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茶道养生思想
中国茶道中的道家文化

中国茶道中的道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之一,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象征,更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道融合了道家哲学的思想与理念,强调平和、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茶道中的道家文化,并分析其对人们的影响。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最早的茶道活动是供奉神灵的仪式。
随着茶的普及,茶道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活动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道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一种具有推崇与追求的文化现象。
宋代起,茶道开始注重“和”与“静”,成为一种内敛的文化表达。
二、“无为而无不治”的道家理念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道”。
茶道中的“道”即道家哲学中追求变化与和谐的道路。
茶叶的种植、采摘、烹制和品饮,都体现了“无为而无不治”的理念。
茶农将茶树自然生长,不人为干预,相信自然的力量能够创造出最好的茶叶。
茶道强调保持心灵的平静,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在品茶时,人们将心境调整到最好的状态,以融入自然,感受茶的香气与滋味。
三、茶与人的和谐统一茶道强调“茶与人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茶道将这种和谐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茶道仪式中,人们与茶具、茶叶、水、空气等各种自然元素相互交融。
茶道有着严格而细致的礼仪,通过仪式的方方面面,强调人们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此实现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四、从“退隐山林”到“禅修意境”道家文化源自于山水之间的修行,茶道也承袭了这一传统。
茶园常常位于风景优美的山区,在茶园中采茶、饮茶的过程中,人们仿佛回到了自然的怀抱。
茶道注重心境的净化与宁静,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
茶道思想与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茶道提倡内心的宁静与打破尘世的束缚,追求心灵上的升华。
五、茶道的影响与意义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茶道强调平和、自然的生活态度,引导人们远离繁杂的都市生活,重拾与自然的联系。
其次,茶道注重心灵的宁静与放松,对缓解压力、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道家茶道养生思想

道家茶道养生思想道家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道家茶道养生强调精神的超然、安宁,渴望自由,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道家茶道养生思想,一起来看看。
道家茶道养生思想一、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中国茶道的养生思想中国茶道的养生思想是“保生尽年”。
《茶经"六之饮》叹曰:“呜呼!天育万物,皆有至妙”。
是以“饮这时义远矣哉!”这个“远”,就“远”在对于保生尽年的作用上。
《茶经》中有关论述,随处可见。
举其要者,如:“荡错寐,饮之以茶”(《六之饮》)。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七之事》)。
“体中愤闷,常仰真茶”(同上)。
“苦荼久服,羽化”(同上)。
“苦荼轻身换骨”(同上)。
“茗有饽,饮之宜人”(同上)。
茶还可当粮食。
《七之事》载:茗似大米般精良;南朝永嘉年间,有高僧用饮茶当饭。
储光羲则有专咏吃茗吃茗粥的《吃茗粥作》诗。
茶可解愁。
《七之事》载,有怨妇思夫,“待君竟不归,收颜今就槚”。
茶可除俗念、洗尘心。
陆龟蒙《煮茶》有“倾余精神爽健,忽似埃灭”句。
钱起《与赵莒茶宴》有“尘心洗尽兴难尽”句。
温庭筠作《西陵道士茶歌》也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驼杳冥”句。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有口皆碑的佳作,诗中畅言连饮七碗破孤闷。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二)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道教追求人生长寿,为了达到达一目的.道教的养生家们则多把生命健康和长寿归结丁人们自身的身心运动,多主张以积极的养少姿态改变天生体质,从而使牛命寿天尽可能地控制在自己手坠。
道教的第一养生要旨是清静无力,这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庄子的思想是相通的。
老子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弘扬这一以想,他提出要“致虏极.守静筑”。
庄子进一步发挥丁名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在《庆子·在有》篇中,作者通过高寿的广成子之门,谈及了长生的秘诀:“无视元听.抱神以静,形体就会自然健康,必清必静,不要动摇你的精神,就可以长生。
”从本质上说,这种清静人为的养牛思想乃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政治态度和人生观,不过我们若从养生角度看,从养生的效果看.则又是可取的。
它与儒家以德润身观呵谓殊选同归。
老庄认为养生的关键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宠辱,保持心地纯朴专一。
老庄的“清心寡欲”、“与世元争”是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养生之道,只有“比卜不足.比下行余”,酬B其乐.KEMET代理商才会使内心恬静。
道家思想发展为道教,在指导思想上追求精行俭德,消除奢念、淡泊自守。
不出人头地。
不逞强称霸,谦虚柔弱,企求人寿哼丰,肚事和平,以达到清静之境。
道教徒历来认为:心者.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牛慧,动则生侨。
虚静可以推天地,通万物。
因此。
“静”成为道教的特征。
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各,非茶莫属。
菜清静谈伯.朴素天然,无味乃至味也。
茶耐阴湿,蒙雾气,白守无欲,与清静相依。
茶须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情出品茶的斐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
静品J能使人安详乎和,4—6S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
台鸿周渝先生说:“我们在欣赏这泡茶,第=种方式是将眼神投向无限远方、这时也许一泡好条的条乡风光就会呈现在眼前……我们达到了宁静,然后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也就‘轻’和‘松’了。
”道教和茶文化tL是在“静”这个契合点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条文化的本质在道教文化的精神户日益弘扬光大。
中国茶道以道家什么为前提

