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创业事绩材料
著名企业家牛根生的创业人生3篇

著名企业家牛根生的创业人生第一篇:牛根生的初创阶段牛根生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他的创业故事堪称传奇。
牛根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并不富裕,但他却拥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执着的信念。
在牛根生的成长过程中,他曾经历过磨难和坎坷,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牛根生的创业生涯始于1992年,当时他刚刚大学毕业。
那时候,中国的家电市场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牛根生看到了机遇。
他借了一些钱,开办了一家小店,专门卖一些家电产品。
然而,这个小店并没有很快地获得成功。
在第一个月,牛根生的销售额只有两万元左右,而他的支出却高达三万元。
虽然他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利润,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起来。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牛根生开始了自己的销售攻势。
他积极地与顾客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迅速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他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价优的产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忠实顾客。
逐渐地,他的业务开始扩大,他还开设了一些新店,扩大了业务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牛根生的业务不断壮大,他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他开始进口大量的商品,与各大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成为了国内多家知名家电企业的策略合作伙伴。
如今,他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员工队伍和广泛的业务网络,成为了中国家电行业中的佼佼者。
第二篇:牛根生的创新精神牛根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创新精神。
他始终关注市场的变化,并主动作出调整。
比如,在2000年,牛根生注意到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他决定引入新的经营模式。
他发现,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实惠、高质量的服务,才是家电商店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
于是,牛根生开始积极推行O2O(线上与线下结合)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吸引消费者,并借此来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
他还大力优化了自己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使其能够更快更准地向客户提供服务。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牛根生的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
他的企业在全国各地开设了数百家门店,产品覆盖了各个领域,从家用电器到汽车电子产品,从数码配件到生活家居,从化妆品到食品饮料,无不让人惊叹。
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

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一)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
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
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
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
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
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
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
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
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
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
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
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
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
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
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
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
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材料三篇

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材料三篇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材料三篇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第一公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材料三篇,请大家参阅!(篇一)***同志,男,汉族,xxxx年出生,******村人,于xxxx年投资50万元创建******厂,目前该厂已经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员工40名。
