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1
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7篇

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7篇葛孔明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他一生只追随过刘备,可谓死而后已,致力于助刘备夺得天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1诸葛亮可谓是神机妙算,智谋通天。
但他毕竟也只是一个人,但大家似乎将他神化到了一个不可到达的高度。
我们真的应该真真切切的认识他。
诸葛亮凭借他的智谋和胆识帮助刘备完成了三国鼎立,功不可没,为蜀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创造了无尽的传奇,充分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他还发明了许多机械,可谓是鬼斧神工。
如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等充分体现了他的才智是极高的。
他七擒孟获又充分体现了他的仁爱。
他善于用兵,任用贤能,重视人才又体现了他的心虑深远,不得不说他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之一。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他被神化了,但却始终实实在在是一个人,我第一次对他产生质疑是在他挥泪斩马谡时,既然他已经知道街亭是一个如此重要的地方而且马谡又不能守,为什么又同意让马谡去呢?最后竟还流着泪杀了他。
既然诸葛亮真的如此爱惜这个人才,他就应该坚持不让马谡去。
对于街亭失守后亡羊补牢地杀死了马谡我也是不看好的,虽然不知他到底是什么动机,但这个事却动摇了我心中诸葛亮神一般的地位。
其次就是对蜀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火烧连营。
一把大火烧尽了一切也烧去了一条仁君的生命。
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也必定应该与刘备同行,这样也许历史将会被改写,而他只是留守了国内。
而他布下的八阵图则是这次失败的最让我疑惑的地方,据说诸葛亮做了最坏的打算,我却认为比起亡羊补牢,让失败不发生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一笔划断了蜀国的未来。
最后,先帝去世后诸葛亮打着讨贼的旗号六出岐山,劳民伤财又无结果,最终命丧五丈原,为他闪着金光透着灰芒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以他的才智和自己国家的优势完全可以采用劳兵之计拖垮魏国,自己养精蓄锐最后一举出击。
但他没有,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失败!我想世上没有所谓的神人,人就是人,我们要以客观的角度去审度人生,在不同角度对不同人物进行不同模式的分析,找到自己在人生中的立场!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2不问政局便知天下三分,不出门户遍晓天文地理。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以其高超的才华和深厚的家
国情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诸葛亮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不断为国
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他的家国情怀深入人心,让后人倍感敬佩。
首先,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表现在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和平做出的努力上。
三国时期,中
国处于分裂割据的时期,国家陷入了内部的混乱和外部的战乱。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坚
定地提出了“平定天下”的理念,主张通过联合各方势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和平。
他历
程了诸多困难和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始终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
努力拼搏。
最终,他的努力得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和平得到了最终的确认。
总之,诸葛亮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家国英雄,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不断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他的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和平,让人民过上了安定和富裕的生活。
他的家国情怀,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着后
人不断追求卓越,为家国奉献。
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9篇

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9篇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第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慢慢历史长河中,数风流人物如春笋一般节节而出,而我却只欣赏其中一人——诸葛亮。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
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
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
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
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
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一幕幕,道出了他的智慧,演绎着他的神话般的人生。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风春月。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诸笑谈中。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连同他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却偏偏遇上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无限的崇敬和思考。
