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灌阳镇红旗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12《懒惰的智慧》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懒惰的智慧》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不同凡响的立意: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掌握本文别致的论证结构和新颖的论据叙述方式。
品味作者生动形象、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
3、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幽默传神的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懒惰()疲惫()恶劣()诞生()活塞()训诫()2.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
()(2)遵守规矩。
()(3)非常疲乏,疲劳得难以忍爱()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l)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付倦容。
()(2)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淘空以后做成的。
()(3)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座着干活的人想出来的。
()(4)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缘,他们讨厌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
()4、勾画出作者对“懒惰”与“懒汉”议论性的文字,读出作者对懒汉的见解和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中心论点。
5、学生疑惑。
(1)(2)【问题探究】1、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呢?请以“举‘谁十干什么十怎么样’的例子”的形式概括事例。
这些事例有顺序排列吗?2、学习对比论证:本文作者在运用事例论证论点的时候,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3、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体味其语言的准确严密与生动幽默。
(找出具体词语加以分析)4、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或通俗、或形象、或幽默、或富的哲理的语言谈谈课文中的“懒惰”的含义。
(这是课后练习题一的要求)5、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了正是懒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我们能不能也举出这样的几个事例呢?想想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运用'懒惰的智慧'来解决?【教后反思】八年级上册《懒惰的智慧》问题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duòbèilièdànsāijiè2.(1)捷径(2)循规蹈矩(3)疲惫不堪3、(1)“付”改为“副”(2)“淘”改为“掏”(3)“座”改为“坐”(4)“缘”改为“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 语文版

《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人类进步的看法,学习打破常规的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意识。
2、学习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把握本文的结构的新颖别致是本文的重点,通过课文的整体感知予以突破。
4、辩证地看待“懒惰”为本文的难点,以课外延伸为主要方式予以引导,以讨论、分析为突破点。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外国作品,并且讲述的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文中的事列生动有趣,很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和学生的感情达成共鸣,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是本文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与前几篇文章有所不同,这给学生在理解会造成一定的难度。
在学习中让学生品味一下文章的风格、语言的表达、中记论点的确定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与中国的议论有何不同。
教学理念1、倡导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论点的提出的位置,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概括本文的论点。
了解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了解论据的类型和对论据的要求,3、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在生活中自己有那些懒惰中蕴涵智慧的事例。
教学过程1、导入:平时在家帮你们的爸妈干过农活的同学请举手。
都干过些什么活?现在,如果要你帮爸妈把红薯从山上背下来,用小背笼背要10次才能背完,如果用大背笼背呢,只要5次,你愿意采取什么方式去背?想不想听我对你的评价?你是个懒惰者!(大声,停一下)但你很优秀!我很欣赏你!一家知名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 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把工作完成,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不去做,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服务是最令人满意的。
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
”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有哪位同学知道,请举手回答。
明确:逆向思维。
对,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倒过来想。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三单元12-懒惰的智慧

班级:姓名:组号:主备:黄丽红审核:12.懒惰的智慧【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不同凡响的立意。
2. 掌握课文别致的论证结构和新颖的论据叙述方式。
3. 品味作者生动形象、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
4. 学习本文另辟蹊径的创新思维方式,于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并引发创意。
【自学指导】1.比较阅读法。
2. 讨论法。
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1. 能给下列黑体字字注音:懒惰()螺栓()疲惫不堪()阀门()滥用()叠摞()宁死不屈()水泵()训诫()捷径()筋疲力尽()活塞()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他们宁愿循规蹈矩……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
循规蹈矩:⑵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
亲躬:⑶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
