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传说
蜀中花木兰的传说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四川阆中有个木兰会,却与花木兰没有关系,说的是另一个巾帼英雄的故事呢!这位巾帼英雄名叫韩娥,生于元朝末年,三岁丧父,七岁丧母,只好跟着叔父生活。
叔父名叫韩立,曾经在县衙当过小官,看见朝廷腐败后,就辞官到乡下隐居,每日有空闲就教韩娥读书练剑。
小韩娥聪明机灵,读书过目不忘,剑法也是很快学到要领。
一天,她练剑完回到房里,忽听叔父呼唤,上前问:“叔父唤女儿有啥吩咐?”叔母拉过女儿,眼泪汪汪说道:“孩子,如今你已是十二岁的人了,姑娘家防身最关紧要。
这些天,溃军到处奸杀抢劫,我担心你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受侮辱,万一有个差错,怎对得起你死去的二老!”韩娥跪在叔父母面前,咽喉哽咽地说:“二老教诲,女儿终身不忘。
如被乱军掳掠,女儿誓死殉节,决不砧污家门!”韩立说道:“昏君无道,豪杰蜂起,元人的日子也不会久长了,孩儿千万不能轻生。
我和你叔母商量,给你做了一套男子衣裳,你可穿着,若被官兵掳掠,见你是个男子,也可以免遭不幸。
”韩娥点头答应。
从此,她就穿上了男子衣裳。
韩娥女扮男装不久,果然被元军掳去,当了一名马夫,后来,这支溃军又被王起岩义军包围,韩娥杀掉元军副将,投降了义军。
王元帅在帐内召见韩娥,问其姓名,韩娥随口答道:“韩关保。
”王元帅见她年少英俊,勇敢机灵,心里十分欢喜。
问起家事,知道她父母双亡,对韩娥说:“你父母既一亡故,罗甲将军膝下又无儿女,你何不将他认作义父,日后也有个照应。
”韩娥想:父母双亡,如今又不知叔父母的下落,既然元帅作主,不如暂且就把罗甲将军认作义父吧。
她向王元帅说:“多蒙元帅厚爱,实在感恩不尽。
只是我年幼无知,若有差错,还望元帅、罗将军恕罪。
”韩娥认了罗甲为义父,在罗甲身边作了亲兵副将,跟随罗甲南征北战一十二年。
罗甲是四川宜宾人,他待韩娥如亲生儿子,韩娥也把他当作亲生父亲。
在军中,韩娥举止检点,小心谨慎。
严寒的冬天,她四肢僵冰不叫苦,夏天酷热,她汗流如雨不裸浴。
从传说红颜到忠孝勇烈的奇女子花木兰传奇与形象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剧照,一袭红衣的花木兰(刘亦菲饰)正在战斗。
该片为1998年同名动画电影的真人翻拍版。
迪士尼打造的花木兰和中国人传统 认知中的花木兰存在较大差距,实际上将其改造成了一个充满美国式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女权主义的故事从传说红颜到忠孝勇烈的奇女子花木兰传奇与形象文I 李思达中国诸多传奇中,恐怕很难 找出像花木兰这般内涵丰富 的主题富旷了。
自最初不到4〇〇字的《木兰辞》幵始发轫,经过历朝历代添补润色,故事主人公从不知 姓只知名木兰的北朝少女演化成了姓 名确凿、家人亲友齐聚、有血有肉、集 忠、孝、勇、烈于一身的奇女子花木兰。
在后世长期流传过程中,花木兰传奇 还成就了许多以她为主题的诗文、笔 记、类书、戏曲、曲艺、小说、电影, 不同版本的故事之间差别甚大—光78丨国家人文历史訖木兰结局就可分为大团圆和悲剧两种,同 孟姜女、梁祝等传奇细节变化万千,但主线故事相对一致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花木兰故事传承之复杂,后世演绎之光怪陆离,由此可见一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花木兰在后世能被演绎得“百花齐放”,同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戏剧化张力是分不幵的。
只要看看最初的《木兰辞》,人们就都能感受到当中暗含的各种矛盾冲突:战争让女性走幵,但木兰偏偏以女性身份走上战场,此中冲突如何解决?古代男权社会下,木兰如何以女儿身在社会上拋头露面,是否是在挑战男权?诗中木兰拒绝了皇帝的任命,是 否对皇权构成挑战?木兰回到家乡换回女儿身,会不会有战后P T S D?她能否真正获得平静的生活?……简而言之,只要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个主题中最大冲突存在,她的“奇人奇事”就不可避免会引发出各式各样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演变,历朝历代对其中矛盾和冲突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会按照自己的观点进行诠释、化解。
正是在此过程中,后世人们实际上改造了木兰主题,甚至将其改得面目全非—或者说得好听点,是改得各具特色。
