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共同体.ppt.Convertor

欧洲经济共同体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简称EEC

欧盟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兰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圆圈中间为各成员国国名。

欧盟的会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兰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一、历史上的欧洲统一运动

建立超国家联邦机构,达到消灭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维持大国均势,确保欧洲和平的目的。

二、欧共体成立的原因:

1、地域、政治、经济上的共同点提供了成立欧共体的可能性。

欧洲各国在长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中形成的传统经济联系,以及各国地理位置相比邻,市场制度的相统一,经济结构相类似,生活水平相接近都使一体化具有巨大的潜能。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及欧美市场斗争为欧洲联合提出了共同的尖锐的任务。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为国际调节提供了基础。

4、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国际调节。

经济因素是促使战后欧洲联合的诸种合力中的最为主要的一股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工业国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贸易、金融等经济领域日益国际化,跨国公司异军突起活跃在全球各个经济领域。所有的这一切经济变化促使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内重新调整生产关系。

5、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联合。

西欧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在迅速恢复经济的同时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因为“马歇尔计划”在主客观上都具有通过经济援助使西欧国家联合起来的作用。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生产、贸易、金融、投资的日益国际化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6、苏联的影响。

三、欧共体的成立:

法德矛盾的解决

开端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Robert Schuman),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了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这就是“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美国出于加强对西欧的控制以抗衡苏联,一贯鼓吹西欧“一体化运动”,主张“政治统一”、“军事统一”和“经济统一”,因而也赞同舒曼计划。根据该计划,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代表在巴黎进行了近一年的磋商,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ECSC)。1952年7月25日,条约正式生效。8月,正式成立超国家的“联营”最高权力机构,由九人组成,舒曼计划的起草人法国的让-莫内担任该机构的首任主席。1953年2月到1954年8月,“联营”六国先后建立了煤、钢、铁砂、废铁、合金钢和特种钢的共同市场。“联营”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协调成员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和内部的有效竞争。欧洲煤钢联营促进了成员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它的建立为50年代后期成立“欧洲共同市场”奠定了基础。

Konrad Adenauer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墨西拿会议

1955年5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外长经磋商后提出一份备忘录,其中的主要内容为:六成员国实施电力、原子能、运输等部门的融合,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完全的关税同盟。同年6月,在意大利墨西拿煤钢联营六成员国外长举行会议,讨论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具体计划。会议最终确立了在实现政治、军事一体化之前首先实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设想和目标。与会的六国政府认为,通过扩大共同机构,有步骤地合并各国的民族经济,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社会政策,欧洲经济共同体就可以为统一的欧洲作出巨大贡献。《罗马条约》

1957年3月25日,加入煤钢联营的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在罗马签定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史称《罗马条约》。同年7月到12月六国议会先后批准《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六国的欧洲向建设共同市场,协调经济政策,促进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罗马条约》所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一共同市场和一经济与货币联盟,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协调与平衡发展、注重环境保护的持续与非膨胀性的增长、经济成效的高度聚合、高水准的就业与社会保护、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成员国间经济与社会的聚合与团结。

为实现这一目标,《罗马条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经济一体化措施,其中包括:建立关税同盟;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共同的运输政策;建立公平的竞争制度,反对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垄断;逐步废除阻止成员国间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障碍等。

1957年3月25日,欧洲六国领导人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市政大楼签署了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罗马条约》。

《罗马条约》签字仪式

主要机构

《罗马条约》还建立起一个具有相当独立权力的共同体,设置了一套有一定立法,行政和监督仲裁权的共同机构。

立法权的机构为部长理事会,负责协调共同体成员国的一般经济政策,拥有制订共同体大政方针的权力。理事会一般根据执行委员会所提出的各项建议作最后的决议。理事会批准通过的决议、法规,对所有成员国及其公民都有约束力。

拥有行政权的机构是执行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监督各成员国实施和执行《罗马条约》及共同体的决策,拟订和提出(向部长理事会)共同体的建议和意见,向欧洲议会提交共同体的年度工作报告,以及管理共同体的财务等。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监督和仲裁机构就是欧洲议会和法院。欧洲议会(至1962年正式命名)负责共同体的评议和监督。虽然其本身没有立法权,但有权以三分之二多数的不信任投票迫使执行委员会辞职。欧洲议会设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欧洲法院负责解释《罗马条约》和共同体的各项决定,处理成员国间和各机构间的纠纷,起着仲裁作用。法院设在卢森堡。

1965年4月8日《罗马条约》六签字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所属的机构合并为单一的机构,统称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European Community)。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从此成为组织机制完整,拥有立法权(部长理事会),行政权(执行委员会),仲裁和监督机构(欧洲法院和议会)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四、欧共体的扩大: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

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

1981年1月,希腊加入欧洲共同体,成为欧洲共同体第十个成员国。左起第三面旗是升起在布鲁塞尔欧洲共同体总部大楼前的希腊国旗。

1989年6月26日,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西班牙与葡萄牙于1986年一同加入欧共体。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

1995年6月9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与欧盟15国首脑在巴黎爱丽舍宫共进工作晚餐前合影。当年1月1日,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使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

上述10国的入盟谈判是从1998年3月开始的,2002年10月结束。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加入欧盟协议。2004年5月1日,这10个入盟协议签署国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欧盟以往的扩大都是向西方国家开放,而这次入盟的10国多为中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此次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将从15个增加到25个,欧盟成员国的总面积达到397.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3亿,经济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欧盟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

2002年12月13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与会领导人及部分官员合影。当日,欧盟首脑会议闭幕。欧盟与10个入盟候选国达成了历史性协议,确定10国将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

2005年4月,欧盟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签署入盟条约,并于同年10月启动了与土耳其和克罗地亚的入盟谈判。此外,欧盟也已将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等西巴尔干五国纳入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006年6月,阿尔巴尼亚与欧盟签署了《稳定与联系协议》(签署这一协议是阿尔巴尼亚、波黑、克罗地亚、塞黑和马其顿5个西巴尔干国家加入欧盟的第一步)。

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第六次扩大。欧盟目前已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超过4.8亿的大型区域一体化组织。入盟后,两国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两国经济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罗、保两国入盟后也需履行诸多承诺,按要求定期向欧盟委员会报告其在各领域改革的进展情况。

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

英国对欧洲共同体的态度有一个转变过程。

在战后初期,英国推行由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政策。丘吉尔将英国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的传统关系,以及英国与大陆欧洲的关系比作世界政治中的三个环,英国处于这三个环的中心,强调英国应把握住这一有利的地位来维持自己的世界大国地位。正是出于这种外交政策,英国在欧洲六国酝酿成立欧共体之初,采取了不介入的态度,多次拒绝六国的邀请。

在欧共体成立之后,英国为了保持自己在欧洲事务中的地位,牵头组成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 EFTA) 又称“小自由贸易区”,“七国自由贸易区”。1960年1月4日,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即《斯德哥尔摩公约》。该公约经各国议会批准后于同年5月3日生效,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正式成立,简称欧贸联。总部设在日内瓦。

集团内只在工业产品方面互减关税,不涉及农产品和对外经济政策的协调。

英国坚持以七国贸易区抗衡欧共体的原因

巩固和发展在欧洲的利益

不失掉独家拥有英联邦国家的经济利益

英国调整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英国经济实力下降,必须重新考虑与欧共体建立关系对自身经济贸易发展带来的利益。

英国从英联邦国家经济贸易好处减少,对欧共体出口贸易增加。

三环外交使英国在统一的欧洲面前陷入孤立。

苏联的威胁,对欧洲国家企图分而治之,拉拢联邦德国,还染指英国传统的海外殖民地。实践证明欧自联不是欧共体的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由于英国与欧共体的经贸往来要超过与欧自联国家的经贸往来,加之身处欧共体之外英国对欧洲事务的影响越来越小,因此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英国于1961年8月正式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但是因为英国与欧共体,其中特别是与由戴高乐领导的法国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矛盾,所以法国先后两次否决英国的申请,直至1969年9月蓬皮杜接任戴高乐辞去的总统职位之后,英国才再度与欧共体谈判加入该组织的事宜。1971年6月,英国与欧共体终于达成协议。

