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药物设计的生命科学基础

合集下载

药物设计的分子基础

药物设计的分子基础

药物设计的分子基础药物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核心在于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用于治疗疾病。

药物设计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因此,深入了解药物设计的分子基础对于研究和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一、药物靶点与相互作用在药物设计中,首先需要确定药物的靶点,即药物在机体内发挥作用的特定蛋白质或分子。

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基础。

药物分子通过与靶点结合,干扰靶点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便精准设计具有高效性和选择性的药物分子。

二、构效关系构效关系是药物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指的是药物分子的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药物分子的结构特征,可以揭示药物分子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从而指导药物设计的方向。

药物设计师需要通过调整药物分子的结构,优化药物的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药物代谢与药效动力学药物代谢和药效动力学是药物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会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持续时间。

药物设计师需要考虑药物的代谢途径,合理设计药物分子的结构,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同时,药物的药效动力学性质也需要被充分考虑,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确保药物能够准确、有效地作用于靶点。

四、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对于药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空间结构上发生的,药物设计师需要通过构建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预测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现代药物设计常常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进行建模和模拟,以加速药物设计的过程。

五、药物分子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药物分子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是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的重要因素。

药物设计师需要考虑药物分子在体内的溶解性,以确保药物能够充分溶解在体液中,被机体吸收。

药物设计学-导论

药物设计学-导论

配置
提取 新药创新 运用 知识 规则 转化 模拟 信息
化学信息学在新药创新中的运用
图式如下:
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对发展药物有用的规则
转换
知识 信息**
规则 事实
提取 (1)文献资料* 数 (2)制药、化学品和数据库公司积累 据 (3)组合化学库和高通量筛选
数 目
*媒体形式的表现、记录和管理( CA) **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反应性(具有实践意义)
△(三)21世纪
[1] ME Wolff ed. Berger’s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Drug Discovery, 6th Ed, 2003, VolⅠ: Drug Discovery, and VolⅡ: Drug Discovery and Drug Development. [2] HJ Smith ed. Smith and Williams'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Drug Design and Action,4th Ed, 2004. [3] RB Silverman ed. The Organic Chemistry of Drug Design and Drug Action,2004. [4] D Triggle and J Taylor ed. Comprehensive Medicinal ChemistryⅡ, Vol 1,2,3,4,5,8, 2006~2007. [5] 张礼和主编导读版,“药物化学百科丛书”第1,2,3,4,5,6,7,8,9,10, 11,16册,科学出版社,2007 [6] 迟玉明主译. 创新药物化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7] 仇缀百主编. 药物设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药物设计:方法、概念和作用模式

药物设计:方法、概念和作用模式
这句话强调了结构生物学在药物设计中的重要性。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 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分子如何与药物相互作用,从而开发出更加精确的 药物。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一种高效、精确的药物设计方法。”
这句话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这种先进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计算机模 拟和预测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药物设计提供更加精确的指 导。
这句话强调了药物的作用模式在药物设计中的重要性。药物的作用模式指的 是药物如何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药效。通过了解药物的作用模式,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为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提供指 导。
这句话指出了个性化医疗在药物设计中的潜力。个性化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 基因组信息、生活习惯等因素,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通过个性化医疗, 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药物设计:方法、概念和作用模式》这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药物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 作用模式等方面的书籍。它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药物设计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指 导读者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这本书的对于从事药物设计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来说是一本 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精彩摘录
在药学科学中,《药物设计:方法、概念和作用模式》是一本备受推崇的著 作。这本书涵盖了药物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药物设计的概念、方法、作用模式 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以下是从书中精选的一些精彩摘录,这些 内容不仅展示了药物设计的魅力和挑战,也揭示了药物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这本书,我深深被其中丰富的知识所吸引。书中的药物设计方法部分, 详细介绍了包括先导优化、骨架跃迁和从头设计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具有 很高的实用性,同时也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聪明才智。书中的构效关系和设计方法 部分,更是让我领略到了药物设计与有机体内的作用模式的密切。

《药学概论》学习指南

《药学概论》学习指南

第一章 绪论模块导学:重点难点指导:重点:药品、药学的定义,药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难点: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设计:本部分主要以介绍药学相关知识背景为主,结合临床现状以及具体药物研发案例,进一步理解药学的定义、主要任务以及其核心学科之间的联系,系统地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第二章 中药与天然药物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理解并掌握按照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药物的分类,注意掌握在传统医学理论下使用的药物与在中医理论下使用的药物及民族药物的异同点;中药、生药、天然药物的异同点。

