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作家让-雅克·卢梭的经典作品之一,这本书充分展示了卢梭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世界,以及他对社会、人性、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卢梭的思想历程和人生经历,同时也能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卢梭以漫步者自居,通过一个个独立的遐想,表达了他对社会、人性、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通过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卢梭用他的笔把心灵深处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感受到了他的孤独和彷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卢梭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无奈。

他通过自己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憧憬。

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才能够真正实现平等和自由。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卢梭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却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总之,《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一本充满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卢梭的思想历程
和人生经历,同时也能够对自己和社会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够从中汲取到深刻的启示,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_450字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_450字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_450字
香榭里舍大街曾经徜徉他孤独的身影;枫丹白露树林或许还有他的体温;巴黎郊外草丛的足迹依然清晰。

于是,他仍旧保持最后的理性,奔象自然的怀抱。

孤独,他穿透着人类的肉体和灵魂,使他们欲罢不能。

他可以使一个思维敏捷的少年从此为之不振;他可以是一个口若悬河的才子从此缄默不语。

但,他决不能使一个伟大的哲人停留在昨日的幻影里,思想活跃的他决不能停止思考和遐想。

曾经,有多少人探求他倾倒一代人心底思想的火花。

可是此时,没有一个人去问津这位老人,没有人在意这个时代会给这个孤独者留下什么。

伟大的人终归是不朽的,杰出的他决不会因为他人的抛弃诋毁和诅咒而变的卑劣。

于是,在断绝与人类交往的那一段日子里,在孤独的散步中找到了自己的又一块净土。

他再一次凭借自己超人的想象力和无尽的思维在花丛和树林里发现了生命的奇迹。

是孤独使他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另一种勇气。

他不会迷茫和无助,他超越了孤独,照亮了孤独,使孤独不再可怕。

孤独的老人最终还是孤独的离去了,这位"自然之子,真理之子"在孤独的历程中完成了生命的最后终结。

然而,这个
孤独者充裕的遐想却永远在人类的血液中蔓延。

孤独,使许多有实之士无可奈何,而卢梭却用生命的全部智慧诠释了孤独的真正含义,不同凡响地为孤独谱下了华丽篇章。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6年第43期名著概览《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留传后世的一部最富特色的不朽之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作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卢梭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其创作横跨哲学、文学、教育、政治、社会诸多学科,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的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磨难,倍感孤独,其原因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爱弥儿》被当局列为大逆不道的禁书;二是伏尔泰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他抛弃亲生子女的事实,要求对他处以极刑。

为了在世人面前还自己一个清白,他写了《忏悔录》,但仍然遭到种种非议和侮辱。

晚年,他重温往日的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在“再没有兄弟、邻里、朋友,再没有任何人际往来”的悲凄境况下,坦然展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终于写出了《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再次为自己辩白。

遗憾的是他只写了十篇“漫步”就与世长辞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他完整的“遐想”。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不仅是身体的“漫步”、心灵的“漫步”,更是一次文学的“漫步”,它迸发出的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个卑污的灵魂。

人物小传卢梭(1712-1778年),在他生命诞生之时,就使他的母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自己也是奄奄一息。

多亏聪明能干的姑姑精心调治,才把他从死亡中解救出来,并抚养长大。

卢梭稍稍懂事后,便从父亲那丧偶的悲痛中感受到父母亲的深情。

父亲觉得在卢梭的身上可以重新看到自己妻子的音容笑貌,同时也不能忘记是卢梭害得他失去了妻子。

每当父亲拥抱卢梭时,在他那痉挛和叹息中总能感觉到他的抚爱里夹杂着一种辛酸的遗恨;惟其如此,他的抚爱就更为深挚。

父亲说:“让-雅克,我们谈谈你妈妈吧!”卢梭便说:“好吧,爸爸,我们又要哭一场了。

”父亲随即会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唉!你把她还给我吧!安慰安慰我,让我能够减轻失掉她的痛苦吧!你把她在我心里留下的空虚填补上吧!孩子,若不是因为你是你那死去的妈妈生的孩子,我能这样疼你吗?”直到母亲逝世四十年后,父亲死在第二任妻子怀抱里时,嘴里却始终叫着前妻的名字,心里仍留着前妻的形象。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暇想》感悟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暇想》感悟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暇想》感悟作者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着述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激进的雅各宾派的理论向导。

但他的成就远不止此,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艺术原则在后世得到了持续发展。

一七六二年六月八日是卢梭一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因为在这天夜后,卢梭将开始他的流离生活。