五、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不少专家和学者将区域一体化分为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统一大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五个层次。欧洲一体化从一开始就跨越了自由贸易区阶段,于1968年7月1日实现了关税同盟,于1993年基本建成欧洲统一大市场,于1999年1月1日欧元顺利启动,首先在11个成员国实现了货币联盟,目前正在建设和完善经济货币联盟的阶段,并在为实现政治联盟积极创造条件。

1、关税同盟一体化是共同体的基石。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这就是关税同盟。关税同盟一般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质,因此同盟成员国的商品在统一关境内可以避免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从而扩大销售市场。

欧共体起步于关税同盟。根据《罗马条约》,关税同盟的主要内容是:1958年至1969年,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关税壁垒和贸易限额,废除成员国之间在公路、铁路和水运运费率的歧视待遇,以使商品自由流通,并逐步实行统一关税率。关税同盟实施一年多以后,由于美国对欧共体国家大量倾销商品,使欧共体加快了关税同盟的建立。1961年底,各国全部取消了对内部贸易限额,1968年,内部关税全部削减完毕,在取消贸易限额和内部关税的同时,逐步实现统一对外关税税率。关税同盟比《罗马条约》规定的期限提前完成。

2、共同农业政策和财政政策:

欧共体从1962年起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农业共同市场组织,设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农产品实行统一的价格管理和价格保证,以促进农产品自由流通。为保证农产品的收入,欧共体专门规定了农产品的干预价格。当市场价格跌至干预价格之下时,欧共体有义务以干预价格收购。

1968年,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纳入各类农业共同市场组织,实现了农产品的统一价格。1969年,完全取消了农产品内部关税,对外征收差价税,以及主要农产品内部无关税,对外征收差外税,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的共同市场内部自由流通。为支持农产品出口,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另一主要内容就是实行出口补贴政策。用于出口的农产品价格可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出售,差价部分的损失由欧共体财政支出给予补偿。

欧共体从成立之时起,就建立了共同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收入的再分配,使欧共体具备超国家的经济力量,来干预欧共体内部经济。欧共体的财政收入主要是自有财源。它包括关税、农产品进口差额和增值税三种。关税主要的征收对象是来自欧共体以外的工业品。农产品进口差额的征收对象是那些来自外部的、价格低于欧共体同类产品价格的农产品。增值税是随着成员国生产和销售增加而增加的税款。在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关税约占30%,农产品差额税占5%,增值税占60%,其余为摊派款。

欧共体的财政支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欧共体各机构提供的行政开支约占总支出的5%;为保证共同农业政策实施所提供的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占70%;欧洲社会基金、工业开发基金等支出占15%;作为紧急储备和对成员国进行偿还的支出占10%。

3.货币金融政策:

欧共体在70年代初就开始了建设经济货币联盟的努力。70年代初,为确保汇率稳定,促进区内贸易投资的发展,欧共体先后实行了蛇形汇率和蛇形联合浮动汇率制。

所谓蛇形汇率制,即规定缩小欧共体成员国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只允许波动1.125%,总波幅为2.25%。这个波动幅度比区外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少一半。由于参加国相互间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小于对非参加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少一半。由于参加国相互间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小于对非参加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一般把4.5%比作洞,而把2.25%比作蛇,如用图表描绘汇率的变动,似一条蛇在洞中上下里面蠕动,故称欧共体此时实行的汇率为蛇形汇率制。

1972年和1973年连续爆发美元危机,美元再度贬值,各国货币不再受4.5%波动幅度的限制。也就是欧共体汇率波动的"洞"不存在了,但至此欧共体仍规定成员国的汇率波动只能在上下2.25%之间进行。此时欧共体实行的汇率制被称为蛇形联合浮动汇率制。

为进一步推进欧共体经济合作,平衡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欧共体于1973年正式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基金总额为14亿欧洲计算单位。

1974年,欧共体决定实行一种新的用欧共体各国“一篮子”货币定值的计算单位,这个新的计算单位就是欧洲计算单位。

欧洲计算单位是根据欧共体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各国在欧共体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各国在欧共体短期货币支付体系中所占份额等因素,经过复杂的技术处理计算出来的。欧共体委员会每天公布欧洲计算单位与各国货币的比价。欧洲计算单位实行以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欧共体的许多机构如欧洲发展基金、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煤钢联营都采用欧洲计算单位进行内部结算。

1979年,欧共体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其内容主要有三项:建立欧洲货币单位、实行稳定汇率的政策、建立欧洲货币基金。

欧洲货币单位是欧洲计算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作为欧共体未来的共同货币而设计的,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欧洲货币单位的计算方法同欧洲计算单位相同,也是以各国货

币为依据确定的。欧洲货币单位主要用作成员国之间的结算工具或作为对第三世界提供发展援助的记帐单位或作为成员的储备资产之一。

欧共体稳定汇率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内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对外实行联合浮动制。所谓可调整的固定汇率,也称为半固定汇率制,就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兑换率一般保持不变,在必要时可根据情况予以调整。所谓联合浮动制是指在成员国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同时,对非成员国货币实行共升共降的浮动汇率制,即前文所指的蛇形和蛇形联合浮动汇率制。

欧共体的欧洲货币基金计划要求各成员把它们20%的黄金、外汇储备集中到欧共体,作为欧共体的储备资产,目的是为了扩大现有的货币合作基金的贷款能力,加强对货币市场的干预,为建立欧共体中央银行作准备。

实行汇率联合浮动,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欧共体内形成了初步的经济和货币联盟,为欧共体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4.统一大市场

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欧共体致力于统一市场的建立,并在1993年最终建立了欧洲统一市场,实现了一体化进程中的一次飞跃。

1985年,法国前财政部长雅克·德洛尔出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曾一度停滞不前的欧洲一体化重新起步。1986年,欧共体成员国签订了《单一欧洲文件》(Single European Act,SEA),对《巴黎条约》和《罗马条约》进行了修改,明确提出了要在1992年12月31日前完成内部市场建设,实现以下四大自由流通。

(1)商品自由流通。取消共同体的商品在内部边境的一切检查,统一商品技术、卫生标准,以促进商品流通。

(2)资本自由流通。取消本国居民买卖其他成员国股票、债券的限制;公民可在各成员国存款、贷款,取消外汇管制等,以加速资本流动。

(3)人员自由流通。允许人口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对共同体的公民,将不必检查其身份和财产,在共同体内可自由迁徙;他国公民享受本国公司同等待遇;相互承认居留权、工作人员的高等学历与技术职称等,以加强人才交流。

(4)服务自由交换。开放服务市场;允许跨国界自由提供金融、保险、运输服务和软件等新技术以及其他服务;经营银行、保险、运输等业务;相互行使专业执照,以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单一欧洲文件》对经济货币、社会政策、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外交政策领域的欧洲合作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欧共体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历经曲折,循序渐进,到1993年1月1日宣告正式启动。统一大市场的基本构架大体完成,妨碍商品、资本、服务、人员"四大流动"的边界、技术、税收等障碍已经或正在消除。但统一大市场的实现还不是完全充分的,在"四大流通"方面目前均尚存在一些问题。在商品方面,仍有一些商品实行控制;在资本方面,尚有一些问题需各国协调政策;在服务方面,火车运输仍不能全面放开,银行业务还需服从各国、地区条约;在人员流动方面,英国、丹麦等国只同意欧共体公民可以自由流动,但却以无法分辨欧共体公司和外籍人员为由,拒绝撤销本国边境检查。

