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鼻渊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风热证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外治法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

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

鼻科病证:鼻渊的诊疗

鼻科病证:鼻渊的诊疗

鼻科病证:鼻渊的诊疗鼻渊多因六淫侵袭,热邪壅盛,蒸灼鼻窍,或脏腑虚损,邪滞鼻窦所致,以鼻塞、浊涕量多、鼻道有脓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有急性与慢性之分,相当于西医化脓性鼻窦炎。

[历史沿革]鼻渊病名及其定义最早见于《内经》。

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

隋、唐时期医著对本病论述较少。

宋、金、元时期仍多从胆热主论辨治,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如《严氏济生方•鼻门》所制苍耳子散,被历代医家认为是治鼻渊要药,一直沿用至今。

元•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鼻•》卷十说:“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热不同。

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

浊涕者,乃《素问》所谓胆移热于脑,故辛^鼻渊是也,宜防风、甘菊之属,须以清浊别冷热。

”明代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论述观点颇多,治疗方法亦多。

如虞按《医学正传》卷五说:“其或触冒风寒,始则伤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为浊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日鼻渊,此为外寒束内热之证也。

《原病式》日肺热则出涕是也。

”提出了“外寒束内热”的观点。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说:“鼻流浊涕,是脑受风热。

脑崩臭秽,是下虚J'提出了“脑受风热”、“下虚”的观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脑漏》卷三说:“《经》云:胆移热于脑为鼻渊。

夫髓者至精之物,为水之属,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

今为浊气邪热所干,遂下臭浊之汁,是火能消物,脑有所伤也。

治法先宜清肃上焦气道,继以镇坠心火,补养水源,此其大略耳。

”对鼻渊的治法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

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

治以蕾香汤主之,天麻饼子调之,亦可渐愈。

如日久虚眩不已,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相间服,以滋化源始愈。

耳鼻喉科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耳鼻喉科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主要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主要体征:鼻黏膜肿胀,色淡白或色红,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

病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变应性鼻炎包括: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及症状: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间具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

2.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

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

有条件者可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外变应原(花粉)为主;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

(二)证候诊断1.肺气虚寒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鼻黏膜肿胀淡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脾气虚弱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困倦;鼻黏膜色淡,肿胀明显;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3.肾阳不足证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样;伴有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神疲乏力,腰膝痠软;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4.肺经伏热证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咽痒,咳嗽,口干烦热;鼻黏膜充血肿胀;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气虚寒证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耳鼻喉科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一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 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1. 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 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 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 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肺经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2. 胆腑郁热证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对症下药治疗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对症下药治疗

中医耳鼻喉科如何对症下药治疗中医耳鼻喉科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领域,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为患者解决耳部、鼻部、咽喉部的各种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对症下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因进行精准的治疗。

耳部疾病的中医治疗耳鸣是耳部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其病因多样。

若是由于肝胆火旺导致的耳鸣,患者往往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红苔黄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而对于肾精亏虚引起的耳鸣,患者可能会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早泄等表现。

此时则需补肾填精,方剂如耳聋左慈丸常常被选用。

中耳炎也是常见的耳部疾病。

急性中耳炎多因外感风热或肝胆湿热所致,表现为耳痛、耳内流脓、发热等。

治疗以疏风清热、利湿排脓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等。

慢性中耳炎则可能与脾虚湿困有关,患者常有耳部反复流脓、听力下降、身体困倦等症状。

此时应健脾利湿,常用的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加减。

鼻部疾病的中医治疗鼻塞是鼻部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外感风寒引起的鼻塞,患者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流清涕等。

治疗宜辛温解表,宣通鼻窍,常用的药物有麻黄、桂枝、白芷等。

而肺热引起的鼻塞,常伴有鼻涕黄稠、口渴、咳嗽等症状,治疗应以清肺通窍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黄芩、桑白皮、鱼腥草等。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较为顽固的鼻部疾病。

中医认为其多与肺脾肾虚、卫气不固有关。

患者常在接触过敏原后出现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辨证分型来用药。

若为肺气虚弱型,常用玉屏风散加减以益气固表;若为脾气虚弱型,则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若为肾阳不足型,可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咽喉部疾病的中医治疗咽喉肿痛是咽喉部常见的问题。

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多伴有发热、恶寒、咳嗽等症状,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为主,常用的方剂如银翘散。

而对于胃火上炎导致的咽喉肿痛,患者可能会有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等表现,治疗应以清胃泻火、解毒利咽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石膏、知母等。

