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调查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地勘工程作业指导书

地勘工程作业指导书

地勘工程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地勘工程是指对地下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工程活动,是建设工程前期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地勘工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地下地质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针对地勘工程作业进行详细的指导,包括作业流程、作业方法和作业注意事项等。

二、作业流程1. 任务准备阶段在开始地勘工程作业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任务准备工作。

包括确定工程范围、收集相关资料、制定作业计划、安排作业人员和设备等。

2. 野外调查阶段野外调查是地勘工程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等。

根据工程需要,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进行调查,并记录和收集相关数据。

3. 数据处理阶段野外调查结束后,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包括数据整理、数据解释和数据评价等。

根据处理结果,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

4. 报告编写阶段根据数据处理结果,编写地勘工程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地质概况、地质特征、地下水情况、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

报告应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读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三、作业方法1. 地质勘探方法地质勘探是地勘工程的基础,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包括钻探、露头观察、地质剖面测绘等。

根据工程需要,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进行调查。

2.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测量地下物理场的变化来获取地质信息的方法。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勘探等。

3.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地球化学勘探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地下岩石、土壤和水等样品的化学成分来获取地质信息的方法。

常用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包括岩石、土壤和水样采集,以及化学分析等。

四、作业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地勘工程作业需要在野外环境中进行,要注意安全防护。

作业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遵守作业规范,确保人身安全。

2. 仪器设备维护地勘工程作业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防止设备损坏。

遥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遥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遥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第一章前言
一、目的任务
简述项目来源、任务、选区依据、工作时间、提交成果内容及有关要求。

二、工作区范围及地理条件
简述工作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坐标范围、自然地理、气候概况等。

第二章工作区地质概况
一、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简述地质、物探、化探、遥感调查和研究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地质矿产特征
简述主要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分布规律及地质问题
三、遥感地质特征
简述区内遥感图像、数据分布,可解程度。

第三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一、总体部署
按照任务书要求、区内以往工作程度和地质概况,确定合理的部署原则,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

二、工作方法及实物工作量
1、图像处理与制图(图像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依据、制图比例尺确定原则,处理机时计算依据);
2、野外踏勘与解译(踏勘路线、取样点的确定与工作量);
3、野外检查验证(野外检查验证路线、检查点数)。

三、质量控制要求
说明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技术(精度)指标。

第四章预期提交成果
提交的阶段性和最终成果内容、成果类型(图像、数据、报告、图件)及时间。

第五章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的要求编写。

附件:项目预算编制说明
第六章组织管理
说明项目组人员组成、进度计划、技术装备。

第七章保证措施
组织措施、质量保证、生产安全等。

地质勘探作业指导书

地质勘探作业指导书

地质勘探作业指导书一、引言地质勘探作业是为了获取地质信息、评估矿产资源储量以及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环节。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有关地质勘探作业的必要指导,以确保作业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安全性。

二、作业前准备1. 确定目标区域:根据工程需求或研究目的,选定勘探区域,并进行详细的前期调查和资料收集,以了解地质背景和有关信息。

2. 确定勘探方法:根据目标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勘探目的,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如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钻探等。

3. 编制作业方案:根据勘探目标、勘探方法和地质条件,编制详细的作业方案,包括勘探线网布置图、观测参数、仪器设备的选择和组合等。

三、作业实施1. 仪器设备检查:在实施勘探前,对所需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良好工作状态。

2. 作业人员培训:为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其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勘探作业流程。

3. 作业现场布置:按照作业方案要求,合理布置勘探设备和观测点,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采集:根据勘探方法和作业方案,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注意观测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

5. 实时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异常或问题。

四、结果分析与整理1. 数据解释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确保对地下地质情况有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2. 结果整理与报告编写: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专业技术报告或成果文件。

五、安全注意事项1. 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在勘探作业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作业的安全和秩序。

2. 注意现场安全:在实施勘探作业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现场安全操作规程,如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等。

3. 应急准备:在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应急救护设备和药品,并设置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

