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2.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强调其主要观点和现实意义。
3.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各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会对不同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历史案例,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2.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来自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历史必修3人教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1)思想核心——“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科目
历史
年级
高二
班级
时间
课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用具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四、教材分析:1、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单元解读】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导入新课】通过2008年奥运会宏大的开幕式上的表演导入本单元的标题——传统文化,进而导入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又是在怎样出现的?怎样形成的?进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探究学习】结合课本P4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彼此吸收和融合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第二,第二,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探究学习】“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解题关键: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的。

孔子是儒家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的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生可以根据教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生主动探究,并对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盛况的习,使生对祖国文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12: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12: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通过先秦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激发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文材料,图表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

2.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高度认可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请问中国的轴心时代在什么时期?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相互诘难、批驳而形成的思想碰撞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演变时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如下:
-短文需包括对儒家思想核心观点的理解,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实例,阐述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解不够全面,容易混淆。
3.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儒家思想中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3.尊重不同的思想观点,学会包容与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观点。
3.分析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的传承。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2.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讨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主张。
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繁荣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
c.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
2.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核心思想。
2.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
3.教师引导: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800字左右,重点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b.请举例说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碰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问题一:什么叫百家争鸣(即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有哪些?“百家争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百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争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派和代表;;

问题二:请根据课本及提示简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性质?影响?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五:道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有哪些?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孟子和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B.都主张礼法并用
C.都主张性善论
D.都主张性恶论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是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C儒家、道家、墨家、兵家D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3.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A孟子B孔子C墨子D荀子
4.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5.下列属于孔子的思想是
①“仁者,爱人”②“有教无类”③“性本善”④“为政以德”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①②
6.下列思想中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施政,“以德服人”的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①井田制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
A儒学成为传统思想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百家争鸣”出现 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9.下列格言符合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①克己复礼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德有仁,必有邻④巧言令色,鲜矣仁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右图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周游列国,“兜售”仁政学说
B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C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
D他编定的《论语》是儒学思想的精髓
11.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②诸侯兼并趋向统一
③封建制度逐步确立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2.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


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
13. 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2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以个典型事例。

(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确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