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誉为“卧龙”,以其高超的智谋和忠诚的品质而广为人知。
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贯穿于整个故事中,为他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诸葛亮的智慧表现在他的计谋和谋略上。
在战争中,他通过巧妙的计谋击败了敌人,保证了蜀国的稳定。
他的一系列计谋,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都显示出他超群的智慧和战略眼光。
他善于分析形势,洞察敌人的心理,从而找到对付敌人的最佳方法。
他提出了很多新奇的战略理论,如“借刀杀人”、“用兵之法,胜在思虑,败在忽视”等,这些智慧的言论深刻地揭示了他对战争的理解和见解。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他的治国才能上。
诸葛亮担任刘备的军师后,为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实施屯田制度、改革农业、完善法律制度等,为蜀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还重视教育,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培养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的智慧帮助蜀国摆脱危机,建立了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
诸葛亮的忠诚是他的最大特点之一。
他对刘备忠诚无比,始终全心全意为刘备效力。
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都坚守着自己的职责,竭尽所能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为蜀国的利益而努力。
他对刘备的信任和忠诚感动了刘备,也赢得了其他人的敬佩。
诸葛亮充分展示了一个忠臣的形象,在所有困难和险境中都能坚守信念,不离不弃。
诸葛亮的忠诚也体现在他对三国的忠诚上。
尽管蜀国和魏国是敌对关系,但诸葛亮对魏国的发展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忠诚。
当曹丕称帝后,诸葛亮明确表示蜀国对魏国的臣服,并为两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做出努力。
他并没有过于狭隘地坚持个人的利益,而是为整个三国的和平稳定考虑。
他的忠诚无私而真挚,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智慧和忠诚是他的最大特点和财富。
他的智慧使他能够解决重重困难和危机,保证蜀国的存续和繁荣;他的忠诚使他成为了一个忠臣的典范,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尊重。
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是他在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也是他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的原因。
浅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摘要作为章回体小说的代表作品,《三国演义》通过凝练的语言、完整的情节设计及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为观者塑造惊世之作。
一部小说的形成必然离不开对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的塑造,《三国演义》中拥有一千余名人物,怎样确保在突出人物性格基础上避免使作品变得平淡是关键。
《三国演义》中人们通常将典型人物性格按插入真实人物中,使作品变得更加丰满,也更具阅读性,更能将读者带入其中。
依据三国中对诸葛亮的描写以及今人对于诸葛亮的评述可以看出他的形象是由南阳草庐之奇人发展为通晓天地之神人,最后于历代文人之称赞下近乎于完人。
然而作为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他并非只有‘’近乎于妖‘’的神人一面。
诸葛亮一生攻阀,,忠乎于汉,可是他六出祁山,却无力回天,出师未捷亦不可能捷的无奈与悲悯也是诸葛亮自身形象的重要组成,更是他神通广大的外表下有血有肉,最为真实的一面。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On the Characters of Zhu Geliang in Romance of the ThreeKingdomsAbstract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Zhang Hui novel,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created by the concise language, the complete plot design and the vivid character character. The formation of a novel is bound to be inseparable from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haracters and characters.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thousand characters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ow to ensure that it is the key to avoid making the work dull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s character.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ople usually insert typical characters into real characters, making their works more plump, more readable, and more able to bring readers into them. Looking at the character description of the Three Kingdoms, Zhu Geliang's resourcefulness is still commended, but the figure is not perfect,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character also lays the image of Zhu Geliang's sad character.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Zhu Geliang's character from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Key Word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Zhu Geliang; image of character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一)智者形象 (2)(二)忠臣形象 (2)(三)贤臣形象 (3)二、诸葛亮形象的悲剧性 (4)(一)人物性格的悲剧性 (4)1. 用人不当的悲剧 (4)2. 事必躬亲的悲剧 (5)(二)时代悲剧 (6)1. 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导致人物形象的悲剧 (6)2. 正统论思想的影响 (6)3. 人物的辉煌成就深化了悲剧内涵 (7)三、诸葛亮形象的神化 (9)(一)奇人形象 (9)(二)神人形象 (9)(三)完人形象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引言不仅是读者很多文学大豪对《三国》中人物评价也普遍认为,《三国》对人物的描写过度美化,好的人过好,坏的人过坏,其实不然。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被大家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被人称为智慧的化身。