或许,这也是木兰传奇富有魅力之处吧!从无名女杰到道德偶像:木兰形象的草创现存通行版《木兰辞》最早见于北宋神、哲宗年间文人郭茂倩编著的《乐 府诗集》。
花木兰传说的文化内涵

花木兰传说的文化内涵花木兰传说是一则源远流长的中国传说,通过数百年的传承,一直被人们称颂。
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子代替父亲从军的英勇事迹。
这个故事不仅传递了一个女子为了国家和家族荣誉而奋斗的精神,还传递了一个强大国家的背景和艰苦战斗的历史底蕴。
花木兰传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
一、性别平等思想在古代,孟子曾经说过“民之所欲,以富为首,以贵为次,以老为终”,这一说法确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
当时,女性在家中角色相对较小,并且往往只被赋予传宗接代的任务。
而花木兰传说中的女性则是大胆、勇敢、冒险。
她的行为不仅令人佩服,更是预示了超越性别限制的思想。
这种性别平等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同样适用。
今天,我们经常看到女性出色地完成了男性所担任的职位,例如医生、工程师、律师等等。
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无论性别如何,谁都有能力成为才华横溢的人,可以创造个人的价值。
这种思想在现代中国的趋势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任何人都应该关注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二、民族自豪感花木兰传说中的人们为家乡和祖国而战,对世界充满着爱和热情。
这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在中国文化中被强调。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致力于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地位。
而花木兰所表现的英勇形象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战争时期的社会精神。
她勇敢地代替父亲从军,代表这中国妇女所展示的国家爱和荣耀。
今天,许多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事情包括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崛起,以及体育等各领域的举世瞩目。
同时,随着当代中国的崛起,中国民众越来越需要自豪感和增强自信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价值观下,“花木兰”传说不仅代表了一个独立的女性,披荆斩棘的精神贯穿着代表中国人民的华夏精神。
三、家庭责任和忠诚花木兰尽管勇敢,但一直没有忘记家庭的责任和忠诚。
故事中,她代替父亲从军,使得她的家人摆脱了危险。
她在战争中表现出色,打我们一个予和我的身份是分不开的理念。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对家庭和祖国所负有的义务。
中国民间故事花木兰的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花木兰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个特别了不起的姑娘叫花木兰。
花木兰呀,那可是个机灵又孝顺的丫头。
她每天开开心心地帮着父母做家务,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嘻嘻哈哈地玩耍,日子过得简单又快乐。
嘿,这不就跟咱平时一样嘛,每天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可是有一天,那可恶的战争来了!皇帝下了命令,要每家每户出一个男丁去打仗。
哎呀呀,这可把花木兰家愁坏了,她爹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弟弟还那么小,这可咋办呀?花木兰心里那个着急呀,她想:“我怎么能眼睁睁看着爹爹去受苦呢?”于是,花木兰一咬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得多勇敢呀,就像咱要是遇到困难,也得鼓起勇气去面对不是?她瞒着父母,悄悄地准备好了行装,踏上了征途。
一路上,花木兰遇到了好多和她一样去打仗的小伙子。
