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高校成果奖宁波市第六届高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

合集下载

第六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第六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工学
80
创建以经济为纽带的产学合作长效机制 推进汽修、园林专业成体系改革的实践
孙惠敏、散晓燕、沈云慈、徐绒娣、刘孝通
宁波大红鹰学院、宁波市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真知景观技术培训有限公司
工学
省级二等奖(120项)
序号
推荐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成果科类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和整体性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
来建良、周纯江、陈长生、屠立、胡家秀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工学
推荐国家
59
数控技术专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教改实践与资源辐射
杜红文、徐晓风、高永祥、范建蓓、郁君平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工学
60
创新银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郭福春、董瑞丽、王华、陈春祥、姜进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银行
浙江大学
其他
推荐国家
5
自主创新型、开放共享式本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陆国栋、孙 健、张宏建、王家平、赵川平、姒健敏、楼程富
浙江大学
其他
推荐国家
6
为区域协调发展培养高层次政府管理人才--浙江大学西部MPA教育项目
张 曦、陈子辰、严建华、姚先国、徐 林、包迪鸿、钱雪亚、郁建兴、蒋庆荣
浙江大学
管理学
推荐国家
苏志刚、任君庆、齐小萍、毛才盛、史习明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
推荐国家
64
高职院校校企融合的管理平台构建与实践
杜世禄、胡 野、黄宏伟、徐澍敏、刘鲁平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学
推荐国家
65
高职教育的温州模式研究和实践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申报书——新闻学专业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申报书——新闻学专业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主要任务
建设内容
分值
具体内容
专业建设规划(15分)
15
(15分)获得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10分)达到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水平
(8分)获得市级重点建设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22分)
专业负责人
6
(6分)1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
(4分)1名以上教师达到省级教学名师水平
(3分)1名以上教师获得市级教学名师
2009年
1。《行走的新闻:新闻学实务课程开放式、立体化、应用型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宁波市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中国新闻史上的突发事件传播》,浙江省社科联第二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实战式”教学改革2008年学院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2009年
新闻创造生机:新闻学实践教学创新范式,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申 报 书
所在分院法律与传媒分院(盖章)
专业名称新闻学
负责人邵培仁
申报时间2011年4月
二○一一年三月
一、简表
专业名称
新闻学
所在分院
法律与传媒分院
修业年限
4
学位授予门类
文学
本专业设置时间
2001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540
首届毕业生时间
2005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295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 名
专职教师人数
9
其中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比例
≥56%
教师中老(50岁以上)、中、青(40岁以下)的比例为
2∶2∶5
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
≥88%

关于对我校获得国家级市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给予表彰和奖励的决定

关于对我校获得国家级市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给予表彰和奖励的决定

交大“2010”114号关于对我校获得国家级市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给予表彰和奖励的决定校属各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高“2009”1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三届重庆市教学成果的决定》(渝府发“2009”28号),我校许锡宾等申报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刘伦等申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互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等12个项目分别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刘元丰等申报的‚面向海洋,兼顾内河,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等58个项目分别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

为表彰先进,鼓励广大师生员工更加积极地投身学校建设和发展,经学校研究,决定对参与完成教学成果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主要完成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是党和国家重视教学工作的重要体现。

我校这次获奖的项目是全校教职工在教学工作本职岗位上,秉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所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将对我校继续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全校各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全方位深化改革,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为全面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而努力。

附件:1.我校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奖励名单2.我校获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名单3.2008年重庆交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名单二○一○年六月七日主题词:教学成果奖表彰决定重庆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2010年6月8日印发附件1:我校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奖励名单附件2:我校获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名单附件3:2008年重庆交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名单。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云南师范大学获奖情况一览表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云南师范大学获奖情况一览表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云南师范大学获奖情况一览表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成果主要完成人
奖次
1
构建西部教学团队,深化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服务基础教育
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宋乃庆,朱德全,罗增儒,李忠如,吕世虎,刘静,于波,黄翔,魏林,朱维宗,夏小刚,肖红,程良建,黄燕苹,陈婷,仲秀英,罗新兵
国家级一等奖
2
面向东南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东南亚国际学院
伊继东,武友德,吴雁江,魏红,明庆忠,加木林(泰国)
国家级二等奖
3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张雄,侯德东,杨卫平,刘应开,杨卫国,尚鹤岭
国家级二等奖
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云南师范大学获奖情况一览表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成果主要完成人
奖次
1
面向东南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伊继东武友德吴雁江
魏红明庆忠加木林(泰国)
东南亚国际学院
省级一等奖
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雄侯德东杨卫平
刘应开杨卫国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省级一等奖
3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刘坚陈志青金黄斌
赵玲玲何光煜
体育学院
省级一等奖
4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
周本贞陈路李申文
罗文邬农
马列主义教研部
省级二等奖
5
西部地区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郑勤红罗致含罗利佳

教学成果奖实践保障机制(3篇)

教学成果奖实践保障机制(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成果奖是表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优秀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旨在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确保教学成果奖的实践效果,建立健全教学成果奖实践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成果奖实践保障机制。

二、教学成果奖实践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1. 完善评价体系(1)科学设置评价指标。

教学成果奖的评价指标应涵盖教学成果的创新性、实践性、推广性、影响力等方面,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2)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设立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对申报的教学成果进行评审,确保评审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