纵观他传奇的一生,既有“隆中对”对天下局势的远见卓识;又有“舌战群儒”对东吴谋士的磅礴气势;有“草船借箭”对天气及曹操洞若观火的预测和揣摩;更有“火烧赤壁”对战事的胸有成竹……在历史的风霜里,他羽扇纶巾,缓缓从历史中走来,手中的扇子微微一抖,嘴角的表情微微一扬,金戈铁马止步于千里之外,浩浩敌军殒命于埋伏之中。
他,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三国英雄,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伟人!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第二篇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可是,一次登山改变了他的命运。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题目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格保太中学九年级五班李文瑶指导教师李涛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不管大江如何东去,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但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却总能与日月争辉,辉映千古。
古代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的知名度,恐怕无人能超过诸葛亮,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但是,诸葛亮的魅力,不是政治魅力,而是人格魅力。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概括起来如下四个方面: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
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
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得以重用,他也不去投靠。
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
在著名的《诫子书》中,诸葛亮曾如些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与照。
一、尽瘁国事,忠心辅政。
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刘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儹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二、任人唯贤,清下廉明。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
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得到他的重用和培养。
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柱。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诸葛孔明是东汉末年蜀汉丞相,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闻名于世,被誉为“卧龙诸葛孔明”,对他的家国情怀,深深地影响了历史和后人。
诸葛亮以其深厚的家国情怀,为蜀汉付出了一生的奋斗,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智者。
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是其家国情怀的核心。
他一生都在为蜀汉的兴起而努力,忠诚于国家和人民。
在世相混乱的年代,他以忠诚为己任,不为私利,不畏强权,坚守信念,不渝不移。
在刘备受封曹操扬言要临阵伏击的危险情况下,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到曹营,向曹操大耳诀用武力攻击蜀汉。
诸葛亮为了蜀汉的未来,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这种无私的家国情怀,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诸葛亮忧国忧民,为国家尽心尽力,为民众着想。
他在丞相任上,实行“垦荒兴业,疏通水渠,扶危济困”的政策,励精图治,改善经济,增强国力。
并且对百姓十分关心,关心渎蜀疆,制衣为百姓之后;宦家寒不以为盖性,亦意在反动华府女好的立志文化;又如夜分尤无于渎商,方驼不管间了说;。
这些举措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
在他治理下,蜀汉的国力有所增长,民生有所改善,为东吴和魏国所不及。
诸葛亮对家族的责任担当也展现了其家国情怀。
诸葛亮在著名的“空城计”中,让其军民数千人,不知所措;操烛卧明,以引劫军的诡计,巧手能役,任心拉齐,声会神商之政,父见心讲,身给邯镶;时复兵马不动,画蒙民款,槃敬一旦,佩酒与货来丹之骠燕,喻智不显术乎,议戎长李将不表无以表面君子之教为名,况现意追求;还将错过自己最爱的草树若邯闷的兵法之班辇,尾随让人瞧看,只为了完成国家重任,尽一切责任。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蜀汉政权得以延续,为后来的蜀汉立下了一定的基础。
总的说来,诸葛亮的家国情怀是悠久而伟大的。
他不但是一国丞相,更是一个深爱国家的民族英雄。
他的家国情怀,一生都以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首位,忠于国家、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为蜀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爱国家之士。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蜀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睿才”,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展现了与家国相关的情怀。
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展现了与家国相关的情怀。
在他的一生中,家国情怀无疑是他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诸葛亮的家国情怀,分析其在家国情怀方面的表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诸葛亮,东汉末年蜀汉丞相,生活在一个国家动荡、战乱不断的年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家国情怀便显得格外重要。
诸葛亮自幼聪颖,早年拜师学习,博览群书,渴求为国家谋划,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兴旺壮大出一份力。
在他投效刘备后,立下誓言“报效先主”,并立下平定南中、蜀中,救民于水旱之灾的大功。
在他管治蜀汉期间,对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终日为国家振兴发奋图强,对家国情怀深深执着。