****同志扎根农村,积极适应农业和农村新阶段,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政府导向,依靠科学,面向市场,创品牌,在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所生产的“**”牌面条已经通过质量安全(qs)认证,2005年被**市文明办、市工商局、市个体协会等单位评为“**市百佳文明诚信经营业户”,2008年被省粮食局“粮油放心”单位称号,被**区政府评为“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009年1月被**省粮食协会授予省级“放心挂面”企业,2010年通过了市“农业龙头”企业评审。
****个人于2007年被评为**市农村建设青年标兵,2009年4月被共青团市委、市农业局、市财政局等部门评为第三届“**市杰出青年农民”荣誉称号,2010年10月被选拔区委、区政府选拔为第三批“**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乡村之星)”,2009年当选为**区政协委员,连续5年被岭子镇党委、政府表彰为先进工作者。
一、艰苦创业,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同志中学毕业后,先后给人打工,自己搞运输,屡屡受到挫折,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经过深思熟虑,****同志决定转变思想,自己创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于是他离开家乡,远赴**、**等地考察项目,经过市场调查,他决定建一个面条厂。
为了掌握技术,他不怕吃苦,每天吃住在车间,虚心向技术人员学习,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有时在车间一呆就是好几天。
就连车间的师父都夸他说:“小王,就凭着你这股劲,将来一定能干成一番事业。
”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学习,他终于掌握了面条生产线的技术。
民营企业家创业故事

民营企业家创业故事成功的企业家的励志小故事个人创业故事篇一:草根创业故事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说话、做事大大咧咧,一口义乌普通话,举手投足有股豪侠之风,这就是俞巧仙给人的第一印象。
虽然已是浙江颇有名气的女企业家,她多次表示,不管企业多大,不管赚了多少钱,她都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卖过皮蛋的农家女。
她的第一桶金就是皮蛋。
在经历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商界风云后,她最终又回归农业,种起了一种传说中无法培植的铁绿色植物。
一垄垄田地上,整齐地生长着一种铁绿色的植物,5-8厘米长的茎,其上生长着像冬青树般的叶子。
这就是有"植物黄金"之称的铁皮石斛。
义乌佛堂镇剡溪江畔,到处是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田。
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名贵珍稀中药种植基地之一,在500多亩种植基地上,栽培着1500万株石斛苗,整个基地光是围墙就有3.8公里多。
这里的女当家就是俞巧仙。
十多年前,她在深不可测的义乌商界便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
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后历经千辛万苦,才闯出了一番局面。
比如楼忠福、徐文荣、李书福等人。
俞巧仙也不例外。
俞巧仙是义乌城西镇蒋母塘村人,父母均为农民。
1980年她15岁那年,俞巧仙初中毕业,迫于家境贫困,她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
打过短工,摘过茶叶,俞巧仙最终选择了卖蛋。
一开始,她挨家挨户收鸭蛋,加工成皮蛋后,挑到十几里路外的城里卖。
后来,她学会了到农村的代销店和城里的副食品商店推销,让店家代销自己的皮蛋。
生意慢慢做大,3年后,俞巧仙成了远近闻名的皮蛋大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问世,俞巧仙在其中的副食品市场摆起了摊位。
她对此记忆犹新,"刚进副食品市场时,摊位摆在水泥台上,每天不等天亮,就得拉着一车的皮蛋上路,晚上总是要最后一个收摊。
那个苦,就不用说了??"接着,俞巧仙走上了一条捷径---品牌代理。
她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内做品牌代理的开山鼻祖。
一路从金日、万基的地区代理,做到现在国内外800多个品牌的总代理。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_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_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一起来看一看成功人士是怎样创业的吧!看一下成功人士的创业的背后上演着怎样的故事?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欢迎阅读!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篇1:迈克尔·戴尔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
当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降了4%。
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
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
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
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
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
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
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
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
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
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
他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
孙家栋优秀事迹

孙家栋优秀事迹孙家栋,中国著名企业家和慈善家,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始终秉持着社会责任和公益慈善的理念。
本文将介绍孙家栋的优秀事迹,展现他在商业和慈善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一. 商业创业的成功之路孙家栋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展现了卓越的商业天赋。
他在大学期间就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韧的决心,很快取得了初步的商业成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成立了一系列拥有广泛业务领域的公司,如房地产开发、电力能源以及金融投资等。
孙家栋以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迅速发展的企业,成为中国企业家的楷模。
二. 不断创新的商业理念作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孙家栋一直致力于求新求变,始终保持着对市场的敏感度。