“嘿,兄弟,你从哪儿来呀?”“我从那个小村庄来。
”花木兰大大方方地和他们聊天,一点也没露出破绽。
到了战场上,那场面,可真是吓人呀!喊杀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花木兰心里也害怕呀,可她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
她就像一只勇敢的小狮子,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这一去呀,就是好多年。
花木兰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受了好多伤,但她都挺过来了。
她的勇敢和智慧让她在军队里出了名,大家都对她敬佩不已。
终于,战争结束了。
花木兰带着荣誉回到了家乡。
当她换上女装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哎呀呀,这竟然是花木兰呀!”大家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花木兰的故事呀,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一直到今天。
咱也得学学花木兰的勇敢和孝顺,遇到困难不退缩,好好对待咱的家人,你们说是不是呀?。
历史上四个花木兰的故事

历史上四个花木兰的故事引言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的女性英雄,她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根据不同的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花木兰的四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逐一介绍这四个版本,并对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文化意义进行分析。
第一个花木兰:《木兰辞》中的英雄少女最早被记录下来的花木兰故事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即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
这个版本最著名的来源就是《木兰辞》,一首写实性很强、情感真挚的长诗。
根据《木兰辞》中的描述,花木兰是一个出生在军人家庭、有五个哥哥但没有弟弟的少女。
当她父亲被征召入伍时,由于年老体弱无法应战,于是花木兰决定代替父亲去战斗。
她剪短了头发、换上男装,并成功地以男子身份参军。
在战场上,花木兰表现出色,最终帮助军队取得了胜利。
战争结束后,她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战友们,并且拒绝了皇帝的封赏,选择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
这个版本的花木兰故事强调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花木兰为了家人和国家的利益不惜冒险,展现出了女性独特的英雄主义精神。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打破了传统对女性角色的限制,并为后世女性树立了榜样。
第二个花木兰:元代传说《木兰记》中的爱情传奇在元代(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出现了另一个版本的花木兰故事——《木兰记》。
这个版本将花木兰塑造成一个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形象。
根据《木兰记》中的描述,花木兰是一个善良聪明、容貌出众的女子。
当她听说辽国入侵时,为了保护家园和父亲,她决定代父从军。
在战场上,花木兰表现出色,并且与同伴李云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战斗中,花木兰和李云龙逐渐相爱,并最终结为夫妻。
战争结束后,他们一起回到了故乡。
这个版本的花木兰故事融入了浓厚的爱情元素,强调了女性的感情和家庭观念。
花木兰不仅是一个英勇的战士,还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妻子和母亲。
这个版本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价值观的重视,并将女性英雄形象融入其中。
第三个花木兰:民间传说中的神秘少女在中国各地流传着许多关于花木兰的民间传说,其中有一个版本将她塑造成了一个神秘而超凡脱俗的形象。
