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课程推荐书目ppt课件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学科论之二ppt课件

• 依是否具有连贯性,可分为连续性观察和非连续观察;
• 依观察地点和组织条件,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等。 观察的一般要求:①养成观察习惯,形成观察的灵敏性;集中精力勤奋、全 面、多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②制定好观察提纲。观察提纲因只供 观察者使用,应力求简便,只需列出观察内容、起止时间、观察地点和观察 对象即可。为使用方便还可以制成观察表或卡片。③按计划(提纲)实行观 察,作好详细记录,最后整理、分析、概括观察结果,作出结论。
(一)“社会化过程”研究对象观
一些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家将社会化过程看成教育社 会学的研究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
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学科。”布朗:“教育 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由此 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涂尔干虽然未言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个体 社会化的过程,但他却对教育下过如此的定义:“教育 是年长的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 施加的影响。”并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 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 (二) 以教育领域为基干分类
学校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社会学、社会教育社会学三大分支研究 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若干亚领域。如学校教育社会学又可分为:教师 社会学、学生、课程、教学、学校组织等社会学。
• (三) 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分类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其精髓在于他的明显的“社
会性”。这种社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
• 控制组与实验组。
• 类型: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河南师大教科院
教育社会学第十章 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 32页PPT文档

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
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投入,人口 过度膨胀,教育经费投入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均教育 经费下降。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 展规模,使师资、设备、校舍、规模难于控制。
3、人口构成对教育的影响,首先是蜂涌而至的未成年 人口使不同阶段的教育系统难以应付。其次,不同阶段的 “瓶颈现象”导致入学竞争(含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这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极为不利。
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
(一)经济分层的主要表现
阶级(
占总人口 的%)
美国个阶级在社会分层等方面的差异表
个人与
收入
财产
职业
教育
家庭生 活
上层阶级( 很高,大部 巨额财富,
1-3)
分来自资产 控股投资者
经理、专业 技术人员
自由艺术家
稳定的家庭 生活
子女教 育
子女均受大 学教育
上中层阶级 (10-15)
•(二)经济分层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经济分层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义务教 育阶段就学机会的分布不均。
1991年一项关于我国小学和初中生辍学与留级问题 的调查研究:
(1)经济收入与辍学率的关系。以农村小学与初中 为例,在小学阶段,辍学率与人均纯收入层次虽未 完成反比,但低收入层的辍学率与高收入层的辍学 率依然形成鲜明对照。
精致型编码:喜爱使用分析、抽象语言,说话语意明确 ,不须依赖语言以外的因素作为沟通基础。
家庭教育中的语言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然 而却有许多家长不注意自己与孩子的语言交流。
家庭中语言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1、打击孩子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2、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造成爱的缺失; 3、影响脑部发育,形成逆反心理; 4、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 语言暴力对孩子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心灵上的摧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概论 PPT

教育社会学与心理学 区别
教育社会学
在解释教育活动火 现象时,多从环境 入手。
将个体的教育行为 归因为个体所处的 社会环境。
心理学
在解释教育活动火 现象时,大多从个 体入手。
将个体的教育行为归 因为个体自身的心理 因素。
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原理 区别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 中观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 是一种社会现象的 教育活动,是一种 特殊的和具体的社 会现象。
活动
社会规范
社会的本质
社会的本质是人和组织形式。
人,确定了社会的规模和活动的 状态。
组织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 质,以及生产关系。
社会 VS 群体
社会=群体?
社会 VS 群体 区别
社会
社会各成员之间 联系是必然的紧 密的。
社会中有比较健 全的生存和生产 的职能和分工, 具有对环境的适 存度。
群体
5.你为什么选择坐这个座位? 班级社会学
6.通过以上五个问题,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教学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概念解析
1
2
3
教育 社会 学
教育
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人。 ——夸美纽斯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尽心上
教育
教育就是 系统地将 年轻一代 社会化。
——涂尔干
教育即生 活,教育 即生长, 教育即经 验之不断
改造。
——杜威
教育是有意 识的以影响 人的身心发 展为直接目 标的社会活 动。
——叶澜
…… 广义教育 狭义教育
教育的本质
学者1 学者2
教育的本质
学者3 学者n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 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流派(课堂PPT)

