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下是其主要的演变过程:

1. 土地改革时期(1950年代初-1950年代中)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政府实施了土地国有化和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进行了土地的再分配。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

在这一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集中控制,实行农业合作化政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再次归于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的土地使用制度。

3. 改革开放初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末)

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逐步放开土地管理权,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个体承包经营土地的方式,鼓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

4. 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1990年代初-2000年代初)

在这一时期,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供应紧张,政府启动了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高效、透明、规范的土地供应体系,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5. 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2000年代初至今)

中国政府启动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目的是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

建设。这一政策推动了农地流转、土地托市等方面的改革。

6. 农村土地确权制度建立(2008年至今)

为解决农村土地权益不明晰、冲突频发等问题,中国政府推行农村土地确权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民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制度,以确保农民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国有化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及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和确权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 1956. 9) 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 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 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1956. 9一1958年底)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 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 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 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 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1984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卖粮难”的出现,宣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政策的成功。这一时期,主要是贯彻落实第一阶段的土地政策,且又有所创新。 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 1一1996. 12 )。 所谓大转型,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1993年4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宪法》进行了又一次修正,第一次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列入《宪法》的范畴,使其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从而解决了多年来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议与非难。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大转型的重要支撑。 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改土等从事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 1994年8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下是其主要的演变过程: 1. 土地改革时期(1950年代初-1950年代中)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政府实施了土地国有化和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进行了土地的再分配。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 在这一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集中控制,实行农业合作化政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再次归于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的土地使用制度。 3. 改革开放初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末) 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逐步放开土地管理权,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个体承包经营土地的方式,鼓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 4. 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1990年代初-2000年代初) 在这一时期,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供应紧张,政府启动了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高效、透明、规范的土地供应体系,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5. 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2000年代初至今) 中国政府启动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目的是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

建设。这一政策推动了农地流转、土地托市等方面的改革。 6. 农村土地确权制度建立(2008年至今) 为解决农村土地权益不明晰、冲突频发等问题,中国政府推行农村土地确权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民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制度,以确保农民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国有化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及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和确权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 演变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 1956. 9) 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 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 (1956. 9一1966. 5) 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1956. 9一1958年底)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976. 10) 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 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 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 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 )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1984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卖粮难”的出现,宣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政策的成功。这一时期,主要是贯彻落实第一阶段的土地政策,且又有所创新。 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 1一1996. 12 )。 所谓大转型,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 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1993年4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宪法》进行了又一次修正,第一次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列入《宪法》的范畴,使其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从而解决了多年来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议与非难。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大转型的重要支撑。

土地政策的演变

土地政策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⑴、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刀耕火种、石器锄 耕时期)⑵、表现:原始社会形成公社共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土地制度 2、奴隶社会──井田制 :出现:夏、商;鼎盛:西周。特点:①、土地属于国家②、土 地层层分封,不得转让和买卖;③、受封者要向国王承担义务(服兵役、交贡赋);④、耕地形形似“井”字;⑤、贵族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在井田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3、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后果:井田废弃,私 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井田制瓦解的客观原因——王室衰落、战争频繁、土地转让,井田制日益破坏。 ③、井田制瓦解的过程——(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BC594年,鲁国初税亩,各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C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开地承认了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 ④井田制瓦解的影响:Ⅰ、土地所有制的关系变化:(公田→私田)Ⅱ、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地主;奴隶→农民Ⅲ、交税方式的变化:(交纳贡赋→交纳地租) 4、