花木兰的故事

花木兰的故事
花木兰是一位来自古代中国的传说中的英雄女子。
故事发生在北魏末年,木兰家族在边境之地。
当时,魏国正面临来自北方的侵略。
为了保家卫国,每户家庭都需要派出一名男性去参军。
然而,木兰家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年幼的父亲。
为了避免父亲上战场,在父亲病倒无法行军的时候,花木兰决定代替父亲,假扮成男子去参军。
她剪了长发,束起杂乱的马尾,穿上男装,并取了一个男性的名字“木兰”。
在军队中,木兰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韧劲和聪明才智,因此很快得到了指挥官和战友们的赏识。
她参加了长时间的训练和战斗,并在很多战役中表现出色。
经过多年的战斗,木兰终于协助魏国击败了敌人。
当她在皇帝面前脱去男装,揭示自己的真实身份时,大家都对她的勇敢和忠诚感到十分惊讶和赞赏。
于是,皇帝决定奖励木兰,赐予她许多荣誉和贵族地位。
然而,木兰却谦虚地拒绝了这些荣誉,只希望能够早日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
木兰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子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了保家卫国而扮演男子身份,并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
她的精神和毅力让她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受人尊敬的象征。
花木兰民间故事

花木兰民间故事
花木兰是一位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
以下是花木兰民间故事的概要:
从前,有个武艺高强的姑娘叫花木兰,她年轻漂亮,还有一手好箭法。
一天,花木兰正在屋里织布,忽然听见外面有马蹄声。
她走出屋子,只见一个军官从马上下来,递给她一份公文,说:“边疆正在打仗,可汗命令征兵,你们家有一个人的名字在公文上。
”木兰翻开一看,爹爹的名字在上面。
花木兰回到屋里,左思右想:爹爹的年岁大了,弟弟还小,怎能随军打仗呢?这可怎么办呢……花木兰一夜没有合眼,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花木兰上街买了一匹马,赶做了一身战袍,又剪了头发,装扮成小伙子,连父母和弟弟们都认不出她了。
家人不忍心让木兰去打仗,可是也没别的办法,只好和木兰挥泪告别,于是花木兰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
战场上的花木兰一点儿不比男儿差。
她历经百战,挥汗流血,凭着她的机智、勇敢和超群的武艺,一次次立下了战功。
战争一打就是十二年,大军终于胜利归来,可汗亲自召见了花木兰,要封她做大官。
但花木兰想念亲人,她谢过可汗,就和几个一起打仗的好伙伴回家乡了。
父母听到木兰要归来的喜讯,高兴地来到村口迎接,弟弟们也都长大了,正在家里杀猪宰羊,准备犒劳凯旋的姐姐。
花木兰终于到家了,她回屋换上以前的青布衣裙,和她一起打仗的伙伴们看到后,都惊呆了。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和他们并肩作战十二年的花木兰竟是个漂亮的姑娘!。
古代花木兰的故事

古代花木兰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呐,有个叫花木兰的姑娘,住在一个宁静又普通的小村子里,家里虽说不算大富大贵,可也是热热闹闹,和和美美的。
木兰上头有爹娘,下头还有个调皮捣蛋的小弟弟,一家人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平淡又踏实。
那时候,国家不太平,突然就来了征兵的告示,要求每家每户得出个男丁去从军打仗。
木兰家可就犯了难,爹爹年纪大了,走路都有点颤颤巍巍,这些年种地干活落下一身毛病,要是上了战场,那指定是凶多吉少;弟弟呢,还是个毛头小子,个头才到木兰肩膀,瘦瘦弱弱的,拿把锄头都费劲,更别提舞刀弄枪上战场了。
木兰看着愁眉苦脸的爹娘,心里头那叫一个不是滋味,像有只小猫在挠啊挠的。
她从小就跟着爹爹学骑马、练射箭,虽说女子不能抛头露面干这些事儿,可木兰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学得比村里好些男孩都好。
眼瞅着家里没个能顶事儿的男人,木兰一咬牙,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说干就干,木兰偷偷翻出爹爹年轻时的旧衣裳,把头发盘得紧紧的,扎成男子的发髻,再拿根布带束住胸口,对着镜子左瞧右看,还故意粗着嗓子说话,练了好一阵儿,乍一看,还真像个俊朗的小伙子。