第二天,六月九日下午,卢梭因巴黎最高法院下令查禁他那部在十多天前开始发售的《爱弥儿》而只身出走,逃离法国国境,开始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涯。

他先在瑞士伯尔尼邦的依弗东住下。

在他到达依弗东以前,日内瓦小议会就已下令查禁他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不久并将这两部作品焚毁,同时下令通缉作者。

伯尔尼当局接着下令将卢梭逐出它的辖区。

至此卢梭进入了他最痛苦时光。

“一切努力全都归于无效,徒然自苦而一无所得,于是决心采取唯一可取的办法,那就是一切听天由命,不再跟这必然对抗”。

这是卢梭写完《忏悔录》后却无人阅读感慨。

在《遐想录》中,卢梭则分析了他心目中的那个阴谋集团所体现的外力对他的“自我”所造成的异化。

这个“自我”一身而二任,既是折磨自己的人,又是受折磨的对象。

他甚至觉得他的身体也是和自己无关的东西;他隔绝于现实之外,仿佛觉得他的肉体成了他跟世界隔绝的一幅屏幕。

“对我来说,我的躯壳已不过是个累赘,是种障碍……”。

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怎样回归自然,怎样得到真正的幸福?卢梭在《漫步之五》中是这样写的:“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能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础;时间对它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既不显示出它的绵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既不觉苦也不觉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单凭这个感觉就足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而这不是一种人们从生活乐趣中取得的不完全的、可怜的、相对的幸福,而是一种在心灵中不会留下空虚之感的充分的、完全的、圆满的幸福。

《呼斯冷.读《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呼斯冷.读《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呼斯冷.读《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开始写《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的时候,卢梭已是迟暮之年。

到1778年7月他猝然离世为止,卢梭共在这部遗作中留下十篇散步。

对于这位深受苦难的孤独者,现代人大都不甚了解,或是有着各种误解。

在读这本书前,我曾认为卢梭是一个远离社会的避世者,他的思想脱离了社会而自我存在。

当我认真读过本书并看到译者对卢梭的评定后,我才真正了解了一些卢梭的思想和品质。

卢梭是孤独的,他喜欢孤独的精神,然而他所处时代的人们却看不惯他的清高,想尽办法污蔑他,折磨他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卢梭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的精神受到与他不同的大多数的批判,受人排挤无疑是痛苦的,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不仅在他的时代,即使是现在他的思想仍不为大多数接受。

“这世界就是这样,正直和坦率在任何场合都是骇人听闻的罪过;在同时代人们的眼里我只要不像他们那样虚伪奸诈,那就是罪孽,我就是个凶狠残暴的人。

”他已不再试图辩解,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他的辩解只会让自己“陷入他们的圈套”。

于是他便选择不再抗争,顺其自然的孤独。

卢梭的遭遇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苏轼、塞万提斯、贝多芬,当思想超越了所在的时代,孤独就成了一种精神超脱的标识。

就像他所说的:“我天生不适应在这种社会中生存,知道自己在这里永远达不到我的心所需要的那种境界。

”他和尼采一样,就像一个站在地平线上的人,当大多数人处于黑暗中的时候看到了第一道曙光,但和尼采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孤独。

在书中,他多次提到“我彻底放弃了社交生活,对孤寂生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他感兴趣的是书籍,是自然,是精神的超然。

他不在乎人间的幸福,在他看来享受自我存在的乐趣就让他心满意足了。

他专注于自己的追求,即使是面对那么多人集体的质问,他无法反驳,那么好吧,一个人孤独的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吧。

卢梭用永恒的孤独铸造自由的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中,他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宽慰。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卢梭是完全不了解的。

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被惊呆了——他到底遭受了怎样的迫害。

以致他要让自己如此淡漠的对待周围的人们才能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

较之《一个人的朝圣》中受到“朝圣者”们诬陷的哈罗德,卢梭似要凄惨百倍千倍。

于是,我搜索了一些关于卢梭的资料。

他遭受如此迫害的导火索竟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一部作品——《爱弥儿》。

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

《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

这本书被外界视为异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

起初,卢梭对外界的传闻并不在意,但舆论终将他推到风口浪尖。

卢梭最终遭众人唾弃。

看到之前推崇膜拜自己的人们现在却都不辨真相的陷害自己,这对向来崇尚情感主义的卢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所以他才会让自己远离人群,成为一个在漫步中遐想的孤独者。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分为十章,是卢梭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记录。

读完整本书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卢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众人背弃时的无奈与绝望,这是充满于整本书的情绪。