捷径:⑷我们的生活会碰到多少令人筋疲力尽的麻烦!筋疲力尽:3.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 1 )按照通常的理解,“懒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文中的“懒惰”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阐述这一观点时,运用了大量强有力的例证,让我们看到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4.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l)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录录,一付倦容。
()(2)这时第一条船就筵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淘空以后做成的。
()(3)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缘,他们讨厌须要吃苦受累的事情。
()(4)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就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拴。
这样,伐门就可以靠着他们自动开关了。
()二.展示:【自学成果展示】学生展示答案,讨论订正。
懒惰的智慧_导学案_.doc

把握文章大意,掌握课文注释,给以下字注音并组2、先请同学们通读课12、《懒惰的智慧》导学案班 ____ 组 ____ 号—姓名 ____________ 2013-10-16学习目的: 1、 学习作者的创新思想,培养求异思维品质2、 学会准确提炼文章论点,并找出支持个论点的论据3、 理解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在文中的作用4、 理解“懒惰”的含义,联系实际培养“懒惰的智慧”学习重难点:1、学会运用心智去懒惰;培养求异思维品质2、 本文新颖的论据叙述方式3、 对“懒惰”含义的不同理解,“懒惰的智慧”的发散思考课时安排:一课时新课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许同学们也有这样的感受:老师喜欢勤奋学习的学生; 上司喜欢勤快的下级;家长喜欢勤劳的子女。
古往今来,勤劳者时时、处处得到表扬,懒惰 则成为地地道道的贬义词。
然而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勤奋学习的学生不一定都成绩优秀;勤 快的下级也许永远只是下级;而勤劳的子女也并不一定是最聪明最有成就的那一个。
那么对 此现象我们应该怎样解释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凯利的一篇文章《懒惰的智 慧》,看看她的观点又是怎样的。
(-)温故互查,知识梳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_____________请你说说你记得的论证方法: ①摞( )( )②惫( )( ) ③循( )( ) ④诞( )( )⑤躬( )( ) ⑥涸()( ) ⑦诫( )( )⑧泵( )( )3.解释下列词语:小心翼翼: 邪恶: 疲惫不堪: 称职: 乏味:(二)探究文本1、学生再次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论点提示:论点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应是 一个完整的议论性的语句。
一般说来,它所处的位置相对固定,常常出现在文章 的开头、中间或者结尾。
因此,我们提炼论点时,只要从这些固定的位置上去寻 找和琢磨,仔细加以辨别,就能快速而正确有效地提取论点。
本文议论的主要话 题是“懒惰”,所以我们找论点时关键是找到文中作者对“懒惰”与“懒汉”的 评论性的语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懒惰的智慧》教案 语文

12.懒惰的智慧【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信息,掌握本课生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点、论据和别致的论证结构。
(重点)3.品味作者生动形象、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先听一个故事:一家知名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把工作完成,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不去做,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服务是最令人满意的。
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
”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一位美国作家的文章或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凯利的《懒惰的智慧》。
二、自主预习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乏.味(fá)摞.(luò)小心翼.翼(yì)训诫.(jiè) 亲躬.(gōng) 循规蹈.矩(dǎo)疲惫.(bèi) 阀.门(fá) 忙忙碌.碌(lù)称.职(chèn) 捷.径(jié) 筋疲.力尽(pí)2.理解词义。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
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冷言冷语:含有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
捷径:近路。
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中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明确: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明确:总—分—分。
三、合作探究(一)论点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明确: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二)论据本文的论据很新颖,你能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吗?明确:本文叙述事实论据详尽,而且巧妙地在记叙、描写中表达作者的观点,体现评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懒惰的智慧》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懒惰的智慧》。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懒惰的智慧》。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懒惰的智慧》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句的释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2)每组选代表进行回答和分享。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课文《懒惰的智慧》。
2. 完成课后写作任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课后写作成果:批改和评价学生的课后写作任务,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懒惰的智慧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懒惰的智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能分析本文的论点、论据。
2.学习本文新颖、独到的立意,培养创新思维。
3.学习摆事实、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理清结构,提炼论点。