鼻渊的中医治疗概述

鼻渊的中医治疗概述

鼻渊的中医治疗概述讨论古今医家对鼻渊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的认识,提供临床思路,提高鼻渊的临床治疗效果。

标签:鼻渊;病因病机;中医治法鼻渊属于西医“鼻窦炎”范畴,是耳鼻咽喉科临床的常见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属难治病之一,主要以流脓涕、鼻塞、头痛为主要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多为实证、热证,起病急,病程短,症状较重,与急性鼻一鼻窦炎相类似。

1 古代医家对鼻渊的认识“鼻渊”一词最早现在《内经》有记载,《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其中“渊” 即渊深之意,形容涕量多,同时《素问·玄机原病式》:“涕唾稠浊者,火热极甚,销烁致之然”说明了胆热与热邪袭肺都是导致鼻渊的病因,后世医家都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并且完善了鼻渊的病因病机,例如,明代的虞搏《医学正传》[1]中提到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会出现鼻塞,流清涕或浊涕,说明了风寒袭肺也会导致鼻渊。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证》:“此证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邪,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2],说明肥甘厚腻及燥热之物亦可导致鼻渊。

《医醇感义·卷三》:“阳邪外烁,肝火内潘,鼻窍半通,时流黄水,此火伤之脑漏也”[3],进一步总结了肝胆火热也是导致鼻渊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认为鼻渊的病因病机主要有风寒袭肺,风热袭肺,还有肝胆湿热等,同时对临床表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古代医家对鼻渊的治疗古代医家在提出鼻渊病因病机后,对于鼻渊的治法也有了更深一步介绍。

例如《圣济总录·卷一一六》中针对胆腑郁热型鼻渊创建了前胡汤方,鸡苏丸等,名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卷六十五》针对风寒侵袭郁而化热而创立了奇藿授香丸配合补中益气汤。

《济生方》记载的苍耳子散等,在现临床应用中收效显著,沿用至今。

古代医家以内服法为主的同时,配合外治法主要有吹鼻,塞鼻,针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
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
1.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2.胆腑郁热证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推荐方药:甘露消毒丹合苍耳子散加减。

白豆蔻、藿香、茵陈、滑石、川木通、石菖蒲、黄芩、川贝母、射干、薄荷、连翘、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4.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祛寒开窍。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
麻、柴胡、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等。

(二)外治法
1.鼻窦置换疗法:使用中药灌洗液灌入鼻腔,以正负压交替吸引分泌物。

2.理疗:微波治疗机或红外线照射等。

3.熏蒸法:选取芳香通窜的中药进行熏蒸。

4.鼻腔(盥洗)冲洗法:辨证选方用药或用高渗盐水冲洗鼻腔。

(三)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

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

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个。

2.艾灸法:囟会、前顶、迎香、四白、上星。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命门。

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1~2个。

3.贴敷疗法:穴位贴敷:可选用具有通透作用的中药研粉,用香油调和,取少许放在胶布上,敷贴于双侧肺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命门、合谷、鱼际、内关等穴。

(四)西医治疗方法
参看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_昆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治疗。

(四)健康指导
1.预防感冒,指导病人正确擤鼻,正确使用滴鼻药。

2.保持空气流通,在污染环境中应佩戴口罩。

3.戒除烟酒,忌食辛辣。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评价指标: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
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所推荐的鼻腔鼻窦结局测试(SNOT-20)中文版。

症状无轻中重
需要擤鼻涕 0 1 2 3
打喷嚏 0 1 2 3
流清鼻涕 0 1 2 3
咳嗽 0 1 2 3
鼻涕倒流(咽喉) 0 1 2 3
流脓鼻涕 0 1 2 3
耳闷胀 0 1 2 3
头昏 0 1 2 3
耳痛 0 1 2 3
头面部疼痛或压迫感 0 1 2 3
难以入睡 0 1 2 3
半夜容易苏醒 0 1 2 3
夜间睡眠质量不好 0 1 2 3
睡醒后觉得累 0 1 2 3
疲倦 0 1 2 3
工作效率下降 0 1 2 3
注意力不集中 0 1 2 3
沮丧、焦躁、易怒 0 1 2 3
忧虑 0 1 2 3
感觉不安或难堪 0 1 2 3
2.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鼻部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正常,疗效指数≥90%。

显效:鼻部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改善,疗效指数≥66%。

有效:鼻部症状及体征改善,疗效指数≥26%。

无效:鼻部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疗效指数<26%。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根据量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对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3月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改变判断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