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03第三章  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03第三章  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第三章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本章内容结构

要素主义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建构主义课程论

◎学习目标

1.了解每一课程流派的产生背景。

2.掌握每一课程流派的课程思想。

3.能够对每一课程流派的课程思想做出历史与现实的评价。

课程论学程Learning Sequence of Curriculum Theory

◎学习重点

1.人本主义课程思想2.建构主义课程思想3.后现代主义课程主张

◎学习难点

1.建构主义课程哲学 2.后现代主义课程思想

◎学习建议

1.通读本章,对不同课程论流派的产生及其课程主张获得初步了解。

2.尝试着把不同课程流派的产生、代表人物、课程主张做成对比表格。

3.思考不同课程流派对我国当今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启示与意义。

第一节永恒主义课程论

一、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

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是一个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哈钦斯、艾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

1.经济大危机环境下人们对进步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的批判。

2.古典人文主义学者对实用主义的不满。

二、永恒主义的课程主张

(一)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永恒主义对此的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三)名著的优越性

永恒主义者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

第一,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

第二,名著的定向都是概念的、理论的,从任何意义上讲,它都不是技术的、应用的。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第三,阅读名著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赫钦斯说:“要破坏西方独立思考的传统,并不需要焚毁书籍。只要两个世代不去读它们就可以做到”。

第四,不读这些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

(四)课程实施:促进灵魂的积极活动

第三章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既然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那么,就不能用训练野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塑造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应当帮助、促进人的灵魂的积极活动。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永恒主义者反对灌输,反对填鸭式的死记硬背,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永恒主义者倍加推崇的是“苏格拉底法的问答法”和读书法。

三、对永恒主义课程思想的评价

1.它猛烈地抨击了实用主义课程论的弊端,切中了实用主义课程论的要害,促使人们对实用主义课程论进行反思。

2.永恒主义者追求永恒理性,倡导名著课程,对纠正当代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有一定积极意义。

3.面对新旧文化的冲突,永恒主义者采取了复古主义的态度,显示出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

4.以唯心主义哲学作基础,强调永恒的人性,对社会变革采取漠视的态度。

第二节要素主义课程论

一、要素主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W.C.巴格莱、I.L.坎德尔、R.芬尼和T.布里格斯等。1938年2月,巴格莱等人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成立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标志着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成。巴格莱在会上提交论文《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作为该团体的理论依据。

二、要素主义的课程主张

(一)课程目标: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

●教育的终极目的: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理想的实现。

●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不能以物质、经济、技术的发展来衡量,不能以是否解决

眼前的问题来衡量,而应以人的智慧和道德是否得到继承和发展来衡量。

●实现教育终极目的的途径:个体心智和道德的训练。

●课程目标:宏观方面: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

微观方面:对个人进行理智和道德训练。

(二)课程内容:选择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

1.课程内容标准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上,要素主义者主张以“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为基本的原则。要素主义者认为知识就是思想和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知识的获得过程即真理的发现与接受过程。因为真理是永恒的,所以知识也是永恒的。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要素是“知识的基本核心”。教育的任务就是使这种“文化要素”在每一个新生代中再现出来。

课程论学程Learning Sequence of Curriculum Theory

2.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1)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2)课程内容要有长期目标。

(3)课程内容要包含价值标准。

(三)课程组织: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

要素主义认为,学校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若给学生提供未分化的经验,学生势必自己要对它们加以分化和组织,这将妨碍教育的效能。给学生提供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科课程。这种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组织,这样,每一门学科及其发挥的智力训练的价值都能得到发挥,不致造成活动课程那样相互混淆以致削弱的现象。

(四)课程实施:接受教学

1.教师是教育宇宙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

2.教学即心智的训练。

3.教学过程是儿童“接受”、“默认”教师所灌输的社会遗产的过程。

(五)课程评价:高标准、严要求

要素主义对进步主义的不满,就在于它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缺乏严格的学业标准,要素主义指出这种做法危害性是极大的。主张对学习要坚持严格标准,如学生达不到标准,就要判不及格,就要留级。

巴格莱在提出了以“共同的文化要素”为课程标准的同时,大力提倡全国统一课程。第一,只有全国统一课程才会使人们学到共同的文化要素,而这些文化要素,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所必需的。第二,这种需要是基于对美国人民的认识提出来的。美国人简直不会“停留在原地不动”,他们是世界上最愿意流动的民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地区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行其是,不仅不利于儿童系统连贯地学习,而且也极端不公平。

三、对要素主义课程思想的评价

1.要素主义使学科课程思想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确立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形态。

2.加强了学科课程在美国学校中的地位,加强了文化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教学。

3.突出了学校教育传递社会文化遗产的特点。

4.对于哪些内容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要素”,以及如何选择和确认这些要素,没有提出具体的标准和可操作的办法。

第三节结构主义课程论

一、结构主义教育的产生

第三章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教育思想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流派。其最初萌芽可以上溯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关于儿童智力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研究。但真正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全面探讨教育问题、课程问题,并且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人物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政治背景:美苏“冷战”,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1958年联邦政府颁布《国防教育法》。决定由政府增拨大量经费用于改革教育,培养科技人才。要求加强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的教育和“天才教育”。

直接原因(教育内部原因):促使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动因,则是当时美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问题。在进步主义的影响之下,美国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欠缺,学业评价标准偏低,教育质量不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正是在这么一种背景之下,结构主义教育应运而生。

二、结构主义的课程主张

(一)强调“学科结构”的意义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一门学科中广泛起作用的那些一般概念和原理以及相应的学习和探究该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如英语中的语法结构、构词规则、句型;数学中的运算律、定理、公式等。

掌握学科结构的意义:

1.学科结构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2.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学科结构是一种简化的、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它比一串互不关联的事实更容易保持在记忆中。

3.学科结构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

4.掌握学科结构有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二)强调基本结构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

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学习应当及早开始,他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布鲁纳认为,年幼儿童可以按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方式学会许多学科的许多基本观念,或者说,对于比一般认为的年龄阶段低得多的年幼儿童来说,许多学科的许多基本观念都可以学到手,前提是找到一种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方式,用“学生的语言”来呈现这些观念。

(三)主张螺旋式编制课程

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依据与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形式,尽可能早地将学科的基本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随着学习年级的提升,使所学习的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拓宽和加深。螺旋式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科基本原理及概念的螺旋式组织;二是指学习与探究态度的螺旋式组织。

(四)课程实施上倡导“发现法”

所谓发现法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向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探

课程论学程Learning Sequence of Curriculum Theory

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布鲁纳认为,这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有种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信心。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的态度和探究的思维定势。

4.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迁移。

(五)强调课程评价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

布鲁纳在《教学论探讨》中指出:“评价,最好被看作是一种教育智慧,它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布鲁纳提出了以下观点:

1.课程评价必须对教育目的做出贡献。

2.课程评价的真正性质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3.课程评价要有效果,必须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4.课程评价要产生作用,必须有一个组织完备的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有关学者、课程制定者、教师、评论者和学生等。

三、对结构主义课程思想的评价

1.结构主义课程思想的贡献: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结构主义引进课程论、重视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地位。