六、总结地质勘探作业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操作步骤作业指导书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操作步骤作业指导书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操作步骤作业指导书第1章工程地质勘察基础知识 (4)1.1 地质勘察目的与意义 (4)1.1.1 了解地质条件 (4)1.1.2 评价工程地质条件 (4)1.1.3 指导工程建设 (4)1.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5)1.2.1 地形地貌 (5)1.2.2 地层岩性 (5)1.2.3 地质构造 (5)1.2.4 水文地质条件 (5)1.2.5 工程地质问题 (5)1.3 地质勘察类型及要求 (5)1.3.1 初勘 (5)1.3.2 详勘 (5)1.3.3 施工勘察 (6)1.3.4 环境地质勘察 (6)第2章勘察前期准备工作 (6)2.1 勘察任务书与勘察方案 (6)2.1.1 编制勘察任务书 (6)2.1.2 制定勘察方案 (6)2.2 勘察资料收集与分析 (7)2.2.1 收集相关资料 (7)2.2.2 分析资料 (7)2.3 勘察设备与仪器准备 (7)2.3.1 选择勘察设备与仪器 (7)2.3.2 设备与仪器检校 (7)2.3.3 配置勘察设备与仪器 (7)2.3.4 设备与仪器运输、保管与维护 (7)第3章地质测绘 (7)3.1 地质测绘方法与要求 (7)3.1.1 方法概述 (7)3.1.2 基本要求 (8)3.2 地形地貌测绘 (8)3.2.1 地形测绘 (8)3.2.2 地貌测绘 (8)3.3 地质构造与岩性测绘 (8)3.3.1 地质构造测绘 (8)3.3.2 岩性测绘 (8)第4章钻探工作 (8)4.1 钻探方法选择 (8)4.1.1 钻探方法分类 (8)4.1.3 常见钻探方法 (9)4.2 钻探设备与工艺 (9)4.2.1 钻探设备选型 (9)4.2.2 钻探工艺 (9)4.3 钻探成果整理与分析 (9)4.3.1 钻探资料整理 (9)4.3.2 钻探成果分析 (9)第5章岩土工程勘察 (10)5.1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10)5.1.1 工程地质测绘 (10)5.1.2 钻探勘察 (10)5.1.3 物探勘察 (10)5.1.4 勘察取样与试验 (10)5.2 岩土工程参数测试 (10)5.2.1 物理性质测试 (10)5.2.2 力学性质测试 (10)5.2.3 水文地质参数测试 (10)5.2.4 特殊岩土参数测试 (10)5.3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1)5.3.1 岩土体工程性质分析 (11)5.3.2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1)5.3.3 岩土工程问题识别与评价 (11)5.3.4 岩土工程设计参数推荐 (11)第6章地下水勘察 (11)6.1 地下水勘察方法 (11)6.1.1 钻探法 (11)6.1.2物探法 (11)6.1.3 遥感法 (11)6.1.4试井法 (11)6.2 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11)6.2.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规律 (12)6.2.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12)6.2.3 地下水与地质构造关系 (12)6.2.4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 (12)6.3 地下水动态观测 (12)6.3.1 观测井布设 (12)6.3.2 观测方法 (12)6.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2)6.3.4 地下水动态预测 (12)第7章物探与遥感技术 (12)7.1 物探方法与设备 (12)7.1.1 物探方法概述 (12)7.1.2 设备配置及操作 (13)7.2 遥感技术原理与应用 (13)7.2.1 遥感技术概述 (13)7.2.2 遥感技术原理 (13)7.2.3 遥感技术应用 (13)7.3 物探与遥感资料解释 (13)7.3.1 资料预处理 (13)7.3.2 数据解释方法 (13)7.3.3 解释结果分析与应用 (13)7.3.4 质量评价与可靠性分析 (13)第8章工程地质分析评价 (14)8.1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14)8.1.1 地形地貌分析 (14)8.1.2 地层岩性分析 (14)8.1.3 地质构造分析 (14)8.1.4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14)8.2 工程地质问题识别 (14)8.2.1 不良地质现象识别 (14)8.2.2 工程地质风险分析 (14)8.2.3 工程地质问题归类与排序 (14)8.3 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14)8.3.1 定性评价方法 (14)8.3.2 定量评价方法 (15)8.3.3 综合评价方法 (15)8.3.4 工程地质建议措施 (15)第9章勘察报告编制 (15)9.1 勘察报告编写要求 (15)9.1.1 报告编制原则 (15)9.1.2 报告编制依据 (15)9.1.3 报告编制人员要求 (15)9.2 勘察报告内容与格式 (15)9.2.1 报告内容 (15)9.2.2 报告格式 (16)9.3 勘察报告审查与提交 (16)9.3.1 审查流程 (16)9.3.2 提交要求 (16)第10章质量控制与安全生产 (16)10.1 质量控制措施与标准 (16)10.1.1 质量控制措施 (16)1.1.1.1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勘察过程中各项质量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地勘工程作业指导书

