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解译方法及应用

合集下载

浅述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解译方面的应用

浅述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解译方面的应用

2012年8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A ugust2012 第16期总第266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6T o tal N o.266浅述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解译方面的应用陈洪义(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一○八队,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 要:在论述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了遥感地质构造解译的概念,并对地质构造影像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地质构造信息进行了提取,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信息提取技术;地质构造解译;阿拉克湖 中图分类号:P627(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6—0049—021 信息提取技术理论遥感构造分析是以现代构造地质理论为基础,以影像构造地质信息为依据进行区域构造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基本特点是能够从表层到深部、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信息到多学科信息对区域构造进行综合分析。

遥感地质解译是运用遥感图像研究地质问题的常规方法。

遥感地质解译的内容很多,其中对构造信息的解译最为成功,也最受重视。

地质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线性、环形和块形的特征,它们在遥感图像上多以特定的色调、形态、图形结构、水系展布、地貌组合等影像特征得以显示。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可以突出有关信息,并根据相应的地学理论、结合野外验证、综合其他相关地学信息,对这些影像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解译地质现象,分析区域地质特征,预测成矿有利区域,最终获取遥感影像综合解译成果信息。

2 信息特征提取的方法笔者研究区域是阿拉克湖及其周围地区。

此地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所管辖。

本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跨越了巴颜喀拉——阿尼玛卿——东昆仑多旋回裂拼演化的复合型造山带,造山带结构及现代地貌水系。

研究区由于地质构造具有代表性,深受学者们研究。

最近几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本测区东邻的1∶25万冬给措纳湖幅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中发现,东昆仑造山带不是一个简单的俯冲碰撞增生过程,而是一个具多旋回复杂演化历史的造山带,经历过多旋回的洋陆转化,从而造就了研究区非史密斯地层广布(见图1所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方法及技术路线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方法及技术路线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方法及技术路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工作用到的主要解译方法是遥感信息计算机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

遥感信息计算机自动提取主要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法。

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方法集合临近像元为对象用来识别感兴趣的光谱要素,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全色和多光谱数据的空间,纹理,光谱信息来分割和分类的特点,以高精度的分类结果或者矢量输出。

它主要分成两部分过程:影像对象构建和对象的分类。

影像对象构建主要用了影像分割技术,常用分割方法包括基于多尺度的、基于灰度的、纹理的、基于知识的及基于分水岭的等分割算法。

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第一步是确定对象和类。

这里所说的对象是对数据及其处理方式的抽象,它反映了系统保存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某些事物的信息的能力。

人机交互解译法是基于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在单纯的目视解译的基础上发展出的遥感解译方法,它能充分利用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特征、时间特性。

遥感解译是在已经精确几何校正的数字图像上进行,在识别种类地物,判别其特性时,随时处理图像,增强或改善信号,放大或缩小,并可随时测得各部位的光谱特性及几何数据。

主要有直译法、追索法、类比法及综合分析法4种,在实际解译过程中要进行4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和处理流程

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和处理流程

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和处理流程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航空器等探测装置获取地球表面特征信息的一种手段。

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和处理流程对于地质勘探、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和处理流程,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一、解译方法1.目视解译法目视解译法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遥感影像解译方法之一。

通过肉眼观察遥感影像的色彩和纹理等特征来识别地物。

对于经验丰富的解译员来说,目视解译法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解译结果。

然而,由于人眼的主观因素和解译员的经验水平不同,目视解译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2.计算机辅助解译法计算机辅助解译法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图像处理、分类、目标检测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和识别地物。

计算机辅助解译法具有时间效率高、结果可重复性好等优点,使得遥感影像的解译工作更为高效和精确。

二、处理流程1.遥感影像预处理遥感影像预处理是将原始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校正、去噪和增强等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准确性。

常用的遥感影像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校正影像的亮度和对比度)、大气校正(去除大气光对影像的影响)、几何校正(纠正图像的畸变和扭曲)、噪声去除和影像增强等。

2.遥感影像分类遥感影像分类是指将遥感影像的像素根据其反射率、纹理和几何结构等特征进行分类,以获得各类地物或地物类型的分布和面积信息。

常用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包括基于阈值的分类、基于规则的分类、基于统计学的分类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等。

其中,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由于其较好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成为当前遥感影像分类的主流方法。

3.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解译是指根据已经分类好的遥感影像,对不同地物进行解译,以获得地物的具体信息和分布。

遥感影像解译可以通过目视解译、计算机辅助解译和专家解译等方法进行。

同时,遥感影像解译还可以结合地面调查和其他信息,以提高解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质遥感解译

