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
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

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一、本文概述《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一文旨在探讨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人物,其卓越的智慧、忠诚的品质和深远的影响力使他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乃至民间传说中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诸葛亮形象的演变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还能深入探究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对英雄、智者、忠诚等价值观念的认知与重塑。
本文将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以及民间传说等多个维度出发,分析诸葛亮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塑造与传播。
从最初的历史记载,到后世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再到民间传说中的神话色彩,诸葛亮形象经历了从政治家、军事家到智者、忠臣、神仙等多重身份的演变。
本文将通过梳理这些演变过程,揭示诸葛亮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探讨这种演变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价值取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形象演变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也期望能够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以及民间传说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三国时期: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被誉为“卧龙”,他的才华与智谋被后世广为传颂。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来刘备依附荆州刘表,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诸葛亮向他提出了隆中对,即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策略。
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不仅负责内政,还多次亲自出征。
他治理蜀汉,注重法治,赏罚分明,使得蜀汉国力强盛。
在军事上,他提出并实施了火攻策略,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等实用工具,展现了他在科技领域的才华。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也为人所称道。
他忠诚于蜀汉国家,对刘备忠诚不二,为蜀汉的繁荣付出了毕生精力。
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7篇

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7篇葛孔明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他一生只追随过刘备,可谓死而后已,致力于助刘备夺得天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1诸葛亮可谓是神机妙算,智谋通天。
但他毕竟也只是一个人,但大家似乎将他神化到了一个不可到达的高度。
我们真的应该真真切切的认识他。
诸葛亮凭借他的智谋和胆识帮助刘备完成了三国鼎立,功不可没,为蜀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创造了无尽的传奇,充分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他还发明了许多机械,可谓是鬼斧神工。
如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等充分体现了他的才智是极高的。
他七擒孟获又充分体现了他的仁爱。
他善于用兵,任用贤能,重视人才又体现了他的心虑深远,不得不说他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之一。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他被神化了,但却始终实实在在是一个人,我第一次对他产生质疑是在他挥泪斩马谡时,既然他已经知道街亭是一个如此重要的地方而且马谡又不能守,为什么又同意让马谡去呢?最后竟还流着泪杀了他。
既然诸葛亮真的如此爱惜这个人才,他就应该坚持不让马谡去。
对于街亭失守后亡羊补牢地杀死了马谡我也是不看好的,虽然不知他到底是什么动机,但这个事却动摇了我心中诸葛亮神一般的地位。
其次就是对蜀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火烧连营。
一把大火烧尽了一切也烧去了一条仁君的生命。
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也必定应该与刘备同行,这样也许历史将会被改写,而他只是留守了国内。
而他布下的八阵图则是这次失败的最让我疑惑的地方,据说诸葛亮做了最坏的打算,我却认为比起亡羊补牢,让失败不发生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一笔划断了蜀国的未来。
最后,先帝去世后诸葛亮打着讨贼的旗号六出岐山,劳民伤财又无结果,最终命丧五丈原,为他闪着金光透着灰芒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以他的才智和自己国家的优势完全可以采用劳兵之计拖垮魏国,自己养精蓄锐最后一举出击。
但他没有,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失败!我想世上没有所谓的神人,人就是人,我们要以客观的角度去审度人生,在不同角度对不同人物进行不同模式的分析,找到自己在人生中的立场!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2不问政局便知天下三分,不出门户遍晓天文地理。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以其高超的才华和深厚的家
国情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诸葛亮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不断为国
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他的家国情怀深入人心,让后人倍感敬佩。
首先,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表现在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和平做出的努力上。
三国时期,中
国处于分裂割据的时期,国家陷入了内部的混乱和外部的战乱。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坚
定地提出了“平定天下”的理念,主张通过联合各方势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和平。
他历
程了诸多困难和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始终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
努力拼搏。
最终,他的努力得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和平得到了最终的确认。
总之,诸葛亮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家国英雄,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不断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他的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和平,让人民过上了安定和富裕的生活。
他的家国情怀,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着后