欧共体大市场的初步建成是西欧的加强联合,振兴经济,与美、日竞争的战略总目标下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对欧共体发展规模经济,加强科技合作,提高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5、欧洲联盟的建立:

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签订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统称《欧洲联盟条约》,因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签署,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通常简称《马约》(Treaty of Maastricht)。该条约于1993年11月1日生效。

决定以“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民政事务的合作”作为欧盟的三根支柱继续推动一体化进程。

根据《马约》"共同条款"的规定,缔约国通过该条约建立以欧共体为基础,并由该条约确立的政策和合作形式予以补充的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EU)简称为欧盟。欧洲联盟取代了原来的欧洲共同体并有所发展,而将原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更名为欧洲共同体。所以,欧洲联盟现在包括欧洲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其中欧共体是欧洲联盟的核心,在很多情况下,"欧共体"和"欧洲联盟"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1994年,欧洲联盟批准了瑞典、芬兰、挪威和奥地利加入欧洲联盟的申请,但由于国内全民公决的结果,挪威拒绝加入欧洲联盟。这样,从1995年1月,欧洲联盟的成员国发展到15个,成为拥有3.7亿消费人口,占全球贸易43%的巨大的自由贸易区。

欧洲联盟仍然主要是一个经济组织,但和原来的欧共体相比,它具有更多的政治方面的内容。事实上,欧盟条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善于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规定,另一部分是关于建立政治联盟的规定,前者以修正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的形式出现,而后者为全新的内容。

《马约》的签订为欧共体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设置了目标和具体步骤,根据《马约》的规定,欧盟的建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90年7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止。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统一大市场同步,协调宏观经济政治政策;确保资本自由流通;要求成员国货币都应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机制。

第二阶段是从1994年1月1日开始,作为过渡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实现经济、货币、财政政策的趋同,各国中央银行走向导致建立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的进程;设立欧洲货币局作为未来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负责监督欧洲货币体系;规定成员国进入第三阶段必须达到四项经济标准,如果成员国未能达到这四项经济标准,将受欧共体的警告,并接受欧共体的监督,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尽快达到目标。这四项经济标准是:(1)通货膨胀率不超过3个比率最低成员国平均数的1.5%;(2)利率不超过上述平均数的2%;(3)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4)公共债务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

第三个阶段的目标和步骤是规定在1996年12月31日以前对欧共体成员经济状况进行评估,如果成员国中达到上述4项经济标准的国家超过7个,则欧共体的经过欧洲理事会确认以后,就可以于1997年1月起实施统一的货币-埃居。如果达标国家少于7个,则欧共体应最迟于1999年1月1日进入第三阶段。另外,还规定最迟于1998年7月1日建立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该行是唯一可以发行欧洲统一货币-埃居的机构,是第一个超国家的独立的中央银行。在这一阶段,如果实行了埃居,那么欧洲理事会将确定各成员国货币与埃居兑换率。欧盟还要求从2002年起,经过半年的适应阶段后,参加国的货币应退出流通领域。现在,欧盟11国已经决定在1999年1月1日起采用单一货币。

《马约》的签署和欧盟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更为引人瞩目的是1999年1月1日欧元的诞生(实际启动的日期为1月4日)。欧元的诞生是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最为重大的成果,也是继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内部统一大市场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大飞跃。

经过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的整整3年的过渡期运行后,欧元现钞从2002年1月1日开始正式流通。经过短暂的2个月欧元与欧元区各国原有货币的双币流通过渡期后,欧元区各国的原有货币将退出流通,欧元将成为欧元区的唯一合法流通货币。欧元现钞的流通不仅是欧洲联盟及欧元区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也必将对全球的经济、贸易、金融关系以及中欧经贸、金融往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欧元区总共包括12个国家,分别是:奥地利、比利时、德国、希腊、法国、芬兰、爱尔兰、

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

欧元(1欧元= 7.9人民币)

六、政治一体化进程:

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是欧共体(欧盟)政治一体化的核心内容。

政治主权是国家主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化发展到今天,虽然国家主权的经济属性日益显著,但其始终无法取代政治属性的根本地位,故而所有国家在处分政治主权时均持谨慎态度。所以,与为经济利益而让渡部分经济主权的顺理成章不同,让渡象征国家独立地位的外交与安全决策权绝非易事。但是,随着国际机制对国内事务的不断介入,对政治主权的部分让渡已是不可避免。

1952年初的普利文计划就有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尝试,后因法国国民大会的否决而告失败,但协调欧共体成员国间外交政策的努力并未终止。

1961年,法国再次提出建立政治和防务共同体的“富歇计划”,戴高乐特别想把西欧六国在外交甚至防务上组织起来,使之符合法国的道路,建立具有独立性的欧洲人的欧洲。其他国家则逐渐认清了戴高乐的意图,对戴高乐退出北约、在东西方之间搞平衡、建设所谓第三种力量的做法心存疑虑,因而这项计划也遭失败。欧共体成立之后,成员国经常通过非正式的方式在外交政策方面进行合作。

1969年12月,欧共体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海牙会议上,决定实施欧洲政治合作(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 EPC)计划,以加强外交方面的合作与协调。但这种欧洲政治合作是一种政府间的合作机制,但这一机制没有纳入共同体框架之内,它完全独立于欧共体框架之外,同委员会没有任何联系。

1974年12月,在巴黎会议上决定成立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以定期讨论欧共体的大政方针和成员国政府间的政治合作,它同欧洲政治合作一样,在共同体的创建条约中找不到正式的法律依据。

1987年实施的《单一欧洲法》第三部分把欧洲政治合作从一种非正式的机制转变成正式的合法框架,第一次为欧洲政治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单一欧洲法》规定下的欧洲政治合作仍是一种政府间的合作安排,因为它没有修改共同体创建条约,也没有从法律上正式并入欧洲共同体的框架。根据《单一欧洲法》第31条,欧洲政治合作同欧洲理事会的活动一样,不受欧洲法院的司法审查。《单一欧洲法》不过是对欧洲政治合作的实践进行了编纂。《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于1992年正式签订(《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统称《欧洲联盟条约》),它使得欧洲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有了重大进展:

一是将防务和军事安全引入了这一机制的范围;

二是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财政上得到保障,其行政费用列入共同体预算;

三是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有了总体目标,决策程序和手段规定。但是,《马约》有关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条款是各成员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其有效性较为有限。1997年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简称《阿约》)和2000年12月11日通过的《尼斯条约》对《马约》中有关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条款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充,更加强调这一领域的超国家性和欧盟的作用,部分地解决了欧盟运动机制上急需扫除的障碍。在《马约》、《阿约》和《尼斯条约》的调整之下,欧洲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领域的国家政治主权让渡已初见成效,使得这一领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些条约都没有改变其政府间合作的性质。

在防务方面,自1999年科隆首脑会议和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以来,欧盟领导人和各国民众都

认为,欧盟要想在世界上有“更大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就需要有独立的防务力量。伊战虽在欧盟内部造成分裂,但在法、德等国的努力下,欧盟共同防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03年4月底,法、德、卢、比四国决定筹建独立于北约以外的军事指挥机构,建立欧盟防务核心;

5月,欧盟宣布快速反应部队原则上已具备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军事行动处理危机的能力;

6月7日,欧盟参与由法国领导的联合国在刚果的维和行动,这是欧盟首次在不使用北约军事资源的情况下对欧洲以外地区的一次独立军事行动;

2004年4月初,欧盟国防部长会议决定在2007年前建立一支由1500人组成,可在15天内投入战斗,并可单独作战120天的快速作战部队;欧盟从北约手中接管波黑维和行动也将在下半年完成。