2.结构主义课程思想的局限:(1)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区别性,忽略了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渗透性;(2)所谓的“学科结构”标准难于统一;(3)以“学科结构”作为编写教材的原则,增加了教材内容的难度和抽象性,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

第四节人本主义课程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的产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1.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

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基本观点:(1)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2)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需要层次理论;(3)强调人的情意发展与认知发展的统一。

2.人本主义教育是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3.人本主义教育的产生是60年代末美国教育改革的召唤。

二、人本主义的课程主张

(一)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

第三章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1.关于“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是: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一个灵与肉协调的人,

↙一个情与理均衡的人,

↙一个言与行统一的人。

一个“完整的人”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人,但一定是智慧与人格,或者说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感性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太过“理智”的人,或者太过“感情用事”的人,都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你这一辈子都不曾“感情用事”过,一辈子都不曾做过一件“冲动”的事,我只能十分同情地告诉你:你拥有一个不完整的人生。

2. 关于“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实现的人”是:能够用自己的言行证明“自我”价值与意义的人。

?敢于表现自我

?善于发现自我

?努力实现自我

(二)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

强调人的情意发展(affective development)(情绪、感情、态度)和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理智、知识、理解)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一个重要特色。

情意是行为的基础、也是智慧的基础。因此,人本主义要求将教育内容与方法植根于情意的“土壤”之中。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说:“千万不要让孩子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教育不仅在于教孩子以知识,发展其智力,塑造其品德,更要让孩子对学习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然而教育的意义并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个人意义。

强调意义学习,也就是要将课程和学生联系起来,在课程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揭示课程与学生的关系。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所以课程内容首先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应该先学习乡土地理再去学习中国地理,先让孩子们认识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再去教他们认识那遥远的“原生动物门”。

(四)设置并行和“统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课程1:正规的学术课程及有计划的课外活动。

课程2:社会实验课程。这是一种突出“参与集体与人际关系”的课程,因此又称“人际关系课程”。它以战争与和平、种族歧视、经济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同儿童的社会生

课程论学程Learning Sequence of Curriculum Theory

活密切相关的活生生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重视个体的探究、比较、阐释、综合的学习过程。比如:如何缩小我国的地区差距、如何增强社会诚信、如何限制权力的滥用。

课程3: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课程(亦称“自我实现”课程)。设立这种课程的意图是;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且要为个体的人格解放与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儿童的人格成长及其自律性的建立。

上述并行课程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使他们成为“完整的人”,但本身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为此,人本主义又提出了“统合”课程的主张。所谓统合课程,即在一门课程之中,实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统一。

(五)“适切性”的课程内容和统合化的课程组织

在课程内容方面,罗杰斯提出了“适切性”原则。适切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联系;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还要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相联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也就需要个性化课程。

(六)“非指导性教学”的课程实施

非指导性教学是由教师提供材料、创造情境,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

(2)教学进程的非控制性、无计划性。(举例:Long Division)

(3)良好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的创造。(对学生:真诚、接受、理解)

(4)教师是促进者。

(七)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对照自己,而不是别人,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对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评价

1.主张课程应培养“完整的人”,强调情意领域,无论在当时的美国还是现今的中国,都切中时弊。

2.重视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这对这们当今的教育改革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3.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对构建良好的师生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4.反对外部评价,主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开创了一种新的评价观。

第五节建构主义课程论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

(J.Piaget)。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

第三章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二、建构主义的共同主张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3.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4.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的,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

5.知识的建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他人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6.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

7.学习活动中包含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含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三、建构主义课程观

(一)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的教育与课程哲学

所谓“知识建构”是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

“知识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策略、经验方式与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

(二)强调“生成——表现性”的课程目标

建构主义课程观的目标价值取向是“生成——表现性”,它是在批判“普遍性目标”(总目标,如教育宗旨、目的)、反思“行为目标”(强调目标必须是可测量的行为)、同时吸收“生成性目标”(强调目标的非预期性)与“表现性目标”(强调个性化的表现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如:介绍自己,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一幅画,表达自己的一种心情)的优点的基础上而构建的新的目标取向。“生成——表现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不同问题的不断解决而生成的与教师和学生个体的主观价值紧密相连的目标,其特点是强调目标的“非终极性”和与参与者个性紧密相关的“个体性”。

(三)强调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性

课程内容是在教学与生活情境中产生的,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的。

“产生式”的内容设计原则。如:苹果→水果→营养

课程论学程Learning Sequence of Curriculum Theory

(四)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课程设计

在建构主义所指称的学习环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具有了完全不同的角色意义和相互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外部刺激的简单反应者,而是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知识建构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而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认识客体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对象;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交往、协作的工具、手段和资源。

同时,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四种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方面,情境的创设应真实,应有一定的复杂性,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要能够产生真实的问题;协作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包括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是协作过程最基本的交流方式;而意义建构则是学习活动的终结,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实现。

(五)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课程实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包括四个基本环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主动学习的要求。

1.情境创设:这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3.协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

4.效果评价:这是主动学习的延伸性环节。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协作学习中对群体活动的个体贡献等。建构主义的评价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关注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知识、认知策略、自我监控、反省与批判性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反对“答案惟一性”的评价,提倡一种开放的、多解的、多元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同水平差异。

(六)过程性、情境性、多元性的课程评价

1.过程性:(1)评价贯穿始终;(2)着重考察知识的获得过程而非结果。

2.情境情:在真实情境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实际表现。

3.多元性: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重视考查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第三章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四、建构主义课程观评价

(一)积极方面

1. 建构主义超越了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认知主义),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革命。

2. 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主动建构”,而不是通过“被动接受”,对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3. 强调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对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4.揭示了已有知识背景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学习过程的独特性和个别性,有利于客观解释学生学习的差异。

5.强调知识建构的多元性,使课程目标由封闭走向开放。

6.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多元性,与现代“质性评价”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消极方面

1.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

2.强调学习过程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

3.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第六节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一、何谓后现代

后现代作为一个词汇在19世纪末就已经有人使用,但它被广泛地引入文化领域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梳理众多对后现代的不同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后现代”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理解。

第一,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后现代作为一个分期全称为“后现代社会”,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并还将延续下去的一个历史时期,即人们一般所谓的“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在生产生结构上,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主体;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信息与科技取代设备与规模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

第二,后现代作为一种个人价值观、思维方式与文化态度,与现代相对而言。“现代”表征为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动、成功,追求封闭性、确定性、中心性、普适性、控制性;“后现代”表征为混沌、消解、非理性、解放、交往、联系,追求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去中心、多元化等等。

二、后现代主义的涵义及其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的新变化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但它并非是一个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思想流派,而是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基于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与超越的所有思潮的一种统称。它体现为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态度、一种社会心态、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一种艺

课程论学程Learning Sequence of Curriculum Theory

术风格,但主要还是体现为一种思维方式。

1.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2.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也是对后工业社会的回应。

三、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思想反对同一,推崇差异,因而派别林立,观点各异,要对其进行归类是很困难的。现在一般依据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中的分法,将后现代主义分为激进的(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两大阵营。

1.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以“怀疑”和“否定”为特征,反对任何假定的“唯一中心”、“绝对基础”、“纯粹理性”、“大写的人”、“等级结构”,志在摧毁传统的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福柯、利奥塔、德里达等人。