地质遥感解译

地质遥感解译地质遥感解译是一种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和解读地球表面地质信息的方法。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的遥感影像,然后通过解译和分析这些影像,得到地质信息,以便对地球表面的地质特征和地质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

地质遥感解译主要依靠遥感影像上的地貌特征、岩石特征、地层变化等信息来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地形起伏、河流分布、山脉走向等地貌特征,可以识别出岩石类型、岩性变化等岩石特征,可以判断地层的厚度、倾角、断层等地层变化。

地质遥感解译在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调查、环境地质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地质勘查中,可以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找到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提高勘查效率和准确性。

在矿产资源调查中,可以利用遥感影像获取矿床的地质信息,帮助确定矿床的规模、类型和分布。

在环境地质研究中,可以利用遥感影像分析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遥感解译的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字解译和机器学习等。

目视解译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解译方法,通过人眼观察遥感影像,根据地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进行解读。

数字解译是利用计算机对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地物的特征和信息。

机器学习是利用计算机算法对大量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以自动识别和分类地物。

在地质遥感解译中,需要考虑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光谱范围、波段组合等因素。

分辨率决定了遥感影像能够显示的最小地物的大小,分辨率越高,可以显示的地物越小。

光谱范围和波段组合决定了遥感影像能够捕捉到的地物的光谱特征,不同的地物在不同的波段上具有不同的光谱反射特征,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特征来识别和分类地物。

地质遥感解译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研究方法,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和解读地球表面地质信息,可以为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调查、环境地质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遥感解译的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字解译和机器学习,需要考虑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光谱范围、波段组合等因素。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中遥感解译的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中遥感解译的方法

一、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2005年以来部署实施了县(市、区)1∶50 000地质灾害较详细调查,共查明地质灾害及隐患点28.6万处,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调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基本状况,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湖北、广西等省正在开展以孕灾主控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隐患判识为主的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湖南省进一步推进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深化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形成机理和规律认识,总结成灾模式,开展不同层次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二、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遥感方法对比积极采用遥感、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新技术,提升调查信息获取效率和精度,促进技术与方法融合,助力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选择卫星遥感技术方法,分析地质灾害类型、边界条件、变形特征、分布发育规律等,初步圈定地表变形区和地质灾害隐患。

选取重点调查区的典型地质灾害体,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或激光雷达等方式,对地质体进行全面的数据获取和三维分析,精细剖析灾害形成机理和发生发展规律,总结成灾模式。

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特点及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中的应用,善图科技推荐的数据类型如表1。

总体来看,卫星遥感相对无人机航空遥感,激光雷达等技术,价格要低廉,实用性较强,其中,采用国产高分一号开展一般调查区1:50000比例尺的遥感调查,国产高分二号开展重点调查区1:10000比例尺的的遥感调查性价比最高。

新技术方面,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有利于大范围连续跟踪地表微小形变,成果直观,但价格高,解译难度大。

采用激光雷达测量(LiDAR),能有效识别山体损伤和松散堆积体等隐蔽性灾害,但数据处理难度大,成本高。

采用无人机航拍越来越普遍,能快速获取清晰度高,大比例尺的地面可见光数据,资料直观,数据处理相对容易,成本高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但低于激光雷达数据。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浅析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浅析

节。本次解译工作采用的工作手图为 1 : 1 0 万T M影像 大量 细条状 灰黑 色 的影 纹 , 这些 灰黑 色影纹 大多呈 透 图。工作方法是: 根据不同的岩石 、 地层 、 岩浆岩 、 构造 镜状或细脉状近东西向平行分布 , 条带状纹理发育。 等 地质 影像 特征 , 总结各 地质 单元 的遥感 地 质解译 特 山脊形态多为浑圆状 一 半浑圆状 , 水系不发育。岩I 生 : 主 征, 在此基础 上建立调查 区遥感地质解译 标志 、 布署 解 要为 中 一 厚 层状石英砂 岩 、 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细砂 译路线、 填写解译点影像特征卡片、 总结区域( 1 : 1 0 万) 岩、 大理岩化灰岩 、 硅质岩 以及少量脉状 、 透镜状分布 的 遥感解译特征 , 最后对解译情况进行野外实地验证 。 基I 生 火山岩。与相邻地层界线明显, 常为构造接触, 地层 工作原则 : 解译路线布置在实际地质调查路线之间, 遥 间多发育线状影像 , 使得地层多被线状影像分割, 呈条块
成制作的 l : 2 5 万 ̄ i d T M影像陶以及相关的 1 : l O 万T M
像; 其二 是采川荚 陆地_ _ l 星( P M( 5 、 4、 3 ) + E T M 8 ) 假彩 色合 成; l i  ̄ i f
质 解译 ] 一 作 方法 。
2遥感 地质解译 的丁作方 法
填 图种类一致 或基本 吻合 。
( 2 ) 石炭纪 一 早二叠世西金乌兰群碎屑岩组( C P 。 X ) : 主要分 布于乱泉滩 和黑熊 山南一带 , 呈近东西 向带状分
调查 区遥 感影像 岩石 一地层单元 的划分是地质解 布 。由于受 到后期构 造作用 的影响 , T M影像 图中显示 浅灰 色调 为主 , 夹杂 译 填 图的基础 内容 , 也是 解决遥 感 构造分 析 的关键 环 出条块状分 布的特征 。以灰褐色 、