他提倡创新和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追求卓越,并激发团队创造力。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的公司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三. 品质至上的经营理念孙家栋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品质至上的经营理念。
他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培训机会,激励员工发挥潜力。
与此同时,他也非常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他的公司积极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确保产品的质量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四. 慈善事业的推动者除了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孙家栋还非常关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他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并捐助大量资金和物品来支持弱势群体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他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会,通过开展教育、健康、环保等领域的项目,努力改善社会发展的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五. 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孙家栋的成功和慈善事业的推动,使他成为了一个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人物。
他的事迹鼓励和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创业和公益慈善事业中,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同时,他也被各界人士广泛认可和赞誉,成为中国商界和慈善界的杰出代表。
六. 综合评价综合来看,孙家栋作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在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优秀企业家事迹材料(精选15篇)

优秀企业家事迹材料(精选15篇)优秀企业家事迹材料篇1爱文艺、爱清新……这样的青年往往有个略显不靠谱的共同标签——文艺青年,他们似乎很难和生意、创业联系起来。
海宁一对80后小夫妻就是别人眼中标准的文艺青年,但同时又是充满活力的创业者。
31岁的严翔中是哲学硕士,还是博士师姐笔下“席间顺口用英文背诵里克尔的‘诗人师弟’”;妻子刘冬梅是文艺学硕士,朋友心中的温婉才女。
从20XX年至今,他们已经在海宁开出一家主题酒店,短短一年时间,其网上性价比排名在嘉兴地区同类酒店中升至第一名,目前第二家新店正在筹备中;开出一家咖啡馆,已成为海宁“文青”们最爱去的“青年文化客厅”。
很多青年都有创业梦,而文艺青年的梦总会有些不同。
他们有着怎样的“另类”生意经?“文青”们如何让创业梦想照进现实?上周末,本报创业观察员前往海宁实地探访。
每个房间都有颗“文艺心”阳光满屋的前台、生机勃勃的长廊、木纹清晰的餐桌、吊在屋顶的自行车……这些充满个性的“小清新”元素,都可能成为你爱上这家主题酒店的理由。
但最合“文青”们心意的,也许还是这里个性十足的房间。
“我们一共有106个房间,每间都有不同风格的艺术墙绘。
”沿着以绿色跑道为灵感定制的地毯走进长廊,刘冬梅随手打开了几间客房,就像打开一个个神秘礼盒,每一道门后都暗藏惊喜——一间名叫“棕榈之夏”的房间里,整面墙绘都是阳光、海浪、沙滩、白帆、棕榈,小小屋子似乎真的面朝大海;在叫“埃菲尔铁塔”的房间里,铁塔墙绘衬着暖黄色调,仿佛置身黄昏的巴黎;在“薰衣草之乡”,深深浅浅的紫色小花在墙上开得烂漫无边。
还有“江南水乡”、“荷塘月色”、“玉玲珑”、“梅色”……这些名字恰到好处地点染着与众不同的文艺腔调。
“我花了几个月在网上收集好几百张图片,然后去中国美院请画家来创作。
有了这些墙绘,房间看起来会有些不同。
”刘冬梅说。
“房间的墙绘令人耳目一新,下次还住这里,希望有不同的惊喜。
”“一切就像是在风景中,而我又像是成了一道风景。
企业家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企业家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材料一:刘强东刘强东是中国知名企业家,京东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他在2004年创立京东,并将其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
刘强东的创业故事中有一个亮点是他的返乡创业经历。
刘强东出生在中国江苏省一个农村家庭,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对乡村的责任感促使他选择返乡创业。
此外,他也看到了乡村市场的潜力和信任度对于乡村消费者的重要性。
他认为农村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因此他决定将京东的线下业务扩展到乡村地区,并开设了农村物流中心和农村电商体验店。
刘强东的返乡创业策略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京东,在中国乡村市场,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同时也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他的返乡创业事迹被广泛报道,并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电商发展的典范之一。
材料二:马云马云是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兼前任执行主席。
他以他的返乡创业事迹而闻名于世。
马云毕业后曾在北京外语大学担任英语教师,然而,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连接中国制造商和全球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
因此,他于1999年创办了阿里巴巴。
然而,在早期的发展阶段,阿里巴巴遇到了许多困难,投资者对他的商业模式持怀疑态度,资金也非常有限。
然而,马云没有放弃他的梦想。
他决定回到自己创业的家乡杭州,并在那里建立他的公司。
他认为杭州是一个适合创业的地方,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马云的努力,阿里巴巴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马云的返乡创业事迹激励了许多年轻人,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地区的年轻人。
他的成功证明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只要有信念和决心,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也成为中国返乡创业的代表人物之一。
总结: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先进事迹包括刘强东和马云。