2.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建设性”为主要特征,倡导开放、平等,注重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鼓励多元的思维方式,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提倡对世界采取家园式的态度,代表人物有罗蒂、格里芬等。

四、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

(二)解构现代主体性。

(三)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

(四)反本质主义。

(五)反基础主义。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一)课程设计的“4R”标准

1.丰富性。它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种解释。多尔认为:为了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性。

2.回归性。即强调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性,要把每一次学习的结束,作为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在回归性的课程中,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如杜威所指出的,每个终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一个起点来自前一个终点。课程的片段、组成部分和序列是任意的组合,不应视其为孤立的单元,而应视其为反思的机会。

3.关联性。关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教育方面是指应注重课程自身的内在联系,即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同一学科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回归性)。文化方面

第三章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是指应重视课程与课程之外的文化之间的联系,把课程与其产生或赖以存在的背景相联,考查其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并把它与存在于其它背景的相似文化进行联系。

4.严密性。多尔认为,严密性是四个标准中最主要的,它与诠释和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由于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中,课程具有隐喻性和阐释性,为防止因此而使课程陷入唯我论,多尔强调不要过早或最终以一种观点的正确而结束课程,而是要将所有的观点投入多种组合之中。严密性性意味着有目的地寻找不同的选择方案、关系和联系。

(二)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课程目标的非预成性与生成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则否定泰勒的那种工学模式的预先设计好的课程的行为目标,提出了课程设计的非线性、构造主义的课程观,主张目的、目标、规划不仅单纯地先于行动而且也应产生于行动之中。课程的目标是一个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目标。随着课程的进行,随着教师、儿童及教材的互动,课程的目标逐渐明确,并在行动中不断加以调整。

(四)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他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儿童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

“平等中的首席”并不是消除教师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教师仍然是首要的解释者,仍然有自己的优势。只不过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养成的”,即通过自己的人格、教学风格树立起来的。

(五)课程方式的隐喻性、阐释性

这里的课程方式是指关照课程的一种视角,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课程的一种思想方式。多尔认为,现代主义的课程方式是说明性的,要求教师精确地呈现与讲解课程内容,儿童则需要用逻辑、分析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把握。课程的方式是封闭的、限定的;而后现代的课程方式则是隐喻的、阐释的,它假设课程的意义是通过对话而建构的,是一种开放的、启发性的、激发对话进行的方式。隐喻性意味着课程的多种可能性,阐释性则表明课程的实现是能动的意义建构过程。

(六)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动态性与模糊性

多尔认为,现代主义框架中的课程评价基本上是用来“区分胜利者和失败者”,“考试几乎普遍地作为区分手段而不是对话的起点”,其假设等级评价是对儿童所获得的准则和方法的多少的评定。而后现代主义已消解了现代主义课程评价标准的简单性、封闭性、精确性,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模糊性。

第3章多级放大电路典型例题

分析:(1)中频等效电路(微变等效电路或交流等效电路) (2)计算A u ])1([72be25i2be1i2 31u1R r //R R r R //R A ββ++=-=其中: be172be2531u1]} )1([{r R r //R //R A ββ++-=或者: 72be2L 62u2)(1R r R //R A ββ++-= u2u1u A A A ?= (3)计算R i :be121i r //R //R R = (4)计算R o :6o R R =

分析:(1)中频等效电路(微变等效电路或交流等效电路) (2)计算A u 3 2 be2 i2 be1 1 i2 2 1 1u 1R) ( r R r R ) R // R ( Aβ β + + = + - =其中: be1 1 3 2 2 2 1 1u } ) 1( [ { r R R r // R A be + + + - = β β 或者: 1 ) 1( ) 1( u2 3 2 2 3 2 2 u ≈ + + + =A R r R A be 或者: β β u2 u1 u A A A? = (3)计算R i: be1 1 i r R R+ = (4)计算R o: 2 2 be2 3 o1β + + = R r // R R

分析:(1)中频等效电路(微变等效电路或交流等效电路) (2)计算A u 2 1u A A A ?= (3)计算R i (4)计算R o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同单管放大电路的方法,此处略。 123be211be1123be2(1)()1(1)() R R r A A r R R r ββ+==++∥∥ 或者 ∥∥242be2 R A r β=-i 1be1123be2[(1)()] R R r R R r β=++∥∥∥o 4 R R =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编制指南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编制指南 1、施工平面布置依据 (1)建设地区原始资料,如市政管道等; (2)一切原有和拟建工程位置及尺寸; (3)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和资源需要量计划; 2、施工平面布置原则 (1)施工平面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减少施工用地; (2)尽量利用原有建筑物或构筑物,降低施工设施建造费用; (3)合理地组织运输,保证现场运输道路畅通,尽量减少场内运输费; (4)尽量采用装配式施工设施,减少搬迁损失,提高施工设施安装速度; (5)各项施工设施布置都要满足方便生产、有利于生活、安全防火、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要求; (6)尽量减少设施及机械对展示面的影响。 3、施工平面布置内容 (1)必须的:地下室边线、围墙、指北针、原有建筑物和管线、全部拟建的建筑物、临时设施、电线配置、给排水管配置、电箱、大型机械、材料堆场、材料仓库、施工道路、洗车槽、消防水池、市政水电接入点。 (2)需要的:施工区域划分、娱乐区域、地磅位置、用地红线、地形等高线、测量放线标桩位置及各类起重机械停放场地和开行路线位置等。 4、施工总平面图设计步骤 由于公司的项目多数为分期开发,所以要尽量考虑道路、仓库、变压器、临时设施等可利用在下一期项目。如把仓库、变压器设置在靠近下一期项目的位置。

(1)确定仓库和堆场位置 中心仓库可布置在工地中心区或靠近使用地方,条件不允许时可将其布置在工地入口处。大宗地方材料的堆场或仓库,可布置在相应的搅拌站、预制场或加工场附近。(2)确定加工场位置 各种加工场的布置均应以方便生产、安全防火、环境保护和运输费用少为原则。通常加工场宜集中布置在工地边缘处,并且将其与相应仓库或堆场布置在同一地区。保证在塔吊起吊范围内。 钢筋加工厂宜做两个螺纹钢堆场,每个13m×6m,分别放置?10-16和?18-25钢筋,切割机设置于两堆场附近;圆钢放在调直切割机附近,调直切割机场地6m×1.5m。(3)确定场内运输道路位置 根据施工项目及其与堆场、仓库或加工场相应位置,认真研究它们之间物资转运路径和转运量,区分场内运输道路主次关系,优化确定场内运输道路主次和相互位置;要尽可能利用原有或拟建的永久道路;合理安排施工道路与场内地下管网间的施工顺序,保证场内运输道路时刻畅通;要保证场内消防道路宽度不小于4m,临时道路做法按集团颁发的《关于施工道路、临设场地硬化浇筑砼厚度的通知》。 (4)确定临时设施位置 临时设施采用6m×3.5m板房组合。根据劳动力计划及管理人员编制计划进行临时设施的面积规划。行政管理用房屋宜设在工地人口处,以便加强对外联系,也可以布置在比较中心地带,这样便于加强工地管理。工人居住用房屋宜布置在工地外围或其边缘处。文化娱乐用房屋最好设置在工人集中地方,或者工人必经之路附近的地方。 (5)确定水电管网和动力设施位置 1)施工供水和排水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是拟建项目施工场地的总布置图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是拟建项目施工场地的总布置图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是拟建项目施工场地的总布置图。它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的要求,对施工现场的道路交通、材料仓库、加工场地、主要机械设备、临时房屋、临时水电管线等做出合理的规划布置,从而正确处理全工地施工期间所需各项设施和永久建筑、拟建工程之间的空间关系。 一、施工总平面图的主要内容 1、建筑平面图上已建和拟建的地上和地下一切建筑物,构筑物和管线的位置或尺寸。 2、测量放线标桩、地形等高线和取舍土地点。 3、移动式起重机的开行路线及垂直运输设施的位置。 4、材料、加工半成品、构件和机具的堆场。 5、生产、生活用临时设施。如搅拌站、高压泵站、钢筋棚、木工棚、仓库、办公室、供水管、供电线路、消防设施、安全设施、道路以及其他需搭建或建造的设施。 6、现场试验室。 7、必要的图例、比例尺、方向及风向标记。