遥感解译方法

遥感解译方法

遥感解译⽅法遥感是遥远感知的意思,“遥”具有空间概念;“感”表⽰信息系统。

即在遥远的空间,不与⽬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得有关该⽬标物的信息。

⼀、遥感图象的基本要素⾊、形、坐标位置是遥感图象的三要素,其中坐标是固定的,⾊、形⼆要素最重要。

⾊(⾊调、⾊别):不同类型遥感图象上的⾊调其物理意义是不相同的,⾊调是区别不同地物的根本因素、但⾊调的影响因素很多,故其变化⼤,稳定性差,在地质解译中,主要是研究地质体之间的⾊调相对差异和相互关系。

形(形态,纹理):主要是指不同级别的沟⾕和不同形态的⼭体所组成的地貌形态。

它决定于地物的平⾯投影,反映⼏何性质。

成象⽅式对形态的影响较⼤。

⾊与形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图象全貌。

⼆、遥感图象成象过程及地质解译过程(⼀)、成象过程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谱经⼤⽓窗⼝,通过不同成象⽅式传输到不同平台的传感器内,从⽽获得图象底⽚或数据磁带,即:(⼆)、地质解译过程地质解译⽯从遥感图像中识别出地质信息,其⼯作顺序是:⾯线点地质规律解译的过程如框架所⽰三、遥感图象的地质解译⽅法解译⽅法主要有三种:⽬视解译法;光学增强处理;电⼦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

(⼀)、⽬视解译法⽬视解译法是根据地物的影像特征,运⽤各种解译标志,⽤⾁眼(包括放⼤镜,⽴体镜)从航⽚或卫⽚上直接识别和分析地质内容。

⽬视解译经常使⽤直判、对⽐、推理三种⽅法。

⽬视解译的原则是:1.多种遥感图象相结合,取长2.先整体,后局部3.先易后难。

4.先构造后岩⽯5.先⽬视后仪器6、图象解译与地⾯调查及物化探相结合。

(⼆)、光学增强处理光学图象增强技术是⽤各种光学信息处理的⽅法,突出某些信息或压抑某些信息,提⾼图象的分辨⼒。

光学增强处理要是⽤各种胶⽚图象,通过光学仪器进⾏处理。

如摄影处理、光-电处理、相⼲光学处理。

处理的⽅法主要有:彩⾊合成法;密度分割;边缘增强等。

(三)、数字图象处理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是将传感器所获得的数字磁带、或经过数字化的图象胶⽚处理,⽤多功能的电⼦计算机,对数字记录的辐射值或象元值进⾏各种运算和处理。

遥感目视解译

遥感目视解译

遥感目视解译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基于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的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解读和分析,从中提取和判断地物、地貌和地理特征等信息,进而为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介绍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遥感图像上的不同颜色、亮度和形状等特征,将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和判读。

首先,遥感图像通常采用多光谱或高光谱技术获取,其中不同波段的数据代表不同的物理信息,如植被、水体、建筑物等。

经过预处理和增强处理后,图像中的各类地物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显现出来。

其次,目视解译者根据自己经验和领域知识,通过观察图像上的细节、纹理、形状和分布等信息,进行地物的分类和识别。

在具体的解译方法上,遥感目视解译主要包括图像解译、特征提取和判读三个步骤。

图像解译是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初步观察和分类,将图像中的地物按照类别和特征进行初步标注。

特征提取是根据解译需求和目标,从图像中进一步提取出关键地物的特征信息,如面积、形状、纹理、变化等。

判读则是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地物的具体类别和属性。

遥感目视解译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地质勘探中,可以通过解译地形、岩性和构造等特征,推断出矿物和矿产的存在和分布,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线索。