特别是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在技术发明上有巧妙的构想,而且在文学素养上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高尚情操。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扼要的分析:一、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针政策,这些方针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帮助刘备确定联孙抗曹的方案。
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层关系,建立起了联盟从而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初步形势。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从政治利益角度向孙权说出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为联刘抗曹奠定了基础从而取得了战役胜利。
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总算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诸葛亮又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益州,益州的谋取将会进一步巩固赤壁之战后的成果。
蜀国建立之后诸葛亮做为蜀国的丞相,更是以吸引人才、团结内部、激励群臣、搞好民族关系为主要政治手段。
其中选贤任能是诸葛亮治国的首要措施,他坚决摈除用人唯亲的做法,为了招纳贤士,他在成都筑起了招贤台,广揽人才,他先后提拔了杨洪、何祗等人,当时是最受老百姓称道的。
诸葛亮也把严明法令、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经过诸葛亮大力整治,蜀汉朝廷法威大振,政令严明,官吏不敢作恶,百姓人人向善,“道不拾遗,风化肃然”,从而提高了各级官吏的积极性。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史家说:犹如西周人民思念召公。
诸葛亮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其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就是诸葛亮,他以其高超的智慧和忠诚的品质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进行深入探析。
诸葛亮以其高超的智慧为人们所瞩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述为机智过人、博学多才、出谋划策、治国安邦的军事奇才。
他几乎为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战争中,他善于用计谋,经常借助假意的手段来达到胜利的目的。
比如在赤壁之战中,他通过借东风之势,以火攻成功击败曹操的船队。
在长坂坡之战中,他设计了连环计,使得曹操兵败如山倒。
这些战略谋略都展现了诸葛亮的深厚智慧和过人智谋。
除了战争中的谋略,诸葛亮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曾提出了“平分土地、重视农桑、缓交租税、安抚百姓”的治国方针,使得蜀汉国力大增。
而在外交方面,他又与东吴结盟,共同抵御了曹魏的侵略,使得蜀汉与东吴形成了良好的联盟。
这些政治谋略不但使得蜀汉国力愈加雄厚,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诸葛亮的忠诚也是他备受人们赞誉的品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始终忠心耿耿地为刘备效力,对刘备忠诚不渝。
即使在刘备去世后,他依旧秉承着对刘备的忠诚,为刘备的儿子刘禅辅政。
即使在王朝更替之际,他也力保刘姓皇室的尊严和地位,充分体现了他对刘备一腔热忱的无私奉献。
而在与同僚的相处中,他也始终秉持忠诚之心,与诸葛亮合作的人都对他深表敬意。
这种忠诚之情不但使得他在三国群雄中独树一帜,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忠诚的楷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是其最为突出的品质。
他以其高超的智谋成功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同时又以其忠诚的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这些品质打动了许多人,成为了后人口中的楷模和榜样。
相信在后人的心中,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的智者和忠臣将会永远熠熠生辉。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政治上他高瞻远瞩,军事上他运筹帷幄,思想上他深谋远虑,文学上他才华横溢。
他的思想、品格、才干在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
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
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处于神化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还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呼风唤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相似,都是作者通过一个角色来表达文化思想的引子,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理解通过整本书表达出来,但我们想要得到更深的理解就必须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掌握作者的深刻意图,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一、忠诚的代表《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书中近半文字都涉及诸葛亮,仅诸葛亮个人描写就有三十多回,占到全书的1/4,我们可以看到全书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对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却非常多,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代表。
诸葛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忠诚,忠心君主、忠心国家。