他们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坚持和创新能力,也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这些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回到家乡,为乡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企业家创业事绩材料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吉达饲料厂,从吉达饲料厂到现在的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总经理于畅的带领下,企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资产从建厂之初的几千元增加到现在的三千多万元,年产值由创业初期的几百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2亿元,企业员工也从当初的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几百个人,公司的业务由原来的单一的饲料生产、销售发展到现在的集饲料生产、销售、畜禽回收、销售“一条龙”服务于一体的中型规模企业,与公司长期签订养殖回收协议的农户1XXX多户,覆盖了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和公主岭市等县市的几十个乡镇,从业人员达1XXX多人,真正形成了“公司+农户”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
公司从20XX年到20XX年连续四年被中共长春市委授予“先进私营企业”的称号。
公司总经理于畅从20XX年到20XX年连续三年被长春市授予“先进个体工商户”荣誉称号,20XX年被共青团农安县委评为农安县首届“创业、创新、创效”杰出青年之星,20XX年被评为长春市“十大进城务工青年”,同年还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
一、把握机遇,勇做创新每当提起创业时的艰辛,作为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的于畅就有无限的感慨。
于畅出生于农安县合隆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心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无论干什么都想争第一。
19XX年,刚刚从农安师范学校毕业的于畅,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毅然放弃了教师这个当时在人们眼里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主动下海经商,开始了自主创业的生涯。
自主创业,说起来容易,可当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发现那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
创业之初,首先摆在于畅面前的问题就是选择哪一个行业进行发展。
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调查,于畅在父亲的支持下,选择了饲料行业。
发展的项目确定了,但在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的前提下,要在当时饲料生产厂家林立的市场中立足,谈何容易!然而,于畅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
无资金,他拿出了家里仅有的积蓄,又求亲告邻,千方筹措;无场地,他就租借了别人闲置的院落;无经验,他虚心请教,向市场学习,向高手学习。
为做好营销工作,他吃的苦、受的罪,现在想起来都后怕。
就这样,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吉达饲料厂建成并投产了。
办厂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和产量都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并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一道严峻的课题摆在年仅22岁的于畅面前。
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的调查,他认为诚信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
所以,从建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将“诚实做人,守信经商”作为办厂的宗旨。
正是凭借这样的人生信条和经营理念,他大胆探索改变传统饲料产业的经营方式,从企业正式投产开始,他主动联系养殖大户,与养殖农户订立诚信合约,把自己的产品先无偿的提供给养殖农户,帮助养殖农户解决购买饲料的前期投资难题和畜禽的后期销售风险,在养殖农户有了自己的收入后,再交付购买饲料的款项。
正是这种大胆的“诚信经营战略”,使企业从一起步便与养殖农户建立了互信互利,忠实可靠的合作关系,既推动了农户养殖业的发展,也使自己的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现在“诚实做人,守信经商”已经成为吉达饲料公司独具特色的经营风格和企业文化。
吉达饲料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中站稳了脚,并在当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利润也逐年增加,于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但是,于畅并没有满足,他要的不仅仅是使自己身边的市场,他要把吉达饲料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于是,新的一场战役打响了,在于畅的带领下,经过吉达饲料厂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经过六年的拼搏,吉达牌饲料不仅在吉林省市场中打出了一片天下,而且在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都拥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一席之地。
面对运行良好的企业和逐年增加的利润,于畅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成绩。
此时的饲料市场的激烈竞争时代已经尘埃落定,大起大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微观的调整还在继续。
如何为企业发展选择新的突破口,成为此时摆在于畅面前新的课题。
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于畅发现,现阶段饲料生产企业和厂家都采取了同一种销售模式,即厂家—销售商—农户。
对于厂家来说,“厂家—销售商—农户”的销售模式可以使企业减少经营风险,市场维护工作做得也比较容易,而且可以降低销售成本。
对经销商来说,“厂家—销售商—农户”的销售模式可以保障自己所经营的品牌在一个区域内的独占性,保证自己所获得利润。
