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历史
除夕时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除夕时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除夕,即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前夜。
在中国文化中,除夕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迎接新年的时刻,同时也是家人团聚、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本文将从除夕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除夕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除夕的起源除夕作为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农历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开始运用天文观测来制定农事活动的历法。
而除夕,则是因农历的年末与年初之间而产生的一个时间节点。
二、传统习俗1. 年夜饭:除夕夜,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进年夜饭,这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聚餐。
年夜饭丰盛美味,寓意着全家人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团团圆圆。
2. 贴春联:一般在除夕早晨,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写有祝福寓意的春联,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联是用纸制作而成的对联,一端贴在门上,一端悬挂在门前,寓意着福报之降临。
3. 守岁:在除夕夜,人们会守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时家家户户都会点灯通宵达旦,以示对辞旧迎新的仪式。
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驱走邪恶,保佑家庭平安和吉祥如意。
4. 放鞭炮: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除夕时放鞭炮可以驱赶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放鞭炮的声音将鬼神吓走,带来好运和吉利。
三、文化内涵1. 年味:除夕是中国最具民俗特色的节日之一,其独特的习俗与风情使得除夕充满浓厚的年味。
它包含了丰富的祭祀礼仪、传统美食、古老的戏曲曲艺等元素,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 家庭团聚:除夕夜是家庭成员齐聚一堂共同迎接新年的时刻。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对亲情的珍惜和关怀。
家庭团圆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3. 传统美食:除夕夜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充满了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年糕、汤圆等。
每一种食物都蕴含着特殊的寓意,如饺子象征着团圆,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
除夕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除夕的来历及传统习俗除夕的来历及传统习俗一、除夕的来历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
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
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除夕文化渊源

除夕文化渊源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又称为年夜,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是中国人民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之一。
除夕文化渊源深远,凝聚着中国人民对新年的热切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习俗传承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除夕文化的背景以及其重要意义。
除夕文化始于两千多年前,历经演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的面貌。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民便开始庆祝农历年。
那时的农历年还没有明确的日期,直到汉朝时期,除夕始被确立为农历年最后一天,成为人们庆祝新年的重要节点。
古人将除夕看作是“祭天求福、祈求神明保佑”的重要时刻,以祛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这种崇拜和敬畏的心理之后也延续至今。
而在宋代,除夕文化又衍生出了“年夜饭”的传统,即家人团聚共进晚餐的习俗,成为了中国农历年的重要特色。
除夕的习俗传承至今,更是丰富多样。
首先,除夕之夜,人们会贴年画和春联,以营造节日氛围。
年画通常具有祈福、除邪和助农等寓意,春联则是为了迎接新年的美好愿望。
其次,人们还会进行年终总结和拜祭祖先的仪式,以回顾过去一年的成果并祈求祖先的保佑。
此外,放鞭炮、观赏焰火等烟花爆竹也是除夕的传统活动,以驱走邪恶和迎接新年。
而守岁则是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家庭成员会在除夕之夜守夜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相互分享新年的美好祝福。
最后,舞狮、舞龙等民间表演也是除夕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除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和家庭的情感。
在这一天,人们彼此关心、互相祝福,传递着对幸福生活的共同向往。
其次,除夕也是传递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精神的时刻。
无论是舞狮舞龙还是团圆守岁,都体现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再次,除夕文化还表达了对神灵和自然的崇敬之情。
人们通过祭祀和烟花爆竹等方式,祈求上天和神明的保佑,同时也感谢自然界的赐予和祝福。
总之,除夕文化渊源深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夕的来历

除夕的来历除夕的来历(集锦15篇)除夕的来历1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个叫做夕的怪物,它经常破坏房屋,伤人害命。
人们为了躲避夕带给他们的伤害都上山了。
这在春节这一天时,桃花村的人们都扶老携幼上山躲避时,有一个叫做年的孩子,对一个老婆婆说:我有一个好办法把夕赶走。
老婆婆没在乎他说的话,直接上山了。
人们上山没一会儿后,夕就来桃花村搞破坏了,夕看见老婆婆家,灯火明亮,夕便走了过去,只见了婆婆家门上贴着红色的春联,窗户上贴着各种形状的红色窗花。
突然,夕看见一个身披红袍的孩子在哈哈大笑,那个孩子就是年。
夕吓得跳了起来,这时,年拿起一根火柴,点燃了院子里的鞭炮和烟花,就在这一瞬间院子里噼噼啪啪后,年却玩的不亦乐乎,而夕这个怪物却被吓得一溜烟跑了。
桃花村的人们回来后看见村子里安然无恙感到很奇怪,他们看见年笑嘻嘻的,那肯定是年赶走的夕,都感谢他。
但是他们不知道,年本来就是守护他们的。
这就是除夕拜年的来历。
除夕的来历2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常年身居海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村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的最后一天,桃花村的乡亲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柱拐棍,臂搭囊袋,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马赶羊,到处都是人喊马嘶的声音。
一片匆忙逃慌的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心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头的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赶紧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摇头笑道:“婆婆若是让我在这住一晚我定吧年兽赶跑〃老婆婆惊目细看,只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老婆婆仍然劝说赶紧上山吧,一会年兽就要来了。
老人摇摇头。
老婆婆无奈只好自己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子,它发现村里气氛与过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一声,冲向了老婆婆家,就在这个时候!院内“噼里啪啦”响了起来。
除夕节日的来历起源是什么