7.土地兼并 ①、土地兼并的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 ②、土地兼并的内容: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自耕农的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 国家、自耕农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东汉·班固·《汉书》。 ③、土地兼并的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④、土地兼并Ⅰ、对封建国家的影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流民,影响国家财政收入;Ⅱ、对社会的影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危及封建统治(西汉、唐、北宋、明朝都因土地兼并特别严重而引发农民起义)。 ⑤历代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1)抑制土地兼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2)抑制土地兼并措施:Ⅰ、北魏、唐朝——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Ⅱ、明朝——教材P17页“鱼鳞图册”(“摊丁入亩):”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3)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却无法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再实行过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了 重农抑商 1.封建时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概念:又叫“重本抑(弃)末”,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出现的原因:根本⑴、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⑵、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直接(3)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机封建统治 推行的目的: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自然经济经济, 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农村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土地、宅基地被称为农村“三块地”。这“三块地”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其所能产生的粮食、产业等收益和效应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本文梳理与回顾了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01 第一轮土地承包期:1984-1999年,期限为15 年 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1984 年农村工作的通知》,针对农地的“大稳定、小调整”政策,规定土地承包期通常需在15 年之上。 在此轮土地承包中主要存在:第一,任意缩短土地承包期。国家有关部门于1993 年明确提出在首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不变,开发荒地荒山承包期可以更长。但是在各地的实际操作和执行中,承包期只延长了10-15 年,甚至会收回部分承包地,借新一轮土地承包的机会,将“两田制”中部分“责任田”收归集体或留用“机动地”的办法从农户手中收回部分耕地,重新高价发包,从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已经成为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型,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1997年,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再次强调和指出坚持承包期延长30年不能变,营造林地和“四荒地”治理等开放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加延长。官方叫停“两田制”、“机动地”,为进一步做好新一轮土地承包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正确认识农村现行土地承包关系的合理性,并自觉、积极、坚定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02 第二轮土地承包期: 1999-2029年,期限为30 年 1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决定在原有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 年不变。在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不变。开发荒地荒山承包期可以更长。实行荒地使用权拍卖制度,使用期限为50-100 年。 2 1995年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先秦: 西周实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它规定:一切土地周王所有;受田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收税,它们不再区分公田、私田,都促使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2、秦汉:秦朝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 3、隋唐:实行均田制(仅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隋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隋朝农民年满五十,可纳绢代役。唐朝时,“租”指成年男子向官府交谷物,“庸”指纳绢或布代役,“调”指每年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大为减少,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即两种征税标准(资产、田亩)和两个交税时间(夏、秋两季)。其意义在于: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财政;改变人丁为主,放松人身控制;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是封建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缺陷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税转嫁农民身上;加派许多苛捐杂税。 4、宋元:北宋初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北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市易法。 5、明清:明初,地方设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明神宗时推行“一条鞭法”:多税合一,折成银两,役银分摊,人田分担。意义:减轻农民负担,松驰依附关系;适应商品经济。 清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并固定人丁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意义:人头税已全废除,人身控制更松驰;促进农业发展。 6、半殖半封开始时期: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方面,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私有制。 7、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同盟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中包含“平均地权”(民生主义)规定现有地价归原主,增涨地价归国家(卖主变为资本家,买主就是资本家,国家财政有保障)。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变迁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变迁,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演变密切相关。以下是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变迁的一些主要阶段和认识: 1. 清朝末期:在清朝末期,土地制度主要以封建土地制度为基础,土地权归属于地主。这一时期,农民普遍处于剥削和贫困的状态。 2. 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农地革命成为推动力之一。然而,在较早的时候,土地制度的变革并不明显。民国时期的土地政策试图通过土地法、土地税收等手段进行改革,但受到政治动荡和地方利益的制约。 3. 土地改革时期(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广泛存在的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实施了土地改革。该过程中,大规模地进行了土地的没收、分配,地主阶级的土地被没收并分配给农民,这一阶段的土地政策是中国现代土地制度形成的关键时期。 4. 社会主义时期(1950年代至197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土地逐渐由集体所有制主导。农村实行农业集体化,农民土地集体所有,而不再是个体农民的私有制。 5.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政策,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产权制度的逐步建立,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等。这一阶段的变革旨在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效益。 6. 城市化进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政策也涉及到城市土地的规划、使用和流转等方面。城市土地的供应、开发、利用和管理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7. 农地流转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近年来,为了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中国加大了农地流转力度,同时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的变迁是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从封建土地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农业集体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近年来的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一过程既反映了社会制度的演进,也紧密关联着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 一、近代中国土地政策演变的原因 1.外来压力: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扩张,使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土地问题和民族危机。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我国政府开始反思土地政策,寻求改革之路。 2.国内矛盾:近代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导致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失去土地,社会矛盾尖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必须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 3.思想觉醒: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人们开始认识到封建土地制度的弊端,要求改革土地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1.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尝试进行土地改革,如推行“地丁银”制度,试图将土地税与人头税合并,缓解农民负担。 2.民国时期:民国政府继续推进土地改革,颁布《土地法》,规定土地私有制,鼓励土地流转,但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推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赢得了广泛民心。 4.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全面推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公有制。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公有制得以确立,

政府实行土地国有化,并对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三、近代中国土地政策演变的影响 1.积极影响:近代土地政策的演变,使我国逐步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国家发展。 2.消极影响: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一些政策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如大跃进时期的“共产风”,使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总结: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是在外来压力、国内矛盾和思想觉醒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一演变过程曲折前进,但仍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我国应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格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格 中国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规范化、持续发展和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在中国近代史中,土地政策一直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之一,不同阶级之间土地的占有与分配问题长期受到争议。下面将介绍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土地政策提供参考。 第一阶段:新政卖地(1840-1950) 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了世界各国的侵略,土地的占有和分配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清朝末民初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新政卖地政策,将地方土地财政和经济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实行土地公有化,但是这个政策并未解决起码的农民土地问题,土地依然主要被大地主和富农占据,农民在土地分配中一直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第二阶段:土地改革(1950-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所有土地的私有制,把土地划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所有制,并通过土地的公共分配来满足农村居民的原始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也更多地需要对农民们的信任和实行许多的调控监督。 第三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94)