2. 强化激励机制(1)提高奖励力度。

对获得教学成果奖的教师和团队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激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2)优先晋升职称。

将教学成果奖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3. 拓展推广渠道(1)加强宣传报道。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教学成果奖进行广泛宣传,提高教学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举办经验交流会。

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经验交流会,分享优秀教学成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4. 完善经费保障(1)设立专项资金。

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设立教学成果奖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优秀教学成果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2)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应将教学成果奖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教学成果奖的顺利实施。

5. 加强政策支持(1)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教学成果奖相关政策法规,为教学成果奖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强化政策执行。

加强对教学成果奖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三、教学成果奖实践保障机制的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教学成果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教学成果奖工作。

2. 明确职责分工。

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分工,确保教学成果奖工作有序推进。

3. 强化培训指导。

对教学成果奖申报、评审、推广等环节进行培训指导,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行业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行业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成果的创新点
1)确立的核心思想:“依托行业政府主管部门指导推动,利用校内外、境内外、国内 外教育资源,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校企合作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项目从功能定位、 专业建设、特色定位等方面统筹谋划,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大量引进人财物,有效解决学校实 训基地建设瓶颈。
协作会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30000
广东省教育厅
成果起 止时间
起始:2001 年 12 月 完成:2009 年 2 月
主题词 民用航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三、成果内容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研究和实践”项目的综合成 果。
理论研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建设原则和显著特征、运作模式、 组织结构与实施途径等,为规划、建设和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公开发表论文 12 篇。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方向和总体技术路线。在认真调研和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学校层面与系部层面上下结合、实践工作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 相结合的总体技术思路,以及“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完善”。
2、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整体规划:模拟生产现场、规模、教学 环境布置、生产车间等。重点是新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研究;产学合作建设实 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引进资金、师资、教材和设备,改变管理模式,共建行业专门人才 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训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 探讨实训教学管理、实训教学计划和运行管理、考试改革等;国际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探讨 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建设适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航专门人才的 实训基地。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58
以队伍建设为纲,教学科研相长,创建一流系列热工精品课程
西安交通大学
何雅玲,陶文铨,何茂刚,王秋旺,刘志刚,赵小明,傅秦生
59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与实践
西北工业大学
姜澄宇,王润孝,张骏,李铁虎,李玉龙,薛静
60
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建设特色鲜明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邬江兴 于宏毅 吴 瑛 胡扞英 金 梁
34
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戴勇,张铮,韩冰,顾惠明,吴慧媛
35
化工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陈炳和,薛叙明,刘承先,孙德松,郭泉
36
多学科融合 国际化拓展—生物系统工程专业创建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浙江大学
应义斌,王剑平,何勇,邬小撑,郭亚芳,邵玉芳,赵文波,王俊,冯水娟,泮进明
国家级一等奖(64项)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1
从实验班到元培学院—北京大学本科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
北京大学
林建华,李克安,朱庆之,张庭芳,段连运
2
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自主学习体系及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北京大学
王杉,陈红,刘帆,周庆环,姜可伟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及教学体系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
武汉大学
黄进,肖永平,张湘兰,余敏友,杨泽伟
40
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武汉大学
顾海良,石云霞,丁俊萍,佘双好,宋俭
41
依托区域优势,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项目名称
科研获奖
序号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类别(等级)
授予单位
获奖时间
获奖者名单(按顺序全部列出)
1
非线性生态种群动力学问题研究(2013-109)
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
二等奖
教育部
2014.1
赵敏、陈兰荪等(1/7)
2
节能型生物好氧发酵关键装备的开发(2012-2-29-D01)
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
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05.01
何云芳,丁炳扬
27
泥蚶不同种群的种质评价(0420)
温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04.09
张永普,贾守菊,应雪萍,孙建礼
28
省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003-01-02)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2004.04
2005.07
应雪萍
24
染料脱色优势菌对印染废水脱色研究(ZK0503126-2)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5.01
林晓华,董新姣,陈文海,徐德强,周国玲
25
生物法处理含铜离子废水的研究(WK200532)
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温州市政府
2005.12
董新姣、林晓华、周运听、吕广
26
观赏蕨类引种筛选及繁殖技术研究(ZK0403270)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2011.06
陶月良(第一作者单位非温大)
10
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的分类研究(无编号)
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第六届高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公示
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的通知》(甬政发〔1998〕127号)精神,经个人申报、学校推荐、市高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市教育局审核,拟确定宁波市第五届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6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21项,予以公示。

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1、在公示期限内,任何部门、单位、学校和个人对公示的教学成果的权属等问题有异议,均可来人、来电、来信向宁波市教育局反映。

2、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有明确的具体内容,反对借机诽谤诬告。

为便于调查核实,来信请署名、来电请说明真实身份及联系电话(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保密)。

3、本公示时间为一周(五个工作日),从2009年3月9日起到2009年3月15日止。

4、联系地址及受理电话:
宁波市教育服务中心,电话:87191191
宁波市教育局监察审计室,电话:87183357
宁波市教育局高教处,电话:87183372,Email:gshichu@
地址:宁波市解放北路91号,邮政编码:315000
二○○九年三月九日
宁波市第六届高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
一等奖(16项)
二等奖(24项)
三等奖(21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