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城市社会学内容整理

早在汽车大发展之前,工业郊区化就开始
了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工业郊区化重要原因是为了分散工人的力
郊区化 对于郊区发展起到极大促 量,从而更好控制工人
空间分析学派:
是计量地理的核心。建立各种数据化模型和空间模型解释城市地域现象,强调预测能力 和政策导向
缺点:过于偏重客观和数量化,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差异性 代表人:B.J.L.Berry(贝里)、 W.Alonso(阿朗索)、Lowry(劳利)等
行为学派:
从人的行为因素解释城市地理现象的形成。重视行为的意识决策过程,注重满意人、主 观认知与选择
时代特点
工业城市化
福特主义 汽车时代
都市区形态 变迁
同心圆结构
郊区化
城市特征
分区制 多核心发展
电车郊区
郊区扩张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形 城市社会学
成与描述
形成
至 1972 高速公路 区域扩散 大都市重构
都市区蔓延
远郊区 中心衰落 CBD 重构 转型中的城 市社会学
至 1983
经济危机 新福特主义
至今
经济重构 信息化
区位学派:
与 20 世纪 50-60 年代计量地理学兴起相关。研究重点在于城市地域各种功能和设施的 区位、重视距离
缺点:经济人(economic man)的假定 代表人:H.V.Thunen(杜能)、A.Weber(阿尔弗莱德 韦伯)、E.M.Hoover(胡怫)、 A.Losch(廖士)、 P.M.Smith(史密斯)
但表面化,忽视作为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
社会生态学派(芝加哥学派,社会达尔文主义):
研究城市发展演变机制,关注人类活动本身,关注空间竞争、社区演化 缺点: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影响 代表人:R.E.Park(帕克),L.Wirth(沃思), E.W.Burgess(伯吉斯) ,麦肯齐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思想及其评价1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思想及其评价摘要:在社会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上,芝加哥学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是社会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拥有特定的研究程序和制度性支持的学派之一。
在其最辉煌的六十年间,芝加哥学派执社会学研究之牛耳,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社会学系,该学派的成员对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作出了极为丰富的理论贡献。
本文就是针对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思想做一下简单的阐述和评价。
关键词: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同化;芝加哥学派是社会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能称得为学派的社会学家共同体之一。
它的兴起与美国特别是芝加哥从19世纪后期的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关,也与美国的高等教育革命及大学的扩张有关。
在其最辉煌的六十年里,该学派产生了一大批社会学大师,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对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芝加哥学派在社会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但本文只对其最重要的理论——人类生态学以及他们对移民同化问题的研究做一下简单介绍,从这些理论的来源、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方面分别阐述。
一.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来源任何理论的建树其来源无非有两个:理论和实践。
芝加哥学派是比较强调实证和经验研究的,他们的理论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经验调查,但是从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中都能看到先辈学者的影子,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的出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主要是借鉴了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孔德的社会有机论。
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从秩序、进步观念出发,把人类知识的发展划分为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阶段,与此相对应的人类政治组织的发展是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三个阶段,以及相应的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军事社会、法律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
(宋林飞,1997)孔德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向实证社会前进的因素包括死亡、人类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等等。
后来的城市生态学派,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这一理论和方法形成城市生态学理论;(2)迪尔凯姆的功能论。
城市社会学笔记 完整精简版

前言一、What is urban sociology?Urban sociology is a sub-discipline (sociological study and knowledge about) to examine the nature of city life and urban social issues, how they are interrelated, and how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helps us understand both the roots of these urban ―problems‖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societies. Y ou will lear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and solutions devised concerning today’s urban problems. The ability to critically assess current and future urban polic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s essential in our increasingly interdependent, global urban world.二、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urbanism1、The City as Social OrganizationThey emphasized the functions cities perform and their types of organization.n Max Weber (1864-1920)The city performs economic, legal, and protective functions.We can use formal organization, power and authority to analyse urban governments and formal structures).n Durkheim (1858 –1917)Division of Labor created a mutual independence among various segments of the population so that organic solidarity holds people together. Mechanical solidarity is the basis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n Maine (1822-1888) (Textbook P5)Social agreement or contractAscribed status & achieved status ( Ralph Linton1893-1953)2、The City as Eviln Oswald Spengler (1880 -1936)Lose of the natural based ―soul‖n Georg Simmel (1858~1918)City as an agent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Urban life is full of inconsistencies3、The City as a Way of Life: UrbanismWirth, Louis (1897-1952)a. Urbanism was a func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size and heterogeneity.b. A term used by Louis Wirth to denot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ocial life, such as its impersonality.Urbanism as a characteristic mode of life may be approached empirically from three interrelated perspectives: (1) as a physical structure comprising a population base, a technology, and an ecological order; (2) as a syste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volving acharacteristic social structure, a series of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a typical patter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3) as a set of attitudes and ideas, and a constellatio n of personalities engaging in typical forms of collective behavior and subject to characteristic mechanisms of social control.第一章一、Urbanization is synonym as Urban Development to certain extent. Urbaniz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humanity into cities. Urbanization is a population process through which percentages of people shift their residences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二、City-state (城邦)An independent political unit consisting of a city and surrounding countryside.城邦或称城市国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原始公社演化而来的一种公民集体。
城市社会学

