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3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32.“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A.中华文明 B.埃及文明 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33.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一国家是A.英国B.德国C. 俄国D.日本34.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A B C D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5.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ﻩ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36.观察右侧图表,其中乙国是A.英国B.法国C.俄国D.德国37.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