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与感想7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与感想7篇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与感想篇1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
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
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
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
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
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5篇《爱心与教育》该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
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终于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近好近,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
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明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
“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
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
李老师那份长达近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
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
因此不要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感悟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感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心得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书心得了吗?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感悟5篇, 希望大家喜欢!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感悟1假期, 怀着虔诚的心读了李老师的素质教育手记《爱心与教育》, 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 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 无一不感动着我。
他说:素质教育, 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 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 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了情感, 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 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 我们的教育之舟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从某种意义上说, 所谓“转化后进生”, 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自信心。
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实例,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不仅令我震撼, 更让我从中领悟了一个成功教育家的教育魅力和高深的教育艺术。
老师要努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用“学生的爱好”去爱好。
教育是一种感动。
这种感动又是一个艰辛、幸福、美丽的过程。
要想享受幸福, 拥有美丽, 就必须付出艰辛。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好比池溏里没有水, 如果没有水, 就不能称其为池溏, 没有情感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
一个清醒的教育者, 要想真正实现这种感动, 就得以高尚的人格、美妙的心灵, 真挚的情感, 丰富的知识制造性地践行。
带着激情, 带着感动, 带着责任, 带着幸福, 与困难为伴, 携忙碌同行, 和辉煌签约。
哪怕是阴天, 心中也要晴朗, 那怕是坎坷, 心中也要制造坦途。
那怕有陷阱, 也要智慧地迈过。
多换位思考, 多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自然会神清气爽, 心旷神怡。
教育是人的教育, 给每个孩子以尊严, 给每个孩子搭建不同的起步平台, “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幸福”, 为孩子幸福的人生奠基。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5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5篇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优生一般来说,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利前茅,高中毕业也能考上大学。
但如果他们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么我们国家不过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而不会又多了一名钱学森、华罗庚。
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班主任引导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
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而现在起应该多一份努力,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的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实践活动,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教育优生保持童心单靠说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时候要让他们在班上的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
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幸福,让优生之间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五、训练优生收搓心理不可让优生在班上特殊化,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
优生担任班干部不宜搞终身制,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对优生犯错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
让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
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
只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其创造能力锻炼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6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6篇《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
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可以在书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的确很真实也很充实。
回顾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
随着现今教育发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标。
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
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
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
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
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
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
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
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体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
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1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1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
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
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
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
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7篇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7篇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7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了可以书写自己的教育学习感想,可以书写心得体会进行描述。
那么,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篇1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荡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
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
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
《爱的教育》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
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是我们所比不上的,同时也是令人羡慕的,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这多可悲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这是最能体现爱的价值,虽然有点长,但可以简短只去一部分。
那么多人爱我、帮助我的人,我多幸福呀!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篇2我爱读书,因为从书中我能够得到很多欢乐、很多知识。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五篇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五篇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一)最近这段时间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整本书阅读下来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
”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与伟大,我十分想做孩子们的天空、大海和春天,可以让孩子们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可以在大海中尽情遨游,可以在温暖的春天中慢慢发芽成长。
也让我知道了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和无私的付出。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的”三颗心”给了我许多的感触,这“三颗心”分别是爱心、耐心和恒心。
作为一名教师,这三颗心缺一不可。
第一颗心“爱心”,作为一名教师,我很爱我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的天真无邪,干净的如同一张白纸。
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张白纸上画上五彩斑斓的颜色,希望孩子们能够每天开开心心的健康成长。
作为老师,给他们最好的爱不仅仅是照看好他们,最好的爱莫过于传授知识给他们,教会他们一些明辨是非的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第二颗心“耐心”,孩子们有无限的想象力还有求知欲,每每碰到新奇事物便会跑来询问我。
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耐心回答,但是当孩子越来越多的来问我为什么时,耐心解答但不像刚开始那么详细。
看了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是如何耐心的,李镇西老师希望学生们向他提问,为学生解答疑难是他最高兴的事情。
我自愧不如,作为教师,我还是应该不断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断自省。
第三颗心“恒心”,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有一颗恒心,他希望他的孩子们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带着这样的信念,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们,李镇西老师选择因教施才的方法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在工作中,我也会碰到调皮的孩子,但是我做的不够好。
今后,我会继续努力赶上,我也应该像李镇西老师一样拥有一颗“恒心”,让每位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孩子。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孩子包括老师也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曾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李老师的教育中追求的是师生之间多么朴素,多么和谐的情谊呀!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
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
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
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
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
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
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
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
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读书心得
贾峪镇楚村小学
朱新培
2014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