第二节 中药学药学的概念:药品、药学的定义。

药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药学起源及发展、我国药学的现状与发展。

药学的任务:研发新药、新制剂、药物作用机理、控制药物质量、规 范药品管理等。

药学的地位:药学在现代科学、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药学二级学科之 间的关联。

绪论注意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中药的五味与生药实际味道的相关性;中医的五脏与现代医学脏器的相关性及中药的炮制目的;生药与饮片的区别。

第三节 生药学重点掌握生药的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生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海洋生药学与传统生药学的相关性。

生药学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内容与任务第四节 天然药物化学着重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历史及中药化学的相关性;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创新药物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天然药物化学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基础课与天然药物化学的关系。

第三章 药物化学1、药物化学的定义药物及药物的使用和制造,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数千年来,只有一个中心目标就是为改善人们的健康,延长人类的寿命而努力。

药物是指对失调的机体某种生理功能或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呈现有益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包括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广义的药物还包括生物制品如疫苗、类毒素和抗毒素等。

药物化学是关于药物的发现、发展和确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作用方式的一门学科。

药学与药物科学课教案药物研发与药物治疗的基础与应用

药学与药物科学课教案药物研发与药物治疗的基础与应用

药学与药物科学课教案药物研发与药物治疗的基础与应用药学与药物科学课教案:药物研发与药物治疗的基础与应用引言:药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起源、发展、性质、制剂、药理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药物科学是以药学为基础,研究药物的研发、设计和应用的学科。

药物研发与药物治疗是药学与药物科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教案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第一节:药物研发的过程及注意事项(500字左右)药物研发是药物科学中的关键环节,下面将介绍药物研发的一般过程及其中的注意事项。

1. 药物研发的一般过程药物研发一般分为药物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合成和药物评价四个阶段。

药物发现阶段主要通过天然产物筛选、高通量筛选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寻找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药物设计阶段通过分子模拟和药物分子设计等手段优化药物分子结构。

药物合成阶段将合成优化后的药物分子。

药物评价阶段则主要是通过体内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来评价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

2. 药物研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研究团队,包括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并建立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关系。

其次,需要严格遵守科研伦理规范,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此外,及早进行药物毒理学评价,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小结:药物研发是药物科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药物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合成和药物评价等阶段,可以研发出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的药物。

第二节:药物治疗的基础知识(500字左右)药物治疗是药学与药物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下面将介绍药物治疗的基础知识。

1.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治疗作用。

例如,药物可以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使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药物也可以干扰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状态;此外,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影响代谢途径等方式来发挥其治疗效果。

2.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的剂型是指药物的物理状态和给药形式,常见的药物剂型包括片剂、胶囊、注射剂、外用药等。

药物设计

药物设计

序论• 药物设计(Drug design)就是药物的发现过程,其研究的内容是药物发现的中心环节----先导物的发现途径(衍生与优化)以及所涉及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1)药物研究的三个时期:发现阶段(Discover)、发展阶段(Develop)和设计阶段(Design)• 2)发现新药的方法:经验积累偶然发现化学合成天然物提取综合筛选代谢启迪毒副作用的利用作用机制研究临床发现与老药新用• 药物发现,包括药物研究和开发过程,• 研究过程分4个阶段:基础研究、可行性分析、项目研究和非临床开发。

• 开发过程主要指临床研究阶段。

• 各阶段的研究都会对上阶段结果质疑而更新设计、重复试验或终止试验,因此药物发现的全过程并非一定能发现药物。

• 新药研究的过程一、基础研究二、可行性分析• 三、项目研究四、总体评价五、临床研究• 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 NCE)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s)。

• 完成临床阶段后为“注册新药”(New Drug Application, NDA)。

• 5新药开发的流程• 先导化合物发现及优化随机筛选候选化合物临床前实验临床实验市场• 受体(receptor)是指生物体的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一种特异性的大分子结构。

包括酶、离子通道、抗原、核酸、糖类大分子、脂类等• 配基(ligand)时能与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信息分子和药物。

的受体-配基作用学说是药物设计的主要原理和方法,是理解受体功能和疾病病理学的基础。

• 合理药物设计(rational drug design)是依据生命科学研究中所揭示的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等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target, 受体),并参考其内源性配基或天然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来设计药物分子,从而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点的新药。