在安全方面,欧盟2003年底在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发表了欧盟成立以来的第一份《安全战略文件》。文件在强调周边安全重要性的同时,着重指出欧盟应努力提高军事实力和发展与美国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是欧盟安全和防务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将对今后欧盟的独立防务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在“3·11”恐怖爆炸的刺激下,欧盟已决定建立全欧范围内的恐怖分子数据库、尽快实施全欧通行的逮捕证、对恐怖嫌疑犯实行全欧共同监控等等,欧盟还设立了反恐协调员一职,全面协调各国的反恐政策和措施。因此,欧盟司法与内务合作上的“联邦化”得到加强,而这也必将进一步促进欧洲的团结和整合。

七、科技一体化:

欧洲是世界产业革命的摇篮,也是近代许多重大科学技术发明的发源地。但自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新技术革命的发生和高技术产业的兴起把欧洲抛在了美、日的后面。欧共体在一份备忘录中指出,当今世界上“科技进步已愈来愈成为一个战略性因素”。欧共体委员会认为,必须把科技发展作为一个紧急问题,集中各方面的资源来扭转目前的落后趋势,把研究和开发作为欧洲经济的推动力。西欧不仅需要在政治上联合,在经济上联合,也需要在科学技术上联合。

1985年6月25日,欧共体委员会第350号决议正式提出了“走向欧洲科技共同体”备忘录。1987年7月1日生效的《欧洲一体化文件》用专门条款强调加强研究与发展活动,规定欧共体委员会应该依照其研究与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并协调欧共体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其目的旨在加强欧洲工业的科学技术基础,加强欧共体国家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西欧科技界不断掀起联合研究的浪潮,形成欧洲集团竞争态势。

欧盟科技联合先声夺人,不断扩展。欧盟的科技政策一开始就为欧洲的一体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一体化已成为各成员国的科技指导思想。1993年12月11日,欧盟首脑会议通过了题为“振兴经济,增强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的《白皮书》。为解决科研力量分散,经费不足,人员短缺及研究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白皮书》明确地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欧洲科技联合、建立一个科学欧洲的响亮口号。

从1960年欧共体建成联合研究中心到1973年欧空局成立,科研成果累累。同时,欧共体为了发展和西欧其他国家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合作,推进西欧科技联合,建立了欧洲科技研究合作计划。

从1984年欧共体第一个研究与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到1985年尤里卡计划的诞生,欧洲在高技术领域内的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加强,尤里卡这句古希腊语(意思是“找到了”)已经放射出新时代的光辉。

从2000年1月欧盟提出建立欧洲研究区战略建议到2002年第六个研究与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欧盟通过研究人员在欧洲的流动,引入欧洲研究事业的观念,集成欧洲优秀研究力量,

统合欧盟成员国研究和创新政策,“执行真正的欧洲研究政策”,促进欧盟研究和发展活动的协调开展。

欧盟的电子欧洲——面向所有人的信息社会计划、伽利略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专项计划,规模大、投入强、有力地促进了欧盟的联合自强和科技、经济的发展。2002年3月,在欧盟巴塞罗那高峰会议上,欧盟各成员国元首与政府首脑一致通过了一项令世界普遍关注的重要决议,即至2010年欧盟的研发总投入要从现在占其GDP的1.94%提高到3%,其中2/3来自企业界。2003年4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出台了关于使研发经费占其GDP 3%的行动计划。这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欧盟科技联合、共同进步的坚定决心。与此同时,欧盟逐步完善了欧洲科技联合的规章与运作模式,强化了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订了一系列科技发展战略。至2003年,欧盟先后制订了创建知识经济社会、智力资源开发、建立欧洲研究区、技术创新与创业、科学与社会及各重大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决心用科学技术的成就书写欧洲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八、制宪:2003年6月13日,经过欧盟制宪筹委会16个月的艰苦工作,新宪法草案出台。6月20日,前法国总统德斯坦在萨洛尼卡峰会上庄严地将这部宪法草案递交给欧盟轮值主席国,希腊总理西米蒂斯。由于宪法草案关系重大,所以在讨论时引起了强烈的争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决定对草案中剩下的技术问题继续进行修改,2003年10月再次召开大会全面审查宪法的所有条款。欧盟制宪工作走完了最艰难的第一步,这意味着欧盟的体制改革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是欧盟一体化建设的一次重大突破。欧盟宪法草案由4大部分462个条款组成。它重点阐述了欧盟国家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与各成员国和国际立法中的已有内容融合。草案的其它条款涉及欧盟体制改革、外交、防务、决策、管理及协调等领域。按照草案,改设理事会主席一职,任期两年半。理事会主席的主要职责是主持欧盟峰会、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对外统一代表欧盟。此外,欧盟增设外交部长一职,其任务是主持欧盟的外长会议、制定外交政策、协助理事会主席代表欧盟对外活动。欧盟外交部长兼任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以保证委员会和理事会工作的协调一致。另外一项重要改革是扩大多数表决范围,从34个领域扩大到70个,重点是司法和警察合作领域。对十分敏感的税收及共同安全和外交政策仍采用一致表决制。草案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欧盟委员会由15个委员组成,任期5年。同时规定,如某些成员国不同意某些决策,可暂不执行,而且成员国在自愿的情况下可退出欧盟,确保欧盟工作正常运行及决策的贯彻执行。2003年12月12日,欧盟首脑会议就宪法草案再次进行讨论。欧盟15个成员国和10个准成员国的领导人在“有效多数表决机制”等问题上分歧较大,会议未能就欧盟宪法草案最终达成协议。欧盟呼吁各成员国加强“欧洲意识”,相信最终会在制宪问题上达成一致,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2004年6月18日,在欧盟东扩后25国举行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上,欧盟成员国求同存异、面向未来,终于就宪法草案达成一致。会议采取双重多数表决制解决了在“有效多数表决机制”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依照草案规定,任何欧盟作出的决议,赞成的成员国必须达到55%以上,也就是25个成员国中至少15国赞成才能通过;而且赞成国家人口总和必须达到欧盟4.5亿总人口的65%。另外,还特别规定,如果要阻止或否决一项决议必须有4个国家、人口达到欧盟人口总数的35%。2004年10月29日,欧盟25个成员国元首与政府首脑在罗马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宪法》条约。宪法条约的通过是欧盟的一大成就,具有历史意义。欧盟宪法条约有望在两年内获得25国批准后生效。

欧盟宪法的制定使不断扩大的欧盟进入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发展新时期。宪法的制定大大地拉近了欧盟与公民的距离,增强了欧盟的民主决策力度;提高了欧盟扩大后的协调与决策能力;大幅度地提升了欧盟在全球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欧盟成员国的凝聚力。欧盟制宪是在新时代加强一体化建设的必然。

九、组织机构:

(一)理事会

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即首脑会议,由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负责制订一体化总的政治指导原则,决策采取协商一致原则。每半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必要时可举行特别首脑会议。

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即部长理事会,分为外长和专业部长理事会,拥有绝大部分决策和立法权。

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任,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任期半年。欧盟理事会秘书长哈维尔 索拉纳(Javier Solana,西班牙人),1999年10月8日上任,任期5年。一般将现任及下任主席国和欧盟委员会称为“三驾马车”。

(二)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欧盟委员会是欧盟的常设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盟条约及

理事会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政策建议和立法动议,代表欧盟对外联系和谈判,负责管理欧盟的资金。

委员会由20人组成,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各2人,其他成员国各1人。委员会主席经成员国讨论一致同意并得到欧洲议会多数赞成后由欧洲理事会任命。委员需各国政府与委员会主席协商并得到欧洲议会同意后由欧洲理事会任命。根据“马约”,自1995年起委员会任期5年,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

2004年6月29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决定提名葡萄牙总理巴罗佐(Jose Manuel Durao Barroso)为欧盟委员会新主席,接替于2004年10月底任满的普罗迪。2004年7月22日,欧洲议会投票表决同意巴罗佐接替普罗迪的职务。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于2004年11月22日正式运转,任期5年。

