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合集下载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其中融合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对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及其动因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始终是高度重视的,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为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好地弘扬和传播。

二、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舞蹈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不同的少数民族舞蹈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和舞蹈动作,反映出各自民族的特色和风情。

3. 生活化: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生活化的特点,舞蹈内容多为以民族传统节日、生活场景、民俗风情和神话传说为主题,贴近民众的生活,使得舞蹈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4. 传承性: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各个少数民族都非常重视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世代相传,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舞蹈作品和技艺,充分体现了文化的传统和延续性。

1. 地域文化的影响: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地域文化的影响成为了塑造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因素。

地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少数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民族舞蹈文化。

2. 社会变革的推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在社会变革中保持着对于舞蹈文化的关注和发展。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

3. 文化交流的推动:西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共存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自古以来,中国西北地区一直是多民族共处的地区,其中包括了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塔吉克族、撒拉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族群。

这些民族的存在和繁衍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舞蹈便是其中之一。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多样性十分显著,如藏族民间舞蹈有独具特色的藏戏、哈达舞、京孜舞、鬼子母舞等;蒙古族民间舞蹈有呼麦、草原舞、居里图等;回族的清真舞、凤阳山、波斯舞等;维吾尔族的塔西提舞、马背上的舞蹈等;土家族的沃克舞、龙舞等;塔吉克族的“拉吉”舞,撒拉族的“拜仁”舞等等。

那么,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缘由是什么呢?首先,少数民族内部的宗教信仰、婚姻习俗、节日庆典等文化因素是推动其舞蹈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藏族对于宗教信仰的重视和崇拜,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艺术,其中藏戏和舞蹈为其中一极为重要的表现方式。

而蒙古族则以草原舞、呼麦等为代表的舞蹈则源自其特殊的牧民生活和习俗。

其次,文化交流和交融也是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狭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塞之一。

古多瑙河文化、波斯文化、突厥文化等进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比比皆是。

此外,丝绸之路的贸易航线也使得外来文化不断地向西北地区渗透,进而影响着少数民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

融合着各个文化因素的民族舞蹈也成为各族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和交流媒介。

最后,随着现代科技和文化的高速发展,西北少数民族舞蹈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表演机会,这进一步促进了舞蹈的发展。

例如,一些著名的民族节庆、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以及电视、网络等多种文化媒介的传播,都使得少数民族的舞蹈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展示和关注。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可见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相辅相成的结果,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随着民族文化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也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文化艺术交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区域,其舞蹈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本文将对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及其动因进行剖析。

1、舞蹈类型的增多西北地区不仅包括了汉、藏、蒙、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还有许多细分的民族,因此其舞蹈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有广场舞、舞龙、舞狮、蒙古舞、蔓草舞、揪巴舞、藏戏舞、托敖耳舞、维吾尔舞等多种类型,每一种舞蹈都代表着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

2、舞蹈风格的卓越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

蒙古族舞蹈以雄浑豪放、舞姿刚健著称;维吾尔族舞蹈则以轻盈优美、柔美婉约为特点;藏族舞蹈则充满神秘、豪放、自然的风格。

每一种舞蹈都有着独特的舞姿、动作和旋律,让人耳目一新。

3、舞蹈艺术的创新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除了保留其传统的舞蹈形式,还吸收了现代舞蹈的元素,使得舞蹈艺术更加完美和多元化。

例如,在蒙古舞中,不仅有传统的古典舞,还有现代的芭蕾舞及爵士舞元素,使蒙古舞更加具有时代感。

1、地理环境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环境粗犷险峻,多山少水,这些艰苦的环境使得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得更加勇敢和坚强。

他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并将其融入到舞蹈文化中。

2、民族传统与文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较为密集,他们在长期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并将这些文化遗产融入到舞蹈艺术中。

3、现代舞蹈的影响随着现代舞蹈的发展,人们在接触和欣赏现代舞蹈艺术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审美素质,还拓宽了舞蹈艺术的视野。

