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课件(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ppt课件

门下省 (审议)

户 礼兵 刑


部 部部 部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精选ppt课件
34
北宋时期 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帝皇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分割宰相军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实质是什么?
精选ppt课件
40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3、隋以后各朝的科举制
精选ppt课件
41
科举制的历程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 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 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精选ppt课件
28
元朝
措施:
权中权地 央方 集分
评价:
实行行省制度
1.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 理 2.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分设 路、府、州、县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精选ppt课件
29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赋税小部分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精选ppt课件
26
措施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 收兵权收,抽兵精权兵入中央
改加 变强
行政上 派文官削,实设权通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精品课件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2.陈胜吴广起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起义领导者——陈胜、吴广 起义经过——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天下云集响应,迅速蔓延,但不久兵败
(治安)


中央集权
一、秦朝的统一
【想一想】观察下图思考:相对于分封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郡县制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一、秦朝的统一
分封制
官员 产生
世卿世禄制
与中央 关系
地方有行政权、财权、军权,独立性强
与中央 关系
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俸禄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肉 刑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求仙问药 外 出 巡 游 封 禅
修建秦长城
二、秦朝的暴政
2.焚书坑儒
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 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 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 《书》等诸子百家语,在 30 天内 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 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 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 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 名的“焚书坑儒”。
材料一:刘邦进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荀悦《汉纪》
材料二:(项羽引兵入咸阳后)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 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 4.元朝行省制度 • (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宣民慰族司地区
设__________。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 (2)影响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省制 •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
国________的开端。
•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 1.汉朝 • (1)中央机构的变化
•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尚书令
•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与军国大事。
• (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
体制。
• 3.隋唐
• (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②
审议
• ①中书、门下和尚户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________和执行。
• ②尚书省下设吏、______、礼、兵、刑、工六部。
• (2)影响
•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 沿袭。
• 4.北宋
• (1)中央机构
• ①设立_中__书_门__下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 3.北宋 • (1)措施
• ① 强禁军军将事,上充:实把中主央要__文将_官_领__的__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 • ②行政上:中央派_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
责监督。
•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 中央掌控。
•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 央集权。
课堂探究研析
•主题一 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基本特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课件(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课件(人教版)
C、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学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 ⊙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不同意。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内部可发挥双 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主,造 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固然 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思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 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多有 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 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 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 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 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 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胡惟庸专权
原因: 相权威胁皇权 诛杀胡惟庸 措施: 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空前)加强
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的 机会,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 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 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 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 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制度的形成:
材料一:从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 ①内阁制创立的原因 到21日,8天内他收到的文件有1666件,计 ②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 3991 件事情。他平均每天要看到 200多份文件, 处理 400 多件事情。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吴晗论明史》 材料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高中课件精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高中课件精选