在农业领域,可以通过解译植被、土壤和水体等特征,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的肥力和水资源的分布,为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在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中,可以解译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城市建设等特征,监测自然资源的变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总之,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有效的遥感解译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通过目视观察和分析,提取和判读地物和地理特征。

它在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

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基于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的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解读和分析,从中提取和判断地物、地貌和地理特征等信息,进而为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支持和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 射等)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 法; 3、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 实效评估。 (二)遥感平台(分类) 指放置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可分为航 空和航天平台。在不同高度进行多平台遥感, 可获得不同比例尺、分辨率和地面覆盖面积 的遥感图像。
• 4、资料分析 • 遥感数据是遥感地质解译必需的基础数据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 用遥感数据提取地质专业信息,应系统地了解掌握各类遥感数据 的基本技术参数、地学特征,确保数据类型、最佳波段和最佳波 段组合的选取。 • 1)了解和掌握资料的技术参数,如成像时间、季节、成像仪器、 波段、经纬度、太阳高度角等,供解译时参用。 • 2)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程度,弄 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 3)在明确前人解译成果中哪些是可以直接利用后,明确本次工作 力争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 4)为合理选择新的遥感数据源、数据源组合及遥感地质信息处理 方案提供依据。 • 5、解译的原则应采用由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先易后难、 由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不断 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边解译边勾绘,同时予以编录 (填写解译卡片)。指出成果及问题解决途径。
以前通常是目视解译为主,现在一般是在计算机上以 人机对话方式进行识别和解译工作,其基本方法有五 点: • 1.解译是认识实践的反复过程,首先要熟悉、吃透本 工作区域的有关资料(即地质、地貌、水文、气象、 植被、土壤、物探、化探资料及前人各类工作成果); 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 程度,弄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 待解决的地质问题。地质体的性质是多方面的,主要 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两大类,遥感主要是反映地 质体的光谱特征信息,对全面认识地质体而言,有其 局限之处。 • 遥感影像记录的是地质体光谱反射(SAR为后向散 射)和辐射特征,地质体性质和表面特征不同所反映 出的光谱特征差异可通过色、形、纹、貌四种影像特 征要素加以表征。
遥感解译方法及应用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 遥感中心
一、遥感的概念
•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 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 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遥感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遥感 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 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科学技术。 •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 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不言而喻,能通过地质、物探、化探多方信息去认识地质体, 则是更为全面、可靠的。因此在遥感解译中,应充分收集利用 已有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进行综合解译分析,有助于提高 成果质量。地、物、化、遥多元信息的综合研究,在区域上常 采用计算机多元信息迭加处理的方式来实现。通过空中、地面、 地下三维空间信息的综合研究,将对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和时间 演化取得更好效果。 • 2.总体观察分析,也就是初步解译,了解区域的格架,对 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地貌等因素的内在联系看成一个整 体,分析其标志的意义,由整体到局部进行逻辑性推理判断, 区分异同。主要完成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卫星影像图制作、 遥感地质初步解译和野外地质踏勘四项工作,为专题遥感地质 调查、区域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供充分的遥感地质依据, 对正确、合理部署野外调查工作起重要作用。