对于人们的背弃与诬陷无法做出反抗,于是只好远离或者说是漠视他们,以此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也正因人们的背弃将他推到一个极为孤独的世界,他才能如此深刻、清醒、纯粹的思考并且记录下来。

其中他谈论了自己对真诚与撒谎的认识。

他说:“为一己私利撒谎,那是诈骗;为他人之利而撒谎,那是舞弊;为了害人而撒谎,那是诽谤。

这三类是恶劣的‘撒谎’。

但如果“说假话”不为了谁的利益,不为了偏向谁,那就算不上撒谎,只能说是虚构。

”对于真诚与撒谎,我从未深刻的思考过,他对“撒谎”做出的定义也是我不曾遇到的。

在我看来真诚便是待人接物都付出自己真实的感情。

而对于撒谎——在我们的生活中,撒点小谎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卢梭却对自己的一生要求严格,他厌恶撒谎,他可以毫不心虚的对人说:我的一生只撒过两个谎。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十篇“漫步退想”没有完整的提纲,大多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作品。
《孤独漫步者的退想》首先展示了孤独漫步者的自我审视和反省。“一个孤独者陷入沉思时,自然会更多地想到自己”。卢梭此时已经步入晚年,对死亡毫无畏惧,他只希望用晚年的全部余暇来丰富、充实自己:“我离开人世时虽然不可能比初入人世的时候更优秀——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更有道德。”卢梭声称要“恢复先前被我称为‘我的忏悔录’的那种严肃而真诚的自省”,他承认自己犯下的过错:弃婴、说谎,但是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的回顾比起《忏悔录》要模糊得多、大多作虚化处理,连书中提及的主要事件的时间都屡屡与事实相左。为此,有些评论家已经指出,如果把书中的内容简单地与卢梭本人的经历挂钩,追究史料的真实,其实是小看这本书的意义。和客观真实相比,卢梭更注重主观真实,注重记录自己内心思考的真实:“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前后连贯不多,就跟头一天与第二天的想法通常没有多少联系一样。”他已经超越个体的范畴,像奥古斯丁、蒙田那样,在更深的层次上,思考普遍的人性,探索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命运。因此卢梭的反省往往成了哲学思辨,书中不少篇章几乎都能改用哲学标题冠名:论迫害与孤独(漫步之一)、论道德与宗教(漫步之三)、论真理与谎言(漫步之四)、论幸福(漫步之五)、论怜悯与善良(漫步之七)、论孤独与内心安宁(漫步之八)、论博爱与社会(漫步之九)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比《忏悔录》更深刻、更彻底。《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也是一本充满美好回忆的书。年轻时,卢梭靠着丰富的想像力,躲避苦难的现实;老年的他则在回忆中寻找“宽慰、希冀和安宁”。圣皮埃尔岛上度过的欢乐时光、在深山幽谷采集标本的乐趣、真诚的善举给人带来的纯净无私的欢乐以及与华伦夫人初次相见等,这些文学史上著名的回忆洋溢着幸福的哲理,赞美人性本善以及顺从自然、享受人生的欢乐。卢梭不仅仅饱尝着“沉浸在这种迷人的沉思里”的甜美温馨,而且尽情体验写作的乐趣:色彩斑斓的描写、酣畅淋漓的抒发、接踵而至的思绪、层层剥笋般的兮析,都通过富有音乐感的语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飞扬的文思抹去真买与想像、历史与当今的界限,穿梭于不同时刻、不同的事件和人物之间,古人书上的一句话、路边的一棵草、一个下意识的绕道动作都是引发退想的诱因,就像《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小蛋糕那样。“人间只有易逝的乐趣”,而写作能将这种乐趣永久保存下来,写作成为生命的体验,成为心灵的依托和补偿,它“必将唤起我在撰写它们时得到的温馨,使逝去的岁月重现在我眼前,也可以说是把我的生命延长了一倍”。难怪表示幸福欢快的词汇频频从卢梭的笔端淌出,单是plaisir(欢乐,愉快)一词就出现了84次,“漫步之九”中竟一发不可收拾。用了36次之多,jouir,jouissance(享受,享有)和Bonheur(幸福)在书中出现27次,ame(灵魂)49次,coeur(心灵)126次,作者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被驱逐的人——卢梭与公众之间——《遐想集》的构思如今,我在世上落得孤零零—个人了。