收主要将领兵权,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
1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归殿 德前 军都 节点 度检 使、
北 宋 开 国 皇 帝
20
杯酒释兵权
21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收将领兵权,抽调精 军事上 兵充实中央
措施
22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收将领兵权,抽调精 军事上 兵充实中央
措施
行政上
23
材料一:……所以乾德初,就面讽带禁军的石守信,解除兵权;开宝初,又 因藩镇王彦超等入朝,讽他们也把兵柄解除。这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 不至于时时怕“肘腋之变”; ……各地精壮的兵,都送到京师,升为禁军。其留本州的,谓之厢军;大都 老弱,而且不甚教阅,不过给役而已。 ——吕思勉《中国通史》
25
材料一:……所以乾德初,就面讽带禁军的石守信,解除兵权;开宝初,又 因藩镇王彦超等入朝,讽他们也把兵柄解除。这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 不至于时时怕“肘腋之变”; ……各地精壮的兵,都送到京师,升为禁军。其留本州的,谓之厢军;大都 老弱,而且不甚教阅,不过给役而已。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太祖乃用渐进的手段。凡藩镇出阙的,逐渐代以文臣。属于 节度使的支郡,都令直达中央。各州官出阙,都令京朝官出知,以重其体, 又特设通判,以分权。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第 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2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 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一 第三课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一 第三课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 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力量削弱。
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小结:汉朝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
⑴原因:刘邦错误吸取秦亡的教训。 特点: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
丞相为首 三公九卿 组成。 执行
2、唐朝: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三 省
1、源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 省体制;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 一步完善。 2、运作程序 3、影响
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 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 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 效率;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经济 元朝:行省制(概念、影响)
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 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 ——《史记》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 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 国。 ——《汉书》
发 展
宣政院辖地 革,省制开端
加强 削弱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1、西汉: 中外朝制度 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外朝:以
三公
2、过程 汉武帝
九卿
外朝
尚书令 中朝:皇帝侍从、 中朝 秘书任尚书令、侍 侍中 中,参与军国大事 决策(非国家正式 3、结果: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行政机构)。
门下省
(审议)
六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侯大 不国 过不 十过 余十 里余 。城 , 小 弟于 毕是 候藩 矣国 !始 分 , 而 子
诸侯国 候国1 候国2 候国3
候—郡—中央
推恩令的影响:
①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 王割据的局面; ②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 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晁错《削藩策》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2、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平津候主父列传》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 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 候归郡管辖。
保证君权的独尊(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袭
(三)宋朝:(二府三司)
皇 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度支、盐铁、户部
(四)元朝:中书省
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PPT课件
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19
20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教 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特点
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及其 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1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 何?
2
皇帝





中央权力 义
集 中


地方权力 集

3
地方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中央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总括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4
地方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中央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总括
汉高祖
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

汉武帝
? 5
问题: 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 格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宰相赵普15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16
北宋文官出行图
问题一: 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 不同? 问题二: 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与探究
材料1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 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 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 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多有 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 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 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 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 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 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明成祖朱棣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康熙御笔
③对内阁的评价: A、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B、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 意而定;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中书省,归其政 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 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 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 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 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特点
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 不断发展 积极方面
皇权不断强化 中央严格控制 地方
影响
消极方面
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 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
2、废除丞相制度以后, 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 三司 B. 枢密院 C. 内阁 D. 军机处 3、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扩大皇权
②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雍 正 帝
隆宗门内军机处外景 军 机 处 内 景
a.设置目的、时间 地点、人选 b.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人员简单
军机处的 设立
c.特点:简、速、密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d.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早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过程 秦 汉至元 明清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
封建制度衰落;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一、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布政司 行政
监察
废行省,设“三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军政
(二)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皇 太 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
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
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 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 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
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
到很大限制。
2、君主专制的强化
①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康 熙
南书房
三足 鼎立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
朕自即位以来 明成祖: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常以勤励自勉 ——正式确立 未旦即临朝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晡时而后还宫 ——发展 夜卧不能安席 ——《明太祖实录》
文渊阁:位于故宫文华殿北面,明成祖朱棣正式在此 设立内阁,使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乾隆以后,文渊阁成为皇家重要藏书地。
C、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学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 ⊙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不同意。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内部可发挥双 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主,造 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固然 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 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 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 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 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 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 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 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 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 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 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
2、内阁制度的形成:
材料一:从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 ①内阁制创立的原因 到21日,8天内他收到的文件有1666件,计 ②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 3991 件事情。他平均每天要看到 200多份文件, 处理 400 多件事情。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吴晗论明史》 材料二:
——奠定基础
6. 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宪宗时 7.下列关于内阁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 B.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C.内阁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下辖六部百司 D.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8.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 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B、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 加强中央权力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 D 、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减轻了农民负担 9. (2008年广东文综)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 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 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13.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 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1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 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 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胡惟庸专权
原因: 相权威胁皇权 诛杀胡惟庸 措施: 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空前)加强
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的 机会,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 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 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 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 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10、(2007宁夏文综)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 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 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 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旨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