(三)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

欧洲议会是监督和咨询机构。自1979年起,欧洲议会议员由成

员国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议会设议长1人,副议长14人,任期均为两年半,可连选连任。欧洲议会原则上以简单多数表决,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三分之二多数弹劾欧盟委员会。

“马约”规定,在内部市场、保护消费者、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由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共同决策。在欧盟预算、签署国际协议、吸收新成员国、欧盟委员会委员的任命等重要领域,理事会必须征得欧洲议会同意。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再次加强了欧洲议会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了共同决策领域。

欧洲议会总秘书处设在卢森堡。每月一次的议会例行全体会议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特别全体会议和各党团、委员会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

2004年7月20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新一届欧洲议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西班牙前公共工程、环境和运输大臣约塞 博雷利(Josep Borrell Fontelles)被选为欧洲议会议长,任期两年半

(四)欧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欧洲法院是欧盟的仲裁机构,负责解释欧盟法律,审理和裁决欧盟和成员国在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中发生的争执。法院现有15名法官和9名检察官,由成员国政府共同任命,任期6年,可连任,每三年改选一半。法院院长在法官中推选,任期三年。法院设在卢森堡。(五)欧洲审计院(European Court of Auditors)

审计院负责审计欧盟及其各机构的帐目,审查欧盟收支状况。审计院成立于1977,由15人组成均由欧盟理事会在征得欧洲议会同意后任命。审计院设在卢森堡。

欧洲共同体联合的原因

欧洲共同体联合的原因 一、背景介绍 1.1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2 欧洲共同体的目标 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2.1 市场扩大和贸易便利化 2.2 经济互补和资源共享 2.3 跨国公司的崛起 三、政治稳定与安全保障 3.1 二战后的欧洲重建与统一 3.2 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 3.3 增强欧洲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 四、区域合作与互信加深

4.1 社会文化共识的形成 4.2 知识与文化交流的加强 4.3 教育体系的互认与互动 五、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5.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紧迫性 5.2 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利益 5.3 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六、结论 6.1 欧洲共同体联合的意义与价值 6.2 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一、背景介绍 1.1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欧洲共同体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欧洲国家希望通过经济一体化来实现和平与繁荣。随后,欧洲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EAEC)。

1.2 欧洲共同体的目标 欧洲共同体的目标是通过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与集成,实现欧洲国家之间的和平与繁荣。这一目标在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EU)成立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调和实践。 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2.1 市场扩大和贸易便利化 欧洲共同体联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贸易自由化。通过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建立共同市场和关税同盟,欧洲国家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经济的互补和合作发展。同时,统一的市场规则和贸易便利化措施,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性。 2.2 经济互补和资源共享 欧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各不相同,欧洲共同体联合使得各国可以进行经济互补,共同开展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例如,德国在汽车制造方面拥有优势,法国在奢侈品和食品方面具有竞争力,通过合作与共享,各国能够提高产业效率,增强经济竞争力。 2.3 跨国公司的崛起 欧洲共同体联合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统一市场的框架下,企业能够更加便利地在欧洲各国开展业务,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化经营。跨国公司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为欧洲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三、政治稳定与安全保障 3.1 二战后的欧洲重建与统一 欧洲国家在二战后的重建过程中,意识到通过政治和经济一体化来确保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欧洲共同体联合为战后的欧洲带来了政治上的稳定,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和解与合作。

欧洲经济共同体.ppt.Convertor

欧洲经济共同体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简称EEC 欧盟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兰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圆圈中间为各成员国国名。 欧盟的会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兰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一、历史上的欧洲统一运动 建立超国家联邦机构,达到消灭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维持大国均势,确保欧洲和平的目的。 二、欧共体成立的原因: 1、地域、政治、经济上的共同点提供了成立欧共体的可能性。 欧洲各国在长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中形成的传统经济联系,以及各国地理位置相比邻,市场制度的相统一,经济结构相类似,生活水平相接近都使一体化具有巨大的潜能。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及欧美市场斗争为欧洲联合提出了共同的尖锐的任务。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为国际调节提供了基础。 4、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国际调节。 经济因素是促使战后欧洲联合的诸种合力中的最为主要的一股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工业国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贸易、金融等经济领域日益国际化,跨国公司异军突起活跃在全球各个经济领域。所有的这一切经济变化促使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内重新调整生产关系。 5、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联合。 西欧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在迅速恢复经济的同时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因为“马歇尔计划”在主客观上都具有通过经济援助使西欧国家联合起来的作用。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生产、贸易、金融、投资的日益国际化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6、苏联的影响。 三、欧共体的成立: 法德矛盾的解决 开端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Robert Schuman),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了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这就是“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美国出于加强对西欧的控制以抗衡苏联,一贯鼓吹西欧“一体化运动”,主张“政治统一”、“军事统一”和“经济统一”,因而也赞同舒曼计划。根据该计划,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代表在巴黎进行了近一年的磋商,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ECSC)。1952年7月25日,条约正式生效。8月,正式成立超国家的“联营”最高权力机构,由九人组成,舒曼计划的起草人法国的让-莫内担任该机构的首任主席。1953年2月到1954年8月,“联营”六国先后建立了煤、钢、铁砂、废铁、合金钢和特种钢的共同市场。“联营”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协调成员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和内部的有效竞争。欧洲煤钢联营促进了成员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它的建立为50年代后期成立“欧洲共同市场”奠定了基础。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学案(含答案)

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学案(含答 案) 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以欧洲联盟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熟悉欧洲一体化的四个步骤及 采取的重大措施;概括其演进趋势。 2.理解欧洲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1原因1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2近代以来,各国冲突和战争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受到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4西欧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能重塑昔日的辉煌。2建立1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3发展1关税同盟1968年建立。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率。2共同的农业政策1968年实施。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 即出口或进口都首先面对成员国。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共同农 业政策实施共同财政支持。3货币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稳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4统一大市场提出1985年。内容实行人员.商品.

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运作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开始运作。易错提醒1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需要。2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二.欧洲联盟初具规模1欧盟成立1过程1991年,欧共体成员国通过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3意义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欧洲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2欧盟发展1欧元诞生时间1995年定名,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意义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加强了民众的认同感,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2规模扩大到xx年成员国已达27个,包括中.东欧的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3欧洲一体化的意义1对欧洲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有利于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平与稳定。2对世界反映了20世纪下半期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图解识记1欧洲一体化的发展2欧洲一体化的深化思维点拨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欧洲的联合在性质上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在内容上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易混易错欧盟欧共体欧共体是两极格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8.26欧洲共合体和不结盟运动简介

欧洲共同体和不结盟运动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二战后初期,西欧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为了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经济,增强与美国、苏联抗衡的能力,西欧必须从消除贸易壁垒和其他经济发展障碍开始,首先从经济上联合。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生效。1957年3月,上述六国又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统称罗马条约。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生效。至此,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它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确保商品自由流通的关税同盟以及在经济的若干方面制定共同政策。1965年4月,6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所属机构进行统一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该条约于1967年7月生效,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时以各自的名义活动。1973年,爱尔兰、英国、丹麦正式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 不结盟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万隆会议以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强权政治依然是国际关系的现实。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新独立的决心摆脱大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不结盟运动自此形成。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各国之间和平共处,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加入东西方军事集团。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也无成文的章程。它定期召开各种会议,首脑会议为最重要的会议。从1961年到2003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先后举行了13次首脑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宣言或行动纲领,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截止2003年2月,不结盟运动有116个成员国,都为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由大国左右世界局势的状况。