除夕节日的来历起源是什么除夕是一年腊月最后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这个节日的来历十分特殊。
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除夕节日的来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除夕的来历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守岁的来历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每逢除夕,禹母总是熬夜燃放爆竹,解除思儿情结。
当地百姓看到禹母如此思念儿子,也跟着禹母熬夜、燃爆竹,寄托自己对大禹的思念。
久而久之,“除夕熬夜、燃爆竹”的习俗便流传开来,而且越传越远,范围越广。
后来发明了火药,人们便用鞭炮代替了爆竹。
放爆竹的来历关于除夕放爆竹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贴春联的来历除夕贴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
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
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除夕的来历以及由来

除夕的来历以及由来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的由来与传说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
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除夕夜的来历

除夕夜的来历除夕夜是每年农历年末的最后一天,也是农历新年的前夜。
它在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和家人一起庆祝,欢度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许多习俗和仪式都与这个特殊的夜晚有关。
除夕夜的名称源于一种传统的习俗,即在此夜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把门神贴在门口,以辟邪驱鬼,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个称为“除夕”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
在古代,与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到来相关的风俗和仪式非常重要。
人们相信,除夕夜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可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健康。
除夕夜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
在古代,人们崇拜天地神灵,并相信他们会保护家庭和农作物的健康。
每年年底,人们会进行一个特殊的祭祀仪式来感谢神灵,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这个仪式通常在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进行。
人们会在家中设立祭坛,燃起香火,祭祀神灵,祈求来年的吉祥。
这个仪式被称为“守神坛”,是除夕夜最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除夕夜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叫做“守岁”。
按照这个习俗,人们会在家里守候新年的到来,一直到午夜。
在这段时间里,整个家庭都会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守岁的目的是保护家庭免受邪恶和不祥的气氛的侵扰,并以此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夜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放鞭炮。
在古代,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恶的灵魂,并在新的一年中带来好运和福气。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会在除夕夜的午夜之际点放鞭炮,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的习俗还包括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包饺子、拜年、赏花灯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传统,代代相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和变化。
除夕夜作为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承载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一个家庭团聚、祈福祷告、庆祝新年的时刻。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会尽力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夜晚。
总之,除夕夜作为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夕故事传统传说与寓意