城市的概念: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沃斯对城市的定义:1938年他发表了题为《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的著名论文,全面阐发了他的城市社会学的思想,他界定了城市的定义:1、规模大;2、人口稠密,是永久性的居住地;3、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异质性的人群。
社区:含有公社、社会、共同体和同一地区的全体居民等多种意思,最早由滕尼斯提出,指居住在一个地区里进行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他们进行互相联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活集体,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的价值观念、共同利益和相似的认同意识,并有相应的实体单位。
城市社会学(一)概述都市社会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又称都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作为研究城市社会整体的学科,其确立学科地位主要凭借两个特点:一是对“空间”的关注。
作为社会学科内少有的引入空间概念的分支,其试图理清社会关系在物理空间内的状况,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空间的影响;二是将城市生活看作是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在时间(城市化的过程)和空间(城市物理环境)的交错中,放入社会生活共同体(家庭、邻里、朋辈群体、社区、阶层等)。
最后将二者聚焦为贯彻始终的命题,人类社会生活和城市环境的变化。
1916年,帕克在其代表作《城市:对都市环境中人类行为之考察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城市是各种特殊文化现象聚合而成的文化地区,认为近代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和崩溃、过程和变迁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938年,帕克的学生路易斯·沃思探讨下城市生态、社会组织和居民心理,认为城市有人口多、密度高、异质性高三个基本特征,并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技术改造、直至制定政策等途径宋建立正常的城市社会政治秩序。
城市社会理论流派发展探析

城市社会理论流派发展探析1. 引言城市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对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的理论流派进行探析,以期加深对城市社会学的理解。
2. 历史发展城市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相对较新,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魏伯提出了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20世纪60年代,城市社会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涌现出一系列理论流派。
3. 理论流派3.1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最早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
该学派主要研究城市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强调社会空间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代表人物包括帕克等学者。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为主,注重实证研究,对城市发展和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2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城市社会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
该流派强调社会结构对于城市功能的影响,并将城市视为一个功能互补的系统。
代表人物包括杰出的社会学家托恩斯蒂和帕尔森斯。
结构-功能主义的贡献在于对城市社会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城市社会的内在规律。
3.3 新城市社会学新城市社会学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流派。
这一流派关注城市中的社会差异和社会冲突,并试图解释城市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代表人物包括哈维、卡斯特尔等学者。
新城市社会学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阶级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框架,为研究当代城市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4. 总结城市社会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分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注重实证研究,结构-功能主义关注城市结构和功能,新城市社会学强调社会差异和冲突。
这些理论流派共同构建了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为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芝加哥规划》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第四章 芝加哥的公园 系统
目录
07 第五章 交通运输
08 第六章 城市街道系统
09 第七章 芝加哥的心脏
010 第八章 最终结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1 一部百年规划的真谛
这部出版于1909年的里程碑式作品,掀起了城市设计的革命,是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规划被芝加哥 市采纳后,确立了该市尤其是其湖滨地区的基本发展格局。作为城市美化运动最引人注目的一部文献,该规划为 现代城市规划问题提供了客观严谨、务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对交通网络体系、站场设施、市政建筑和园 林绿化的详细规划设计。《芝加哥规划》对今天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仍然具有深刻影响。
《芝加哥规划》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规划
现代
年
城市规划
起源
问题
系统
城市
人类
建筑 防御
世界
芝加哥
美国
博览会
商业
时代
地方
国家
01 文前
目录
02 插图
03
第一章 芝加哥规划的 起源
05
第三章 芝加哥:中西 部区之都会
04
第二章 古代和现代的 城市规划
06
文前
插图
第一章 芝加哥规划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和现代的城市规 划
第三章 芝加哥:中西部区之 都会
第四章 芝加哥的公园系统
第五章 交通运输
第六章 城市街道系统
第七章 芝加哥的心脏
第八章 最终结论
一部百年规划的真谛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城市学笔记