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他精心治理国家的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他推崇“以德治国”,提倡礼仪、道德和才能,并建立起了完备的行政制度。
在军事上,他提出了“空城计”、“诈降计”等一系列策略,并在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文化上,他引入了蜀汉的文化教育,让蜀汉人民得以受益。
这些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他长期的潜心研究和治国经验的沉淀所得。
这些举措既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经验和治国智慧。
诸葛亮心系国家、忧国忧民,在蜀汉丞相任上,尽心尽力地辅政、治国,使得蜀汉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不惜生命力劝诫蜀汉皇帝刘备、刘禅。
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和付出无疑是深刻的。
在他领导的南征北伐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但最终失败了。
诸葛亮对此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正如他在《出师表》里所言,“愿陛下察之、戮力同心、奋发图强、可胜计也”。
这也充分展现了他为国家振兴发奋图强、献出所有的家国情怀。
诸葛亮的家国情怀也表现在他将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殷殷期盼之中。
论文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

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内容摘要: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典范,是严正的模范。
《三国演义》展现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他智慧超凡,体现在他杰出的政治、军事、发明这几个方面上;诸葛亮清廉俭朴,表现在财富积累、教育子女、丧事简单、处事公正上;诸葛亮精忠报国,表现在他忠君、忠国、淡薄名利上,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尽显千古贤相的高风亮节。
高风亮节。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 引言:罗贯中先生一反罗贯中先生一反《三国志》《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优于将略”优于将略” [1]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
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
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经天纬地的智慧,矢志不逾的精神,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一、诸葛亮足智多谋表现诸葛亮的才能的是从两方面描写的,即正面和侧面。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2]。
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前两次顾茅庐,通过对隆中环境的描写,及崔州平等对孔明的评价,产生“未见其人而先见其才”的效果,侧面描写诸葛亮的智慧。
而当刘备见到了诸葛亮时,对诸葛亮开始了正面的描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3]这便是有名的天下三分《隆中对》,从诸葛亮在茅庐中的见识表现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而接下来诸葛亮智慧又是从政治、军事、创造发明三个方面来展现:三个方面来展现:(一)他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诸葛亮,字孔明,号瞻博,是中国蜀汉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他的家国情怀深厚,为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家国情怀贯穿始终,成为其形成光辉历史的重要原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论述诸葛亮的家国情怀,展现其为家国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
诸葛亮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在他的治国理念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在其主政蜀汉的时期,他以国家民生为重,坚持平民化军队,讲求民生政策,尽全力保障人民的生活。
在诸葛亮治理下,蜀汉国力不断壮大,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经济繁荣发展。
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他更是殚精竭虑,尽心尽力,不辞辛苦,带领蜀汉抵御强敌,维护国家安全。
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是将国家大局置于个人生死之上,明知生命垂危,仍然竭尽余力,为后继者留下了光辉的历史遗产。
诸葛亮将人民福祉看做家国利益的核心。
对于诸葛亮来说,国家的强大并非单单依赖于权利、战争,而是更多基于人民的幸福与福祉。
他主张“民才是邦本、邦本是民”、“民生是诸事之务”等观点,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让人民生活无忧。
在军事政治上,他重视发扬军队内部的民主氛围,尊重将士的意见,确保军队的和谐稳定。
在民生政治上,他提倡节约用水、宽田免役,为人民劳作减轻负担。
在经济发展上,他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市场经济,提倡稳中求进,实现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
种种举措无不彰显出他对人民福祉的至高追求,为民众谋福祉、温情关爱。
诸葛亮把家国情怀融入其政治理想与文化理念。
在政治理念上,诸葛亮主张“关切天下,立身以助天下”的治国之道,要建立“大才之国,以养庶民”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真正的英雄是能竭力为民谋利、大公无私的人。
在文化理念上,诸葛亮注重教育兴国,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发展观。
他倡导儒家思想,强调修德立业,培养仁义道德,以培育人才。