现代舞蹈在为少数民族舞蹈带来新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获得了更大的舞台和机遇。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这里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有着丰富的舞蹈艺术传统。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展现着当地少数民族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

本文将从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入手,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剖析。

一、发展历程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这里的舞蹈文化历史悠久,深受地域特点和民族传统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受自然环境影响西北地区地势多为高原和山地,气候干燥,自然环境对当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当地少数民族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舞蹈文化。

藏族舞蹈多以转经、藏戏等宗教活动为主题,表现出对信仰和自然的崇敬;蒙古族舞蹈则多以草原、牧民生活为题材,表达出对自然和牧民生活的热爱。

这些舞蹈文化都受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2.受民族传统影响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受到了悠久的民族传统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舞蹈风格。

回族舞蹈多以宗教、婚庆等传统仪式为题材,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维吾尔族舞蹈则多以戏曲、音乐等为基础,表现出对戏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些传统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受外族文化影响西北地区地处中国的边疆地区,长期以来受到了多种外族文化的影响。

这些外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地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使其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

哈萨克族舞蹈受到了中亚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塔吉克族舞蹈则受到了波斯、阿拉伯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

这些外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动因剖析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发展,离不开多种动因的推动。

1.民族认同和情感表达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民族的认同和情感表达。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摘要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

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融合性等几个方面,可以获知影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些因素。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影响因素发展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

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源自原始舞蹈,含有最古老的原始舞蹈的遗留成分,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息息相关。

就像手势是印度舞蹈的特点,耸肩、抖胸、摆臀等夸张有趣的动作是非洲舞蹈的特点一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表现为或小巧轻盈、柔软圆润,或激烈奔放、勇猛刚毅的特色个性。

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如:热情奔放、移颈动肩的新疆舞蹈;抖肩揉臂、欢快刚劲的蒙古族舞蹈等。

繁花似锦的舞蹈,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又都包含影响它们形成的共同的精髓元素。

这些特点的形成,是同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八个。

一源自民间传说与图腾崇拜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表现的情节简练集中,人物性格突出。

还有一些与图腾崇拜有关——傣族舞蹈的孔雀情结,朝鲜族舞蹈鹤情结。

二源自生产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从生活中来。

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

在意境创作上,热带的孔雀与北温带的鹤,两者的根源都在于农耕生活,水稻种植有关。

三民情习俗与宗教信仰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很多是在传统的节日、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及其动因剖析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地区之一,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群众的一种自发的表现形式,它融合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生活的丰富内容,是人们在劳动、生活、娱乐等方面的一种自然体现。

本文将从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动因进行剖析,希望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时期。

在古老的社会中,舞蹈不仅是西北少数民族们用以祭祀神灵和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在民族文化、历史琐碎中酝酿出来的丰富的文化表达形式。

据史料记载,西北地区的祭祀舞在古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形式,并且在《左传》和《国语》等文献中对于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有记载,这表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受到了长期以来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民族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促进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舞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北地区地处中国的内陆地带,地形起伏较大,气候干燥,这些地理气候条件对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以及其舞蹈表达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北地区的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喜欢骑马,在马背上跳舞,这与西北地区辽阔的草原地形紧密相关。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对于舞蹈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中的舞蹈表达形式成为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信仰也对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对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舞蹈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之外,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还受到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影响。

试论各民族舞蹈表演的风格和鉴赏之分析

试论各民族舞蹈表演的风格和鉴赏之分析

试论各民族舞蹈表演的风格和鉴赏之分析各民族舞蹈表演的风格和鉴赏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主题,涉及到了各个民族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对各民族舞蹈表演的风格和鉴赏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我们可以从舞蹈的风格方面来进行分析。

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民族特色、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等。

中国的舞蹈以优雅、柔美、含蓄为特点,充分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特色;而印度的舞蹈则以激情、热烈、富有表情和动感的特点而闻名。