2.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独到的立意。
【导学指导】一、情景导入: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为了开发大脑,我们提倡勤于思考,勤于研究。
自古以来,勤奋被人们赞赏推崇,而懒惰则被人们所厌恶贬斥。
但美国作家凯利却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字词积累:诫()泵()雇()螺栓()躬()摞()亲躬:捷径:诞生:疲惫不堪:循规蹈矩:筋疲力尽:2.认真阅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怎样评价懒汉的?3.本文中的“懒惰”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爱劳动、不爱工作吗?若不是,请谈谈文中“懒惰”的含义。
4.本文与我们常见的“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不同,请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并分析结构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作者在本文中对懒惰持有的观点。
【知识小结】【拓展训练】做个懒汉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做到作者所说的“承担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
【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幽默的语言。
2.培养创造、创新精神,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学习重点难点】1.分析文章独特立意。
2.学习本文幽默、传神的语言。
【导学指导】1.举例论证是本文典型的论证方法。
找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事例,并简要说明这些事例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2.多数勤劳的人都比懒惰的人容易衰老的原因是什么?3.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传神,既机敏俏皮,又充满睿智。
请找出这一类语言,体味其特色,并摘抄下来。
4.人类动机的研究者弗兰克•B•吉尔布莱恩的研究证明两点:一是,二是。
5.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你想偷什么样的懒?想发明什么?【知识小结】【基础训练】下列哪些词语中有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懒惰的智慧》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示例:“面包碗制品”外观美观,最大优点就是方便,它可以让我们摆脱餐后刷碗的烦恼,可以说是一项很实用的迎合“懒汉”心理的发明。
一课一得:
当堂达标促学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班组号学生某某:
3、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文中“懒惰”的含义已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或通俗、或形象、或幽默、或富含的哲理的语言谈谈课文中的“懒惰”的含义。
《懒惰的智慧》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四、理解并抄写生词:
课题
《懒惰的智慧》
课型
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生字词。
2、学习作者多角度论述问题,说理透彻的手法;体味本文幽默传神的语言。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释题:
“懒惰”是人类的一种不良习惯,但美国作家凯利把它与“智慧”联系起来,逆向思维,独辟蹊径,新颖而有悬念,地吸引了读者。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用最简练的语句归纳出作者在本文中对懒惰持什么样的观点呢?
明确: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懒惰的智慧》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不同凡响的立意: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掌握本文别致的论证结构和新颖的论据叙述方式。
(学习重点)
3.品味作者生动形象、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
【预习案】
一、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循.规蹈矩( ) 诞.生( ) 亲躬.( ) 乏.味()
训诫.()阀.门()水泵.()摞.()疲惫.()
二、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文举了哪些事例。
三、我的疑问和补充。
【探究案】第一课时
(一)展示预习成果。
(二)通读全文,理清结构
(1)了解课文内容并找出论点,即第一段中的“实际上,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2)注意这句话中的分号,以及第6段的首句,特别是其中的“也同样”三个字,再读课文,试着理清课文的结构。
1~5段对应的是;而6~7段则论证了。
据此,可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3)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三个人名,其中两个是“懒汉”,一个是“露茜”,一个是“汉弗莱·波特”,请问这两个名字都是真实人名吗?
可见,作者在1~3段里所举的例子都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范围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递增;而4~5段则是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将第一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三)总结本文结构:
不同凡响的立意:正是。
别致新颖的结构:第一部分(1—5段):(1~3段);
再用(4~5段)。
第二部分(6—7段):
【探究案】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懒惰”通常是指“不爱劳动和工作”,凯利是这么认为的吗?请结合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凯利对“懒惰”的理解。
2.由此你能根据课文得出什么结论?
“懒惰”的成果是,促进社会进步;“勤劳”的后果是,影响个人前程。
3.《懒惰的智慧》中叙述事实论据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懒惰的智慧》叙述事实论据较详尽,而且巧妙地在记叙、描写中表达作者的观点,体现评述。
如,第1自然段所举家务劳动方面的例子,在叙述中甚至插入了妈妈责备的话:“真是懒汉干活儿!”对这样做造成后果的评述,则巧妙地蕴含在“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副倦容”的叙述和描写中。
再如:(在课文中找出例子说一说,口头展示)
3.作者说:“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并用事例来支持这一观点,你能模仿作者叙述论据的方式,用课文以外的事例来支持作者的这一观点吗?
(二)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
请课文的叙述语言不仅生动形象,且幽默传神,不乏机敏的俏皮。
找出例句,看谁找得多。
(三)全体朗读全文,再次深入理解作者不同凡响的立意,并品味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
【检测案】
一、阅读附文《统筹方法》,并和同学交流:你有什么聪明的“懒”办法?你发现别人有什么聪明的“懒”办法?
二、完成同步练习13课的练习
我的感悟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