• 1)合理药物设计分为直接设计和间接设计两种• 直接药物设计:在已知靶物质三维结构的前提下,运用定向设计原理,根据靶物质的结构要求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直接设计新药分子;• 间接药物设计:在靶物质结构未知的情况下,利用药物分子与靶物质的互补性,探索一系列已知药物的三维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定量关系,反推出靶物质的结构,从而设计新药• 1)以受体为靶点的新药研究 !•药物与受体结合才能产生药效,同时还必需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选择性要求药物对某种病理状态产生稳定的功效,特异性要求药物对疾病的某一种生理、生化过程有特定的作用.• 孤儿受体(orphan receptor),这类受体其编码基因与某一类受体超族成员的编码有同源性,但是目前在体内还没有发现其相应的配基。

药物化学第一章_绪论

药物化学第一章_绪论
参见P535附录一 附录一 参见
7
天然物的分离、结构阐明、 天然物的分离、结构阐明、合成与重要合成药 物发明的年代表
年代 1769 1783 1806 1818 1819 1831 1886 1890 1901 1901 1904 1909 1918
天然物的分离、结构阐明、合成 从酒石中生产出酒石酸 从橄榄油中生产出甘油 从鸦片中发现及分离出吗啡 从树叶中分离出叶绿素 从咖啡中得到咖啡因 从胡萝卜中分离得到胡萝卜素 第一个生物碱——毒芹碱的合成 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的合成 第一个激素药——肾上腺素分离成功 阿托品合成成功 肾上腺素合成成功 罂粟碱全合成成功 麦角胺生物碱制得纯品
沙利度胺
20世纪 年代 镇静药,缓解孕吐(反应停) 世纪60年代 镇静药,缓解孕吐(反应停) 世纪 海豹儿 消旋化合物中的左旋对映异构体有致畸作用。 消旋化合物中的左旋对映异构体有致畸作用。
传统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模式( 年以前) 传统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模式(1990年以前) 年以前
基于疾病发生机制的药物设计
未知 7% 受体 45%
酶 28%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1
目前药品开发趋势 1. 以受体作为药物的作用靶点
与受体有关的药物有激动剂和拮抗剂。 与受体有关的药物有激动剂和拮抗剂。 激动剂
16
受体 M 型乙酰胆碱受体 M 型乙酰胆碱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β1 /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α1 肾上腺素能受体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α1 /β1 /β2 血管紧张素受体 AT1 血管紧张素受体 AT1
用途 利尿 心脏病 抗溃疡 抗真菌 抗抑郁 抗痛风 抗癌、抗病毒 抗癌 抗寄生虫
酶 RNA 聚和酶 血栓素合成酶 胆固醇合成酶 醛糖还原酶 乙酰胆碱酯酶 GABA 转氨酶 神经氨酸酶 蛋白酶 核糖基转酰胺酶