二、设计步骤 1、绘制已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待建建筑物、确定施工现场区域、设置围墙。 2、确定起重机械的位置。 起重机械包括塔吊(有轨式、固定式)、井架、龙门架及汽车起重机械等几种。 塔吊的布置: 1)塔吊的平面位置。主要取决于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和四周场地条件。 2)有轨式塔吊:一般应在场地较宽的一侧设建筑物的长度方向布置。 布置方法有:设建筑物单侧布置、双侧布置和跨内布置三种。 固定式塔吊:一般布置在建筑物中心、或建筑物长边的中间。 3)塔吊的服务半径。

4)起吊高度(安全高度) 5)起吊重量(最远距离、最重构件) 3.确定搅拌站、加工棚和材料、构件堆场的位置;应尽量靠近使用地点或在起重机能力范围。 1)加工棚:建筑物四周 2)仓库和堆场的布置。 根据各施工阶段的需要和材料设备使用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布置、提高场地使用的周转效率。 3)搅拌站的位置应尽可能布置在垂直运输机械附近、以减少砼及砂浆的水平运距。 4、布置运输道路 1)尽可能利用原有道路;

第3章 多级放大电路 习题解答

第3章自测题、习题解答 自测题3 一、选择: 选择:(请选出最合适的一项答案) 1、在三种常见的耦合方式中,静态工作点独立,体积较小是( )的优点。 A )阻容耦合 B) 变压器耦合 C )直接耦合 2、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越大,在输出端出现的漂移电压就越( )。 A) 大 B) 小 C) 和放大倍数无关 3、在集成电路中,采用差动放大电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提高输入电阻 B) 减小输出电阻 C) 消除温度漂移 D) 提高放大倍数 4、两个相同的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空载时电压放大倍数均为30,现将它们级连后组成一个两级放大电路,则总的电压放大倍数( ) A) 等于60 B) 等于900 C) 小于900 D) 大于900 5、将单端输入——双端输出的差动放大电路改接成双端输入——双端输出时,其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将( );改接成单端输入——单端输出时,其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将( )。 A) 不变 B )增大一倍 C) 减小一半 D) 不确定 解:1、A 2、A 3、C 4、C 5、A C 二、填空: 6、若差动放大电路两输入端电压分别为110i u mV =,24i u mV =,则等值差模输入信号为 id u = mV ,等值共模输入信号为ic u = mV 。若双端输出电压放大 倍数10ud A =,则输出电压o u = mV 。 7、三级放大电路中,已知1230u u A A dB ==,320u A dB =,则总的电压增益为 dB , 折合为 倍。 8、在集成电路中,由于制造大容量的 较困难,所以大多采用 的耦合 方式。 9、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的发射极电阻e R 越大,对 越有利。

第三章题解

第三章题解 电子的能量分别为10eV ,100 eV ,1000 eV 时,试计算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 解:依计算电子能量和电子波长对应的公式 电子的能量 由德布罗意波长公式 3-2 设光子和电子的波长均为,试问:(1)光子的动量与电子的动量之比是多少 (2)光子的动能与电子的动能之比是多少 解:(1p 光子:p 电子=1:1 (2)由 光子动能与波长的对应的关系 电子动能与波长的关系 则知 3-3 若一个电子的动能等于它的静止能量,试求:(1)该电子的速度为多大(2)其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是多少 解: (1)依题意,相对论给出的运动物体的动能表达式是: 2 mc E = 2 0c m E E k +=

2 022c m mc = 2m m = 2 2021m c v m m =-= 411 2 2=-c v 22 141c v -= 22 43c v = 所以 0.866c c 43v ≈= (2) 根据电子波长的计算公式: 0.001715nm eV 105111.226nm ) (1.226nm 3=?= = eV E k λ 3-4 把热中子窄束射到晶体上,由布喇格衍射图样可以求得热中子的能量.若晶体的两相邻布喇格面间距为,一级布喇格掠射角(入射束与布喇格面之间的夹角)为30°,试求这些热中子的能量. 解:根据布喇格衍射公式 nλ=dsinθ λ=dsinθ=×sin30°nm= nm λ= 2 21.226nm ()13.622eV 185.56eV k E λ === 3-5 电子显微镜中所用加速电压一般都很高,电子被加速后的速度很大,因而必须考虑相对论修正.试证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加速电压的关系应为: 式中Vr=V(1+×10-6V),称为相对论修正电压,其中电子加速电压V 的单位是伏特. 分析:考虑德布罗意波长,考虑相对论情况质量能量修正,联系德布罗意关系式和相对论能量关系式,求出相对论下P 即

第三章习题解答

第三章双极型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 3-1 选择填空 1.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具有如下特点______________。 a.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b. 发射结反偏,集电结正偏。 c.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 d. 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 2.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时,具有如下特点______________。 a.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b. 发射结反偏,集电结正偏。 c.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 d. 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 3.在共射、共集、共基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中,电压放大倍数小于1的是______组态。 a. 共射 b. 共集 c. 共基 d. 不确定 4.对于题3-1图所示放大电路中,当用直流电压表测得U CE ≈V CC 时,有可能是因为______,测得U CE ≈0时,有可能是因为________。 题3-1图 cc R L a.R B 开路 b. R C 开路 c. R B 短路 d. R B 过小 5.对于题3-1图所示放大电路中,当V CC =12V ,R C =2k Ω,集电极电流I C 计算值为1mA 。用直流电压表测时U CE =8V ,这说明______。 a.电路工作正常 b. 三极管工作不正常 c. 电容C i 短路 d. 电容C o 短路 6.对于题3-1图所示放大电路中,若其他电路参数不变,仅当R B 增大时,U CEQ 将______;若仅当R C 减小时,U CEQ 将______;若仅当R L 增大时,U CEQ 将______;若仅更换一个β较小的三极管时,U CEQ 将______; a.增大 b. 减小 c . 不变 d. 不确定 7.对于题3-1图所示放大电路中,输入电压u i 为余弦信号,若输入耦合电容C i 短路,则该电路______。 a.正常放大 b. 出现饱和失真 c. 出现截止失真 d. 不确定 8. 对于NPN 组成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若产生饱和失真,则输出电压_______失真;若产生截止失真,则输出电压_______失真。 a.顶部 b. 低部 9. 当输入电压为余弦信号时,如果PNP 管共射放大电路发生饱和失真,则基极电流i b 的波形将___________,集电极电流i c 的波形将__________,输出电压u o 的波形将________。 a.正半波消波 b. 负半波消波 c . 双向消波 d. 不消波 10. 当输入电压为余弦信号时,如果NPN 管共射放大电路发生饱和失真,则基极电流i b 的