地勘工程作业指导书

地勘工程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地勘工程是指通过对地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获取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地质构造特征,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地勘工程的作业指导。

一、前期准备工作1.1 确定调查区域:根据工程需求和地质条件,确定调查区域的范围和边界。

1.2 收集资料:收集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包括地图、地质图、遥感影像等。

1.3 制定调查方案:根据调查区域的特点,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和调查技术等。

二、地下地质调查2.1 地质勘探方法:根据调查区域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质勘探方法,包括钻探、露天勘探和地质测量等。

2.2 地质勘探内容:进行地质勘探,包括地层描述、岩性鉴定、构造分析等,获取地下地质信息。

2.3 地质勘探技术:使用各种地质勘探仪器和设备,如钻机、测深仪等,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三、地球物理勘探3.1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根据调查区域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测量、地磁测量和电磁测量等。

3.2 地球物理勘探内容: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包括测量地下重力、磁场和电阻率等参数,获取地下物质分布情况。

3.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使用各种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和设备,如重力仪、磁力计和电阻率仪等,提高勘探效果和数据准确性。

四、地球化学勘探4.1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根据调查区域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包括岩石、土壤和水样的采集和分析等。

4.2 地球化学勘探内容:进行地球化学勘探,包括采集样品、分析样品中的元素和化学组成等,获取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

4.3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使用各种地球化学勘探仪器和设备,如岩石采样器、光谱仪和质谱仪等,提高勘探精度和数据可靠性。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5.1 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整理和归档。

5.2 数据处理:使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地球物理图像等。

第二次遥感地质实验课指导书(新)

第二次遥感地质实验课指导书(新)

《遥感地质学》第二次实验课指导书实习题目:初识遥感影像时间:2010年05月17日,星期一,第5~6节地点:资源与环境工程系遥感实验室实习序号:第2次指导教师:吴虹助教:贾志强实习小组成员姓名、学号:使用的计算机编号:评分:一,目的:通过对陆地卫星Landsat-5 TM单波段遥感影像的显示观察,了解卫星遥感数字图像的构成、外观形态及不同地物的遥感影像特征。

二,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用ENVI软件完成TM影像1~7个波段遥感图像数据的输入、显示和输出,用文字标识出所识别出的地物,并对不同地物影像特征作分析,加深对遥感和遥感影像概念的理解。

三,技术依托:(1)微型计算机;(2)桂林市TM 1-7波段数据;(3)Photoshop软件(ver.6.0以上)和ACDSee软件(ver. 4.0以上)。

四,实习步骤:第一步建立属于自己的实习专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文件夹。

为查找方便,文件夹定名最好采用实习组编号或人名命名。

第二步数据输入。

将实验室提供的“第一次实习数据”文件夹,拷贝到自己名下的实习文件夹中。

第三步打开图像:点击ENVI软件图标后,按下面步骤依秩操作:(1)打开TM 1- 7波段影像的单波段影像:File/Open Image Files/,找到存放TM 1- 7波段影像数据的文件夹,鼠标点击TM 1- 7波段数据文件(只选无后缀的1、2、。

、7文件,不选带HDR后缀的文件),按住Ctrl键可一次选完,然后点击“打开”键,则7个波段数据全部进入“Available Bands…”窗口中。

(2)在“Available Bands…”窗口下方,光标选“Gray Scale”(使小白圈中出现黑点),然后,在大窗口中,光标选所希望打开的波段号(如打开TM1波段,就在“1”的子目录中选“Band 1”,不要选Map Info),选中后,下方的Dims框中出现该波段图像的维数(大小),如1024X1024,即该图像有1024行,1024列。

地理信息科学作业指导书

地理信息科学作业指导书

地理信息科学作业指导书一、作业概述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实际运用能力。

作业内容涵盖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具体要求如下。

二、作业要求1. 地理信息系统(GIS)(1)选择一个区域,收集该区域的地理信息数据。

可以包括地形、气候、人文特征等相关数据。

(2)利用GI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比如绘制地图、制作空间分析图表等。

(3)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对该区域的规划建议。

例如,优化土地利用、改善环境等。

2. 遥感技术(1)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如土地利用、城市扩张等,收集相关的遥感影像数据。