诸葛亮家国情怀也体现在他的治国策略和军事谋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中的人物一经定型,本身即是一个具有生命的自足自在的系统,因此本文所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涉及历史事实层面的人物原型。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人物,以致郑振铎先生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虽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
诸葛亮集杰出智慧和传统美德于一身,最终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诗)的悲剧结局,实在令人痛惜。
可以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充满历史感的悲怆陈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对于诸葛亮形象的悲剧,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有的归因于他事必躬亲的作风,有的归因于他的几次用人失误,有的归因于他的穷兵黩武,有的归因于敌对势力过于强大,还有学者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个悲剧英雄,表现了儒家精神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格信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传统。
这些观点无疑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形象悲剧的某些方面,但无形之中忽略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殊性。
笔者以为诸葛亮形象既是世代累积堆垛的结果,对其悲剧的分析也应充分考虑这一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某些特点。
三国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民间心理所影响的审美趣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凝聚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智慧和斗争经验因而具有惊人的谋略和绝世的才能,几乎成为智谋的化身和代名词,因此诸葛亮形象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是“智谋”。
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智谋的符号其悲剧在本质上也应该是谋略的悲剧。
诸葛亮的智谋悲剧主要源于三个层次的矛盾冲突:最外层是出处选择时人谋和“天时”的矛盾它规定着诸葛亮人谋的性质和施展方向;中间一层是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后人谋与刘关张“义气”的矛盾,它昭示着智慧与忠义的背离;而最内层也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其自身性格中智谋和忠义的矛盾这一层在白帝城托孤后尤其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出来。
三个层面环环相扣,上演了一幕千古“智绝”的人谋悲剧。
一按照《三国演义》中的历史逻辑,诸葛亮正处于“由治入乱”之时,汉朝的灭亡是“数之所在,理不得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强之”,这就是小说中时时提到的“天数”、“天意”、“天时”。
出山之前的诸葛亮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人生格言,居于高山流水、柴木修竹的幽雅之处,与书琴相伴,与古淡高超、旷逸清韵者交游,一派闲云野鹤、仙风道骨的风采。
他与司马徽、崔州平一样,深知“天时”不利,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群雄割据争战的混乱中,作为智者,他选择了隐居,这是他认识到天下大势不可逆转后合乎逻辑的选择。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他以世外高人的姿态冷静地洞察着天下局势。
此时的诸葛亮可以说完全是一个冷静清醒的智者形象。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诸葛亮很清楚人力与天意相抗的结局。
当得知徐庶把自己推荐给刘备后,诸葛亮“作色而言曰:…汝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拂袖而入”,使得徐庶“满脸羞惭,不辞而退”。
诸葛亮之所以把“出山”比作祭祀用的“牺牲”,是因为他深知出山的最终结果极有可能是去作道德祭坛上的牺牲品。
“三顾茅庐”历来被传为佳话,人们一般只称颂刘备求贤若渴的美德,而忽视了诸葛亮内心或出或处的痛苦抉择。
刘备“一顾”时不遇诸葛亮,固然是机缘不巧;“二顾”之前,童子已经告诉诸葛亮刘备专访一事,他为何又与崔州平外出闲游?况且崔州平已知道刘备专访一事,为何相邀同游?“三顾”之始,诸葛亮卧于草堂之上,也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
可以说,诸葛亮待刘备三顾茅庐而后出,既是对刘备惜才、爱贤之心的试探,也是他内心犹豫不决的表现。
“三顾”一段文字背后应当有诸葛亮对自身命运的深入思考和进退两难处境的痛苦抉择。
一方面刘备的三顾之恩与仁义风范最终感动并征服了他,另一方面,“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本来就是历来谋略之士的不二选择,如果不遇明主,满腹奇谋大略也只有消失于山林草泽之中。
儒家的仁爱忠义之心和入世情怀让他踌躇再三后终于答应出山。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诸葛亮带着一丝豪情和满怀悲壮开始了一场以自己的“人谋”“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征程。
诸葛亮的出山是儒家道义感战胜智慧判断的结果,一方面他让自己一开始就置身于“人谋”与“天时”之间固结莫解的矛盾中,另一方面让自己的智谋有了挥洒的舞台,从而得以完成“智绝”的形象,同时也正是在这智慧挥洒过程中,展示着与“天时”相抵触的智谋的结局。
随着诸葛亮的出山,表现为或出或处的智谋与“天时”的矛盾似乎暂时告一段落。
但是这一矛盾事实上规定并限制着诸葛亮出山后几乎所有智谋活动的范围和方向,那就是用尽自己所有的心力和智慧,在艰难困苦中维持处于弱势的刘备集团的生存并使其尽可能得到发展。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这一矛盾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一般,诸葛亮用尽自己所有的智谋和心血,最终并未能从其中跳出。
正如他的老师司马徽认为的那样:“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诸葛亮出山只不过是徒费心力,是一场“人谋”与“天时”相抗衡而以失败告终的悲剧。
二感于刘备恩义和仁德的诸葛亮终于出山了,他想以自己的“人谋”“斡旋天地,补缀乾坤”。
按照隆中决策决定的战略方针,得到刘备信任的诸葛亮处处料敌先机,神机妙算,令敌人闻其名而心胆皆裂。
从荆州到益州,在诸葛亮和刘关张的良好配合之下,隆中谋划的蓝图逐渐变为了现实,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割据局面。