材料力学性能考试答案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后答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第2版 第一章 单向静拉伸力学性能 1、 试述退火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的屈服现象在拉伸力-伸长曲线图上的区别?为什么? 2、 决定金属屈服强度的因素有哪些?【P12】 答:内在因素: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晶粒大小和亚结构、溶质元素、第二相。 外在因素: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力状态。 3、 试述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的区别。为什么脆性断裂最危险?【P21】 答:韧性断裂是金属材料断裂前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的撕裂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地消耗能量;而脆性断裂是突然发生的断裂,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性变形,没有明显征兆,因而危害性很大。 4、 剪切断裂与解理断裂都是穿晶断裂,为什么断裂性质完全不同?【P23】 答:剪切断裂是在切应力作用下沿滑移面分离而造成的滑移面分离,一般是韧性断裂,而解理断裂是在正应力作用以极快的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解理断裂通常是脆性断裂。 5、 何谓拉伸断口三要素?影响宏观拉伸断口性态的因素有哪些? 答:宏观断口呈杯锥形,由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三个区域组成,即所谓的断口特征三要素。上述断口三区域的形态、大小和相对位置,因试样形状、尺寸和金属材料的性能以及试验温度、加载速率和受力状态不同而变化。 6、 论述格雷菲斯裂纹理论分析问题的思路,推导格雷菲斯方程,并指出该理论的局限性。 【P32】 答: 212?? ? ??=a E s c πγσ,只适用于脆性固体,也就是只适用于那些裂纹尖端塑性变形可以忽略的情况。 第二章 金属在其他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 材料或工件所承受的最大切应力τmax 和最大正应力σmax 比值,即: () 32131max max 5.02σσσσσστα+--== 【新书P39 旧书P46】 (2)缺口效应—— 绝大多数机件的横截面都不是均匀而无变化的光滑体,往往存在截面的急剧变化,如键槽、油孔、轴肩、螺纹、退刀槽及焊缝等,这种截面变化的部分可视为“缺口”,由于缺口的存在,在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的缺口效应。【P44 P53】 (3)缺口敏感度——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σbn 的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σb 的比值,称为缺口敏感度,即: 【P47 P55 】 (4)布氏硬度——用钢球或硬质合金球作为压头,采用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试验力计算而得的硬度。【P49 P58】 (5)洛氏硬度——采用金刚石圆锥体或小淬火钢球作压头,以测量压痕深度所表示的硬度【P51 P60】。 (6)维氏硬度——以两相对面夹角为136。的金刚石四棱锥作压头,采用单位面积所承

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

办公大楼室内装饰工程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1 施工现场平面、道路 本次工程虽然施工涉及面较大,但材料运输和二次搬运较为便利,楼层目前已完全封闭,现场施工条件良好。为此本公司将严格遵守甲方和总包公司的既定原则,与关各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利用好有限的平面道路和场地,在规定的时间及范围内解决好材料的进场、堆放、交叉使用、垃圾的清运和现场卫生等项工作,利用现场有利条件调整好人员、物品的安排,消除不利因素,保证正常施工并创建出环境良好,清洁卫生、布置有序的文明工地。 2 临时设施 本次工程的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将安排在施工现场内,根据甲方安排在现场设办公区及生产区、机械库和材料中转库等临时设施,其位置随着工期、进度的安排会有所调整。 3 用水用电 现场将视其具体情况设临照明系统(具体布置参看平面布置图)并覆盖施工区域,保持现场照度,使之能满足精装施工要求。水源将由总包单位指定的位置接出,接水口设专用接水容器,容积在2m3 便于接水时防止外溢。 4 平面布置 4.1 平面布置将在开工前再次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与甲方、总包单位协商我方施工人员、材料、垃圾运输路线,同时确定垃圾暂存位置和运输方式。 4.2 现场主要布置有项目部办公室,大型材料中转库、机械设备库等。 4.3 使用材料、机具、设备时先到项目部报批后才能到库房申领。灭火器材各层按图示分布,管理人员配备对讲机便于联络,现场卫生在中午收工和晚上收工后都要进行清扫,如晚上加班,在工作结束后也要进行打扫,确保在第二天能提供清洁、卫生的工作环境。 4.4 详细布局见附图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 1项目现场基本现状

根据项目现场实际情况,只能提供办公室和库房用地以及用来按进度计划而运抵现场材料的周转地方,无法为工人提供现场住宿条件,临时用水用电由土建承包商提供相应和水接驳点和供电接驳点。 2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1)平面布置管理原则 根据施工总平面布置及各阶段布置,以充分保障阶段性施工重点,保证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为目的。在工程实施前,制订详细的大型机具使用及进退场计划,主材及周转材料生产、加工、堆放、运输计划,同时制订以上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奖惩分明,实施科学文明管理。 (2)平面布置管理体系 由项目经理部生产负责人负责施工现场总平面的使用管理,由生产负责人统一协调指挥。建立健全调度制度,根据工程进度及施工需要对总平面的使用进行协调和管理,工程部对总平面的使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3)平面管理计划制订 施工平面科学管理的关键是科学的规划和周密详细的具体计划,在工程进度网络计划的基础上形成主材、机械、劳动力的进退场、垂直运输等计划,以确保工程进度,充分均衡利用平面空间为目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平面管理实施计划。并将计划输入微机电脑,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4)平面管理计划实施 根据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调整情况,分阶段发布平面管理实施计划,包含时间计划表、责任人、执行标准、奖罚条例,在计划执行中不定期召开生产调度会,经充分协调确定后,发布计划调整书。工程部负责组织阶段性的定期检查监督,确保平面管理计划的实施。其重点保证项目是:安全用电、场区内外环卫场区道路,给排水系统,垂直运输、料具堆放场地管理调整,机具、机械进退场情况,以及施工作业区域管理等。 (5)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现场总平面布置图,见后附图3-1。本工程现场总平面布置中标后将根据实际情况和功能需要,在业主的统一安排下进行二次深化设计与布置。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第三章 多级放大电路答案