(2)利用遥感技术提取有关特征,如农田面积、建筑物数量等。

(3)综合分析并撰写报告,总结该主题下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3. 全球定位系统(GPS)(1)使用GPS设备进行地理位置的定位,至少进行10次不同地点的定位。

(2)记录每次定位所获取的地理坐标数据,包括纬度、经度、海拔等。

(3)将获取的数据导入GIS软件,绘制出定位地点的分布图,并分析定位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

三、作业提交1. 作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要求整理成一份完整的报告。

2. 报告格式要求:字体为宋体,大小12号,段落间距为1.5倍,页边距为2.54厘米。

3. 报告内容包括:封面(包含作业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等信息)、目录、引言、方法与数据、结果与分析、结论等。

4. 报告中的图表应标明标题和编号,并附有相应的图例说明。

5. 作业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在线提交方式进行。

四、作业评分标准1. 对所选择的主题和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

2. 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估。

3. 对报告的结构和表达的清晰度进行评估。

4. 对作业完成质量和创意程度进行评估。

五、作业参考资料1.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张勇,测绘出版社,2008年。

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教学教材

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教学教材

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篇一: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正式稿)第一篇地质勘查第一章地质勘查设计第一节总体要求1、目的地质勘查设计是为完成勘查任务而编制的“作战方案”,也是实施单位(地质队)施工的依据,必须认真编写,及时审批,严格执行。

2、设计种类2.1 按任务要求的不同,可分为总体设计、年度设计及单项设计;按地质勘查阶段的不同,可分为预查设计、普查设计、详查设计、勘探设计。

2.2 总体设计:由于工作范围或矿区规模较大,勘查周期长,根据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的要求,就完成该工作区的整个工作而编制的设计。

2.3 年度设计:根据总体设计的安排或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结合上年度工作成果逐年编制的当年工作设计。

2.4 单项设计:针对某一单项或工作方法编制的设计,如地形测量、地质测图、钻探、坑探或物探、化探,水文地质等的专业设计,多用于指导施工。

3、工作程序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确定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制。

3.1 确定任务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认真研究该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前的准备工作。

3.2 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设计编制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资料并研究,根据编写设计的需要,必要时需进行现场踏勘。

3.3 设计编写设计编写时,项目负责人必须依据有关规范、技术标准的规定,编制详细的设计提纲,报项目实施单位审批。

项目负责人按批准的提纲,及时组织设计编写人员,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图表的编制和文稿编写工作。

3.4 设计的初审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初审,初审的重点是设计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满足任务书的要求。

根据专家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成设计书送审稿。

4、基本要求4.1 设计必须体现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设计水平。

4.2 必须充分收集工作区前人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有充分的依据和可操作性。

4.3 设计要充分体现地质勘查项目工作阶段和工作性质,按不同的阶段和性质编制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地质调查作业指导书1 目的明确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

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遥感地质调查项目及地质调查项目中所包含的遥感地质项目。

3 职责3.1 地质项目承担单位的遥感地质调查项目组负责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3.2 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施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

4 遥感工作程序和要求4.1 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中的遥感工作程序和要求。

4.1.1 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根据工作区和目标任务,充分收集工作区自然地理、气候资料、环境资料及与遥感调查任务有关的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遥感资料,了解工作区研究程度和存在的主要区域地质、环境地质问题,选择遥感数据类型,确定图像处理方案。

4.1.2 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根据预定方案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完成与工作比例尺相适应的遥感影像图。

4.1.3 遥感解译人员对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建立影像岩石单位及构造解译标志,并完成遥感解译草图。

4.1.4 地面调查人员根据遥感解译的结果,制定地面验证路线。

通过实测遥感地质剖面,验证解译标志。

4.1.5 遥感解译人员根据实测剖面资料对遥感解译标志进行修证,并对遥感影像进行详细解译,填制遥感图像解译登记卡,编制遥感地质解译图,完成遥感解译工作总结。

4.1.6 项目负责人组织进行地面验证工作,对重要地质现象和解译盲区应作详细记录,并完成野外验证工作总结报告。

4.1.7 项目负责人主持编写遥感地质解译报告,项目组会同计算机操作人员制作遥感地质影像图,并编写遥感地质影像图说明书。

4.1.8 院总工办组织有关人员对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审查验收。

4.2 矿产资源遥感调查工作中的遥感应用程序。

4.2.1 项目负责人会同项目组人员研究确定区域成矿环境、成矿类型和关键控矿因素,形成矿床地质数据文件。

4.2.2 项目负责人应与计算机操作人员选择遥感数据类型,确定图像处理方案,以获取空间域矿化异常增强图像。

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根据预定方案进行图像处理,并完成与工作比例尺相适应的遥感影像图。