14
w
▪ (一)学校教育帮助现存社会秩序的再生产
▪ 基本主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认为 一是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 阿尔杜塞、鲍尔斯和金帝斯最明确、最全面 地阐述了“直接再生产理论”。
▪ 整个理论包括三个部分: ▪ 教育的功能——再生产 ▪ 教育如何实现社会再生产——对应原则 ▪ 推动再生产的主要力量——经济结构。
▪ 他们认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时期是与社会不安 定和政治冲突的严重时期同时或相继出现的。即资 本积累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秩序的再生产是教育改革 的动力。
18
w
▪ (二)学校是意识形态冲突的主要场所
▪ 阿普尔认为,学校是意识形态冲突的主要场所。
这些冲突产生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 它们各自内部的矛盾。
▪
3
w
▪ (二)教育功能论及其基本主张
▪ 功能论者在运用他们的观点研究教育时,主
要解决的问题是:
▪ 教育可以满足哪些社会需要?教育对于维护社 会的稳定起到哪些作用?
▪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两个: ▪ 一是社会化的功能;二是社会选拔功能。
4
w
▪ 二、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 帕森斯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化,他将
▪ 研究主题:国家对教育的控制;阶级、民族 和种族隔离、师生冲突、学生的分组和分流, 教育公平等。
13
w
▪ 二、马克思主义取向的教育冲突论
▪ 关心的问题:社会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其
不平等社会秩序的合力延续的?大多从阶级分析的 方法入手。
▪ 认为学校内部的意识形态是统一的,是占社会 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人物有阿 尔杜塞、鲍尔斯和金帝斯。
教育社会学ppt课件

精神分析理论
(二)儿童社会心理发展的内容 • 儿童动机和情感的发展 • 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与阶段性 “性心理发展阶段”
• 口唇期(0-1) •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
、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 腔活动。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 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 ,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 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 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 征。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及其影响因素
L/O/G/O
Content Layouts
主要内容
1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 2. 社会学习理论 3. 认知发展理论 4. 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是关于心理发展的一种强调内
• 潜伏期(7-青春期)
• 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 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 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 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 分离趋势。
• 生殖早期(青春期以后)
• 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 ,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在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 示的特征表明,两性差异开始显著。自此以后, 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 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 的发展以臻成熟。
• 肛门期(1-3)
•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 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 儿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 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 ,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复、吝啬等,可 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教育社会学第六章(03)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18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2. 我国目标整合时需注意的问题:
• ①在制定组织目标时,要含有为个人所乐于接 受的一定的因素,要尽可能将与组织目标方向 一致的个人目标纳入组织目标之中。
• ②为保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要加 强对个人目标选择的指导。
• ③当教师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要在 认真分析差隔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 施修改个人目标。
2020/12/10
23
二、国外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
(一)沃勒的《教学社会学》 学校五方面的特征: ①属于次级文化; ②属于综合文化; ③对立与统合型文化; ④积极与消极功能兼具。 ⑤可有意安排或引导发展方向。
2020/12/10
24
二、国外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
(二)柯尔曼娱乐亚文化 ①年轻人在音乐和服装上有特殊的爱好; ②在文化态度上经常与成人世界相对立或
2020/12/10
12
三、在我国学校功能发挥中 存在的问题
• 1.我国学校社会化功能存在的缺欠 • 2.学校选择分配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2020/12/10
13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目标 和结构
2020/12/10
14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学校组织目标的构成 1.社会规定目标; 2.学生个人目标; 3.教师个人目标; 4.学校期望目标。
2020/12/10
15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二)学校组织目标的差隔 1. 含义:指已经形成的学校组织目标和构 成学校组织目标的体系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2.表现:学校组织目标的差隔主要表现在 学校及个人目标与国家规定的目标的差隔 上。
2020/12/10
教育社会学PPT