除夕故事传统传说与寓意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年的前夜。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聚餐、放鞭炮和辞旧迎新等。
除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伴随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和寓意。
一、虞舜封禅据史书记载,在古代的除夕之夜,伟大的帝王虞舜曾向天地神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和封禅仪式。
虞舜是传说中的圣君,他继位后带领人民开展了一系列艰苦的努力,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为了表达对上天神明的感恩之情,虞舜在除夕之夜登上高山,高举虞舜山旗,向上天献祭,并传达自己治理国家的成果。
从此,虞舜的封禅仪式成为了古代除夕的重要仪式,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二、年兽与春联另一个寓意丰富的除夕传说是有关年兽的故事。
相传,从古代开始,每年的除夕之夜,一只可怕的恶兽会出现,它会吃掉人们的家禽和家畜,甚至伤害和威胁人们的安全。
为了对抗这只凶猛的年兽,人们发明了春联。
春联是一种用红纸写成的对联,贴在门口或者窗户上,用来辟邪驱凶,祈求平安幸福。
除夕之夜,当年兽外出时,春联能够发出噪声吓退年兽,保护人们的安全。
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中,贴春联和放鞭炮都有着相同的寓意,即辟邪驱凶,祈求来年的平安吉祥。
三、敬鬼神与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除夕之夜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时鬼魂可以离开阴间到阳间来。
因此,在除夕夜,人们会设香案、祭祀祖先和各种神明,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感恩之情。
通过祭祀祖先和神明,人们希望得到他们的保佑和庇佑,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这个传统习俗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家家户户都会认真准备香案,摆放供品,然后祈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四、守岁与贴门神在除夕夜,人们通宵不眠,守夜过新年,这称为守岁。
守岁是为了欢迎新的一年的到来,同时也寓意为了驱逐十二个月的厄运和不吉利的事情。
另一个与守岁相关的传统是贴门神。
门神是指一对画着神明形象的剪纸,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邪,保佑家人平安。
人们相信,门神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庇佑家庭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夕的历史【篇一:除夕资料】节日风俗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年夜饭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燃爆竹上坟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传说我国的祖先曾受到一种叫“夕”的猛兽的威胁。
它不仅侵扰村民,还把祭神的贡品毁了。
于是村民们请下了灶神老爷,请他上天庭告御状。
灶神老爷上天庭了以后,碰到了一个叫“年”的神。
“年”用火烧竹子的方法吓跑了“夕”。
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年”,就把每年的这个时候称为“过年”,把前一晚叫做“除夕”。
而且每到过年的时候,还燃放“爆竹”,用以趋邪避祸,以保岁岁平安。
拜年。
(打一作家名)贺敬之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蜂窝,生熟都能尝。
——谜底藕有洞不见虫,有巢不见峰,有丝不见蚕,撑伞不见人。
——谜底藕圆圆脸儿像苹果,又酸又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可当水果。
——谜底蕃茄无底洞(打一成语)。
谜底:深不可测爬竹竿(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上升飞行员(打一成语)。
谜底:有机可乘举重比赛(打一成语)。
谜底:斤斤计较愚公之家(打一成语)。
谜底:开门见山盲人摸象(打一成语)。
谜底:不识大体点彩灯来历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 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篇二:春节的历史】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
10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而一年一度的春节也因此烙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
但春节的传统色彩,如亲情、和睦、欢乐、及对未来的美好祈盼,仍是任何年代的春节不变的底色。
拜年是中国人过春节的古老习俗。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春节又叫“过年”。
正式“过年”是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开始的,也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
每年的这天晚上,人们都要“守夜”。
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很丰盛的年夜饭。
除夕夜里,人们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看春节晚会,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晚上零点一过,就是第二年的正月初一了。
这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初一早上,人们起得很早,家家都要放鞭炮、吃饺子。
孩子们都要穿上新衣服,跟上大人们去拜年。
这时,大人们往往都要发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祝福他们又长了新的一岁。
从初二开始,大人们都要领着孩子,带着礼物去走亲戚,给长辈们去拜年。
大家在一起喝酒说笑、团团圆圆,送旧迎新,庆贺新一年的到来。
这种传统的庆祝活动,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能结束。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
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
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正朔”,就是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以后除王莽、魏明帝、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过别的历法之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一直到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
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
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中国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的习惯。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篇三:除夕的意义】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来的,也是除夕的意义中华民族悠远历史的见证者,它让所有的中国人都为之自豪。
中国传统节日无疑也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下面就让我们藉着中国传统节日,去欣赏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吧。
除夕,中华从古至今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没有之一;除夕,中华从古至今最隆重的节日,没有之一;除夕,一个只属于中华人民的节日,没有之一…除夕,这个从几千年以前就延续下来的节日。
已经不能用一个单纯的节日来定义它了。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传承,它让中国传统文化进驻我们的平常生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记得小时候最喜欢一年之中放鞭炮那天。
每到那天,等鞭炮声想起,我和弟弟便会跑窜于长辈间,索要压岁钱。
记得除夕那天,家里总会来次大扫除,那叫“除故纳新”,把家里打扫得干干静静,以迎接新的一年。
那一天,家里也总会把饭留到第二天,妈妈说,这叫前一年的饭吃到第二年,年年都有饭吃。
岁月穿梭,世事变幻,却磨灭不了我对除夕的美好记忆。
相传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
每到除夕,村民便会逃往深山避难。
这年除夕,有一个叫年的小孩子来到村头,他请求一个逃难的老婆婆,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还许诺撵走“夕”兽。
老婆婆见他只是一个孩子,便劝他快去深山避难。
可无耐年的执着,她只得丢下家,离去。
第二天,避难的村民回来了,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老婆婆这才恍然大悟,经老婆婆解释,村民知道了是年驱逐了“夕”兽。
年告诉他们“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从此以后,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
同时,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他们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这便是除夕的由来。
这个传说的真假当然是无法验证的,但由除夕所诞生出的拜年与过年却是几千年间的中华儿女所最不能忽视的!古时候,除夕代表的是一年的日子走到了尽头,该去迎接新的一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