中国茶道以道家什么为前提中国茶道以道家思想为前提中国茶道是一种独特而精致的文化艺术,既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传统礼仪的一部分。
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道家思想,它以自然、平和、谦卑的态度体现对生活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崇尚。
本文将从茶道的哲学根源、茶道的仪式以及茶道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中国茶道以道家思想为前提的重要性。
一、茶道的哲学根源道家思想对中国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德准则。
茶道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如“自然本真”、“寻求精神平和”等,与道家的追求相一致。
茶道鼓励人们通过品茶与自然亲近,体验生活的真谛,并通过茶道实践的方式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道家思想追求的“道”正是指个体与整体的融合,即个体在自然中寻求和谐、平衡和统一。
在茶道中,烹茶的每一个步骤都承载着对“道”的追求。
如选择合适的茶具、精心掌握冲泡的温度、水质与时间等,都体现了茶道师傅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个体与整体统一的思考。
二、茶道的仪式茶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其独特的仪式性质也与道家思想相契合。
茶道仪式强调对自然和人的敬畏,追求在平凡中体验神性。
通过独特的仪式形式,茶道传达了内在的哲学思想。
茶道的仪式主要包括准备、烹茶和品茶三个环节。
在准备阶段,人们会清洁茶具,准备茶叶和水,以及整理自己的心情。
这个过程类似于道家思想中的“精炼自净”,以准备好的心态进入下一个阶段。
烹茶是茶道仪式的核心环节,也是茶道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烹茶的过程中,茶道师傅会倾注心思选择合适的茶叶,并根据茶叶的特性控制水温、冲泡时间,追求最佳的口感和香气。
通过细腻的动作和专注的态度,茶道师傅将茶叶的精华完美地展现给品茶者,这种过程既是技术的展示,更体现了对自然和个体的尊重。
最后,品茶环节是茶道仪式的收尾阶段。
品茶者会凭借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来体验茶的香气、滋味和口感。
品茶过程中,人们需要专注于茶叶的味道和茶香带来的感受,将自己融入茶的世界中,领悟茶道所追求的平和与宁静。
茶道与道教的关系