人不断追求卓越,为家国奉献。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被誉为“千古奇才”。
他对家国有着深深的情怀,一生始终忠诚于国家,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必须从他对国家形势的深刻关注和决策智慧着手。
诸葛亮自幼饱读经典,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他了解到国家面临的内外困境,特别是才智横溢的刘备需要一位有才华的辅佐,于是冒着生命危险离开家乡来到刘备的军队中。
诸葛亮凭借高超的智谋,成功地帮助刘备建立了稳定的政权,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还必须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和为民造福的行动中来分析。
诸葛亮在担任丞相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提倡节约,减轻赋税负担,恢复农业生产,鼓励商业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一个安定、有序、公正的社会环境。
诸葛亮出使东吴时,曾提醒孙权要重视百姓福祉,忠告他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明君。
这种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为民造福的行动展现出了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还可以从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积极推动中看出。
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有很高的修养和广博的知识.他深知文化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主张推广教育,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注重教书育人,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倡导儒家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推崇仁义道德,为人民树立了榜样。
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表现在他对国家形势的深刻关注,为国家作出的决策智慧;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和为民造福的行动;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积极推动。
诸葛亮的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伟大人物的典范,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题目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格保太中学九年级五班李文瑶指导教师李涛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不管大江如何东去,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但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却总能与日月争辉,辉映千古。
古代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的知名度,恐怕无人能超过诸葛亮,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但是,诸葛亮的魅力,不是政治魅力,而是人格魅力。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概括起来如下四个方面: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
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
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得以重用,他也不去投靠。
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
在著名的《诫子书》中,诸葛亮曾如些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与照。
一、尽瘁国事,忠心辅政。
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刘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儹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二、任人唯贤,清下廉明。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
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得到他的重用和培养。
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柱。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诸葛孔明是东汉末年蜀汉丞相,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闻名于世,被誉为“卧龙诸葛孔明”,对他的家国情怀,深深地影响了历史和后人。
诸葛亮以其深厚的家国情怀,为蜀汉付出了一生的奋斗,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智者。
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是其家国情怀的核心。
他一生都在为蜀汉的兴起而努力,忠诚于国家和人民。
在世相混乱的年代,他以忠诚为己任,不为私利,不畏强权,坚守信念,不渝不移。
在刘备受封曹操扬言要临阵伏击的危险情况下,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到曹营,向曹操大耳诀用武力攻击蜀汉。
诸葛亮为了蜀汉的未来,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这种无私的家国情怀,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诸葛亮忧国忧民,为国家尽心尽力,为民众着想。
他在丞相任上,实行“垦荒兴业,疏通水渠,扶危济困”的政策,励精图治,改善经济,增强国力。
并且对百姓十分关心,关心渎蜀疆,制衣为百姓之后;宦家寒不以为盖性,亦意在反动华府女好的立志文化;又如夜分尤无于渎商,方驼不管间了说;。
这些举措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
在他治理下,蜀汉的国力有所增长,民生有所改善,为东吴和魏国所不及。
诸葛亮对家族的责任担当也展现了其家国情怀。
诸葛亮在著名的“空城计”中,让其军民数千人,不知所措;操烛卧明,以引劫军的诡计,巧手能役,任心拉齐,声会神商之政,父见心讲,身给邯镶;时复兵马不动,画蒙民款,槃敬一旦,佩酒与货来丹之骠燕,喻智不显术乎,议戎长李将不表无以表面君子之教为名,况现意追求;还将错过自己最爱的草树若邯闷的兵法之班辇,尾随让人瞧看,只为了完成国家重任,尽一切责任。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蜀汉政权得以延续,为后来的蜀汉立下了一定的基础。
总的说来,诸葛亮的家国情怀是悠久而伟大的。
他不但是一国丞相,更是一个深爱国家的民族英雄。
他的家国情怀,一生都以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首位,忠于国家、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为蜀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爱国家之士。
论诸葛亮的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里面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描写的最成功的就数诸葛亮、关羽、曹操、刘备等人。
而诸葛亮从他出山到其殒命,可以说他是本书无可争议的第一主角,他倾尽了作者的全部心血,是仁人贤相的化身,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两大主流文化即道德文化和智谋文化,本文将着重来论述他的这两方面的品质。
但是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他的不足之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