爹娘知道后,又是担心又是不舍,拉着木兰的手直掉眼泪,可木兰却拍拍胸脯,笑着说:“爹娘,放心吧,咱家不能没个顶梁柱,我定能平安归来,还能立些战功嘞!”就这样,木兰跟着征兵的队伍出发了。
一路上,那可真是吃了不少苦。
白天赶路,太阳晒得人皮都要脱一层,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淌,把衣裳都湿透了,晚上就睡在野外,地上硬邦邦的,还有各种蚊虫叮咬,木兰常常被咬得浑身是包,可她一声不吭,就怕被人瞧出破绽。
到了军营,训练更是严苛,又是长跑,又是练兵器,木兰每次都拼尽全力,别人扛一袋沙袋练臂力,她咬牙扛两袋,同营的伙伴都对这个看着瘦瘦小小的“兄弟”刮目相看。
有一回,战场上局势危急,敌军像潮水般涌来,己方的防线眼看就要被冲破。
木兰瞅准时机,拉弓搭箭,那箭“嗖”地飞出去,直中敌军将领咽喉,敌军一下子乱了阵脚,己方士气大振,大家一鼓作气,把敌军打得节节败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木兰传说商丘市虞城县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
花木兰姓魏名木兰,当年募兵时,因其父年老,木兰代父从军,后凯旋而归。
人们盛赞木兰英勇事迹,用民歌形式传颂,后经人加工润色,形成《木兰诗》流传至今。
唐代为表彰巾帼英雄花木兰,追赠将军,谥孝烈,并在木兰故里建祠塑像,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方圆百里民众络绎不绝,来此祭祀贸易,形成庙会,千余年来,长久不衰。
花木兰传说是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而从唐代起所修建的木兰祠、碑刻,以及宋、元、明、清的《河南通志》、《归德府志》、《商丘县志》等大量史料对花木兰传说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作为花木兰传说的载体,木兰祠始建于唐代初期,金代泰和年间,即公元1334年,又重修、扩建木兰祠。
清代嘉庆十一年,即公元1806年,由木兰祠高僧坚让、坚科等又募资修祠、立碑。
由于历代对木兰祠修善、扩建,祠宇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为四百余亩。
木兰祠自南向北为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及东西配房百余间。
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坐像,坐像两侧塑有侍卫,花木兰祠殿内外,有文人墨客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词、书画及香火等碑10余座,在木兰祠院墙内外,种植有唐槐梁柏,环境十分优美。
这座著名的花木兰祠于1943年毁于战火。
巾帼英雄花木兰是一位勤劳、勇敢、忠孝、刚烈的典型女性。
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事迹,千余年来,广为流传,被人们所敬仰。
据史料记载,花木兰不姓花,姓魏,生于北魏年间,祖居今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魏庄村。
全家五口人,父亲魏应汉,母亲魏周氏,姐姐木惠,弟弟木棣。
外婆家就在距魏庄很近的大周庄村。
魏家的后人由于战乱,逐渐逃往他乡,当年的魏庄村已无踪迹,成为当地人俗称的“魏庄户”。
父亲魏应汉是当时的兵户,木兰受父亲的影响自幼随父习武健身,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木兰在16岁那年,经人介绍,与今安徽省亳州岳氏青年订了婚约。
就在他们要结婚的那一年,边关紧,战事急,几道应征军贴接连不断的送到魏家,而此时魏应汉年事已高。
一家人望着军贴心急如焚。
木兰心疼父亲,爱护幼弟,心意已决,说服家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战场上木兰聪明的智慧,超群的武艺,勇猛杀敌,很受军营中将士的器重和爱戴。
两年后,战事平息。
天子得知木兰智勇双全,功劳卓著,欲封尚书职位。
木兰执意不受,婉言谢绝,一意回家侍奉双亲,以尽孝道。
后来,天子知道木兰是女儿身时,遂派朝臣,欲纳入宫为妃。
木兰见状,誓死不从,自缢而死,以死相抗,酿成悲剧。
木兰大节、大孝、大智、大勇的光荣美德,受到人们的敬仰。
因为,那时木兰还没有出阁,所以魏家人就把木兰葬于魏家墓地,死后也伴随着爹娘。
