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高中历史必修2第3课课件

春 秋 战 国 商 业 繁 荣
陶 朱 公 范 蠡
商业的祖师——范蠡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子贡
吕不韦
隋唐商业发展的表现:
1.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2.柜坊和飞钱的出现
唐三彩钱柜
飞 钱
又称便换,类似今天的汇票。唐后期 出现,各地商贾将货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 事处进奏院,领取票券游走四方,可在京城或回 本道取钱。这样商旅就不用长途携带钱币,各地 之间也不用运输税钱。
汉代的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贸易之巨,无人能 言其数”。泉州是元 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 口,经常有百艘以上 的海船在此停泊,外 国旅行家誉为“世界 第一大港”。元政府 在这里设有市舶使, 严密控制对外贸易。 联合国考查证明这里
郑和下西洋图
广州十三行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3.特点
材料1 我国古代贸易,可以以唐朝为界分两段:汉至 唐,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西亚、欧洲和 非洲一些国家交往;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 往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北方的战乱和经济重心 南移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有很大的关联。
(1)先陆路贸易占据主导,再海上贸易占据主导。
• 雷履泰(1770---1849),山西省平遥县细窑村人。农家子弟,幼 时读书即学识超众,醒悟过人。因家寒而弃学就商,成为我国银行 业----山西省票号的创始人。雷先为本县达蒲村李家独资经营的 “西裕成”颜料庄经理,以制作、经营铜绿为业。在达蒲村设有规 模不小的作坊,在县城西大街、北京崇文门外草厂九条和天津、汉 口、重庆等城市设有分庄。后由于晋中平、祁、介、太等县在各地 开字号店铺者颇多,货币周转极为频繁,公私饷银等运送费用既高, 又不安全,实感不便。雷履泰总结借鉴了我国历史上“汇票”等经 验,与东家李氏商议决定,开始经营京晋埠际间商业汇兑,旋于道 光四年(公元1824年)将“西裕成”颜料庄改为“日升昌”票号。 专营汇兑业务。
高中历史必修2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 【解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题只要读懂材料不难作答, 本题只要读懂材料不难作答,由“遂倾两
项正确; 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可判断B 市”可判断A项正确;由“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可判断 可判断 项正确 项正确; 京中诸坊, 莫之与比” 可看出C项也正确 项也正确, 项正确 ; 由 “ 京中诸坊 , 莫之与比 ” 可看出 项也正确 , 只有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只有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答案】
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闭关锁国” 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⑯ “闭关锁国” 政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⑯ 闭关锁国 外贸萎缩。 只在广州一处通商, 策 , 外贸萎缩 。 只在广州一处通商 , 规定由政府特许的 “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墙、坊墙均被拆毁,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墙、坊墙均被拆毁,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 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 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市的 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继而出现了夜市、晓市、 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继而出现了夜市、晓市、 鱼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鱼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坊市的时空限 制被打破。 制被打破。
9. 商人群体活跃 , 到明清时期 , 实力雄厚的区域性 . 商人群体活跃, 到明清时期, 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10.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地位较低; 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 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堂篇 ·
研习 重难要点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研习1 郡县制
[合作讨论]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 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 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 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比,其不同在于( C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课前篇·自主梳理知识 课堂篇·研习重难要点 重效果·学业测试重速达标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的“地方分权制”指的是分 封制,而秦代的“独制”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之下,郡守与 县令不是由地方推荐任职的,也不是世代镇守地方,故排除A、 B两项;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的,故 选C项;县令由君主任命,而不是由郡守任命,故排除D项。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课前篇·自主梳理知识 课堂篇·研习重难要点 重效果·学业测试重速达标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思考1] 结合材料一,分析李斯和秦始皇决定推行郡县制的历 史依据。
[先试做] _历__史__依__据__:__春__秋__战__国__时__期__,__王__室__衰__微__,__诸__侯__争___ ___霸__混__战__不__休__。_________________
3.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历史必修二第3课附