4.2.3 遥感地质人员根据最新成矿理论对典型矿床进行解析,研究成矿、控矿要素所反映的影像特征,以及成矿岩系的反射率特征,形成区域成矿特征信息的影像识别模式和信息提取模型等数据文件和图像图形资料。

4.2.4 遥感地质解译人员对主要控矿、成矿因素及成矿岩系等信息进行提取。

4.2.5 项目组综合研究人员对已形成的矿床地质、遥感地质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区域物、化探资料,进行区域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

4.2.6 项目负责人主持编写调查研究报告,项目组会同计算机操作人员制作相应数据图件,并编写说明书。

4.2.7 院总工办组织有关人员对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审查验收4.3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工作中的遥感应用程序。

4.3.1 项目组根据项目具体要求,充分收集已有的相关资料。

4.3.2 项目负责人根据工作要求确定遥感数据类型,制定遥感调查实施方案。

4.3.3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目标任务,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范确定土地分类类别。

4.3.4 项目组根据土地分类类别建立遥感解译标志,进行遥感解译,对于达不到遥感图像分辨能力的细小地块利用抽样校正方法结合其它资料进行校正。

并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4.3.5 项目组利用计算机对土地类别进行统计,并对土地资料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编写成果报告。

4.3.6 总工办组织有关人员对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审查验收。

4.4 遥感影像图制作程序4.4.1 项目组根据计划任务书的要求编写遥感图像处理课题设计书。

4.4.2 院总工办组织有关专家和用户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

4.4.3 根据设计方案,项目组确定遥感图像数据类型、成像时间及范围,并确定遥感图像彩色合成方案,以突出某种信息,满足用户的需求。

4.4.4 用户要获取航片的数字图像时,项目组可通过航片数字化获取,扫描孔径一般选取25~50 微米。

4.4.5 项目组对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几何校正、数字镶嵌(计算机无缝拼接)、注记、整饰,并输出成图。

4.4.6 总工办组织有关人员对遥感影像图的图面要素和精度进行审查验收。

4.5 遥感调查成果信息化工作程序4.5.1 进行信息化的遥感调查成果必须是经院总工办审查验收合格的遥感调查成果。

4.5.2 项目组根据项目任务书或用户的要求编写信息系统课题设计。

4.5.3 院总工办组织有关人员和用户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

4.5.4 项目组根据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图层划分和属性表数据采集。

并最终形成数字化产品(电子产品)。

4.5.5 总工办组织有关人员和用户对成果进行审查验收。

5 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5.1 遥感信息源及图像处理5.1.1 遥感信息源1.遥感地质调查是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2.遥感信息源包括气象卫星资料、陆地卫星资料、资源卫星资料,以及各种类型的航空像片。

而且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图像的种类越来越多,遥感应用领域也在逐渐拓展。

由于各类项目其研究对象及其变化规律不同,因此在选择遥感图像时,项目组应根据其项目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确定拟主要使用的遥感信息源的类型、时相、空间分辨率等,同时辅以其它遥感资料,并结合常规调查资料和野外现场验证,编制专业图件。

3.项目组在收集遥感资料前应填写院技术和资料采购或租赁清单,经总工办批准后方可购置。

4.项目组所购置的遥感资料必须经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质量评定。

评定的内容包括:遥感影像清晰度、重叠度、时相、空间分辨率航高、倾斜度及可解程度、云层覆盖度等。

项目组所使用的遥感影像必须清晰,无云或少云。

5.1.2 图像处理5.1.2.1 遥感影像图编制:编制遥感影像图是项目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根据其研究目的和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遥感信息源制作遥感影像图。

5.1.2.2 遥感影像图制作的方法和原则1.项目负责人应制定遥感影像图制作方案和精度要求。

2.遥感影像图制作人员应根据方案和精度要求进行遥感影像图的制作。

3.遥感影像图应能突出综合信息,即选择包含信息量大的遥感资料来进行编制影像图,影像图图像应清晰,影纹细腻,色调协调,反差适中。

4.遥感影像图图面必须进行整饰,添加注记,以方便使用。

5.1.2.3 图像处理1.为了更好地利用遥感资料,解决研究过程中特殊的解译要求或满足项目不同的需求,须对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处理。