药物化学 第一章 绪论

药物化学 第一章 绪论

生命科学 (医学、药理学、病理学、 微生物学、基因组学)
三、药物的命名Nomenclature of
Drug Substances
通用名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ese Approved Drug Names简称 CADN)是根据WHO推荐的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 (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 简称 INN),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化学名
英文化学名(Chemical name)是一个药物化学结构最准确的表 达,一个药物的英文化学名只有一个,不分国家、种族和语 言,是国际通用的。
商品名
盐酸硫胺(VB1)的命名
2-methyl 2-甲基
4-amino 4-氨基
2-hydroxyethyl 2-羟乙基
N3 4 NH2
S1
2
3N 2
生物化学 受体蛋白质的纯化、结构表征
生物信息学和组合化学
创新药物研究
新药研究的 发现阶段
discover
新药研究的 开发阶段
development
新药研究的发现阶段
创新思想 新药设计 化学合成(植物来源、抗生素…)
工艺专利 构效关系研究 活性筛选 药物靶点寻找 生物信息学 ……… ……… ……… 发明阶段(先导化合物发现) 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化合物专利)
5
1
65
+ 4
OH
.Cl .HCl
Pyrimidinyl 嘧啶基
methyl 取代甲基
4-mehtyl 4-甲基
thiazolium 噻唑(母核)
3-[(4-Amino-2-methyl-5-pyrimidinyl)methyl]-5-(2-hydroxyethyl)-4-methyl thiazolium chloride monohydrochl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级结构:多个具有三级结构亚基的聚集体。
(2)DNA、RNA的三维空间结构 • DNA:两条互相裹绕着的(5′-3′;3′-5′)、走向相反 的多聚核苷酸链所组成。 两条长链上的单核苷酸是相对的,每两个相对的单核 苷酸中的碱基间通过氢键互补配对。
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顺序蕴藏着无数的遗传信息。
1. 作用的专一性(锁-钥关系) • 酶-底物 • 抗体-抗原
• DNA复制;RNA转录
• 糖链——识别特定的生物信号 2. 作用的配合与协调
第二节
药物与生物大分子 靶点的相互作用
一、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靶点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
• 药物分子和靶点的结合除静电相互作用外,主要是通 过各种化学键连接,形成药物-靶点复合物。
3. 以离子通道为靶点 钠通道
•钠通道阻滞药(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利多
卡因、美西律、恩卡尼、普罗帕酮等。 钙通道
•1,4-二氢吡啶类、苯烃胺类和硫氮杂䓬类钙拮抗剂 。
钾通道 •钾通道阻滞药:胺碘酮、司美利特、索他洛尔。
4.以核酸为靶点
• 直接作用于核酸的调控方式 • 反义药物间接作用方式 • 利用反义技术(antisense technology)抑制癌细胞增 殖。即用人工合成的或天然存在的寡核苷酸,以碱 基互补方式抑制或封闭靶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 胞增殖。 • 缺点:脂溶性较差,不易跨膜转运至细胞内,且易 受核酸酶水解。
Ago D
+
R L
KDR
DR
E
D Antago
+
T
KDT
DT
X
(四)速率学说
• 药物作用并不取决于被占领靶点的数量,而取决于 单位时间内药物与靶点接触的总次数。
(五)大分子微扰学说
• 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时,对生物大分子产生微 扰作用,使两者有更好的互补性和适配性。
(六)二态模型的占领-活化学说
糖链
金属离子
(二)生物膜的液晶态
• 固态晶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晶体内的分子排列变成杂 乱无章的状态,即成为具有流动性的液态。 • 液晶特性:流动性、黏稠度、波传播。 • 更敏感的光、热、电等特性。
• 生物膜的液晶态是机体对内外环境的一些微小能量信
号进行放大、转换和传播等重要生理功能的一种物理 性形态。
D(-)和L(+)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示意图
三、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一)占领学说
• Rt = R总数;KD = 解离常数
[R] [D] K1 K2
1
[RD]
E
[RD] = Rt
KD [D]
=E
+1
• Stephenson和Ariens的补充和修正 1.药物产生最大效应不须占领全部靶点 2.药物和靶点的结合能力并不代表其引起效应的能力
分子中部分结构的细微变化即意味着遗传基因的突变。
• RNA:由与A、G、C、U等碱基与相应的各种核苷酸 通过磷酸二酯键而形成的多核苷酸长链分子(m-RNA; t-RNA;r-RNA)。
以单链形式存在,通过自身回折而形成一定的空间
构象。 腺嘌呤(A)与尿嘧啶(U)、鸟嘌呤(G)与胞
嘧啶(C)之间分别相互配对,形成许多短的二、
1.共价键结合
• 有机磷杀虫药、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烷化剂类抗肿瘤药
2.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 • 离子键 • 离子-偶极;偶极-偶极 • 氢键 • 电荷转移 • 疏水相互作用 • 范德华力
NH3 NH3 O C O CH2 CH2 CH2 H H C N H H C O N C CH2 O C N H H CH2 C C O H H N C CH2 O C N H H C N N H O C H H N C O C CH2 S O C N H H CH2 C C O O H
• 抗胃溃疡的组胺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cimetidine)、 雷尼替丁(ranitidine)等。
2. 以酶为靶点 • 由于酶是催化生成或灭活一些生理反应的介质和调 控剂,因此,酶构成了一类重要的药物作用靶点。

