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文五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归纳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8.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夏日 蝉鸣
美丽的五花山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自学课文,初读感知
各自轻声朗读课文。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 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自学检测(一)字词 生字我会认
自学检测(二)课文结构
全文分成几个部分 一?.(第1小节)大自然也有语言。
斗争的伟大胜利。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
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阿基米德,古希腊哲学家、 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西 西里岛的叙拉古。阿基米德到 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 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 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后来阿基 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 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 ”的美称。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 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 文手稿。
晴天
雨天 春天 秋天 树龄 鱼龄 汪洋 冰川
气象常识 四季变化常识 动植物生长常识 地质考古学常识
1.大自然的语言指得是:
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 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 各种各样的新奇的知识,使人 们明白事物发生的变化,告诉 人们大自然的奥秘。
2.完成表格
大自然中的现象 白云、蚂蚁 蝌蚪、大雁
本杰明·富兰克林,资本主 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 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 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 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 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 大领袖。他一生最真实的写 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 永久的伴侣。”
二.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
是怎样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的
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2.你还能从其它自然现象中,读懂“大
自然的语言”吗?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要点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要点大自然的语言撰稿人:审稿人:定稿人: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自学检测部分1、请你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piān nì yàn竺()()然销声( )迹农( ) 草长( )莺( )飞衰( )草连天鬓毛衰( ) 连翘( ) 翘( )尾巴观( )测道观( )播种( ) 耕种( ) 差( )异差( )遣差( )劲参差( )落( )叶丢三落( )四落( )枕2、你知道下列词语的意思吗?周而复始:花香鸟语:翩然:销声匿迹:载途:生态学:农谚:导学部分一、整体感知(请你先认真的朗读课文,然后独立思考下列问题)3、本文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什么修辞?是什么的形象化说法?4、分别给物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5、本文阐明了关于物候现象的哪些内容?6、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7、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什么?8、全文第二部分与哪一部分照应?第四部分与哪一部分照应?二、问题探究(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9、第一段的写作顺序什么?标志性的词语有哪些?10、第一段最后一句能否删去?为什么?1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2、文章第二段的说明中心什么?13、本文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1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作者是按什么依次排列的?其中哪些是空间因素,哪些是时间因素?15、第八段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16、地时段中的“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什么?三、请你朗读课文,品读语言17、能否将“地球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中的“和”字改成“或”字?为什么?18、“立春过后---------各种花次第开放”中运用了什么修辞?“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了什么情景?“沉睡”与“苏醒”形象地描摹了什么变化?“次第”的意思是什么?19、“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用的好,好在哪里?四、迁移延伸20、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推荐下载】大自然的语言语文知识点清单-范文word版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知识点清单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孕yùn育萌méng发销声匿nì迹连翘qiáo
点拨:注意多音字“翘”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本课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用恰当词语填空。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
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称谓)竺可桢(人名)。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种,本文属于事
理说明文。
3.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三种。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笔记《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竺可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条理清晰地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语言的重要意义。
文章开头,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四季的自然景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引出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概念。
作者指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比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接着,作者解释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注意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8大自然的语言语文S版共29张PPT

❖ 给下面的字注音组词
❖ 雁——( ) ❖ 鉴——( )
庐——( ) 筝——( )
学习有方法
❖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一共有多少小节? ❖ 2、通过读课文我了解到天上的____、地上的____、
水中的____、空中的_____、大树的______、大鱼 的____、喜马拉雅山巅的_____、庐山的____都是 大自然的语言。 ❖ 3、只要_____________,就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1.第五节有几句话?你能把第一句话换个 说法吗?
2.第五节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在这一小节中,大自然要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人们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告诉人们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 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若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农事的谚语? 试举出一两条。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读下面的谚语,积累大自然的语言:
雨中闻禅叫,预告晴天到。 早秋闻禅叫,晚秋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住。
家庭作业:
1、选择五句自己喜欢的谚语,把它们抄在积累 本上,并背诵下来;
2、上网了解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这几 位科学家的小故事;
3、请你仿照课文第2~9小节,把你看懂的大自 然的语言写下来。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季节❖ 年轮长一圈——一年 ❖ 鱼鳞一圈——一岁
}
年龄
} ❖ 三叶虫化石—汪洋一片
❖ 漂砾——冰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五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知
识点归纳
学好语文就需要平时的积累。
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WTT编辑了五年级语文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欢迎参考!
一、初读诗歌。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大雁汪洋漂砾庐山视而不见斗转星移鉴别皇冠风筝妙不可言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大雁鉴别风筝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
(2—3组)4.我能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
5.将诗歌读通顺,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的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小组内交流,理清诗歌层次。
课堂导学三、理解诗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从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
2.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从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4.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
四、扩展练习,练习编儿歌。
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如大雁南飞、满天星
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2、编儿歌:
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创诗歌一节。
如:哗啦,哗啦,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
课后检测
六、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庐山(lúhù)漂(piàopiǎo)砾(lìlè)
鉴别(qiānjiàn)山巅(tiāndiān)
一、词语积累。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坚韧炙热摧肝裂胆不朽身躯滋润蒸熬人类饱食终日围垦祈求
怜悯 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坚韧炙热滋润蒸熬摧肝裂胆 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
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
(2—3组)4.我能用“坚韧、怜悯、饱食终日”各说一句话。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读文,你体会到了西风胡杨的哪些特点?摘抄重点词语来概括。
2.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标画出来,并写上自己的一些感想。
3.搜集有关于胡杨的资料及图片,互相交流。
课堂导学三、预习检测。
七、选词填空。
鉴别辨别 1.在野外,我们要学会()方向。
2.这两块玉我无法()孰优孰劣。
研究钻研1.你的计划我们需要()一下才好。
2.学习上我们要养成刻苦()的习惯。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云飘得高高,说明。
2.蚂蚁忙着搬家,说明。
3.和可以记载年龄。
4.哥白尼通过观察创建了学说;阿基米德的时候学会了;富兰克林在捕捉到了。
5.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人看不懂,永远看不见。
以上就是五年级语文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快乐学习,不断积累,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奋力前行吧!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五年级语文知识点对小朋友们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小学频道为大家整理了五年级语文知识点:我家门前的海,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一、词语积累。
1.我会读,并能圈出生字。
安恬羞怯涟漪惺忪密匝匝海藻芭蕉应接不暇硕大荒芜飞驰骏马愈来愈 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羞怯海藻骏马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
(2—3组)4.我能用“安恬、应接不暇、羞怯”各说一句话。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自主解疑,组内交流解疑。
提示:在不理解的地方画“?”,解决一个问题,就在“?”旁边画“√”。
2.自读课文,思考:在“我”眼中“我家门前的海”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些样子?
课堂导学
三、预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