忠君体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追随上,诸葛亮的代表作《隆中对》,其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来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体现出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
刘备善待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请得其出山,诸葛亮亦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在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刘禅,白帝托孤后,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费心费力地辅佐刘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在国事上,北伐之前还竭尽全力地嘱托刘禅要处理好国事。
《出师表》一文中把蜀国的治理之道和臣子的任用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一直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做事一定要依法依理而行、内外统一,希望可以壮大蜀国,完成刘备的遗愿。
不论发生什么事,诸葛亮始终坚持的都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初心——匡扶汉室。
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笔者认为他有一个目标——匡扶汉室,而且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而奔走。
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一生竭尽全力、视死如归,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死放在蜀国的安危之后,为蜀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刘备在世时,无论发生任何事,诸葛亮都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刘备死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一直把匡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坚持,即便是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自己的目标而牺牲。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郑振铎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中说:“一部《三国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
”显然,诸葛亮是罗贯中所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无所不能的人物,带着浓厚的传奇色彩。
其形象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忠君尽义、鞠躬尽瘁诸葛亮是蜀汉忠臣,也是千古忠君的典型。
无论对先君刘备还是后主刘禅,他都忠心耿耿。
诸葛亮之忠心,处处可见。
他自己曾言: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儒有君子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道出了自己的耿耿忠心。
他受刘备三顾之恩,“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在三国所有“顾命”大臣中,诸葛亮的担子最重,困难最多。
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的局面,寻找发展的出路,诸葛亮日夜思索,绞尽脑汁,施展计谋。
他对各方面工作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
除全面担负全国的军政事务外,他还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
诸葛亮不怕劳苦和染上疾病,亲自领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在他领兵出发前,王连诚恳地劝谏说:“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
”诸葛亮认为平定南中,事关重要,不考虑个人安危,没有接受这一劝阻。
在长期北伐过程中,诸葛亮更是日理万机、兢兢业业,终于积劳成疾,最后病死于军中。
可谓“鞠躬尽瘁”。
诸葛亮的一生忠于国家的统一事业,义于高尚纯净的友谊,忠得一心不贰不掺半点杂质。
二.神机妙算、智慧超群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超群出众,已演化为智慧的化身。
这首先体现在其用兵为政,注重谋略上。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既能理政,又能带兵打仗,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兵不钝而利可全”。
统摄全局,审敌情,料敌势,识进取之缓急。
临阵对敌,能运奇谋,出奇兵。
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诸葛亮是一个备受尊敬和称赞的角色,被称为“卧龙”。
他的智慧和才华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智者形象之一。
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他展现了出色的智慧和战略能力。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得聪明睿智,善于用兵和谋略,经常能够预测到将来的动向。
他深思熟虑的计谋和周密的布局使他成为了各国的重要对手。
一定程度上,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扮演了智者的角色,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领袖才能引导蜀国战胜敌人。
他善于利用兵法和兵器,制定了许多战略计划,如火烧赤壁和七擒孟获等,这些计谋不仅让他战胜了敌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
除了战略智慧,诸葛亮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擅长文学、音乐、建筑和医药等各个领域。
他曾创建了蜀国的学府成就学问的发展。
在处理政务时,他的能力和智慧也同样闪耀。
他在政府中的职位不仅是卧龙偃月之计,更是他治理国家的机智决策。
诸葛亮的智慧和知识使得他在自己时代备受敬仰和推崇,也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之一。
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一直保持着神秘和崇高的地位。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智勇双全的角色。
他的战略才能和聪明头脑让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都能保持冷静和睿智。