在调研中,于畅感到,“厂家—销售商—农户”销售模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都已经习惯了这种销售模式,在没有大的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想在这种销售模式下打开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是十分困难的。
怎么办?于畅在思索、在探究。
在回顾吉达所走过的道路时,于畅突然被企业创立初期所采取的“诚信经营战略”模式点醒。
于畅想,传统的销售模式中,经销商是连接厂家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因为这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经销商才成为传统销售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遗患,这也是经销商获得利润的基础。
如果抛开经销商,由厂家直接与农户打交道并分享经销商的利润,这样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吗?于畅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振奋,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企业发展的新突破口。
当于畅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的时候,听到的却是一片反对的声音。
家人认为,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了,只要继续做下去,总会有壮大的一天,何必在另辟蹊径,搞不好会将已经取得成绩都赔进去。
厂里的员工也劝于畅,如果直接与农户打交道,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销售成本,而且必将放弃一大部分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市场份额,这样必然是得不偿失。
面对家人的质疑和员工的劝说,于畅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如果满足于现状,那只能是“小富即安”,根本就谈不上发展和壮大,企业的发展在于创新,只有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会得到别人没有得到的发展机会。
有了明确的目标,于畅开始为转变销售模式做准备,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
但是,调研的结果却表明,于畅的想法所面临的形势并不容乐观。
当时从事养殖业的农户中,绝大多数是靠自有资金进行发展的,规模小,对饲料的需求数量也不是很多,而且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一旦出现不可预知的危险,就只有“破产”,而养殖农户的“破产”就意味着企业直接销售给他的饲料将血本无归。
即使养殖成功了,如何将养殖的畜禽销售出去变为实实在在的钞票,也是一个养殖农户很难逾越的障碍。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确实让于畅费了不少的心血。
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和深入研究,于畅提出,由吉达根据养殖农户的实际情况,依据互信原则,为养殖农户无偿提供优质、低价的鸡雏、饲料和无息贷款帮助养殖农户扩大养殖规模,不需养户投资,提供并负责回收和销售养殖的畜禽,待养殖农户成品鸡出售后,再统一结算。
共同承担养殖风险,在养殖农户盈利之后再逐步还清贷款。
这一想法,不仅让知道这个消息的养殖农户们觉得不可思议,就连于畅的家人和厂里员工的心中也充满疑虑。
说干就干。
20XX年,于畅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将吉达饲料厂更名为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将公司的业务由单一的饲料生产、销售扩大为饲料生产、销售和畜禽回收、销售。
这次企业的更名和公司业务的增加,让很多觉得不可思议的养殖农户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与吉达合作。
面对这一张张渴求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面孔,于畅却冷静了下来。
此时公司的资金有限,如果对每一个前来寻求合作的农户都给予支持,那么就成了“撒胡椒面”,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鉴于这种情况,于畅一方面对前来寻求合作的养殖农户们说明情况,另一方面则积极选择典型准备加以扶持。
哈拉海镇是农安县的肉鸡养殖基地,年均出栏肉鸡约XXX万只。
过去这个镇养殖农户一直与德惠市的德大公司合作,近年来由于饲养德大肉鸡利润减少,所以大多数养鸡农户,自己购鸡雏、饲料,自己找市场销售成鸡。
这样就出现鸡雏、饲料成本高,成品鸡销售困难等现象。
通过市场调查,于畅很快获得了市场信息,经过认真分析和准备,他满怀信心地进入哈拉海市场,开始了他“公司+农户”的第一块试验田。
此时,家住哈拉海镇头道沟村的农户赵延春进入了于畅的视线。
赵延春家世代务农,因为前些年粮食行情不好,家境比较困难,而发家致富的想法却一直没有断过,只是因为缺少资金的支持,一时间也难以摆脱困境。
听到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于畅总经理想提供资金帮助农户发展养殖业的消息后,赵延春就主动找到于畅,诉说了自己家的情况和希望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想法。
于畅被赵延春的诉说感动了。
于是,赵延春成为了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帮助扶持的第一个签约养殖农户。
于畅为赵延春无偿提供了优质、低价的鸡雏、饲料,不需要他投一分钱,待成品鸡出售后,再统一结算。
在于畅的支持和帮助下,赵延春不仅当年就还清了欠款,而且当年就获利四万余元。
第一炮打响了,于畅决定根据公司的情况再选择十户养殖农户进行扶持和帮助。
就这样,十户、二十户、五十户、一百户……。
于畅的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扶持和帮助的农户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养殖农户在于畅和吉达的帮助下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他的“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于畅还先后协助养殖农户与内蒙、黑龙江几大肉鸡冷冻厂签订了回收合同,解决了农户无资金养鸡、养成鸡销售困难等难题。
很多养殖农户都说,是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给他们提供了第二次发展的机会。
为更好扩大市场,于畅还定期派技术人员到养殖农户中,解决养殖农户经营困难,对养殖赔钱的用户,实行减免政策。
几年来,被减免的用户有二十多家,最多的减免金额达到万元以上。
这一系列的做法,不但使企业开拓了市场,也受到广大养户的认可和好评。
现在,与吉达签约的养殖农户达到1XXX多户,从业人员达到1XXX多人。
随着“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推广,于畅的企业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已在农安县的靠山、万顺、合隆、德惠市的郭家、九台市的营成子等乡镇建立了办事处,年收购和销售肉鸡1XXX多万只,实现产值近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