这似乎为诸葛亮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壮理想的实现平添了几分希望。
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隆中决策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自己一方在大的战略方面不能犯错误,犹如走钢丝般不能走错一步,同时等待敌人出“昏招”并充分地加以利用。
可以说,这多少是带有侥幸意味的。
正当诸葛亮一步步施展其智慧并获得成功之时,不期然而又是必然地遭遇到了蜀汉集团内部刘关张的“义气”这一靠智慧也无法绕过去的巨大障碍。
蜀汉的“昏招”也恰恰产生于刘关张的“义气”之中,诸葛亮的智谋于此也无能为力刘关张本来就是以在桃园结“义”而起家。
在《三国演义》的价值建构中,“义”是最核心的伦理原则,具有超越一切的地位。
“忠”与“义”尽管具有相等的地位,但在实践中是“义”先于“忠”的,因为“…忠‟的实现是建立在…义‟的人际道义关系基础上的”。
诸葛亮出于“忠”而竭心尽智地辅佐刘备,却没有理由反对刘备出于“义”而作出的选择和决断。
这样,在诸葛亮的智谋和刘关张的义气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的矛盾关系。
这一点似乎是想以“人谋”“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诸葛亮所始料未及的。
其实,刘关张的“义气”与诸葛亮智谋之间的矛盾在三顾茅庐时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三顾”时,张飞不耐烦,“要用麻绳缚将他来”、“去屋后放一把火”,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所尊敬的义兄受到了侮辱。
诸葛亮出山之初,关张依仗结义的特殊地位,对诸葛亮也经常心怀不满。
好在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用兄长的身份和义气约束关张听从安排,排除了干扰,才确保了诸葛亮充分展示出他的智慧,从而取得一次次胜利。
在这一阶段,诸葛亮的智慧所遭遇到的只是刘关张“义气”的外层部分而非硬核部分,其智慧的施展阻力不大,甚至以诸葛亮的智慧为主导,与刘关张“义气”形成了良好的配合。
两方面统一协调,诸葛亮的天才智慧也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随着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刘关张逐渐志得意满起来,尤其是刘关张之间从“义气”出发的一系列举动更是与诸葛亮智慧主导下的“兴复汉室”战略格格不入。
“关羽失荆州”是蜀汉衰落的开始,而为失荆州种下祸根的正是刘关张之间的“义气”。
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南下的首要目标是要夺取荆州,孙策为争夺荆州而战死,可见其地位极端重要。
诸葛亮也将占据荆州看作是统一中原的前提,极为重视,智取荆州后亲自坐镇。
当西川吃紧时,诸葛亮不得不离开此地。
刘备派关平送来信件,要求把荆州交给关羽镇守。
诸葛亮尽管素知关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是镇守荆州的合适人选,但在刘关张“义气”面前,只好执行了这一错误决定。
尽管他也试图作出一些挽回,在交付荆州大印的时候,提醒关羽,嘱咐其“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可是“刚而自矜”的关羽很快将诸葛亮的话抛之脑后,不近情理地拒绝了东吴提亲,使吴蜀反目成仇,自己也败走麦城、身死人手。
刘备得知关羽遇害消息后,完全丧失了理智,决定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
紧接着张飞也因怒虐部下而被暗杀,刘备原本已经怒不可遏,听到这一噩耗后更加气急败坏,“义”令智昏,坚决要除灭东吴而后快。
赵云劝谏刘备“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希望刘备“以天下为重”,刘备不听。
学士秦宓劝谏刘备不要“徇小义”而致国家颠覆,刘备命武士将他推出斩首。
诸葛亮闻知,即上表救秦宓。
表中说:“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
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
”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被仇恨冲昏头脑的刘备根本就听不进任何劝阻,认为这是他们兄弟的家务事,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过问,把兄弟间的义气完全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面对刘关张之间“义气”的硬核,诸葛亮的智慧一无所用,只能哀叹:“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
”刘备“义”令智昏,决意伐吴,这一“昏招”使蜀汉元气大伤,既破坏了诸葛亮早已制定的战略方针,自己也败死白帝城。
《孙子兵法》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作为一名智者,为个人计算,如果无法劝阻刘备,诸葛亮本可效法范增等历代谋臣,选择归隐或另投明主,以终止个人蹈入无可挽回的悲剧;但是作为骨子里都充溢着忠诚的臣子,道义感却让他觉得这样有失为臣之德。
道德和智慧在他的心灵深处激烈地斗争,诸葛亮置身于道德和智慧不能兼顾的两难窘境。
诸葛亮出于忠义选择以人谋辅佐刘备逆天兴汉,刘备也是出于对忠义的践行举全国之力为关张报仇,使诸葛亮谋略智慧的心血付之东流。
从同一伦理原则出发,效果却背道而驰,其中充满着悖谬。
这还不算,忠义之绳索又将诸葛亮牢牢束缚于刘备谋臣兼丞相的位置上,让他眼睁睁地看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将士们的鲜血打拼出来的蜀汉政权走向了衰落,只能在成功的希望破灭之后继续着自己夸父逐日式的悲剧英雄的无望努力。
三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嘱咐:“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不论刘备说的这番话是出于何种目的,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刘备对刘禅继承遗志完成统一大业的能力并没有信心,知子莫若父。
原本已十分渺茫的统一希望进一步破灭,再加上后主的昏庸愚昧,世事更不可为。
但是诸葛亮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辅佐刘禅的重任,他费尽智慧和心力,“安居平五路”,苦心孤诣地支撑着危局,忠心耿耿地守护着庸碌无能的后主。
七擒孟获后,蜀汉边境得以巩固,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也为了实现自己在隆中所定的战略计划,诸葛亮决定北伐中原。
北伐之前,诸葛亮谆谆告诫后主“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要“亲贤臣,远小人”,并做好了各方面的周密部署。
但对于战争的结果,他没有任何把握,只是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去做,或者可以说北伐只是他受忠义驱使的一种惯性行为,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