本文将为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诸葛亮形象,既是“神”又是“人”的诸葛亮。
关键词:诸葛亮、刘备、忠君、计谋、战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大群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等。
这三人也被清代文学家毛纶、毛宗岗父子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一、诸葛亮的形象何谓贤相?《荀子·富国》:“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贤相。
建安十九年,刘备攻克城都,是蜀汉基业的开始。
然而原本富庶繁华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经过刘备与刘璋之间三年的战争,已经是一片废墟了。
诸葛亮为了振兴益州,为刘备增强实力。
在刘备打下益州后就开始安抚流亡的流民,大将赵云就向刘备建议说:益州初定,人民备受兵灾之苦,所有“田宅皆可归还,令安民复业。
”诸葛亮非常赞同赵云的观点,进行流民的安置工作,发展益州的经济,轻徭薄赋。
使得刘备集团农业生产迅速获得恢复和发展,政权日益稳固,为刘备蜀汉基业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诸葛亮还注意争取刘璋旧部,因而在刘璋的旧部中,凡是有才能、有实力、有影响的人都争取过来。
吴壹就是一个实力派,吴壹的父亲“素与刘焉有旧,是以举家随焉入蜀”。
诸葛亮就极力赞成刘备娶吴壹的妹妹为妻。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蜀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睿才”,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展现了与家国相关的情怀。
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展现了与家国相关的情怀。
在他的一生中,家国情怀无疑是他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诸葛亮的家国情怀,分析其在家国情怀方面的表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诸葛亮,东汉末年蜀汉丞相,生活在一个国家动荡、战乱不断的年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家国情怀便显得格外重要。
诸葛亮自幼聪颖,早年拜师学习,博览群书,渴求为国家谋划,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兴旺壮大出一份力。
在他投效刘备后,立下誓言“报效先主”,并立下平定南中、蜀中,救民于水旱之灾的大功。
在他管治蜀汉期间,对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终日为国家振兴发奋图强,对家国情怀深深执着。
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他精心治理国家的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他推崇“以德治国”,提倡礼仪、道德和才能,并建立起了完备的行政制度。
在军事上,他提出了“空城计”、“诈降计”等一系列策略,并在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文化上,他引入了蜀汉的文化教育,让蜀汉人民得以受益。
这些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他长期的潜心研究和治国经验的沉淀所得。
这些举措既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经验和治国智慧。
诸葛亮心系国家、忧国忧民,在蜀汉丞相任上,尽心尽力地辅政、治国,使得蜀汉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不惜生命力劝诫蜀汉皇帝刘备、刘禅。
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和付出无疑是深刻的。
在他领导的南征北伐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但最终失败了。
诸葛亮对此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正如他在《出师表》里所言,“愿陛下察之、戮力同心、奋发图强、可胜计也”。
这也充分展现了他为国家振兴发奋图强、献出所有的家国情怀。
诸葛亮的家国情怀也表现在他将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殷殷期盼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国之诸葛亮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
群雄争霸、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据史料记载,在有记录可查的中国人口数量统计表明,三国年代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时期,最少时不足千万。
这足以说明那个时期,人类面临着一个多么残酷的生存环境!
时势造英雄!在那个剧烈动荡的年代,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也有打着拯救天下苍生的旗号的人们,拼尽了力气、耗干了才智;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画卷之中,也给后世留下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回味。
说到三国,不能不说到我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诸葛孔明先生。
羽扇纶巾,衣袂飘飘是他的扮相;四轮推车是他的座骑;淡定的笑容是他的标志。
他的每次出现都让人感觉到有仙自天上来的意境!
历史的真实,我们不必苛求。
从演义的角度看待三国,诸葛先生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
每一段精彩的故事背后,或多或少有着他的影子。
蜀汉的建立更是他用毕生心血,运筹帷幄的结果。
历史的发展有其偶然性有其必然性。
三国的雏形,早在诸葛先生闲坐隆中之时,已然初步规划完成。
(通过这个事情说明,人生的规划对我们的以后的发展何其重要!)三国历史的进程,只是诸葛先生历尽艰辛,逐步实施计划的过程。
在这个伟大工程实施中,充分展现了诸葛先生的大智大勇、决胜千里和在治国理政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他不愧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诸葛先生的出山,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这也是诸葛先生自我炒作的结果。
如果放在当下,借助网络的力量,他必然会成为一个超成功的炒作大家。
“若想出名,找诸葛必成!”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当时诸葛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出山前所造成的社会舆论间找寻端倪。
其时,诸葛先生闲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卧龙岗。
襄阳地
界当时位于皇族刘表治下,由于大军阀们正在北面争夺,无暇顾及这里。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偶尔有这么一块还算安全的地方,自然就汇聚了全国各地为躲避战祸而来的没落贵族和大批社会名流。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这个圈子里开始流传出“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的传言。
诸葛先生在默默地等待着,等待一位能够让他一展抱负,实现毕生理想的人主。
历史的机缘悄然出现,刘备来了!
这时的刘备,虽然还只是将不到十人,兵不上三千的小角色。
但已然不是昔日那个自诩为皇室宗亲却又到处遭人鄙视的江湖混混了。
自从上次跟在老曹后面逛了趟京城,在大殿上,被那个可怜巴巴的皇帝,眼泪汪汪地叫了声“皇叔”后,江湖地位可就日益飙升了。
(就像如今一些产品,只要被包装成“名、特、优”后,价格立马翻番或几番是一个性质)。
成名后的刘备,更加激起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点莫名的冲动。
“煮酒论英雄”,要不是他老刘久在江湖,历练出来的那点见机快的本领,可能早被老曹要了吃饭的家伙了,遑论以后的蜀汉政权呢!