除了我自己,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社会。

一个最好交谊、最重感情的人,已被同心协力地驱除出人类。

他们在仇恨的百般发泄中寻觅,哪一种折磨对我这颗敏感的心是最残酷的。

于是,他们便把维系着我与他们的一切联系粗暴地破坏掉了。

我本是爱那些人的,不计较他们怎样对待我。

他们也只有在不再成其为人的时候,才得以逃避我的爱。

因此,对于我,他们都成了局外人,陌生人,最终不存在了,反正他们早就巴不得哩。

我自己呢?脱离了他们,脱离了一切,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这正是我有待于研究的。

不幸的是,在作这个研究之前,我必须首先对我的处境作一番回顾,这是一条必经的思路,通过它,我才能由他们论及我。

十五年多以来(准确地说,应该是十四年以来,可追溯到1762年,《爱弥尔》被焚烧、他与皮埃奈夫人、格里姆、狄德罗大闹不和的那个时期。

),我就一直处于这种离奇古怪的境地中。

我至今仍觉得这是一场恶梦。

我总在幻觉:消化不良折磨着我,我睡不安席,一合上眼很快又会醒来的,但是,在与旧友的重逢中,我的痛苦也会大大减轻。

我准是于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个跳跃:一个由清醒到昏睡,抑或更确切地说,由生到死的跳跃。

我不知怎么越出了事物的正常秩序,兀然堕入莫名其妙的混沌中。

在这一片混沌中,我什么也看不见,我越是琢磨我眼下所处的位置,我就越不能明白我身置何处。

唉!当初,我哪里能够预见这个静候着我的命运呢? 今天,我落得如此命运,我还哪里能够预先把它设想? 凭我的良知,我当初能够预料到,有朝一日,我这样一个人(我过去是,现在仍是这样—中人) 竟会变成或竟会被人无可置疑地当作怪物、放毒犯、杀人凶手吗? 我能够料想到,我竟会为人类所不齿,为恶棍仍所捉弄吗? 我能够料想到,路人所能向我表示的全部敬意,居然是往我身上吐唾沫,当今一代竟会一个心眼地恨不得将我活埋才痛快吗? 在这奇异的变故发生之初,我毫无准备,所以甚为震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就让我们全身心沉浸于和我灵魂交谈的甜蜜中去吧,唯有我的灵魂别人无法夺走。


2011年7月,我拜读了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先生的著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名字的本身就是一声美丽的嗟叹,就如作者的晚年,或者一生。

卢梭,“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

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磨难,倍感孤独。

其原因有二: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爱弥儿》被当局列为大逆不道的禁书;二是伏尔泰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他抛弃亲生子女的事实,要求对他处以极刑。

为了在世人面前还自己一个清白,他写了《忏悔录》,但仍然遭到种种非议和侮辱。

晚年,他重温往日的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终于,写出了《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回首向来萧瑟处”,卢梭似乎还不曾拥有回顾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然而他不再苛求当代人的理解,甚至也不再奢望后世遥远的赞同,就这样孤独而坦然地漫步在夕阳西斜的人生之路。

在漫步中品味大自然的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从中获得慰藉。

书中一页一句常常让我不禁暗暗感叹,这孤独的伟大心灵是有多么的崇高和坦诚,而我呢,隔着几百年时光,与这颗心灵交流,了解他的孤独,他的无奈,也从他的感悟中汲取应对磨难的智慧。

经验不足,以致才思浅薄,或许不能理解老人临终之言的深意和感叹,尽一己之所及,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想。

卢梭先生常常流露出整个时代人对他误解的无奈和悲凉,“整整一代人全都迫不及待地附和这奇怪的观点,没有解释,毫不犹豫,毫无愧意“,自我折磨良久,卢梭试图寻找一些”理智的人“,一些”正直的心灵“,或许他们不会附和那些胡言乱语。

可是这一切只是徒劳,”
这个同盟竟然是如此的万众一心,毫无例外,毫无挽回的余地。

“于是他就只能孤独地漫步着,”学会了承受命定的枷锁而毫不呻吟“,只依赖自身,与自己的心灵交谈。

这每每使人联想到尼采的句子,”我的时代远未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这,是卢梭的悲哀,尼采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呢?可是,正是那些中伤,那些避之唯恐不及,造就了,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书中最最感触的就是这句:“就让我们全身心沉浸于和我灵魂交谈的甜蜜中去吧,唯有我的灵魂别人无法夺走。