2.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选择图像处理系统和图像处理方案。

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线性体增强、比值处理、对数变换、矩阵变换、直方图均衡化、局部所差增强等。

3.计算机图像处理人员就根据处理方案完成遥感图像的处理工作,并对处理图像进行必要的整饰,做到:处理时间快、图像信息突出、图像信息丰富,以提高图像的可解程度。

并根据需要扫描输出图像,供项目组解译人员使用。

4.航空遥感图像处理:当比例尺过小或过大不利于填图应用时,可根据需要将像片适当放大或缩小;当图像反差过大、过小,色彩平淡或影像清晰度欠佳不利于地质信自、提取时,一般应进行计算机图像增强处理,对图像反差进行调整、改善图像色彩;必要时可编制航空摄影像片平面图。

5.航天遥感图像处理:将遥感图像的投影从原方式变换成6分带,1980西安平面坐标系的高斯-克吕格投影方式;区域性基础图像彩色合成,一般采用波长为0.7-0. 9µm,,1.5-1.8µm 或2.0-2.4µm,0.6-0.7 µm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蓝、绿三色的假彩色合成方式(一般TM741或TM541较TM473组合为好),而不采用标准假彩色合成方式;图像各波段之间相关度高时.应进行主组分分析处理,选择其中区分地质体、地质现象能力强的组分进行合成;线状影像的增强和提取,一般采用单向滤波模式迸行处理。

5.2 遥感地质调查5.2.1 基本要求1.遥感地质调查主要是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详细解译,结合现场检查验证,最终实现项目目标任务。

2.根据项目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遥感资料。

遥感地质解译应以未经无缝镶嵌处理的遥感影像为主,无缝镶嵌的影像地图为辅。

3.遥感解译方法除常规的目视解译方法外,辅助以人机交互式解译,同时还应充分发挥遥感动态分析的特点,并尽可能采用图像模拟处理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以突出有效信息,提高解译水平和效果。

4.遥感解译应从地质研究程度高、地质资料丰富的地区开始,从区域性宏观解泽逐渐回局部性微观问题研究过渡.从直观地质信息提取逐渐向复杂因素组成的地质体的信息提取过渡,从定性地质信急提取向定量地质信息提取过渡。

循序渐进、反复解译、逐步深化、提高区域地质认识。

5.遥感解译根据工作进程有所侧重。

区域域解译一般在包含调查区在内的1:500000、1:200000区域性航大遥感图像上进行,主要研究调查区内所处区域构造背景及提出下一步应解决的区域地质问题;初步解译一般在比例尺为1 :100000、1:50000的航天航空遥感图像上进行,重点是提取内含地质构造和三大岩类时空分布信息的环状和块状影像,对调查区沉积启、岩浆岩、变质岩和褶皱、断裂构造进行初步研究;详细解译一般在比例尺为1:25000、1:10000的航空遥感图像上进行,重点是研究各种正式、非止式填图单位的分布,岩性、岩相及厚度横向变化情况,褶皱形态及演化特点,断裂性质、规模及相对关系等。

5.2.2 解译内容1.沉积岩岩石识别,岩石地层单位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2.火山岩岩石及火山机构识别,岩石地层单位、岩相带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3.侵入岩岩石识别,岩体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4.变质岩岩石识别,构造-地(岩)层、构造-岩石单位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5.第四纪沉积物识别,不同成因类型沉积物解译。

6.线性构造识别,构造形迹(如:褶皱、断裂、剪切带、推覆体、走滑或伸展构造等)性质及相对时间、空间关系的解译。

7.环状影像识别,环状影像的属性(如与地质体、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或成矿作用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解译。

5.2.3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1.遥感地质解译应综合使用目视解译、人机交互式解译及计算机自动识别等方法。

应根据工作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拟提取的地质信息种类及遥感地质特征,项目组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图像处理方案设计。

2.图像处理训练、训练样本的选择应有较翔实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已知资料为依据。

3.图像中地质界线的圈定应以线路追索法为主,在地形陡变或岩层强烈褶皱地区应通过编制遥感解译剖面的方法予以解译圈定。

5.2.4 遥感地质解译精度1.在地质解译过程中,对于直径大于2500 米的闭合地质体或宽度大于500 米、长度大于2500 米的块状地质体,以及长度大于5000 米的线状地质体应标定在解译图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