1、航空平台: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高度 为100m—30km,主要有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 • 2、航天平台:是指在大气层之外飞行的飞行器,高 度为几百—几万公里;如人造地球卫星、探控火箭、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等。 • (三)遥感的发展简况 • 1839年第一张黑白航片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 应用于军事侦察,1941年出版了《航空照片应用与判 读》为各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50年代, 苏美广泛应用,黑白、彩色航片进行军事、地质测量, 取得明显效果。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2 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 (ERTS即MSS其分辨 率80m)后改为陆地卫星(Landsat 5—7即TM、ETM 分辨率达30m和15m),由于具有快速、动态、多时相、 质量好,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四、遥感解译方法、标志及其综合应用
• 为了准确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者首先应具备一定 的地质、遥感知识;其次应对解译区的地质基础、构 造格架、灾害地质、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等要有粗略 的了解。常用的解译分析方法有: • (一)直判法 • 根据不同性质地质体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影像特征、 规律所建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或影像单元,并在遥 感图像上直接解译提取出构造、岩石等地质现象信息, 实现地质体解译圈定与属性划分。
三、遥感资料特点及其解译方法
• 遥感解译方法、原则和程序 • 遥感解译:即为从遥感图像中识别和提取某种影像, 赋予特定的属性和内涵以及测量特征参数的专业化过 程。 • 遥感地质解译:机助地质解译有两种方式,一是以 数字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以ERDAS、MAPGIS、 PCI 和PHOTOSHOP 等软件为解译平台,根据地质体遥感 解译标志,解译圈定岩性、构造、接触关系、地质灾 害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现象;二是以遥感影像为背景, 叠合专题地质图层,结合典型地质体影像特征,进行 对比修正解译。 •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 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 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 究地质问题的过程(行为)。遥感数据的收集,它包 括遥感数据、地理数据和地质资料的收集,是遥感地 质调查工作的基础。
•(二)对比法
•对未知区遥感图像上反映的地质现象,通过已知区图 像特征与解译标志的对比进行解译。如图像上解译的 遥感矿化蚀变异常,往往是通过已知含矿区矿化蚀变 异常标志来进行对比圈定。 •(三)邻比法 •当图像解译标志不明显,地质细节模糊,解译困难 时,可与相邻图像进行比较,将邻区的解译标志或地 质细节延伸、引入,从而对困难区作出解译。如多组 断裂交汇区或断裂带交切关系的解译时,采用邻比法 一般可取得好的效果。
• 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1971年3月3日发射科学 实验卫星,并回收,至今共发射17颗返 回式卫星;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包 括3颗极轨卫星和一颗同步卫星)已经能 获取全球多种气象数据;中巴地球资源 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升空至05年第二 颗已发射升空。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 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遥感卫星技术系统和 实用化的应用系统,进入同地理信息系统 和全球定位系统相融合的产业化进程。
设计中必须安排遥感解译验证工作量,结合测区遥感图像,编 制踏勘工作计划,并将计划的工作内容、位置等部署在初步解译图 上,用来指导踏勘工作的实施。根据踏勘工作计划与部署,全面实 施踏勘路线调查。 踏勘结束后应对路线踏勘资料进行系统的、详细的分析、整理 和研究,初步建立各类地质体的遥感解译标志,编制遥感地质解译 草图。其目的是概略了解和掌握区域地质特征、地质体解译标志建 立的准确性,系统采集其岩性特征、岩石组合特点、边界地质属性, 为正确提取地质体信息、区分属性提供野外依据。
6、详细解译,以遥感解译草图为底图,在初步解译的基础上,通 过野外检查验证(野外工作后),确定标志的可靠性,予以外延,标 志经过修改后重新进行解译(即通过各种资料对比及野外工作后对各 类地质体、线、环形构造等新的认识),配合地质需求对调查的地质 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研究,完善地质解译标志,加以修正定稿。
• 遥感地质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 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如岩石、 断裂)、地质现象(如火山爆发等)的 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地质体和地质现 象及其和环境变化的波谱特性,以及产 生的影象特征。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 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在此基 础上,为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 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和灾害地质监测等 工作服务。 •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 因而,调查与管理资源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 问题。其次,人类的生活环境正在不断地遭受 到人为和自然的污染。例如:工业排污对水体 和大气的污染造成人为的环境污染。而诸如洪 水、泥石流、滑坡、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 然灾害,则形成灾害性环境,它们都对生命财 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时监测人为环境污染和 自然灾害环境的发生,才能更有效地采取防护 和治理措施,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欲解 决上述问题,完全依赖现场观察已感不足, • 于是,由于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的相继问世便 能获得大范围的地面遥感图像和实时动态信息, 所以,这两种遥感方式则成为自然资源的调查 与管理,环境的监测与灾害预报的一种新的探 测手段。

3.对比分析,有条件要依据不同比例尺、片种、时 代、季节、波段、毗邻地段进行对比,了解解译标志 变化与地质体、地质现象间的关系,提高认识。 • 由于一种类型遥感图像只能反映一个时期、一种分 辨率、一个最佳波段组合的图像,因此在地质解译中 往往受到信息源的限制,影响解译效果。如工作需要 或有条件获取更多类型遥感数据时,应充分应用这些 信息进行综合地质解译。为了减少云、雪及植被覆盖 对地质体的影响,应选择最佳时相图像作解译。当仍 不能避让覆盖时,可选择其它时相图像对覆盖区作补 充。 • 另外,解译中要注意研究不同地质体在各波段图像 上的影像特征,通过单波段图像中不同地质体波谱特 性的反映,进一步深化地质解译。在单波段不同地质 体波谱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有效的图像 处理方法进一步增强或提取有效的地质信息,因此遥 感解译地质图应是多源遥感数据解译的综合结果。
• (一)遥感的概念 •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即借助 于专门的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 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收纪录下 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 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 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属于空间科学的 范畴。是物理、计算数学、电子、光学、 航空(天)、地学等密切结合的新兴学 科,对工农业、国防、自然科学研究具 有重大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