科目:模拟电子技术 题型:填空题 章节:第三章多级放大电路 难度:全部 ----------------------------------------------------------------------- 1. 某放大器由三级组成,已知各级电压增益分别为16dB,20dB,24dB,放大器的总增益为 60dB 。 2. 某放大器由三级组成,已知各级电压增益分别为16dB,20dB,24dB,放大器的总电压放大倍数为 103。 3. 在差动式直流放大电路中,发射极电阻Re的作用是通过电流负反馈来抑制管子的零漂,对共模信号呈现很强的负反馈作用。 4. 在双端输入、输出的理想差动放大电路中,若两输入电压U i1=U i2,则输出电压U o= 0 。 5. 在双端输入、输出的理想差动放大电路中,若U i1=+1500μV,U i2=+500μV,则可知差动放大电路的差模输入电压U id= 1000uV 。 6. 多级放大电路常用的耦合方式有三种,它们是直接耦合、阻容耦合和变压器耦 合。 7. 多级放大电路常用的耦合方式有三种,它们是直接耦合、阻容耦合和变压器耦合。 8. 多级放大电路常用的耦合方式有三种,它们是阻容耦合、直接耦合和变压器耦合。 9. 多级放大电路常用的耦合方式有三种,其中直接耦合方式易于集成,但存在零点漂移现象。 10. 多级放大电路常用的耦合方式有三种,其中直接耦合方式易于集成,但存在零点漂移现象。 11. 若三级放大电路的A u1=A u2=30dB,A u3=20 dB,则其总电压增益为 80 dB。 12. 若三级放大电路的A u1=A u2=30dB,A u3=20 dB,则其总电压放大倍数折合为 104倍。 13. 在多级放大电路中,后级的输入电阻是前级负载电阻的,而前级的输出电阻则也可视为后级的信号源内阻。 14. 在多级放大电路中,后级的输入电阻是前级的负载电阻,而前级的输出电阻则也可视为后级的信号源。 15. 在实际应用的差动式直流放大电路中,为了提高共模抑制比,通常用恒流源 代替发射极电阻Re,这种电路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 16. 在实际应用的差动式直流放大电路中,为了提高共模抑制比,通常用恒流源代替发射极电阻Re,这种电路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 科目:模拟电子技术 题型:选择题 章节:第三章多级放大电路 难度:全部 ----------------------------------------------------------------------- 1. 一个放大器由两个相同的放大级组成。已知每级的通频带为10kHz,放大器的总通频带是: D 。 A、10kHz; B、20kHz; C、大于10kHz; D、小于10kHz; 2. 设单级放大器的通频带为BW1,由它组成的多级放大器的通频带为BW,则(A )

第三章答案

3-1 电子的能量分别为10eV ,100 eV ,1000 eV 时,试计算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 解:依计算电子能量和电子波长对应的公式 nm E 2261.= λ nm nm 3880 10.== λ 1.226 nm nm 0.1226100 1.2262== λ nm nm 0.03881000 1.2263== λ 3-2 设光子和电子的波长均为0.4nm ,试问:(1)光子的动量与电子的动量之比是多少? (2)光子的动能与电子的动能之比是多少? 解:(1)由p h =λ 可知 光子的动量等于电子的动量,即p 光子:p 电子=1: 1 (2)由 光子动能与波长的对应的关系 nm KeV E ) (光子光子 1.24= λ 电子动能与波长的关系 nm E 电子 电子 1.226= λ nm E )( 电子 电子λ= 1.226 则知 96294 0..31.226 101.242 3 =??= 电子 光子E E 第三章3题解 3-3 若一个电子的动能等于它的静止能量,试求:(1)该电子的速度为多大?(2)其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是多少? 解: (1)依题意,相对论给出的运动物体的动能表达式是: )111( c m c v c m E k =-- = 所以 1 =-- 1)11( 2 2c v 0.866c c 4 3 v ≈= (2) 根据电子波长的计算公式:

0.001715nm eV 105111.226nm ) (1.226nm 3 =?= = eV E k λ 3-4 把热中子窄束射到晶体上,由布喇格衍射图样可以求得热中子的能量.若晶体的两相邻布喇格面间距为0.18nm ,一级布喇格掠射角(入射束与布喇格面之间的夹角)为30°,s 试求这些热中子的能量. 第三章 练习5,6 3-5 电子显微镜中所用加速电压一般都很高,电子被加速后的速度很大,因而必须考虑相对论修正.试证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加速电压的关系应为: nm 226.1r V = λ 式中Vr =V (1+0.978×10-6),称为相对论修正电压,其中电子加速电压V 的单位是伏特. 3-6 (1)试证明:一个粒子的康普顿波长与其德布罗意波长之比等于 1-??? ? ??E E 式中E o 和E 分别是粒子的静止能量和运动粒子的总能量.(康普顿波长λ c =h /mc ,m 为粒子静止质量,其意义在第六章中讨论) (2)当电子的动能为何值时,它的德布罗意波长等于它的康普顿波长? 第三章7,8题参考答案 3-7 3-7 一原子的激发态发射波长为600nm 的光谱线,测得波 长的精度为 10 - =λ λ?,试问该原子态的寿命为多长? 解: λ =ν=c h h E λ λ?=?hc E 2 ≥ ??E t s c hc E t 10 6110 3143410 10 600422- - ?=?????= λ?λπλ = λ ?λ?λ= ?≥ ?.. 3-8 一个电子被禁闭在线度为10fm 的区域中,这正是原子核线度的数量级,试计算它的最小动能. 解: 2 ≥ ??x p x 粒子被束缚在线度为r 的范围内,即Δx = r 那么粒子的动量必定有一个不确定度,它至少为:x 2?≥? x p ∵ ])[(x x x p p p -=? 0=x p ∴ 平均平均 )() (3 1p p x =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模电第三章基本放大电路习题解

第三章 基本放大电路(习题解) 一、解:(1)× (2)√ (3)× (4)× (5)√ (6)× (7)× 二、解:(1)3 )( 565 )(BQ CEQ CC BQ BEQ CC ,;, I U V I U V β-- 。 (2)0.3 120 ' o L C L i o U R R R U U ?-+;- 。 三、解:(1)A (2)C (3)A,B (4)B 四、解:(1)A (2)B ,A (3)B A (4)C C 五、解:(a )将-V C C 改为+V C C 。 (b )在+V C C 与基极之间加R b 。 (c )将V BB 反接,且在输入端串联一个电阻。 (d )在V BB 支路加R b ,在-V CC 与集电极之间加R c 。 六、解:设U BE =0.7V 。则 (1) 基极静态电流 V 4.6mA 022.0c C CC C b1 BE b2 BE CC B ≈-=≈--= R I V U R U R U V I (2)由于U BE =0V ,T 截止,U C =12V 。 (3)临界饱和基极电流 mA 045.0 c CES CC BS ≈-= R U V I β 实际基极电流 mA 22.0 b2 BE CC B ≈-= R U V I 由于I B >I B S ,故T 饱和,U C =U CE S =0.5V 。 (4)T 截止,U C =12V 。 (5)由于集电极直接接直流电源,U C =V CC =12V 七、解 2.7 在空载和带负载情况下,电路的静态电流、r b e 均相等,它们分别为 Ω ≈++=≈=≈- -= k 3.1mV 26) 1(mA 76.1 A μ 22EQ bb'be BQ CQ BEQ b BEQ CC BQ I r r I I R U R U V I ββ 空载时,静态管压降、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分别为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总平面布置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总平面布置 1.3.1 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 1.3.1.1 本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根据厂区总平面布置方案、火力发电厂施工要求、建筑和安装工程量、厂区交通、地质条件、材料供应来源、各施工单位实际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力求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以满足有关规程的安全、防洪、排水、防火、防雷之要求。 1.3.1.2 施工场地布局尽可能紧凑合理,按施工职能分区规划,符合建安工艺流程。 既要布置整齐,又要方便施工、便于管理、节约用地。 1.3.1.3 合理组织交通运输,使各个施工阶段能做到交通方便,运输通畅,尽量避免二次搬运;施工区内的公路呈环状布置,施工道路尽可能地永临结合布置,各施工区排水系统良好通畅。 1.3.1.4 各标段施工场地合理分配,对主要施工场地进行整体规划,尽量避免和减少各单位、各工序之间的干扰。 1.3.1.5 充分利用厂区征地,控制租地。按照设备及材料供应计划、施工先后顺序及工期进度等要求设置施工现场设备及材料堆置场地,以缩短堆放周期,力求节约施工用地,保证厂区文明施工。 1.3.1.6 扩建端施工用地的划分原则考虑二期工程施工时一期工程的施工生产设施的搬迁方便。 1.3.1.7 注意保护环境,避免对绿地及植被的破坏。如确为工程所需,尽可能做好树木移植工作。 1.3.2 施工临时设施布置