他的形象被认为是一个智慧与勇气的结合,是智者形象的极好代表。
总的来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受人喜爱和赞扬的角色之一。
他的智慧和才华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智慧和智者的崇敬。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他的形象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内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二)国外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二、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一)诸葛亮的生活真实人物形象1.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2.后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1.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①忠心耿耿,规行矩步不敢僭越②谦虚不因身居高位而自傲③继承儒家之道,以准则要求自我④严谨仔细,以身作则2.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精神修养①伟大的“忠”贞之士②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意义(一)创作完美的诸葛亮文学形象的原因1.诸葛亮在正史中才华洋溢2.正史内的关于诸葛亮形象的空白3.乱世时期的百姓希望社会安定和谐4.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的强烈需求5.元代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操(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时代意义1.于社会中受到压抑,希望可以实现反弹2.对于强权担忧无比,希望能够获得世人尊重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一)儒家道德的强烈价值观念(二)知识分子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心理(三)社会中所笼罩的浓郁道教色彩五、结论六、参考文献摘要: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极为经典的人物形象,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性人物。
诸葛亮优秀的军事才能以及政治才能帮助蜀汉成功地稳固政权,罗贯中曾经在《三国演义》中打造出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儒者特征,是“忠”与“信”的代表,他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以及行政方式都被儒家思想所渲染。
诸葛亮在一片乱世内不再归隐,选择出山报国,拥有着仁德的君子品质。
在学术界曾经有众多学者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作深度的探究,本文以前人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探究作为基础,结合正史以及《三国演义》,论述笔者自身关于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看法,并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诸葛亮;人物形象;文化意蕴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内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近些年来,学者和专家开始着重研究诸葛亮历史形象,在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和归纳可以看到,对诸葛亮形象的研究成果的数目很多以及具有较高的质量。
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和主题对诸葛亮的形象展开研究,使诸葛亮的形象特点越来越鲜明。
大部分的研究方向如下:第一,有关诸葛亮历史形象的文化内涵。
在郭瑞林创作的《<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中,作者专门用一章的内容分析了诸葛亮的文化形象,他指出诸葛亮具有儒家爱国、忠诚帝王、振兴汉室、严格公正、赏罚分明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征。
罗华国在硕士论文《诸葛亮文化形象分析》中,把诸葛亮的文化含义解释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的道德模范;清廉的政治形象。
因此,作者还研究诸葛亮历史文化形象的生成的根本原因和现在具有的意义。
第二,针对诸葛亮历史风貌的复原。
王霆的硕士论文《论诸葛亮的法律思想》中,根据法学的角度针对时代的北京研究诸葛亮的法学观念和其产生的价值。
简慧君的硕士论文《诸葛亮文学研究》中把历史素材和文本的阅读的方式有机结合,针对诸葛亮的诗歌、文集等展开研究,解读其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针对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研究。
熊梅在《论诸葛亮形象的智化与定型》一文中提出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有两个艺术形象被广为流传,其一是上层阶级推广的儒雅的形象,其二是被其他层次的百姓喜爱的亲民形象,罗贯中把这两个形象融合在一起,没有一丝的突兀,使得诸葛亮的艺术形象维持住了两种类型。
(二)国外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法国学者Claudine Salmon(苏尔梦)(2004)曾经在《十七至二十世纪在亚洲的中国古代小说》中调查中国古代小说在越南的普及程度,从中发现越南对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普及度较高,越南的学术界中也曾经就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作出研究,这些学术界中的学者认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忠义,接近人们的心魄,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部分学者关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都给予正面的评价,然而他们普遍都以《三国演义》作为了解的载体,深入了解正史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比较少。
二、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一)诸葛亮的生活真实人物形象1.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很早便深入人心,在历史中的诸葛亮在汉末三国阶段中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地位较高。