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是指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通过合作与融合,逐步实现全面一体化的过程。这一进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开始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欧洲的发展和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经济一体化:欧洲共同市场的形成 经济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在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个国家签署了《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旨在消除战后欧洲的煤钢产能过剩问题,为经济重建提供基础。 随后,1957年,这六个国家又签署了《罗马条约》的补充协定,正式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在欧洲各国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实现货币、关税和经济政策的一体化。欧洲经济共同体后来发展为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通过在欧洲建立自由贸易区、推进货币一体化和统一市场的建设,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二、政治一体化:欧盟的建立与演进 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一体化,也涉及政治层面的合作与融合。欧洲联盟的建立是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欧洲联盟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主张:欧洲国家应该合作管理战略性资源,以防止未来战争的爆发。这一主张为欧洲政治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接着,战后的欧洲国家开始逐步建立了若干合作机制,包括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议会等。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进一步巩固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随着欧洲共同市场的逐步发展,欧洲联盟在1993年正式建立,成为一个拥有 更多政治权力的组织。欧洲联盟的成员国逐渐增多,目前已经发展到27个成员国。欧盟通过各种机制和决策过程,不断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包括在政治、外交、安全等领域的深入合作。 三、文化一体化:多元中的共享与融合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合作,也涉及到欧洲各国的文化 交流与融合。欧盟成立后,通过文化和教育项目,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欧洲一体化所构建的是一个多元的共同体,不同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语 言和文化传统。然而,欧洲一体化进程促使欧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更加紧密。通过交流项目和文化活动,欧洲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尊重,共同的欧洲文化意识也在逐渐形成。 欧洲一体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通过经济一体化,欧洲联盟在全球经 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欧洲各国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通过政治一体化,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出了更加统一的声音,为全球问题提供了欧洲国家的共同解决方案。通过文化一体化,欧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共同的欧洲文化意识逐渐形成。 然而,欧洲一体化进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例如,欧盟内部的政策制定和 决策过程曾一度受到批评,一些国家对于欧洲一体化的贡献和收益感到不公平。此外,在全球化和移民问题上,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立场和观点也存在分歧。欧洲一体化进程仍然需要面对这些挑战,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总的来说,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经济一体化、政治一 体化和文化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内容。通过一体化进程,欧洲实现了经济繁荣、政治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然而,欧洲一体化进程仍面临挑战,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环境和社会需求,继续前行。

欧洲一体化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

欧洲一体化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欧洲一体化是指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展开的一系列 跨国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这一进程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欧共 体时期,最终演变成如今的欧盟。本文将从欧共体的创建和欧洲一体 化的动因、欧盟成立以及欧洲一体化的挑战三个方面来探讨欧洲一体 化的发展过程。 一、欧共体的创建和欧洲一体化的动因 欧共体(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是欧洲一体化的起点,于1951年成立。该组织的创立旨在推动战后的欧洲国家在煤炭和钢铁 生产上进行合作,以实现战后重建和经济繁荣。欧共体的创建有两个 主要动因:一方面,二战后欧洲严重经济衰退,合作成为重建欧洲的 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欧共体的成立是为了通过经济一体化来消除战 争的根源,实现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二、欧盟的成立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1957年迈出新的步伐,六个欧共体创始成员 国通过《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 同体(Euratom)。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合作领 域扩展到了农业、运输、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1993年,欧洲经济共 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最终形成了欧盟。

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新阶段。欧盟不再仅仅局限于 经济合作,还涵盖了政治、社会和法律等领域。欧盟的组成机构包括 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欧洲理事会等,这些机构共同推动欧盟的决 策和政策制定。 三、欧洲一体化的挑战 然而,欧洲一体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欧洲一体化面临着来自于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国家主权的挑战。 一些成员国对于欧盟的决策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这导致了欧盟内部 的协调与合作的困难。 其次,欧洲一体化在经济上也面临一定的压力。欧债危机的爆发暴 露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不完善和问题。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 不齐,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较大。 再次,欧洲一体化也受到了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一些 民众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失去了信心,认为其损害了自身的国家利益。这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阻力。 总结: 欧洲一体化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的 诞生初衷是推动欧洲的和平与发展,通过经济一体化来实现战后重建 和经济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形成了如今 的欧盟。然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各

欧盟的发展历程和作用

欧盟的发展历程和作用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 的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组织之一。它的成立和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 进程,对欧洲国家以及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介绍欧盟的 发展历程和作用,带领读者了解欧盟的重要性和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 第一阶段: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1951-1957) 欧洲煤钢共同体(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是 欧盟发展的先驱。它于1951年成立,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煤炭和钢铁 行业的合作,以避免再次发生战争。ECSC的成立奠定了欧洲一体化的 基础,并为后续的欧盟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阶段: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1957-1992)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和欧洲原 子能共同体(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Euratom)于1957 年成立。EEC的目标是实现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包括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和共同农业政策等。而Euratom旨在推动和监管欧洲核 能的和平利用。 在这个阶段,欧洲国家之间加深了合作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繁荣。EEC的成立还推动了欧洲国家之间的政治对话,为后来的欧洲一 体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欧洲联盟的建立与扩张(1992至今)

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联盟的建立。欧洲联 盟成立的目标是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各个领域加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并逐步实现共同政策的制定和共同决策的实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盟不断扩大成员国的范围。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到如今的27个成员国,欧盟一直致力于吸纳更多国家加入。这种 扩张不仅为成员国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也增加了欧盟的 影响力和实力。 作为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欧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欧盟为 成员国提供了和平与稳定的环境。通过建立共同的法律框架和机构, 欧盟帮助成员国解决争端、维护秩序,并促进了地区的和谐与安宁。 其次,欧盟在经济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欧盟的共同市场和货币联 盟(欧元区)使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更加便利,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与 发展。欧盟还开展了许多经济合作项目,以提升整个欧洲的竞争力和 创新能力。 此外,欧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实 体之一,欧盟致力于推动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它还参与全球治理、 环境保护、安全合作等领域的合作,并在国际舞台上发表自己的声音。 然而,欧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例如,一些成员国对欧盟的 权力过于集中和决策机制的不透明感到不满。此外,欧盟还需要应对 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确保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得到平衡和 尊重。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其实是一个联合的经济集团,它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西欧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联营,其中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与西欧国家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开始衰退,而西欧一些国家则由于利用“美援”和美资,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经济重建工作,使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西欧国家要求按照已经取得的经济实力取得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相应地位,力求摆脱美国控制。 二次大战后,美国一直把西欧作为主要销售市场,西欧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后,理所当然要维护自己的市场。因此,西欧国家为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扩大相互间的贸易,增强竞争能力,要求建立一个排他性经济集团。同时,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得到高度集中,大垄断集团之间相互结合,彼此渗透,建立起一些跨国垄断组织。它们要求各国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互相流通,打破国界,扩大市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共同体得以建立。 1950年5月9日,当时的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倡议,主张将法国和前联邦德国的煤炭与钢铁工业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下,形成一个一体化国际组织,同时欢迎欧洲其它国家加入这个组织。舒曼的倡议很快得到前联邦德国的响应。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和意大利等国也纷纷表示愿意参加该组织的谈判。1951年4月8日,六国外交部长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联营。巴黎条约于1952年7月25日生效,有效期50年。按照条约的规定,“煤钢联营”是要建立六国煤钢共同市场,取消各种关税限制,调整各类煤、铁及钢的生产和销售。 煤钢联营建立后,欧洲煤钢联营各成员国认为还有必要在该联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为完整和广泛的经济共同体,以巩固各成员国的经济地位,增强与美国等强国的抗衡能力。 1956年10月21日,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外长在巴黎举行会议,讨论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和建立欧洲“共同市场”问题。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联营的六个成员国外长在意大利罗马签订《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又称“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以及欧洲煤钢联营便构成人们通称的欧洲共同体。但是,由于欧洲经济共同体本身的重要性和其对各成员国经济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欧洲经济共同体视为欧洲共同体,把“罗马条约”视为共同体法律。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经六国议会批准后,于1958年1月1日生效,至此,欧洲共同体正式建立。“罗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通过建立共同市场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2)各成员国间建立关税同盟,逐步取消和废除成员国间的关税制度和进口限制,并逐步建立统一的对外关税率和贸易政策;(3)实现共同市场内部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通;(4)制定共同竞争规则,消除各种限制和歧视竞争的协定和制度;(5)协调各成员国的捐税立法和社会立法,使其逐步趋于一致;(6)制定共同的农业政策和运输政策。条约还规定设立欧洲投资银行,并设立欧洲社会基金。 “罗马条约”自195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罗马条约”实施至今的结果表明,欧洲共同体大大超过了经济范畴,而发展成为西欧独立的经济政治集团。 1965年4月,欧洲共同体的六个成员国共同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统一欧共体的组织机构。欧洲共同体设有下列组织机构: 部长理事会:共同体最高决策机构,由各成员国一名部长组成,分为总理事会和专门理事会,总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外长参加,讨论和决定共同体的各项重要问题;专门理事会由各成员国的其他部长参加,讨论和决定专业性问题,如农业、交通运输等。从1975年起,共同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EC)是现今欧盟(European Union,EU)的前身,是一个由欧洲国家组成的经济和政治联盟。它的成立与发展对欧洲大陆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欧洲正处于战后重建和冷战时期,为了避免再次爆发战争,加强合作成为当务之急。1951年,六个欧洲国家(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签署了《巴黎条约》,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旨在共同管理这些国家的煤炭和钢铁资源,以促进经济一体化和和平稳定。 随着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功,欧洲共同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57年,六个国家签署了《罗马条约》,正式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实现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则致力于推动核能的和平利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共同体逐渐扩大。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了共同体,使成员国增加到九个。1981年,希腊成为第十个成员国。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使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数量增至十五个。 在欧洲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决策和政策对整个欧洲大陆