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府开展了新一轮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家庭经营,且推动了无偿调升土地承包期的政策。此时,农民在耕种土地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所有权,农村集体经济也转变为以家庭经济为主的家庭联产经济,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四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总体改革(1995-现在) 1995年,新一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启动,全国范围内 推行了“三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家庭承包地三权分置,即农民家庭对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流转权。农民不仅能够享有承包土地的流转权,还能够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极大地激发了土地利用效益,推进了土地规划和供给方式的创新。 总之,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历经了几个漫长的阶段,从新政卖地开始到如今的农村土地制度总体改革,中国政府始终都在思考、探索、实践,并且不断地寻找更加合适的政策措施,规范化、规范化、持续发展和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成为了中国土地政策的目标,为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发展历程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发展历程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1.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共资源,部落成员共同使用,没有私人所有制。 2. 奴隶社会:土地集中在贵族、奴隶主和官僚阶层手中,他们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则以农奴或佃农的身份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缺乏土地自主权。 3.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固定在土地贵族手中,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农民则以农仆或佃户的身份依附于地主,缺乏土地自主权。 4. 割地赔款:近代中国在与外国列强进行战争中连续失败,不得不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支付赔款,导致国土减少。 5. 实行土地国有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土地国有化政策,将土地划归国家所有,并在农村推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可以享受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6. 革命改革时期:1950年代开始,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实行了土地平分的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7.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98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家

庭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自主决定土地的使用和经营,集体经济组织逐渐形成。 8. 土地流转:200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农 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民或企业进行经营。 9.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2015年起,中国农村推行农村土地确 权颁证工作,将农民对土地的权益进行确权,并颁发土地权证。 总体来说,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共有制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私有制,再到近代以来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最终发展到了目前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流转制。这一演变历程主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新闻提要:新闻提要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田到户,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向国家缴纳公粮。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1、1949~1954年,从土地农民私有制到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田到户,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向国家缴纳公粮。此间,农民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短缺,在一些地区出现村民以生产资料换工等形式的互助生产组。 农民拥有了土地以后,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有了上升,一部分农民包括有的党员买了土地和车马,雇了长工,少数农民则因种种原因生活下降,开始出卖土地或给别人当雇工。针对这种情况,东北地区和山西向中央提出进一步提高互助组的层次报告,以防止此现象持续发展。刘少奇对两地区的报告给予了批评和否定,认为当时的生产工具无法满足集体农庄的要求。但毛泽东认为这将助长让私有制的出现、使剥削制度再度出现,对于党员雇工更是无法接受的。随后陈伯达把马克思的工厂分工理论拿出来作为作业农业生产合作的理论基础,认为在生产工具不具备要求的时候通过分工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1951年9月,毛泽东倡议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促成1952年秋冬全国第一次农业合作运动的高潮。1953年刘少奇在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及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

新闻提要 此时,农民仍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是以土地形式入股到合作社,此阶段仍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农民没有加入到农生产合作社。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就规定了“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等四种所有制形式,并在其第八条规定了“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 2、1954~1958年,从初级社到高级社(人民公社)的转变 由于合作化运动发展速度过猛,部分地区出现违背农民意愿强制要求入社的情况,后来出现了整顿。但这并没有阻止合作化运动的脚步,1956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已经有大约87.8%的农户参加了所谓高级社,但到了高级社阶段,农民一入社,其土地等生产资料就归所谓高级社集体所有了。 在土地问题上,人民公社实行的其实已不仅仅是所谓集体所有制了,而是一种介于集体所有制和比较高级的所谓全民所有制之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中共中央1958年8月29日通过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中就其所有制问题有如下叙述:“人民公社建成以后,不要忙于改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在目前还是以采用集体所有制为好,这可以避免在改变所有制的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中,就已经包含有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了,这种全民所有制,将在不断发展中继续增长,逐步地代替集体所有制,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是一个过程,有些地方可能较快,三、四年内就可完成,有些地方,可能较慢,需要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

土地管理历史的演变

1 / 6 土地管理历史的演变 1、奴隶社会实行的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滨,莫非王臣”。国王把土地分给诸侯,可以世代使用,但无权转让和买卖,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 2、封建社会实行的土地私有制;标志从秦朝建立,“六王毕,四海一”,形成“家天下”。 3、现行的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82年的宪法第一次提出,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自留山、自留地,也属于集体所有。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 党对中国农民阶级作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认定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农民革命的主力军,而土地又是农民革命的动力。解决了土地问题,无疑就是解决了政权问题。因此,不论是在抗战中还是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都在调整着土地政策,朝着对农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政权后,中共进行了三大改造,土地公有的诞生,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的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历史表明“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

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1931)。 2 / 6 作用: 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双减政策(抗战时期) 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 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政策: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