非洲的舞蹈充满了力量、节奏感和活力,多以跳跃、转身等动作为特色。

而西方舞蹈则更注重肢体的控制和舞蹈技巧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舞蹈技术。

这些都是各民族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和内容来进行鉴赏和分析。

在舞蹈表演中,舞者的舞姿、表情、服装和音乐等元素都会对表演产生重要影响。

舞姿要求舞者在舞台上通过身体的运动展示出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同时还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肢体控制能力和灵活性。

表情是舞蹈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表达来传递情感和意境。

服装则能够体现出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文化背景。

音乐则是舞蹈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节奏和旋律与舞蹈动作相融合,形成了舞蹈的整体呈现。

我们需要注意到各民族舞蹈表演的鉴赏也会受到个人观念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对舞蹈的喜好也会有所差异。

在鉴赏各民族舞蹈表演时,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点,并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

各民族舞蹈表演的风格和鉴赏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通过对舞蹈的风格特点、表演形式和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民族的舞蹈文化,同时也能够积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

浅析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外民族舞蹈

浅析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外民族舞蹈

浅析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外民族舞蹈地域文化是民族舞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以及自然环境都会对民族舞蹈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外民族舞蹈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体现出各自民族的风情和特色。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对中外民族舞蹈的影响、中外民族舞蹈的共同特点以及差异等方面进行浅析。

1. 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对民族舞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风力大、气候寒冷,因此北方民族舞蹈多以踢腿、跃跃飞扬的动作为主,富有阳刚之美。

南方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所以南方民族舞蹈多以柔美的动作为主,充满了婉转之美。

在海岛地区,海洋文化和渔民生活也会对当地的民族舞蹈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出浑然天成的海洋风情。

2. 传统习俗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和祭祀活动,在这些传统习俗和祭祀活动中形成的民族舞蹈,表现出了浓厚的地域特色。

中国的春节舞龙舞狮、西藏的唐卡舞、日本的盆舞等,都是因为当地特定的传统习俗而形成的特色民族舞蹈。

3. 文化传承和演变的影响地域文化对民族舞蹈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演变上。

不同地域的文化传承方式和传统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导致了民族舞蹈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和发展也各具特色。

中国的舞蹈多强调手部的表现,而西方的舞蹈则更注重肢体的动态和肢体的舞蹈表现手法等。

这些都是地域文化对民族舞蹈影响的具体体现。

二、中外民族舞蹈的共同特点1. 動作情感表現中外民族舞蹈在表现形式上都具有强烈的动作情感表现,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出民族的特有情感。

中国的民族舞蹈多以优美、含蓄的动作气质为主,体现出深沉的文化内涵和不同民族的个性特色;而西方的民族舞蹈则多以动感、轻快的动作为主,活泼奔放,富有激情和张力。

无论是中国的民族舞蹈还是西方的民族舞蹈,都通过动作情感表现来展现各自民族的风情和特色。

2. 舞蹈服饰的装饰性中外民族舞蹈在服饰装束方面均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中国的民族舞蹈多采用传统的丝绸、绸缎等材质,体现出了古朴典雅的特色;而西方的民族舞蹈多采用华美的服饰和彩色的面料,富有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摘要
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

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融合性等几个方面,可以获知影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些
因素。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影响因素发展
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

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源自原始舞蹈,含有最古老的原始舞蹈的遗留成分,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息息相关。

就像手势是印度舞蹈的特点,耸肩、抖胸、摆臀等夸张有趣的动作是非洲舞蹈的特点一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表现为或小巧轻盈、柔软圆润,或激烈奔放、勇猛刚毅的特色个性。

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如:热情奔放、移颈动肩的新疆舞蹈;抖肩揉臂、欢快刚劲的蒙古族舞蹈等。

繁花似锦的舞蹈,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又都包含影响它们形成的共同的精髓元素。

这些特点的形成,是同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八个。

一源自民间传说与图腾崇拜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表现的情节简练集中,人物性格突出。