01总体结构第一编学科元论第一部分学科论:事物共性研究第二部分问题论:事件专项研究第二编学科本论第三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生境论第四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结构论第五部分教育社会生态运行论第六部分教育社会生态功能论第七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存在形态第八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非生态化02学科范式第一部分学科论教育社会学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性质1,实质:结构框架构件构式2,本质:理念构想观念价值3,全质:范式思路方法模式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基本内容框架:思维对象的边界轮廓和结构关系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结构、运行和功能理念:质性判断:实能应怎是:生存生产生活思路:思维的起点、进程和顺序从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考察到、结构、运行和功能分析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性质根本特征实质本位的研究1,客观反映范式:教育社会生态2,研究者价值祛除3,对应反映,超越性设计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本质理念教育社会生命形态的能动延续、再造和创新与教育社会的公平生活与有效生产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全质思路教育社会生态形态四是研究按着教育社会生态形态的环境、结构、运行和功能顺序,进行实是面目、能是猜想、应是建构和怎是设计的系统研究。
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基本特征1,对应真实性:主客观一致性2,全质综合性:实质本质有机统一3,形态完整性:结构性:形式内容4,理论系统性:逻辑性:辩证形式5,行动个体性:整体性、复合性学习-研究要求●行动参与性学习:个体性、共行性●实践反思性学习:目的性、批判性●展示内化性学习:外化性、内烁性●互动协商性学习:博弈性、自主性第一章研究学习主体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二、研究学习主体的立场三、研究学习主体的职责四、研究学习主体的权能五、研究学习主体的行为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1,实质:个人身份:自己私人2,本质:法人身份:角色身份代表者3,全质:完整身份:自己私人代表者(1)国民公民(2)他人家庭族群国家(3)人类:公共知识分子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准公共知识分子1立场2职责3权能4行为二、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1,研究学习者的基本立场无立场暗立场灰立场明立场2,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明立场(1)全人类总体(2)全人类整体(3)全人类总体整体形态:个体三、准公共知识分子职责研究弘扬通识共识坚持维护公益公利发起参与公共行动尊重个体理念实践四、准公共知识分子权能研究认识权反思批判权表达辩论权自主行动权五、准公共知识分子行动坚持独立人格行动坚持批判反思行动创新设计建构行动本质形态:四是研究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应是研究怎是研究四是研究的基本内涵实是研究:实然、实证、真实:完整能是研究:性质、猜想、价值:充分应是研究:规范、建构、模型:完备怎是研究:操作、设计、举措:可行四是研究的逻辑关系从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到应是研究再到怎是研究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依据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实践性要求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意义实现主客观世界的科学统一实现科学认识与能动实践的统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复合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定义:生命形态人: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以教育生命的客观律动为基础和依托,能动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有效生产和公平生活,自主地谋求更好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
《教育社会学理论》PPT课件

精选PPT
4
二、冲突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 进入70年代,开始形成两个基本的分支学派, 即新韦伯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
别有哪些。
6、用解释学理论说明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
7、互动论者是如何研究课堂中的人际互动的?
8、贴标签者在班级中是如何实现标签效应的?
9、现象学者对于课堂情境的定义是怎样的?
10、教育社会学理论如何应用到教育现实的宏观和微观分析
中?
精选PPT
15
教育事实分析:
❖ 1、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马博士基于 “当下中国学生在学校场域中普遍处于一种 ‘局外生存’的状态”的考察,提出“应当 让更多的学生‘在场’”的呼吁。这一现象 说明什么?
❖ 学校教育实质上是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冲突并 达到自己目的之工具;
❖ 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的变迁)来 自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冲突的发展。
返回
精选PPT
6
•“再生产理论”——又分为“社会再 生产理论”与“文化再生产理论”
1、“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权威代表人物、美国的鲍 尔斯(Bowles,S.)与金蒂斯(Gintis,H.):
精选PPT
返回
3
二、冲突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1、代表人:马克思、齐美尔;米尔斯的“权力精英论”;科 塞的“冲突功能论”;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等。
2、主要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 清
书 新
复
古目
1
2
3
珍妮·H·巴兰坦、弗洛伊德·M·海默克所著的《教育社会 学——系统的分析(第6版)》的问世反映了本书受欢迎的程度和作 者在学术上的与时俱进与精益求精。与以前的版本相比,第6版突 出了视角上的全面性、时代性和跨文化性的特色。
它运用开放系统模型做框架,从多个理论方法及其运用出发, 联系当前教育问题,分析了学校中正式组织的结构、目标和过程, 非正式制度中的隐性课程、教育氛围,影响学校内部的外部环境, 包括财政、家长以及社区利益集团,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各国高等 教育现状等主题。
另外,《教育社会学——系统的分析(第6版)》每章增设了 “运用社会学”栏目,提出各种问题以供思考、讨论以及实践, 帮助学生实际运用本章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 运用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4
5
6
7
《教育大百科全书》的《教育社会学》是由位于澳大利亚堪培拉 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社会学系的劳伦斯·J.萨哈(Ldwrence J Saha)主持的。
除了一个有关教育社会学的词条之外,另有五个词条对有关成人教 育、课程、学习、特殊教育和教学的社会学进行了综述。
8
9
10
11
12
相关词条可以划分为三个主题: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和主要领域;教 育的结构和体系;关于教育过程的社会学。 对教育的社会学研究 和解释被大量理论挥作用的深刻洞见。因此,某些词条集中讨论了几种 主要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并且还特别讨论了相关的生育理论和阻抗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