凄惨惨,惶然然,老刘一路狂奔到襄阳。
其实,刘备知道,要想实现他内心的抱负,凭自己那点本事,可能有点天方夜谭了。
他必须要寻找到他的姜太公式的人物,而且要快,因为老曹快来了。
而流传在襄阳地界的那句传言,无疑给了他莫大的诱惑力!
一番“三顾茅庐、隆中对”的演出后,诸葛先生搬离了隆中,随刘备来到驻地新野,正式开始了他在三国那个历史大舞台的精彩演出,也开始了他实现理想的漫漫征程!
按时下说法,诸葛先生还是为超级淡定哥。
他的淡定缘自他的自信和超凡的才智。
来到新野不久,诸葛先生出山后的首场考试很快就来了。
这次由那位昔日领老刘逛京城的曹孟德出题。
题目是:我老曹十万人马,战将百员,来灭你刘备不到三千的兵马,接招!刘备是万万接不了。
“诸葛先生,我兵符、宝剑和人马包括全部
家当都交给你了!”老刘惶惶然说。
刘备心里可能也在嘀咕:这个年青人是不是真的靠谱?诸葛先生淡定地轻轻摇着羽毛扇,缓缓地抬头看了看蓝天白云。
(要搁现在,诸葛先生只能望天兴叹了,灰蒙蒙看啥呀?还得要找中国气象局要卫星传回的实时数据做分析,有点不靠谱)有了:新野郊外,枯树荒草遍地都是;天上的白云预示着未来几天的风向;三千人马在旁边煽风点火也足够了!说干就干,一把火把老曹十万人马烧的所剩无几,也把老刘手下这帮子兄弟基本给烧服了。
为啥说是基本烧服了呢?因为,老刘那俩拜把子兄弟关老二和张老三还有点不太服,认为这有点“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意味。
暂时不服没关系,慢慢会让你们彻底服了Me.诸葛先生在心里默默念叨着。
曹孟德,何许人也!他可不是吃素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狠角色。
上次吃了这么大个亏,岂可善罢甘休。
十万不行,百万大军还不把你给办了!说来就来,老曹这次亲自带队。
主要目的还不是老刘这几号人,太小儿科了。
老曹主要还是想把江东地盘一并给收了。
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又该轮到诸葛先生出马了。
为解危局,诸葛先生只身赴江东,舌战群儒、吴刘结盟、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把个老曹百万人马杀的丢盔弃甲,尸横遍野。
要不是关二爷念在昔日情面上,放老曹一马,阿瞒这把老骨头可就丢在华容道了。
借荆州,入西川,立蜀汉。
无不表现了诸葛先生智勇兼备、神机妙算、决胜千里的大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先生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的智慧和精力!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似诸葛先生如此大师级的人物,也难免有用人不当的时候。
在伐魏形势一片大好之下,误用马谡,憾失街亭,失却根本!在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诸葛先生再次运用了他那超凡的智慧和曹魏平西大都督司马懿玩了一出名传千古的绝唱“空城计”。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世人对诸葛先生的普遍认知。
诸葛先生却在危急关头,反其道而行之,只身犯险,以区区两千五百余老弱病残应对司马懿十五万精兵强将。
最终吓得对方后退百十里,方稳住阵脚,歇了口气。
就算诸葛先生被情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没有超凡入圣的智慧和定力,是无论如何也演绎不了这段传奇的。
诸葛先生当年在卧龙岗时,应该对心理学作了专门的研究。
在诸葛先生看来,就算司马懿真的看穿他的计谋,知道是座空城,那又怎样。
司马懿必不会真的冲进来,赶尽杀绝。
如果没有他诸葛亮袭扰曹魏边疆,攻城拔寨,危及皇都洛阳,司马懿可能还在宛城那个小地方养花种草,跑马遛狗。
说不定,哪天皇帝不高兴,一道圣旨要了他的老命,也不可知。
放诸葛亮一马,何尝不是放司马懿自己一马呢?因为他还要留着革命的种子,为将来司马家灭老曹家做准备呢!历史就是这么现实,曹家看刘汉势弱,胁迫刘氏让位,取而代之;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曹氏不过三代,并被司马氏以同样的手段取而代之。
这恐怕是曹丕当年万万没有想到的吧!
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智谋碰撞的特殊年代。
诸葛先生穷尽毕生智慧,辅佐刘备白手起家,创立蜀汉,实属开天辟地,步步维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诸葛先生的绝唱,他最终未能挽救蜀汉的没落和灭亡。
但始终不能磨灭诸葛先生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贡献和不朽功绩。
他的身后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经典为后世传唱!
大丈夫,生当扬名立万,建不世之伟业;死当化龙入海,神鬼之莫测。
此乃,南阳诸葛神人,孔明,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