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1992年,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欧盟的目标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此外,欧洲共同体还推出了欧元作为共同货币,并建立了欧洲中央银行。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对欧洲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和平与稳定。通过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合作,欧洲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次,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为欧洲经济带来了增长和繁荣。共同市场的建立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自由流动,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机会。此外,欧洲共同体还推动了重要的环境保护和社会政策,提高了欧洲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欧洲共同体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随着成员国数量的增加,决策的复杂性也增加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和政治争执也不可避免。此外,欧洲共同体在应对经济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上也面临着挑战,需要更加紧密地合作和协调。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平台,也为欧洲大陆的和平、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欧洲共同体的意义和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欧盟市场共同体与经济一体化

欧盟市场共同体与经济一体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互动的增强,各国间经济合作不断加深,并逐渐向着更高层次的一体化发展。其中,欧盟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欧盟市场共同体及其经济一体化是欧盟整合的两个重要方面,深刻影响着欧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欧盟市场共同体 欧盟市场共同体(European Common Market)又称欧共市,是成立于1957年3月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是建立一个自由流动的经济区,以便个体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消除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 通过欧盟市场共同体,欧盟各成员国可以实现货物、服务、人员和财产的自由流通,这样的流通不仅对于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更使欧盟整体实力大大增强。欧盟市场共同体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也是世界贸易秩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全球贸易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欧盟经济一体化 欧盟经济一体化则是在欧盟市场共同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经济一体化是指在欧盟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体系,包括共同的货币、税收、财政、金融监管等制度,进而实现欧盟内部货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欧盟的经济一体化主要包括欧元区和欧盟单一市场。欧元区建立于1999年,由16个成员国组成,目前已扩大到17个成员国,并采用欧元作为共同货币。单一市场则是在欧盟市场共同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而成,具有更高的一体化程度,包括了各种商品和服务市场、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技术和标准市场等。 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创造了比成员国单独行动更有力的整体实力。欧元区的建立为欧盟内部的贸易、投资、就业和消费市场创造了更好的便利条

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洲一体化进程是指欧洲国家为实现政治、经济和安全的整合而进行的努力。这一进程始于二战后,旨在通过促进合作和融合,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欧洲一体化的实现被视为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对于增强欧洲的国际影响力和解决共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欧洲一体化的起源 欧洲一体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欧洲国家对于和平与繁荣的渴望。欧洲战后的局势复杂,国家间紧张关系加剧,为了防止类似的战争再次发生,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探讨合作与融合的可能性。为此,1951年签署了《巴黎条约》,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开端。 二、欧洲一体化的实践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实践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要里程碑。 1.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年签署的《罗马条约》创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旨在实现欧洲国家经济整合。该条约为成员国建立了共同市场和关税同盟,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增长。此后,欧洲一体化进一步推动,如建立了共同农业政策和共同渔业政策等。 2. 欧洲联盟的建立: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EU)成立,取代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扩大了合作领域,除了经济整合外,还涉及政治、安全和司法等方面。欧盟拥有共同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成员国享有相应的权益和义务。

3. 欧洲货币联盟:1999年,欧洲货币联盟(EMU)成立,其最重 要成果是欧元的引入。欧盟成员国中的一些国家采用了欧元作为共同 货币,旨在促进经济稳定和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 三、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繁荣:欧洲一体化推动了欧洲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整合,为欧洲国家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大的经济利益。这对于欧洲的繁 荣和增长至关重要。 2. 政治稳定:欧洲一体化加强了欧洲国家间的政治合作和互信,通 过共同的决策机制和合作框架,增强了欧洲的稳定性和治理能力。 3. 国际影响力:欧洲一体化使得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具重要影响力 之一的国际组织之一。欧盟作为统一的权威机构,拥有广泛的国际合 作伙伴和重要的外交地位。 4. 解决共同问题:欧洲一体化为欧洲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提供了解 决途径。例如,欧盟通过共同农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等,加强了对农业 和环境等领域的管理和保护。 结语 欧洲一体化进程是欧洲国家为实现政治、经济和安全整合而进行的 重要努力。这一进程的实践经历了多个阶段,为欧洲带来了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以及共同问题的解决途径。欧洲一体化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7年签订于罗马)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7年签订于罗马) 1、研习重点 在欧共体中,许多最有争议的问题恰恰都是涉及欧共体法与成员国国内法之间关系的问题。与此相关的一些原则,虽然都是基于欧共体条约的,但在欧共体条约中通常并没有直接明白的规定,它们主要是靠欧共体法院从条款中推导出来并以一系列判例确定的。 在著名的“科斯塔案”和“凡甘和卢斯”案中,欧共体法院确立了共同体法优先原则和直接适用原则:(1)优先原则的主要根据是《经济共同体条约》第10(5)条,该条要求“成员国应采取所有合适的普遍或特殊措施,以保证实现本条约所规定的责任、或产生于共同体机构所采取的行动之责任。它们应促进共同体的任务之完成,并避免采取任何措施去阻碍本条约的目标之实现”。欧共体法院认为这应理解为《欧共体条约》、法令和欧共体对外签订的条约,在效力上优先于成员国国内法律,不管是共同体法律颁布在先,还是成员国法律颁布在先。至于欧共体法是否并且在何时优先于成员国宪法则还有争议。(2)直接适用原则在欧共体条约中没有直接的条款依据,它是在“凡甘和卢斯”案中因讨论《经济共同体条约》第25(12)条而被提出和确立的。法院指出,共同体法独立于成员国的立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为个人创设权利和义务。直接适用的条件是,必须清楚明白、无附带条件,而且其实施不依赖成员国或共同体机构进一步的行为。 在其他一些案例中,法院还确认了从属原则,其基础是《经济共同体条约》第5(3b)条。按照从属原则,共同体法的优先性和直接适用性只在欧共体的专属权限范围内是绝对的,而在非专属权限范围内,应由“成员国先行”。 2、法律文件内容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1957年签订于罗马) 第5(3b)条:按照本条约所授予之权力和所规定之目标,共同体应在其权限范围内行动。 在不属于其专有权能的领域内,共同体应根据辅助原则而采取行动;[根据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知识点总结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知识点总结《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知识点总结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 2.欧共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区别: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它是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而成。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构成欧洲共同体的三个机构中的一个。 一、欧共体的出现: 1、成立背景: 材料: 材料一15世纪哲学家卢梭说:“欧洲国家必须建立联盟,维护欧洲的和平。”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欧洲的联合是历史的要求。”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材料二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说:“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联邦政府和一个欧洲议会,以消除欧洲国家之间的纷争,维护持久的和平。”欧洲历来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源地和主战场。“二战”使欧洲国家普遍削弱,使欧洲各国深