茶道与道教的关系推荐文章茶道教学的视频热度:中国茶道教学视频热度:日式茶道教学视频热度: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热度:道教与茶道的核心理念热度: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
谈起中国的茶,从一产生就和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道教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道教的关系茶与道教结缘的历史已久,道教把茶看得很贵重。
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神农氏就是最早使用茶者,道教认为神农寻茶的过程就是在竭力寻找长生之药,所以道教徒皆认为“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茶是“草木之仙骨”。
早在晋代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炼丹家葛洪,就在《抱朴子》一书中留下了“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的记载。
壶居士《食忌》也记载:“苦茶,久食羽化(羽化即成仙的意思)。
”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徒中流传着很多把饮茶与神仙故事结合起来的传说。
如《广陵耆老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一位以卖茶为生的老婆婆,官府以败坏风气为名将她逮捕,没想到的是,夜间老婆婆居然带着茶具从窗户中飞走了。
《天台记》中也记载:“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
”这里的丹丘是汉代一位喜以饮茶养生的道士,传说他饮茶后得道成仙。
唐代和尚皎然曾作诗《饮茶歌送郑容》曰:“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再现了丹丘饮茶的往事。
由于饮茶具有“得道成仙”神奇功能,所以道教徒都将茶作为修炼时重要的辅助工具。
根据《宋录》的记载,道教把茶引进他们的修炼生活,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还提倡以茶待客,提倡以茶代酒,把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甚至“驱鬼捉妖”的贡品及延年益寿、祛病除疾的养生方法,此举也间接促进了民间饮茶习惯的形成。
道教徒之所以饮茶、爱茶、嗜茶,这与道教对人生的追求及生活情趣密切相关。
道教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
饮茶的高雅脱俗、潇洒自在恰恰满足了道教对生活的需要,所以道教徒喜茶就不言而喻了。
佛教与茶的关系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推荐文章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热度:中华茶文化养生思想热度:中国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热度:中国茶文化与道家的联系热度:中国茶文化的养生思想热度: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华,中国各重要思想流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源泉。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宇宙之原、人类之本,由它衍生万物。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发展变化后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因此“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故贵在守和。
”可见“和”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战国末年的《易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
到唐代陆羽《茶经》创立茶道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
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历代茶人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因而中国茶道将自然主义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茶是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灵。
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
茶性的清纯、淡雅、质朴与人性的静、清、虚、淡,两者“性之所近”,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统一。
道家在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时,也注意到茶叶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导和”的功能,可作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于是道家之道与饮茶之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道家的“和”与儒家之“和”有共通之处,二者可以互补。
因此,道家的“和”也就融入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畴,共同丰富了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教育,但是道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也不能排除。
特别是士大夫们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开始占上风,所以历代知识分子普遍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道家思想和中国茶道

道家思想和中国茶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许多思想和哲学理念,其中道家思想对中国茶道的影响尤为深远。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出发,探讨道家思想与中国茶道之间的关系。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由老子和庄子创立。
道家强调顺应道的自然规律,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在,并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核心观念可以总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等。
二、茶道与道家思想的契合1. 懂得顺应自然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而中国茶道也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茶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倡导“顺天应人”,尊重茶的自然属性,注重保留茶叶原本的味道和风味。
茶道师傅们常常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态度对待制茶的过程,与自然互动,使茶的口感更加纯净、自然。
2. 追求内心的寂静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茶道也追求内心的寂静。
茶道强调在品茶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茶人通过准备和品尝茶叶的过程,将内心的杂念排除,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状态。
茶道师傅们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品茶,只专注于茶的香气和口感,使心灵在静谧中得到真正的释放。
3. 强调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分干预事物的运行,顺其自然。
茶道也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
茶人在制茶的过程中,强调尽量少做手脚,让茶叶自然地展现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茶道师傅会遵循茶叶的天然成长过程,尽量不对茶叶进行过多的改变和干预,保持茶叶的原始风味。
4. 追求和谐统一道家思想追求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统一,茶道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茶道师傅们在为客人准备茶水的过程中,注重礼仪和仪式感,通过一系列动作和恰当的礼节,为客人营造一种和谐统一的氛围。
茶水、茶器和环境的和谐与统一,使茶道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三、结语道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茶道的形成与发展,茶道传承着道家思想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茶道通过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寂静、强调无为而治以及追求和谐统一等方式,使品茶的过程成为一种独特的修身养性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茶道养生思想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茶道养生思想,希望你喜欢!
道家的茶道理念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
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
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
意思是天大、地大、人亦大。
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人品茶不同,世俗人饮茶会失眠,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
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
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
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
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
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
“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
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朴实味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毫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茶道的历史发展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
不过茶道来源于他邦。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
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
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