1.3. 2.1 生活区布置 1 号、 2 号标段的施工生活区拟集中布置在××粮库大院内,总占地面积56285m2,1 号标段施工生活区布置在东侧,占地面积25000m2。 2 号标段施工生活区布置在西侧,占地面积31285m2。原粮库行政办公楼(三层1952m2)经适当装修后用作项目部后方办公区,原粮库内的食堂、小车库、澡堂已基本完工,可经改造后利用。两座未封顶的粮库经改造后可部分满足职工居住要求。 3 号标生活区利用金信公司原有生活设施,不在另建。 在粮库大院的西南角空地、东侧空地分别新建 2 号、1 号标段职工临时住房(砖结构平房或金属活动房)、锅炉房、职工活动中心等生活设施。 施工生活区职工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配备床具、被褥、暖瓶、水壶、衣架、桌椅等生活用品,夏季施工期间,室内安装吊扇。生活区内实行小区物业管理,由专责部门对生活区内的花木、道路、生活娱乐设施等进行管理。 1.3. 2.2 生产临建布置 1.3. 2.2.1 建筑临建场地 1 号、 2 号标段主厂房钢筋加工场、混凝土构件预制场、钢构件制作场、木工作业场土建施工场地均布置在扩建端场地南部。 烟囱施工区布置在烟囱两侧的烟道场地上,待烟囱施工完毕后可做为两标段的烟道及支架施工场地。 3 号标段的混凝土搅拌站、钢筋加工堆放场、钢结构制作场、木工作

材料力学性能课后习题答案

材料力学性能课后答案(整理版) 1、解释下列名词。 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 6.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高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 9.解理面: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12.弹性不完整性: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决定金属屈服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内在因素: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晶粒大小和亚结构、溶质元素、第二相。外在因素: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力状态。 2、试述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的区别。为什么脆性断裂最危险? 答:韧性断裂是金属材料断裂前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的撕裂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地消耗能量;而脆性断裂是突然发生的断裂,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性变形,没有明显征兆,因而危害性很大。 3、剪切断裂与解理断裂都是穿晶断裂,为什么断裂性质完全不同? 答:剪切断裂是在切应力作用下沿滑移面分离而造成的滑移面分离,一般是韧性断裂,而解理断裂是在正应力作用以极快的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解理断裂通常是脆性断裂。 4、何谓拉伸断口三要素?影响宏观拉伸断口性态的因素有哪些? 答:宏观断口呈杯锥形,由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三个区域组成,即所谓的断口特征三要素。上述断口三区域的形态、大小和相对位置,因试样形状、尺寸和金属材料的性能以及试验温度、加载速率和受力状态不同而变化。5、论述格雷菲斯裂纹理论分析问题的思路,推导格雷菲斯方程,并指出该理论 的局限性。

大学物理(湖大版)第3章相对论答案

第三章 狭义相对论 P143. 3.1 地球虽有自转,但仍可看成一较好的惯性参考系,设在地球赤道和地球某一极(例如南极)上分别放置两个性质完全相同的钟,且这两只钟从地球诞生的那一天便存在.如果地球从形成到现在是50亿年,请问那两只钟指示的时间差是多少? [解答]地球的半径约为 R = 6400千米 = 6.4×106(m), 自转一圈的时间是 T = 24×60×60(s) = 8.64×104 (s), 赤道上钟的线速度为 v = 2πR/T = 4.652×102(m·s -1). 将地球看成一个良好的参考系,在南极上看赤道上的钟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赤道上看 南极的钟做反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南极和赤道上的钟分别用A 和B 表示,南极参考系取为S ,赤道参考系取为S'.A 钟指示S 系中的本征时,同时指示了B 钟的运动时间,因此又指示S'系的运动时.同理,B 钟指示S'系中的本征时,同时指示了A 钟的反向运动时间,因此又指示S 系的运动时. 方法一:以S 系为准.在S 系中,A 钟指示B 钟的运动时间,即运动时 Δt = 50×108×365×24×60×60 = 1.5768×1016(s). B 钟在S'中的位置不变的,指示着自己的本征时Δt'.A 钟的运动时Δt 和B 钟的本征时Δt' 之间的关系为 t '?= , 可求得B 钟的本征时为 2 1[1()]2v t t c '?=?≈- ?, 因此时间差为 2 1()2v t t t c '?-?≈ ?= 1.898×105(s). 在南极上看,赤道上的钟变慢了. 方法二:以S'系为准.在S'系中,B 钟指示A 钟的反向运动时间,即运动时 Δt' = 50×108×365×24×60×60 = 1.5768×1016(s). A 钟在S 中的位置不变的,指示着自己的本征时Δt . B 钟的运动时Δt'和A 钟的本征时Δt 之间的关系为 t '?= , 可求得A 钟的本征时为 2 1[1()]2v t t t c '?=?≈- ?, 因此时间差为

《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章基本放大电路习题册

第三章基本放大电路 一、是非题 1、为使晶体管处于放大工作状态,其发射结应加反向电压,集电结应加正向电压。() 2、晶体三极管的穿透电流的大小随温度而变化。() 3、晶体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β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升高,β减小。() 4、某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流为1.36毫安,集电极电流表为1.33毫安,则基极电流为30微安。() 5、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一经设定,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6、单管放大电路中,若VG不变,只要变化集电极电阻的阻值就可改变集电极电流值。() 7、放大器常采用分压式偏置电路,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输入阻抗。() 8、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与信号频率无关,即无论信号是高、中、低任一频段,放大倍数是相同的。() 9、晶体三极管出现饱和失真是由于静态电流表ICQ选得太低。() 10、共发射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和输入信号反相。() 11、晶体管放大器接有负载时,电压放大倍数将比空载时高。() 12、交流放大器工作时,电路中同时存在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直流分量表示静态要作点,交流分量表示信号的变化情况。() 二、选择题 1、晶体三极管放大器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以保证放大信号时,三极管()。 A、发射结反偏 B、集电结正偏 C、始终工作在放大区 2、NPN型三极管放大器中,若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短路,则()。 A、三极管集电结正偏 B、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 C、三极管将深度饱和 3、在单管放大电路中,为了使工作于饱和状态的晶体三极管进入放大状态,可采用的办法是() A、减小IB B、提高VG的绝对值 C、减小IC的值 4、共发射极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在相位上的关系是() A、同相位 B、相位差90度 C、相位差180度 5、放大电路空载是指() A、RL=0 B、RL=∞ C、RC=0 D、RC=∞ 6、画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时,电容视为() A、短路 B、开路 C、不变 D、不作任何处理 7、三极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具有以下特点()