到了唐代时,帝王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忠大孝的壮举十分钦佩,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下旨修祠建庙,以示敬仰,激励后人。
自唐代起,宋、元、明、清历代都为木兰祠捐赠。
几经扩建,到了清代时期已形成很壮观的规模。
木兰在生前没有出阁,按当时的民俗她还是个姑娘,所以,当地人就把未出嫁的闺女称为姑娘或姑姑。
为了表达对木兰的敬慕之情,民间就逐步形成姑姑当家的习俗。
人们在为木兰烧香还愿时,统称“木兰姑娘”,一直延袭至今。
农历的四月初八,是木兰的生日,人们为了纪念木兰,就把木兰的生日作为庙会。
每逢四月初八,周边百余里的人们潮水般的从四面八方涌向木兰祠。
香客和善男信女向木兰像顶礼膜拜,乞求木兰神灵赐福增寿,保家平安。
花木兰是位能杀善战的英勇将军,相传,她所始创的拳法为“木兰拳”,她所始始的剑法为“木兰剑”,一直在当地流传,但对“拳法”和“剑法”的谱系却不为人知,人们只以习武健身而已。
后来,人们为了尊崇她,纪念她,在明清时又兴起了木兰扇、木兰盘鼓等民间舞蹈和以木兰形象为主体的刻瓷工艺、剪纸工艺,成为当地人弘扬木兰精神,传承木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共虞城县委、虞城县人民政府于1993年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中国首届木兰文化节,邀请全国名人名家、专家学者加强对木兰文化的研究与探讨。
为了扩大木兰影响,弘扬木兰精神,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在此基础上又成功的举办了四届中国·商丘木兰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
2000年国家邮政总局又在商丘·虞城举办了举世闻名的《木兰从军》邮票首发式,使木兰精神弘扬光大,木兰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花木兰,姓魏,北魏时期人。
祖籍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小魏庄。
花木兰全家五口人,父亲魏应汉,母亲魏周氏,木兰排行第二,姐姐魏木惠,小弟魏木棣。
花木兰名字的由来: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木兰的父亲魏应汉先生,外出散步归来,行至大门外时,碰到魏家侍女慌慌张张。
魏先生遂问:“什么事如此慌张?”侍女答:“娘子生产啦!”魏先生问:“是男孩还是女婴?”侍女回答:“是女婴。
”此时家里的一棵木兰树上有一只凤凰,口里叼着一朵木兰花,见有人来,长鸣一声,展翅高飞。
凤凰张嘴鸣叫时,木兰花掉落在魏先生的眼前。
魏先生见是一朵木兰花,如此想,娘子所生女婴取名木兰焉不最好,遂起名木兰。
此后为什么又叫花木兰呢?明朝一位大剧作家名叫徐渭,为木兰女扮男装,替代从军的事迹所感动,写了一部大戏,名叫《雌木兰代父从军》,戏中将魏木兰移花接木演义为花木兰,延续至今。
花木兰的父亲魏应汉是当时的兵户。
木兰受父亲的影响,自幼随父习武,并练就一身好本领。
花木兰外祖父家,在距离小魏庄一里之遥的大周庄村。
外祖父(名字不祥)人称周二肥牛。
人们说他膀大腰圆,膂力过人,气势如牛。
据说有一过路的牛车,载着很重的东西,不慎陷入大周庄村东边泥坑里。
四头牛都拉不动。
主人非常着急。
此时,周二肥牛打此地路过,遇见此事,二话没说,赤膊钻入牛车下,用力往上一顶,牛车顺利通过。
但周二肥牛也因用力过猛,头上冒出两个疙瘩,人们称他是神牛转世,所以人称周二肥牛。
边关紧,战事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连连催促魏应汉应征。
此时,魏应汉已上了年纪。
木兰见军贴,心急如焚,心想:父亲已是暮年之人,怎能经得起战场撕杀。
如若不让父亲应征,年幼的小弟又怎能替父应征。
就在自己苦苦不得其解时,突发猛想,自己虽为女流,但随父练就一身好武艺,此时国难当头,何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意念已决,把想法说与全家。
谁料,当即就遭到家人的反对。
木兰苦苦相求。
最后,以与父亲比武较量,胜者出征做为决断。
比武中,魏应汉毕竟上了年纪,力不从心,几个回合已是气喘如牛,败下阵来。
木兰替父从军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花木兰在16岁时,经人介绍,与今安徽省亳州市南12里岳庄村青年岳明订了婚约。
接到军贴的时间正是两家约订婚期的六月间。
并确定在同年农历九月婚嫁迎娶。
眼见离婚期越来越近,前方军情告急又刻不容缓。