很长一段时间来,常常近乎绝望地质问自己,总有什么东西是只属于你的,谁都夺不走的对吧?
当那些你视若珍宝的东西变成别人口中的滔滔不绝;
当那些你奉若真理的信条被沉重地攻击体无完肤;
当你以为的独一无二被别人拿来反复引用驾轻就熟……
时时刻刻不能让自己的内心回归宁静和平衡……
他们也读过这本书了,他们也有这样的感触;
他们也看过这部电影了,可是他们甚至不以为意;
他们乖巧可靠擅长交际讨人喜欢他们又努力又聪明还见多识广,可我呢,我呢?
就这样整日活在不平衡中,让自己的小心脏惴惴不安,也会嫌弃自己说干嘛总纠结这些,可是就是会啊,就是会啊,会这么想。

不喜欢,讨厌,厌恶,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夺走的感觉。

好吧,我就是这样无聊的小女生,不够大度和胸怀宽广,更没有大师崇高坦诚的情怀,可是这句“就让我们全身心沉浸于和我灵魂交谈的甜蜜中去吧,唯有我的灵魂别人无法夺走。

”也许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新奇警句,之前《肖申克的救赎》里同样的意蕴却是无法贴身的感触,而在此时此刻的我看来,这句子是深深的慰藉。

是的,是的,你可以抢走所有我引以为傲的东西,你可以将我的一切贬低到一文不值,可是,唯有我的灵魂别人无法夺走,我有不输于任何人的灵魂,悲悯真挚独一无二,这就是我得到自我肯定的来源,想到这些会感到内心深处宽广的宁静,还要患得患失些什么呢。

世界上的著作浩如烟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然而在我看来,判定一本书好坏的标准,不在于厚薄,不在于新旧,不在于深浅,而是你与作者心灵的交谈,作者告诉了你什么,和你的收获和欢乐。

这本著作,也就是那位哲人几百年前的临终之言,本也不是留给后人而是对自己的交代,偶然读到,用自己浅薄的经历去简单的感知,这样也就足够了。

以下,撷取各章精妙语句。

【漫步之一】关于自身命运的思考
“我现在所做的和蒙田一样,不过目的和他完全相反:因为他的《随笔录》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我的遐想录只是为我自己而写。


【漫步之二】关于真正幸福的思考
“这孤独沉思的时刻是我一天中唯一完全自我自在之时,我在这时才能真正说出自己就是大自然所希望的造物。


【漫步之三】关于学习与道德的思考
“我们一出生便如同进入了竞技场,到死方能脱身。

已到了赛程终点再学习更好地驾驶战车又有什么用呢?此时唯一该想的就是如何从竞技场中脱身了。

一个老人如果还有什么要学
的话,就只是学习死亡。


【漫步之四】关于真话与谎言的思考
“我所推崇的真实原则,更多的基于正直感和公正感,而不是基于事实的真相;我在实践中,更多的是遵循良心的道德指引,而不是真假的抽象概念。


【漫步之五】关于宁静与遐想的思考
“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起伏涨落之中,没有永恒的、固定的形式。

而与外界事物相关的情感,也必然是与它们一样来往变化,总是在我们身前身后,回忆不再有的过去,预期那常常不会出现的将来。


【漫步之六】关于行善的思考
“我生来就从未真正适合这个到处都是约束、义务、责任的文明社会,我自由的天性让我始终不能忍受想和别人生活就必须有的限制。


【漫步之七】关于消遣与癖好的思考
“我登上绝岩巅峰,深入幽谷丛林,尽力忘却人类,躲开恶人的攻击。

在幽幽树林之中,我才觉得被世人所遗忘,自由自在,心平气和,仿佛从未有过敌人,仿佛丛丛枝叶可以让我免遭攻击,把他们从我的记忆中赶走。


【漫步之八】关于逆境与情感的思考
“我们感到有真正需要的时刻其实是很少的。

只不过是我们的预感和想象把它们扩大了,正
是因为不停地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才忧心忡忡,觉得自己不幸。


【漫步之九】关于善良的思考
“在极度贫困之中,只要有一点东西,人就会觉得富有了。

一个乞丐得到一个埃居(法国古货币的一种),也许比一个富翁发现一袋金子还要高兴。


【漫步之十】关于与华伦夫人的关系
“我曾想要一位称心的女友,而那时我正拥有着她;我曾向往田园,而我那时也已经得到;我无法忍受束缚,而那时我完全自由,甚至胜过自由,因为我只受自己的喜好束缚,做我想做的事。


合上书本,我在想。

若我能漫步遐想,似老卢梭般孤独无奈,历尽劫难也不枉一生了。

看到一句评论,《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与其说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幻想,倒不如说是一个幻想主义者仅有的自由吧。


那么,就让我留住这仅有的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