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学术观点:学术界对董仲舒的不同评价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评价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第1 页共1 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董仲舒生平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董仲舒生平简介

董仲舒生平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汉景帝)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汉书·董仲舒传》)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者”。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此后,他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

晚年“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杂以阴阳五行说等,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

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假借天意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绝对化、神圣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并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有所揭露,提出“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主张。

在教育方面,他认为应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

《春秋繁露》是他的主要著作。

董仲舒帮助汉武帝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使儒学得以改造、发挥并取得独尊地位,是为此后两千年以儒学为正统之滥觞。

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董仲舒”儒学大师故乡究竟何处?关于“董子故里”的争论,缘于董仲舒的故乡在河北衡水市景县、枣强两县的交界地带一说,普遍的说法是,董仲舒是现今景县董故庄村人,然而,董仲舒的石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则在与董故庄村相邻的枣强县旧县村,枣强学者还推断,当年的董故庄村与旧县村本为一村。

两县学者引经据典,各执一词。

据了解,关于董仲舒的籍贯,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称:“董仲舒,广川人也”。

广川现为景县的一个镇,但在古代,广川则多次经历了国、郡、县的变迁。

据景县政协主席邓文华介绍,历史上的广川变化特别大,一度为郡、县,大体在晋代,广川划归枣强,后又先后划给今属山东的平原县、长河县,元代以后,广川划到条县,条县即今天的景县。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接受董伸舒的“对策”而实行的。

董仲舒的这个建议影响了中国自西汉中期以后思想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西汉前期儒学思想以及汉武帝政策的史料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西汉前期儒学思想以及汉武帝政策的史料分析

从“无法”到“有为”史料分析1.战国后期儒学的发展〔材料〕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

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解读】《儒林列传》对研究古代儒学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条资料反映了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历史,对了解儒学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孔子以后,他的贤子弟遍布天下,有的为王侯将相做老师,有的与士大夫为友,还有的直接做了隐士。

到了战国后期的齐威王、宣王的时候,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派进行丰富和发展,王道、霸道并用使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战国后期,儒学成为显学。

2.“焚书坑儒”对儒学的沉重打击〔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①。

丞相臣斯昧死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②《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③为城旦④,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等。

……制曰:“可。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卢生等君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⑤,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解读】这条资料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经过,这对于了解儒学发展很有参考。

李斯认为会有利于借古讽今,诽谤当今,迷惑老百姓,不利于统治。

因此建议始皇帝:除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外,其余诗书都要烧掉。

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从此以后,如果谁还结伙谈论《诗》《书》的,以古非今的,全部都要杀头,官吏明明知道而不检举的与之同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

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存在的。

翦伯赞认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邪辟之说受到抑压,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

《中国通史纲要》写道:“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的任务,就是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

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推崇儒术,罢黜百家以外的学派,只有通晓儒学的人才能做官。

从此,儒家经典逐渐成为学者们的主要教材,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张传玺也指出,西汉前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亦很活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董仲舒就指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

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翦伯赞、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存在的。

郭志坤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放宽思想限制的政策”,但“当时只是道家的思想武库里寻找无为而治的思想来作治国安民的法宝”,到“吴楚‘七国之乱’,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局限性,这就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兼合诸说’的措施,寻求更加适应统治的思想。

”董仲舒“所鼓吹的儒术跟原始的儒家思想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已经糅合了各家各派的主张,成了‘博采百家,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它兼顾了各方,顺乎时务,也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

”“董仲舒所提的‘罢黜百家’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了,但实际上‘百家’并没有罢黜。

相反,汉武帝的指导思想是博采百家,运用各家各派学说的长处,加以综合利用”,即“汉武帝所独尊的儒术,实际上是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各家各派思想的封建专制理论”。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正是从先秦以来的种种政治事件和自然灾异事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存在,是一种原理、规则和方法论,是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且能够立足于一定的原则和原理指导政治生活的理论工具。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在当时已经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指导着西汉及后续王朝的政治生活。

实质上是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役民众的理论工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它是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的。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具有神秘的“天命”色彩董仲舒在其思想体系中创造了一个“自然神”意义上的天,“天”是造物者,同时也是一切宇宙生灵的主宰,“天”赋君权,统治万物生灵。

董仲舒将“天”、“阴阳”、“四时”比附人间,为封建社会确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还通过“天道”的变而有常,为封建社会确立了一套可以实时更新的理论,为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提供理论依据。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正是在神学外衣遮盖下,用于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统治工具,因此,不可避免的它带上了封建神秘的“天命”色彩。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一切宗旨和最终落脚点都是围绕着一点进行的。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从产生之日起就埋下了导致其灭亡的种子,这就是其历史局限性的体现。

随着封建社会的迈进,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渐渐走入死胡同,并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

董仲舒哲学思想具有融合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董仲舒站在民众的角度来劝诫天子的。

“天道”变而有常,但总逃不开一个规律性,这个规律性就是一旦天子作出不该做的事情,“天”就会降下灾异,使天子悔过。

若是不悔过,“天”就会选择另外一个圣明的“天子”取代他,让封建王朝内部实时的自我更新。

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天子”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1.促进了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西汉之时,中国历史进程经过了春秋战国,秦朝,再又秦末的战乱,楚汉的争雄,及至西汉的确立,使得西汉皇族取得了全国性的表面上的统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的糅合〔材料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

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解读】《董仲舒传》是记载董仲舒生平的著作。

《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很大参考价值。

以上资料反映董仲舒天下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而且董仲舒思想主要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

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这就把道家思想中道借用过来。

不过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中的根本原则,这与先秦道家所讲的“道”是有区别的。

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阴阳即为无意志的表现,阳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是天刑罚的表现。

因为天是尚德不尚刑的,因此阳为主,阴为从,阳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由阴阳而产生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也是天的五种行为,如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胜: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天的刑罚。

用阴阳五行产生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天的意志,这样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借用过来,而且阴阳五行都有了道德属性,有意志、有目的。

董仲舒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2.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方于正,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

……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其正所为,正王道之端称。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原始资料: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时阐发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原始资料: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时阐发的思想

原始资料: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时阐发的思想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

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

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

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汉书·董仲舒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观点:学术界对董仲舒的不同评价
一种评价: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的一生。

他作为开一代经学之风的《公羊春秋》大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汉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与此同时,他还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政治举措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

董仲舒的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都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因而巩固和加强了以刘氏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

据此即可论定,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教育家。

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另一种评价: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卷,150页)衡量,不难发现,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

因此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应持否定态度。

董仲舒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发生重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编造了一套“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规范,高度地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以致尽管各个封建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它们却都直接间接,或明或暗地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论证。

因之,“三纲五常”这一封建道德规范,在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里,不仅没有更换,而且在更换了新的哲学形态中,又得到了新的理论根据。

这就是董仲舒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能够长期发生影响的秘密。

(于首奎《西汉哲学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