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某些代谢过程,降低酶促反应产
物的浓度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理想的酶抑制剂类药 物应该对靶酶有高度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二)诱导契合学说
• 受体蛋白质弹性三维实体具有较大的柔性 • 药物与受体接触时,由于分子间的各种键力,诱使受 体作用部位的构象可逆性改变 • 激动剂:药物与靶点结合形成一种构象,使药物结合
不太牢固而易于解离
• 拮抗剂:药物与靶点结合作用的结果并不导致构象变 化,并且结合的较稳定
(三)变构学说
• 靶点本身有两种构象状态:一种是松弛型构象R,另 一种是紧密型构象T。
• 未被药物占领的靶点有两种状态:静息态、活化态, 两者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
第三节 生物膜与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 流动镶嵌学说:以液晶态的脂质双层为基质,镶嵌和 穿插着可以活动的球状蛋白质团块或微丝、微管等共 同组成生物膜。 脂质双层 蛋白质:整合蛋白、表面蛋白质
药物设计学
第一章
药物设计的 生命科学基础
【学习要求】
1. 掌握生物靶点的分类及药物与生物靶点相互作用 的化学本质。
2. 熟悉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及物质转运机制与
调节。 3. 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生物靶点
一、生物靶点的分类
1. 以受体为靶点
• 现已问世的几百种作用于受体的新药当中,绝大多数 是GPCR激动剂或拮抗剂。
三级结构的局部双螺旋。
3.生物高分子结构的可变性
(1)一级结构的改变
• 生物大分子前体的激活或剪裁重组 • 某些单体的化学修饰
• 接枝
(2)高级结构的改变 • 局部侧链热运动引起的构象改变 • 活性部位的构象改变 • 生物大分子的变构效应 (3)结构可变性的幅度
(二)生物大分子功能方面的特征与共性
二、生物膜的物质转运机制与调节
1. 被动转运与膜的除极化 • 药物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参与,无饱和与竞争抑制 现象。 • 转运速率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 • 转运的程度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 极性及解离度等密切相关。 • 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
(一)药物与靶点的互补性
• 药物与靶点分子中电荷的分布与匹配
• 药物与靶点分子中各基团和原子的空间排列与构象
互补
(二)影响药物与靶点契合的立体化学因素
• 顺反异构 • 光学异构
H H H N C OH OH OH H H N
OH C H OH OH
阴离子部位

受体
平面区
阴离子部位
受体未接触部位
平面区
2. 抑制ATP酶的药物作用机制 • Na+,K+-ATP酶简称钠泵,是一种四聚体的内嵌蛋白 质,也是一种分解ATP的酶。
• 在Mg2+的活化下,分解ATP为ADP,并与磷酸根结合,
释放能量。 • 当膜内侧的亚单位与磷酸根结合时,对K+的亲和力高, 而对Na+的亲和力低。但结合的磷酸根很快就解离, 又变成对Na+的亲和力高,而对K+的亲和力低的构型。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losartan)、依普
沙坦( eprosartan)。 • 中枢镇痛的阿片受体激动剂丁丙诺啡 (buprenorphine)、布托啡诺(butorphanol)。
• 抗过敏性哮喘的白三烯(leukotriene,LT)受体拮抗
剂普仑司特(pranlukast)和扎鲁司特(zafirlukast)。
7. 生物膜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特征有哪些? 8. 举例说明以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为特征的分子机制。
药物对NE代谢环节的影响
【思考题】
1. 生物大分子结构方面的特征与共性有哪些? 2. 生物大分子功能方面的特征与共性有哪些? 3. 试述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化学键类别及特点。 4. 如何理解药物与受体的互补性? 5. 影响药物-受体相互契合的立体化学因素有哪些?
6. 根据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4种动力学学说解释 agonist和antagonist。
CH2 CH2 CH2 C
CH2 H N H C CH2 N N H 组氨酸 组氨酸 O 酪氨酸 O C CH2
N H
赖氨酸
色氨酸
精氨酸 半胱氨酸
天门冬 氨酸
R + C O O CH2CH2 N H
C2H5 C2H5
V
V
V
E:静电引力(离子键) D:偶极相互作用力 V:分子间引力
D
E
二、药物与生物靶点相互作用的适配关系
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一)生物大分子结构方面的特征与共性
1.具有多种单体的共聚物 (1)蛋白质多肽链的一级结构:无分支开链多肽、分
支开链多肽和环状多肽,由遗传基因所决定。
(2)DNA和RNA多聚核苷酸链的一级结构:是物种遗 传的基础。
(3)多糖:同多糖、杂多糖。
2.具有多层次结构 (1)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 • 二级结构:-螺旋结构、-折叠结构 • 三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按一定 方式再行盘曲折叠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临床应用的大多数药物以此种方式转运。
2. 主动转运与膜的复极化
• 与细胞膜两侧的浓度高低无关,药物可从低浓度一侧 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 特异性载体,消耗能量 • 饱和性、选择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三、影响膜转运的分子药理学
1. 膜稳定剂类药物的分子机制
因离子浓度梯度而产生的跨膜电位示意图
膜稳定剂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