全家人商议后,遂让木兰的叔父魏兴星夜赶往亳州南岳庄,将木兰代父从军的事详细禀报。
岳家闻听此讯,感到惊讶。
当即,岳明和他的父亲随魏兴来到了小魏庄。
木兰的父亲魏应汉又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重复一遍。
岳家父子确实感到为难,眼看喜事将要来临,又成了泡影,一场大喜将成为空喜一场。
但也为木兰的忠孝所感动。
此时的木兰心里更不是滋味,她一介女流替父从军虽是壮举,却也着实愧对岳家父子。
木兰忍痛说:“木兰此一去,何时是归期自是不知,是死是活生死未卜,还是请岳家另选佳偶。
”岳明听得木兰一席话,心中更为酸楚,但木兰替父征战已成事实,实属无奈。
岳明也是热血男儿,对木兰精神十分敬慕,当即表明:“木兰代父从军,远别家乡,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此去归期虽然不知,但我一直等到你的归来,生为岳家人,死为岳家鬼”,此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第二天,魏家就为木兰从军做准备,买来马匹和途中用品,装扮成男儿模样,即去宋州兵营报到,并由兵营统一带队,日夜兼程直奔长安元帅府。
一路风餐露宿不必多说,很快赶到长安。
在元帅府入军册时,木兰爽口答:“我乃宋州府东南营廓北小魏庄人氏,姓魏,字木棣。
”元帅见木兰眉目清秀,谈吐清楚,更是喜不自禁。
当即来到校场,十八般兵器任木兰挑选,并当场演练武艺。
木兰精湛的武艺使元帅更为大喜,遂将木兰留在帐前听用。
木兰怕在军营露出破绽,故向元帅申明,自己有一怪癖,与人共住营房不能入眠,自己已制作一小营帐,与人稍作隔离,元帅应允。
木兰随贺元帅第一征战的地方在今甘肃境内大阪山一带(又称雪山),帐营扎在黑水寨。
一次,胡虏偷袭军营,元帅被困营中,危难中木兰单枪匹马,力战群敌,保住元帅冲杀出敌阵。
元帅对木兰的英勇气势十分赞赏,任命木兰为大将军。
此后,木兰领兵打仗屡战屡胜,两年后全歼敌兵,元帅率军凯旋归来。
天子大喜,立即召见众将领,慰劳三军。
元帅写明奏章,称木棣(木兰)功绩之最,天子即册封木棣(木兰)为尚书职位。
木兰见天子陈明事由,执意不接收封赏,愿回故里侍奉双亲,天子见状也只有作罢。
元帅见木兰不受封赏,着实对木兰不受功名,淡泊名利,为父母尽孝的高尚美德更加赞许。
遂将木兰请回家中,设宴招待。
席中言明,膝下一女,年方十八岁,尚未婚配,木棣(木兰)如不嫌弃,愿将女儿许配为婚。
这时,木兰不得不将自己是女儿身的情况说与元帅,元帅闻听十分惊讶。
一宿无事。
第二天,元帅为木兰打点行装,备足盘缠上路,自然安排一些途中应注意的事宜等等。
木兰返家后,将在军营中如何生活,又怎样保元帅脱险,天子又怎样封赏等事情说与全家,此时,魏应汉先生已在暮年,遂让家人写家书留传后世。
且说天子平定敌寇,天下安康,意欲纳妃。
元帅见状,也是出于好意,心知木兰年轻貌美,武术高超,何不奏明天子纳木兰为妃,尽享荣华富贵。
天子闻听大喜,钦命元帅亲自传谕圣旨,纳木兰为妃。
元帅受命到魏家传旨。
木兰跪听圣旨,心中十分复杂。
尚若不随元帅入京为妃,将是违抗圣旨,殃及全家,满门抄斩,更是愧对自己的未婚夫岳明。
思前想后,万般无奈,想到此,以回阁楼换装为由,自缢而死。
元帅见状更是悲痛,声泪俱下,愧对木兰,只好回京复命,天子也只得作罢。
木兰死后葬入魏家坟莹。
她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
虽是高风亮节,忠孝两全,但此时有损帝誉,故无人敢言。
此后,人们只有编写赞誉木兰的歌谣留传后世。
唐时,唐太宗李世民对木兰女扮男装,抵御外寇的壮举十分感动,故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并为木兰修祠建庙。
自此起,人们为纪念木兰,年逢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四面八方的人们到木兰祠祭祀,逐渐形成庙会。
后经宋、元、明、清历代重建、扩建,庙宇100多间,祠产400余亩,住祠僧十余人。
原祠共有三节院落,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东西配房及僧人住室等。
在围墙内外,植有高大的唐槐、翠柏,苍劲壮观,在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
大殿内塑有木兰戎装座像和两侧侍卫,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为赞美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及香火等碑刻40余通。
可惜1943年毁于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