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一、现场情况及布置重要性 本平面布置图主要从现场用电、用水、排污、消防、文明、环保以及我公司的CIS形象标准等方面着手,通过合理布置,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二、现场情况 工程位于北苑工业园区内,“三通一平”已完成,具备开工条件,即可进场进行施工。 三、布置重要性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精心设计、严格管理和认真实施,是有效贯彻施工方案,确保安全、文明施工、发挥施工机械使用效率等的重要关键,从而确保工程顺利完工。 四、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 根据本工程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本着“经济、适用、文明”的总原则布置。 五、临时办公室及其它临时用房布置 根据工程平面图和现场实际,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按以下方案进行。 1、临时设施:考虑到本工程施工场地实际,为便于施工和管理,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生产用房拟临时租用该小区现有居民楼,节约临时办公用房开支,方便施工管理。 2、主要临时道路用80厚C10素砼硬化;施工道路分别设宽6m和4m宽道路两种,达到道路平整清洁,材料运输畅通无阻。 3、材料堆放场地分别设置在拟建建筑物附近,以便减少和缩短二次搬运的距离。搅拌站场地用80厚C10素砼进行硬化处理,以保证砂石料清洁无杂质混入。 4、将土建、安装、装饰堆场分开管理。 、材料堆放应挂牌,必要时架空和遮盖。5. 六、主要机械布置 1、垂直运输以卷扬机、吊篮为主。 2、配置750砼搅拌机砼搅拌机和HJ1—200A砂浆机,设在建筑物附近。 3、其他设备配置详见计划表。 七、安全、消防布置 工地四周用砖墙围护,入口处设门卫;木工棚、仓库、焊接、切割场所等易燃地分别配装灭火器、砂箱、消防栓等以防火灾。 八、施工用水 1、供水:临时用水从工地周围钻井取水,经过项目部临时总水表分支管分别接

材料力学性能 课后答案

第一章 1.解释下列名词①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②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③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④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⑤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⑥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脆性:指金属材料受力时没有发生塑性变形而直接断裂的能力 ⑦加工硬化: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时 ,由于晶粒发生滑移 , 出现位错的缠结,使晶粒拉长、破碎和纤维化,使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升高,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⑧解理断裂:解理断裂是在正应力作用产生的一种穿晶断裂,即断裂面沿一定的晶面(即解理面)分离。 2.解释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弹性模量);(2)ζ p(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ζ e(弹性极限)、ζ s(屈服强度)、ζ(屈服强度);(3)ζ b(抗拉强度);(4)n(加工硬化指数); (5)δ (断后伸长率)、ψ (断面收缩率) 4.常用的标准试样有 5 倍和10倍,其延伸率分别用δ 5 和δ 10 表示,说明为什么δ 5>δ 10。答:对于韧性金属材料,它的塑性变形量大于均匀塑性变形量,所以对于它的式样的比例,尺寸越短,它的断后伸长率越大。 5.某汽车弹簧,在未装满时已变形到最大位置,卸载后可完全恢复到原来状态;另一汽车弹簧,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弹簧弓形越来越小,即产生了塑性变形,而且塑性变形量越来越大。试分析这两种故障的本质及改变措施。答:(1)未装满载时已变形到最大位置:弹簧弹性极限不够导致弹性比功小;(2)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弹簧弓形越来越小,即产生了塑性变形,这是构件材料的弹性比功不足引起的故障,可以通过热处理或合金化提高材料的弹性极限(或屈服极限),或者更换屈服强度更高的材料。 6.今有 45、40Cr、35CrMo 钢和灰铸铁几种材料,应选择哪种材料作为机床机身?为什么?答:应选择灰铸铁。因为灰铸铁循环韧性大,也是很好的消振

习题第3章简介 多级放大电路题解

第三章 多级放大电路 自 测 题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凡对的在括号内打“√”,否则打“×”。 (1)现测得两个共射放大电路空载时的电压放大倍数均为-100,将它们连成两级放大电路,其电压放大倍数应为10000。( ) (2)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各级的Q 点相互独立,( )它只能放大交流信号。( ) (3)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各级的Q 点相互影响,( )它只能放大直流信号。( ) (4)只有直接耦合放大电路中晶休管的参数才随温度而变化。( ) (5)互补输出级应采用共集或共漏接法。( ) 解:(1)× (2)√ √ (3)√ × (4)× (5)√ 二、现有基本放大电路: A.共射电路 B.共集电路 C.共基电路 D.共源电路 E.共漏电路 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电路组成两级放大电路。 (1)要求输入电阻为1k Ω至2k 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0,第一级应采用 ,第二级应采用 。 (2)要求输入电阻大于10M 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第一级应采用 ,第二级应采用 。 (3)要求输入电阻为100k Ω~200k Ω,电压放大倍数数值大于100,第一级应采用 ,第二级应采用 。 (4)要求电压放大倍数的数值大于10,输入电阻大于10M Ω,输出电阻小于100Ω,第一级应采用 ,第二级应采用 。 (5)设信号源为内阻很大的电压源,要求将输入电流转换成输出电压, 且1000i o >I U A ui ,输出电阻R o <100,第一级应采用 ,第二级应采用 。 解:(1)A ,A (2)D ,A (3)B ,A (4)D ,B (5)C ,B

三、选择合适答案填入空内。 (1)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存在零点漂移的原因是。 A.电阻阻值有误差 B.晶体管参数的分散性 C.晶体管参数受温度影响 D.电源电压不稳定 (2)集成放大电路采用直接耦合方式的原因是。 A.便于设计 B.放大交流信号 C.不易制作大容量电容 (3)选用差分放大电路的原因是。 A.克服温漂 B.提高输入电阻 C.稳定放入倍数 (4)差分放大电路的差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共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 A.差 B.和 C.平均值 (5)用恒流源取代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中的发射极电阻R e,将使电路的。 A.差模放大倍数数值增大 B.抑制共模信号能力增强 C.差模输入电阻增大 (6)互补输出级采用共集形式是为了使。 A.电压放大倍数大 B.不失真输出电压大 C.带负载能力强 解:(1)C,D (2)C (3)A (4)A,C (5)B (6)C 四、电路如图PT3.4所示,所有晶体管均为硅管,β均为60,' r=100 bb Ω,静态时|U BE Q|≈0.7V。试求: (1)静态时T1管和T2管的发射极电流。 (2)若静态时u O>0,则应如何调节R c2的值才能使u O=0V?若静态u O=0V,则R c2=?电压放大倍数为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