还有一些与图腾崇拜有关——傣族舞蹈的孔雀情结,朝鲜族舞蹈鹤情结。

二源自生产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从生活中来。

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

在意境创作上,热带的孔雀与北温带的鹤,两者的根源都在于农耕生活,水稻种植有关。

三民情习俗与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很多是在传统的节日、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维吾尔族的刀郎、赛乃姆,塔吉克族的鹰舞,彝族的烟盒舞等等,这些传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在民俗活动中来传承和发展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民俗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继承。

在历史的演变、发展中,有多少艺术形式已消失、遗落,而古老的民间舞蹈却能在世代流传,久盛不衰。

究其原因,还在于传统民间舞蹈紧紧依存于民俗,适应于民俗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更新、完善,一直深受人民的喜爱。

假如传统民间舞蹈失去了民俗这一载体,就难以得以延续。

流传至今的巫舞在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中几乎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如北方民族的萨满舞蹈,藏族苯教舞蹈,纳西族东巴舞蹈,壮族师公舞,都由巫舞发展而来。

随着人类宗教意识的成熟,原始巫术逐步衍化为有较固定仪规的原始宗教,舞蹈就成为宗教仪规的组成因素,这在我国各民族传统宗教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现象。

四受地域民族性因素影响
它受地域、民族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显示出其它地域或民族的影子特征。

但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不能为了卖弄技巧而生搬硬套。

对于西藏舞蹈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其现在所存在着的自然环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

藏族是一个身处世界屋脊高山与草原上的游牧和农耕民族,有着强悍的体魄与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

尽管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给当地人民的生存繁衍带来了诸多艰难,但是世代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以其勤劳与智慧,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传统。

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宗教构成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民族生命的脉络。

虔诚的宗教信仰与情感心理加之日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与生活习惯,形成了藏民日常生活中弯腰弓背的生活体态,反映在舞蹈中就进一步造成藏族舞蹈坐胯、弓腰、曲背的基本体态特征,并且发展成为一整套的动律风格系统。

不同的地域色彩——傣族居住在北纬21~24度地区,属亚热带气候,人们不喜欢激烈活动,舞蹈节奏多是2/4拍的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动作平稳,仪态安详,多规律性的重复,跳跃性动作很少见。

朝鲜族居住在北纬41~44度地区,属北温带气候,虽与傣族同是以主要种植水稻的民族,但舞蹈风格与傣族迥然不同,舞蹈节奏丰富多变并有跳动感,以6/8拍居多,舞蹈动作的类型也比较多,带有古代东夷与朝鲜半岛文化影响的烙印。

五政治因素不可小觑
古代诗歌《诗经》和《楚辞》中生动地描写了周代中原及荆楚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

汉代设立了乐府,唐宋以后,屡次颁布禁止民间歌舞活动的法令。

再加上人民生活的贫困、自然灾害、战争动乱以及民间艺人社会地位的低下,使各民族民间舞蹈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有的成为逃荒卖艺讨饭的工具,有的甚至失传。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

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一些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存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

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的一份子。

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实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就保障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繁荣。

六其它民族舞蹈因素的渗透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

如文革前后西方芭蕾等在中国日渐流行,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民族的舞蹈得到发展。

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多是从事农业或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和古代百越人有着血缘关系的民族,如傣族、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他们的习俗与舞蹈,至今仍保存有古越人的遗风。

中国农耕文化型的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但各民族又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与审美情趣。

当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

这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繁荣也极为有利。

随着人民生活的变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也得到了发展。

政府通过不断举办全国或地区的民间文艺会演来促进民间歌舞艺术的繁荣。

尤其是在中国每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专业的歌舞团体,挖掘、整理、上演了大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使千百年来自娱性的民间舞蹈,不仅登上了国内舞台,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中国是一个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五千年的艺术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数中华儿女集体创造的优秀的灿烂文化,其中舞蹈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自己独特、耀眼的光芒。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人体语言艺术,它是“活的雕塑、动的画面”,对于那种无以言说的深刻情感,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情感,舞蹈诠释得淋漓尽致,透彻之极。

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又是舞蹈中的典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生动形象的艺术造型,丰富淳朴的表现形式,活跃在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中,促进着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了解了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因素将更有利与充分开发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潜能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提供新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