绪论0.1 城市学的相关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 1915年,英国先驱城市思想家P.Geddes最早提出了“城市学Urbanology这一术语,并发表了名著《演进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 1966年,美国L.Mumford发表了《城市的形式与功能》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City) •日本城市科学研究会在1966年以后,多次讨论了城市学的成立与研究的问题,1972年矶村英一教授在其主编的1965年版《城市问题事典》中增补了‘城市学’条目,1976年出版其《城市学》专著。
• 1985年8月,《城市规划》第4期,钱学森发表了“关于建立城市学的设想”• 1984年1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组织了多次城市学学术研讨会• 1986年,《城市学讲义》,江美球、梅保华主编• 1988年,《城市学》,宋丁著• 1990年,《城市学》,刘岐、张跃庆、梅保华著• 1994年,《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鲍世行、顾孟潮著,1996年该书增补再版1998年,《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2001年,钱学森著《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997年开设城市学课程。
2001年,《城市学》,唐恢一著2004年,《城市学》修订版2008年, 《城市学》第3版0.2 城市学学科建立是城市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1)横向发展——学科交叉和综合日益成为城市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城市科学的相关学科:城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交通学城市园林学城市生态学城市防灾学城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历史学城市考古学城市民俗学新城社会学城市心理学城市人口学城市气候学城市文化学城市犯罪学城市法学城市建设经济学城市生态经济学方志学城市市政学城市文学城市房地产经济学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环境术。
(2)纵向发展——自身结构完善化是城市学科拓展的新方向科学技术学科层次:基础理论层次应用理论层次工程技术层次城市科学体系:工程技术——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电机工程等)基础理论——数量地理学(地球表层学、经济地理学、定量的数学理论)应用理论——城市学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人类知识体系结构的整体构想(3)我国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与全球化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期1993年城镇化率:28%2003年城镇化率:37%2005年城镇化率:43.0%2006年城镇化率:43.9%2007年城镇化率:44.9%2008年城镇化率:45.7%2009年城镇化率:46.6%●全球化问题严峻环境、资源、能源、人口与移民、南北发展差异、贫困0.3 城市学学科研究框架(1)城市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主要理论述评

第11卷 第4期2009年7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N O.4Vol.11J ul.2009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主要理论述评李 蕾(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 通过对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们关于城市结构和城市生活的主要理论观点的回顾和分析,指出其理论贡献及局限性,以期对我国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当代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有所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主要理论贡献;局限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 (2009)04-0144-04收稿日期:2009-03-02作者简介:李蕾(1984-)女,甘肃天水人,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部助教,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
一、资本主义城市社会问题凸显与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产生城市社会学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进入迅速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使得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
美国的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社会学派对于城市的研究。
1893年,社会学家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后来帕克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也因此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一方面继承了欧洲古典社会学中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又以其更具社会学特征的研究方法,不断开拓和深化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从而不仅奠定了社会学在美国的地位,也使城市社会学从社会学这一母体中分离出来。
在1915年之前,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还未获得芝加哥社会学派的美誉,是因为它最重要的旗手罗伯特・帕克还未出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通过对城市中社会现象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能够使人类在城市社会上能够更好的发展。
城市的存在使得原本在道德约束下的人性有了宣泄的空间,“城市把人性中过渡的善与恶都展现出来”,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本道德的限制,新的道德体系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人们在不同的道德体系下寻求适合自己的情感、利益、趣味,抑或堕落,抑或升华。
但在城市的发展中,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有大量的外来农民和移民进入,使得人口剧增和城市的容纳量之间产生了矛盾,并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城市社会问题。
对象包括邻里关系、职业阶级和类型、新闻和社会流动、股票交易和暴民、危机心理和集团行动、党派政治和宣传、个人流动和道德区域。
文章指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
”可以看出城市包含了各个不同的组成成份,形成一个社会的有机体。
城市所注重不仅仅是物质和空间上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城市社会的心理需求。
帕克是一名生态学家,他将城市看成是一个生物,一个有生命的生物,城市的过程如同一切生物为生存而去适应或者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
我认为如果认为城市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城市便会主动地去选择和重组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口的选择和城市的空间布局。
首先对于人口的选择,如果城市人口大于城市的人口容纳量,城市便会自动将过剩的人口排出;反过来,如果城市无法满足流动中人口的需求,人口便会自动地撤出城市。
因而城市得以继续生存。
其次是对于空间的重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富人区会分布在外层郊区,白领分布在中层郊区,蓝领分布在内层郊区,中心城市变成了贫民窟的所在地,城市自发地形成同心圆的分布。
这便是城市的对于空间的重新选择。
但是如果城市能够自然地维持其形态,那便不需要规划了,但是没有进行规划的城市,往往会容易畸形发展,城市的畸形发展甚至会超出人类的预计,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关于文章所提到的邻里在城市的为什么会解体的问题,邻里关系本身具有一种独立性,城市市民在忙碌的生活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视与邻里的关系,这一方面跟城市建筑物的风格有关,建筑具有更加明显封闭性;一方面在城市道德约束条件改变下,人们可以自由地去选择是否要和邻居打交道,即不打交道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与邻居的关系好坏不会成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的因素。
一方面,在乡村人们可以通过跟邻里的交流来使自己的情感或者信息量增长,但是现在通讯和交通的便利,让居民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域差异的限制。
但是邻里关系对于人的情感和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通过一些办法和技术措施来恢复和加快城市邻里的生活节奏,打破这个独立性和封闭性,建立社会性居住区,让人们能够通过交流接触来更好地发展自我,包括道德影响,心理健康和知识技术的交流,以促使社会和个人更好更快地发展。
至少能够在偷窃发生、火灾发生或紧急事件有个邻居可以相互帮助,至少在过年或节日时候有个邻居能够一起庆祝。
城市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使城市社会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城市,任何一种现象都不要轻易忽视,我们要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和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进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