材料四: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追求物质享受乃 材料四: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 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谓圣人不欲富贵 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 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 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 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2)认为人皆有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2)认为人皆有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认为人皆有私
材料五:李贽说: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材料五: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 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 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 当大喜,何耻为? 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 “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 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1、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腐朽王朝的统治 c八股取士因循守旧 d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abcd B、adc C、acd D、abd B、 C、 D、
2、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以民为本 、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 的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思想家个人思想意识水平提高 思想家个人思想意识水平提高 D.社会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社会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触类旁通,随堂精炼( ) 触类旁通,随堂精炼(2)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的特 问题探究 点。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1.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饮食服 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答案提示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 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民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朝;B、C 两项是在明清时期;D 项是在北宋时期。选 D 项。
3.《元史》记载:“至正十一年(1352 年)置宝泉提举司, 掌铸至正通宝铜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 腾涌,价逾十倍。”由上述材料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滥印纸币引起通货膨胀现象 B.白银尚未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纸币的发行不利于经济发展 D.滥印纸币造成商品价格下降 【答案】A )
【解析】选 B。明中叶以后伴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白银才 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 B 项违背史实。同时也说明文学作品带 有虚构成分,故 D 项观点正确;A、C 两项观点符合北宋社会。
5.明代一老者说:“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 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 务营生不辞倦。”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了( A.商品经济发展 C.专制主义强化
7.明清时期: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实行压制政策;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坊 (1)宋朝以前:市与________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______”更加普遍, 草市
山东省鄄城二中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试题(知能提升+综合透析+单元概述 共34份)第3课 区域经

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解析:山东、山西经济区在魏晋以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后,江南得到开发,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江南,山东、山西丧失了其经济重心地位。
答案:D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著名的水利工程,具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作用,它应该处于四大经济区中的哪一经济区()A.山东经济区B.山西经济区C.江南经济区D.龙门碣石经济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因此应位于江南经济区。
答案:C3.中国古代经济由于自然条件、政治重心的变迁、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什么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A.从战国到东汉B.从东汉到隋唐C.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D.从唐代到明清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记忆能力。
中国古代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早在战国到东汉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
答案:A4.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自然灾害B.战乱频繁C.逃避兵役徭役D.逃避债务解析: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引发了第一次南迁高潮;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第二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答案:B5.人口迁移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北方B.导致南方人地矛盾突出,破坏了生态平衡C.江南开发进程加快,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解析:本题学生易错选D项。
原因在于对北方人口南迁产生的影响分析不全面,误认为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文化重心南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2

2)秦汉:重农抑商,缓慢发展 原因:稳定统治;保障农业;保证税收
措施:商人不准穿绸缎、坐马车、为
官;限制商业时间、地点
2)秦汉:重农抑商,缓慢发展 原因:稳定统治;保障农业;保证税收
措施:商人不准穿绸缎、坐马车、为
官;限制商业时间、地点
时段:秦汉→隋唐→明清
2)秦汉:重农抑商,缓慢发展 原因:稳定统治;保障农业;保证税收
措施:商人不准穿绸缎、坐马车、为
官;限制商业时间、地点
时段:秦汉→隋唐→明清 影响: 束缚商业,但商业继续发展
商人政治地位降低,经济地位高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
老 大 嫁 做 商 人 妇 。 ”
“ 门 前 冷 落 鞍 马 稀 ,
士
(士大夫阶层)
农
(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
(手工业者)
这说明了什么? 商
(商人)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春秋末期
范蠡
史学家笔下的范蠡:
1.范蠡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2.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史记·货殖列传》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 奴隶制的商业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 奴隶制的商业 商业行为由政府进行。
5)明清:继续繁荣
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
4)宋元:空前繁荣 表现:品种多; 纸币出现;
“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北宋时 产生于四川, 便利了商业活 动,促进了商 业的发展。
元代宝钞 元代“至元通行宝 钞”是元世祖至元 二十四年(公元一 二八七年)颁发于 全国的纸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二)秦汉:初步发展,但受到限制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还不高;
3、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商业衰落
(四)隋唐:进一步发展
1、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2、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3、城市商业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4、陆上丝路贸易达到顶峰;
5、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五)宋代:空前繁荣
1、商业活动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市的变迁:宋以前:官府对市的管理严格,“市”“坊”分开,市场交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宋以后:(1)、市、坊界限被打破;
(2)、“草市”更加普遍;
(3)、经营时间被打破;
(4)、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繁荣,经济职能增强;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通过海上丝路,对外贸易发达;
6、边境榷场贸易发达;
(六)元:空前繁荣
1、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七)明清:进一步繁荣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专门的工商业城市;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4、明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5、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商业兴起较早,且不断发展;
2、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3、货币、金融发达;
4、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6、宋元时全面繁荣;
7、城镇商业繁荣程度较高;
8、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
9、明清时外贸逐渐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