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了。 材料三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美国借扶植西欧又不断加强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 思考1:结合内外形势,分析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有哪些? 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恢复联系加强——可能性 战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二战后国际地位的下降,冷战的世界局势——必要性 思考2:“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是什么? 2、成立过程: 第一步: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开始。 第二步:1957年法意等六国签署《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一个欧洲各国人民间日益密切的联盟”。它的基本内容是共同市场和共同的经济政策的形成,核心是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它们成为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思考3.“为什么说《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一体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欧洲大陆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为 了避免再次爆发战争,欧洲国家开始寻求一种更加紧密的一体化方式。本文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分析其影响。 一、欧洲联盟的创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深刻认识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为此,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签署了 《巴黎公约》,共同组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随后,1957年,六个国 家签署了《罗马条约》,正式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 同体。这一系列的行动,奠定了欧洲一体化的基础。 二、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因素 1. 经济因素:战争后的欧洲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实现经济复苏成为 当务之急。通过实现欧洲经济的整合和共同发展,欧洲国家能够共享 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2. 安全因素:欧洲国家深知分裂将导致战争的再次爆发。通过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加,共同维护和平与安全成为可能。 3. 政治因素:欧洲一体化背后的目标是增强欧洲国家的话语权和合 作能力。通过形成一个共同体,欧洲国家可以更好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也能更有效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三、欧洲一体化的成就

1. 自由贸易区建立:经过多年的努力,欧洲国家逐渐消除了经济上 的壁垒,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实现了货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2. 经济统一:欧洲联盟逐步实现了经济和货币的统一。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奠定了欧洲单一市场的基础,1999年成立的欧 洲货币联盟最终导致了欧元的诞生。这些举措进一步加深了欧洲国家 之间的经济联系。 3. 政治整合:欧洲联盟在政治上也逐步取得了一体化的成果。欧洲 议会的权力逐渐增强,欧盟委员会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许多 领域的政策决策也开始由欧盟共同制定。 四、欧洲一体化的挑战 1. 国家主权争议:一体化进程中,国家主权是一个重大问题。一些 国家担心失去自主权,对一体化采取保留态度。 2. 经济差异: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这导致一体化进程 的深入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经济差异也带来了贸易不平衡和竞争压力。 3. 文化差异:欧洲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传统。多元一 体化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实现政治和经济的统一。 五、展望欧洲一体化的未来 欧洲一体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积极的影响,并成为其他地区 学习的榜样。为了应对现实的挑战,欧洲国家应继续加强合作和相互 理解,寻找共同的发展路径。

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历程与成就

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历程与成就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家间经济合作的需求变得日益 迫切。欧盟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一,在过去几 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将回顾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历程,并探 讨其所取得的成就。 一、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历程 欧盟的经济一体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德国、意大利、 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六个国家签署了《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 经济共同体(EEC)。该条约旨在促进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自 由贸易和劳动力的流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欧洲国家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包括英国、瑞典、爱尔兰等。在1992年,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 式建立了欧洲联盟(EU)。该条约的目标是加强成员国政策的协调, 共同推动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一体化。 二、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成就 1.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欧盟通过建立内部的关税同盟,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零关税贸易。 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机会,降低了贸易成本,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欧盟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进一步加强了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2. 统一货币区的创立 欧盟成员国中的大部分国家已经采用了欧元作为共同货币,组成了 欧元区。这使得欧洲内部的货币流通更加便利,减少了汇率波动对经 济的影响,促进了跨国投资和贸易的发展。 3. 跨国公司的崛起 由于欧盟一体化的进程,许多跨国公司在欧洲内部迅速崛起。这些 跨国公司通过整合资源和市场,提高了效率,加强了竞争力。同时, 它们还为欧洲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4. 政策协调和合作 欧盟成员国通过定期举行高级别会议和峰会,协商共同的政策议题。他们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竞争政策等方面进行协调,以实现整体 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此外,欧盟还通过共同研究、教育和创新项目等 合作,推动成员国共同发展。 5. 和平与稳定的维护 欧盟的经济一体化不仅仅带来了经济繁荣,还为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提供了基础。通过加强经济上的合作与依赖,成员国更加倾向于通过 对话和妥协解决冲突,而不是通过武力对抗。这有助于维护和平与稳定,增进了欧洲的和谐与团结。 三、展望未来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成立和发展欧洲统一思潮存在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高潮。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R.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即舒曼计划,旨在约束德国。1951年4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6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6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6国外 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 年4月8日,6 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 能共同体和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 比利时布鲁塞尔。1991 年 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 1993 年 11 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 过渡。 成员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6 国。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1992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爱丁堡首相会议决定,从1993年起开始与奥地利、瑞典、芬兰并稍后与挪威就其加入欧共体的问题进行正式谈判。1993年10月29日,欧共体布鲁塞尔特别首脑会议计划于1994年3月1日前结束谈判, 以使4国得以于1995年1月1日加入欧共体。 宗旨和组织机构欧洲共同体的基础文件《罗马条约》规定其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 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 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在修改《罗马条约》的《欧洲单一文件》中强调:欧共体及欧洲合作旨在共同切实促进欧洲团结 的发展,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欧共体下设:①理事会。 包括欧洲联盟理事会和欧洲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原称部长理事会,是欧共体的决 策机构,拥有欧共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由于马约赋予了部长理事会以欧洲联盟范围内的 政府间合作的职责,因此部长理事会自1993年11月 8 日起改称作欧洲联盟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分为总务理事会和专门理事会,前者 由各国外长参加,后者由各国其他部长参加。欧洲理事会即欧共体成员国首脑会议,为欧 共体内部建设和对外关系制定大政方针。1974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自1975年起使首脑会议制度化,并正式称为欧洲理事会。

2021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60

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课程标准】以欧洲联盟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西欧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以及相近的经济 发展水平和不断下降的国际地位,共同促成了欧洲的联 合。 2.欧共体成立后,先后在关税、农业政策、货币、统 一市场、政治、外交等领域进行合作,一体化水平不断 提高。 3.欧盟成立后,欧洲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成 员国不断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条件) (1)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2)近代以来欧洲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3)二战后西欧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受到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 (4)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发展 (1)关税同盟:1968年建立。 ①成员国内部逐渐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②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率。 (2)共同的农业政策:1968年实施 ①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②共同体优先,即出口或进口都首先面 对成员国;③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共同财政支持。 (3)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稳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 (4)建立统一大市场 ①提出:1985年。 ②内容:实行人员、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

③运作:1993年,大市场正式开始运作。 二、欧洲联盟初具规模 1.《欧洲联盟条约》 1991年,欧共体成员国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制定了实现政治、经济、货币联盟的目标。 2.成立 (1)时间: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2)意义 ①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②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欧洲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 3.发展和壮大 (1)欧元的诞生 ①时间: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②意义: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具有欧洲身份的象征,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 (2)成员国增加:2007年已达27个,包括中、东欧的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 4.影响 (1)对欧洲:有利于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平与稳定。 (2)对世界:反映了20世纪下半期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讨论交流] 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能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请你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由于欧洲煤钢共同体将鲁尔地区(德)和洛林地区(法)等煤钢基地由国家管辖转而置于新的超国家机构的监督下,这就杜绝了法、德将这些资源用于战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经济联系的加强本身就具有阻止战争爆发的作用。 1.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起步。( ×) 2.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的威胁。( ×) 3.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演变为主导欧洲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 主题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