他出生在东汉末年不太平的时期,在其十四岁的时候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了家乡琅琊阳都,后来经历了一番波折又去荆州投奔刘表。
在诸葛亮十七岁的时候,诸葛玄因病去世。
虽然诸葛亮在年末的时候成年,还和荆州刘表以及大将军蔡瑁均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他心中有理想,不愿意依附于权贵之下,所以他便带着弟弟直接在隆中隐居,不仅在家耕种,还关心国家的政事,利用十多年的时间研究治理国家使用士兵之道。
建安十二年,刘备因为经历了众多的挫折,却没有自己的势力,三次去茅庐,向只有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求教。
诸葛亮继而提出有名的“隆中对”,仔细理清国家的发展形势,组成三分鼎立的局面,在外结交孙权,在内学习政治,等到了合适的机会,把士兵分成两个队伍进攻中原,在刘备的恳求下,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于是成为了刘蜀集团的支柱,在历史上做出许多不平凡的业绩。
2.后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当诸葛亮逝世之后,所经过的整个一千余年当中,历朝历代心胸中充满豪情壮志,重视国家大事的知识分子都称赞诸葛亮的事迹和精神,也有许多百姓和大众称颂他的业绩,有许多通俗文艺也多次在传颂着他的故事,而罗贯中本人反复讲唱和渲染着他的故事。
罗贯中延续社会尊崇诸葛亮的心理,以史实为基本承载,吸纳许多在大众文艺中可以吸纳的成分,增添自己的创造,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打造出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形象,他睿智,寄予着文人的理想,并且还有文人的风骨。
以罗贯中为代表的后人虽然对诸葛亮的评价各不相同,然而经过几千年过后,这些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都并非反面评价,几乎全部为歌颂。
他对于自身的事业十分忠诚,丝毫没有任何个人的野心,为了能够完成复兴的大业,他耗费自己的力气、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直至油尽灯枯。
并且诸葛亮有着非比寻常的才华和智慧,也有着一腔极为饱满的爱国热情,世人艳羡,后人也为之歌颂,甚至在百姓当中封神。
能够表现出其才华以及智慧的珍贵的遗作《隆中对》《出师表》无不体现出其本人的深情和一腔报国热血,这些作品在历史的时空中不断洗涤和回荡。
经过百余年和千余年,即便为平头百姓,亦或是迁客骚人都会对其发表赞扬之情,文人关于诸葛亮曾经留下众多赞美的篇章。
例如,陆游所创作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很好的实例,诸葛亮为才华洋溢的人,他不仅了解天文以及地理,并且在兵法上极为擅长,空城计为其极为家喻户晓的例子,而他所创作的使人感到大气的《出师表》,成为亘古不衰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他的整个人生有着极大的意义价值,诸葛亮着实为三国时代的英雄,为具有雄韬武略,足智多谋的智囊团,并且他还是整个蜀汉政权的支柱,在整个刘蜀集团内具有核心性的作用。
(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1.以帝师的身份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重要身份之一就是帝师。
在现代汉语词典内,抛除宗教性质的帝师分别有两种阐释,首先为开辟霸业时期帮助君主四处征战的‘画策臣’;其次为为帝王守住江山,社会正处于祥和阶段的帝师,这类帝师为儒家兴盛过后所产生的‘师傅’类别的王者师。
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帝师身份并不单一,其同时兼备如上的两大帝师的性质。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被后来世人当作帝师的榜样,诸葛亮能够被后辈看作是帝师的典范,不仅是他具备两大帝师种类同样的特征以外,还因为他具备帝师的完美无暇的高尚品质。
帝师和教师的特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帝师和一般的教师不同的地方是帝师和皇帝的联系具有二重性质:其一,帝师属于皇帝的臣民,对皇帝要有绝对的忠心和尊敬;其二,帝师还是皇帝的教师,对待皇帝要有教师必备的素质以及对皇帝做到正确的教育。
帝师和一般教师的相同之处是指他们均是“道”的继承者,均肩负着传授学业和道理的责任。
诸葛亮之所以成为广受世人所尊崇的帝师,和其正面的人物形象分割不开,分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人物形象,可以归纳出四个典型的形象特征。
①忠心耿耿,谨言慎行诸葛亮作为帝师的忠心不必多言,其作为臣子也极为优秀,诸葛亮最重要并且最突出的形象特征即为忠诚。
诸葛亮的忠诚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显现的极为突出,这一点在刘后主时期彰显的极为显著。
在刘禅时期,此时诸葛亮已经具有蜀汉政权中的顶级权力,军政大事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论断而做出决定。
然而在该种情况下,诸葛亮尚未和王莽之流一般选择篡位,更没有和曹操一样为自己进爵,依旧把自己的这份忠心保留给刘禅,还没有私自觊觎皇位,而是将自己燃尽,直至油尽灯枯,依旧选择为蜀汉政权做奉献。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位帝师,即曹魏阵营的司马懿,他被魏明帝深度信任,而且在驾崩前让他当做自己继承人的帝师,然而他却将曹爽等集团一网打尽,帮助自己的儿子司马炎篡位扫清障碍。
由此对比可以观之,《三国演义》内的诸葛亮之忠诚难能可贵。
②谦虚不具有傲气除此以外,诸葛亮作为帝师并不具有傲气,甚至极为谦虚。
同样是上述的例子,在《三国演义》中,当刘备去世,此时诸葛亮已经近乎把握着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诸葛亮的行为依旧遵循礼制,丝毫没有任何的僭越。
在《三国演义》内,当诸葛亮七擒孟获回归,刘禅从城中出来迎接,诸葛亮立刻从车上下来,在其面前俯首称罪。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诸葛亮在帝师之位,然而却依旧并不傲气。
帝师是皇帝的老师,一般情况下会恃宠而骄,许多身在帝师之位然而最后结局悲惨的案例众多,例如,鳌拜由于不顾君臣之礼,最后康熙夺回政治大权,将鳌拜与其党羽一网打尽。
诸葛亮在君主面前循规蹈矩,这是他作为帝师难能可贵的道德素养。
③继承儒家之道,以准则要求自我帝师属于儒家学说意义上的定义,为具有特殊性质的教师,不但承担着育人的任务,还需要继承好“道”。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由此可以得知,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继承好“道”为首要的任务。
诸葛亮为优秀的帝师,诸葛亮一大典型的人物形象特征即为对于“道”的传承关于“道”共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为复兴汉室的时代道义,其次为儒家考虑天下的传世道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继承“道”的重要表现在于其重视复兴汉室这一伟大的任务,其实这一目标在今日分析仅仅为封建王朝的复兴之许,然而在诸葛亮所在的时代背景中,却是唯一的正道。
我国古代尤为注重正统,在整个乱世期间,复兴“正统”素来为大部分士人的希望,更是士人心目中的“道”。
《三国演义》中,刘备凭借自身平民百姓的身份可以在西南割据一方,其原因主要为其皇室的背景,皇室背景就是“道”,所以才会吸纳许多人才帮助其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