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用计的得与失
【议论文】评价诸葛亮的作文400字 论街亭失守

【议论文】评价诸葛亮的作文400字论街亭失守
诸葛亮,一个历史人物名字,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流。
他不仅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学识让人们敬佩,而且他在历史上那些不朽的表现也让人们铭记难忘。
他和刘备、关羽、张飞被誉为“三英战吕布”,义薄云天的精神、忠诚的品德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下面,我要评价诸葛亮在街亭失守事件中的表现。
街亭事件是三国时期蜀汉军队与魏国军队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战斗中,蜀军因粮草不济,最终无法抵抗魏军强大的攻击而制败。
在这场悲惨的战斗中,诸葛亮的表现令人唏嘘不已。
首先,诸葛亮的失误导致了蜀汉军队在街亭的失守。
在准备战斗和部署战役时,诸葛亮没有充分考虑到粮草的问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结果导致蜀军设法防守,支撑着不了多久就崩溃了。
虽然蜀汉军队在数量和武器装备上并不劣于魏军,但因为粮草的不足,许多士兵疲惫、饥饿等情况,最终导致战斗失败。
其次,诸葛亮在战斗中的表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他是蜀汉军队的统帅,但他并没有站在战斗的最前线指挥和参与战斗,他坐在安全的地方指挥战斗。
在关键时刻,他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没有让士兵们在更加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战斗。
总体而言,在街亭失守事件中,诸葛亮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虽然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和政治家,但他在这场战斗中的失误和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我们不应太过苛求诸葛亮,因为他也是一个人,有着自己的局限性。
仔细想一想,如果是我们面对那样的战斗,又能做到多少呢?最终,我们要感慨诸葛亮所取得的历史功绩和他那个时代所显示的长处,也要对他所犯的错误进行深刻反思,以此引以为戒。
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7篇

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7篇葛孔明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他一生只追随过刘备,可谓死而后已,致力于助刘备夺得天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1诸葛亮可谓是神机妙算,智谋通天。
但他毕竟也只是一个人,但大家似乎将他神化到了一个不可到达的高度。
我们真的应该真真切切的认识他。
诸葛亮凭借他的智谋和胆识帮助刘备完成了三国鼎立,功不可没,为蜀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创造了无尽的传奇,充分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他还发明了许多机械,可谓是鬼斧神工。
如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等充分体现了他的才智是极高的。
他七擒孟获又充分体现了他的仁爱。
他善于用兵,任用贤能,重视人才又体现了他的心虑深远,不得不说他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之一。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他被神化了,但却始终实实在在是一个人,我第一次对他产生质疑是在他挥泪斩马谡时,既然他已经知道街亭是一个如此重要的地方而且马谡又不能守,为什么又同意让马谡去呢?最后竟还流着泪杀了他。
既然诸葛亮真的如此爱惜这个人才,他就应该坚持不让马谡去。
对于街亭失守后亡羊补牢地杀死了马谡我也是不看好的,虽然不知他到底是什么动机,但这个事却动摇了我心中诸葛亮神一般的地位。
其次就是对蜀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火烧连营。
一把大火烧尽了一切也烧去了一条仁君的生命。
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也必定应该与刘备同行,这样也许历史将会被改写,而他只是留守了国内。
而他布下的八阵图则是这次失败的最让我疑惑的地方,据说诸葛亮做了最坏的打算,我却认为比起亡羊补牢,让失败不发生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一笔划断了蜀国的未来。
最后,先帝去世后诸葛亮打着讨贼的旗号六出岐山,劳民伤财又无结果,最终命丧五丈原,为他闪着金光透着灰芒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以他的才智和自己国家的优势完全可以采用劳兵之计拖垮魏国,自己养精蓄锐最后一举出击。
但他没有,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失败!我想世上没有所谓的神人,人就是人,我们要以客观的角度去审度人生,在不同角度对不同人物进行不同模式的分析,找到自己在人生中的立场!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2不问政局便知天下三分,不出门户遍晓天文地理。
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9篇

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9篇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第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慢慢历史长河中,数风流人物如春笋一般节节而出,而我却只欣赏其中一人——诸葛亮。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
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
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
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
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
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一幕幕,道出了他的智慧,演绎着他的神话般的人生。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风春月。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诸笑谈中。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连同他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却偏偏遇上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无限的崇敬和思考。
纵观他传奇的一生,既有“隆中对”对天下局势的远见卓识;又有“舌战群儒”对东吴谋士的磅礴气势;有“草船借箭”对天气及曹操洞若观火的预测和揣摩;更有“火烧赤壁”对战事的胸有成竹……在历史的风霜里,他羽扇纶巾,缓缓从历史中走来,手中的扇子微微一抖,嘴角的表情微微一扬,金戈铁马止步于千里之外,浩浩敌军殒命于埋伏之中。
他,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三国英雄,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伟人!论证诸葛亮范文素材第二篇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可是,一次登山改变了他的命运。
【议论文】论诸葛亮的失误_1000字

【议论文】论诸葛亮的失误_1000字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是他辅佐刘备创建了西蜀政权,杰出的他功勋无量。
但诸葛亮真的是完美的?明珠就是无暇的吗?诸葛亮的确很聪明。
他刚刚离开小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新野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赤壁战役中,他与东吴联手打败了北魏,从而使曹操统一中国的计划搁浅。
后来,诸葛亮以非凡的智慧占领荆州,建立了蜀汉第一根据地。
最后,夺取西川,建立蜀国。
但诸葛亮的工作真的很难让人信服。
诸葛亮做事谨小慎微,事必躬亲。
在街亭一战中,就是因为诸葛亮太过于自负,起用根红苗正、世代将门之子、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导致街亭战役失败。
诸葛亮用人很挑剔。
先用道德来衡量一个人,才能不能尽力而为,只能机械地指挥。
诸葛亮没有给别人创造和发挥的机会。
因此,他的下属只能听话,像滚石一样被别人操纵。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素夸大了事实,不应该用得太多。
”然而,诸葛亮非常自负,他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最后,他失去了街亭,不得不用一座空城吓跑司马懿的10万大军。
魏延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军。
在五虎上将先后故去后,和北魏对抗的大将只有魏延。
出祁山,北伐中原,魏延提出由子午谷小路出兵,偷袭长安。
诸葛亮不听,认为是冒险。
由此以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没有一次成功。
诸葛亮认为魏延狂妄自大,脑后有“反骨”,总是不大重用魏延。
这和毛泽东相比,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在延安时,许世友拿着枪逼问毛泽东。
误会解除后,许世友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员只可信赖的战将。
后来,司马懿告诉外交部:“如果诸葛亮采纳魏晏的建议,长安将失败。
”魏盐田每天都怀着怨恨,终于在诸葛亮去黄泉的路上叛变了。
以上的事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太会用人。
一个押粮官进不进粮食,都得请示诸葛亮,说明诸葛亮手下也有不少庸才官员。
“成功也是小河,失败也是小河”。
这个成语和典故再合适不过了。
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蜀灭亡后,诸葛亮逃债。
和诸葛亮相比,北魏自曹操起,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议论文】评价诸葛亮的作文400字 论街亭失守

【议论文】评价诸葛亮的作文400字论街亭失守评价诸葛亮街亭失守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才华横溢,素有“诸葛亮治世,未有异者”的美誉,然而在街亭失守的事件中,他也暴露出了颇多不足之处。
对于诸葛亮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我们不妨做出深入的评价。
诸葛亮在街亭失守的事件中展现了他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华。
他曾多次预测到曹操的行动,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
由于兵力不足、粮食匮乏等原因,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曹操的进攻。
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才华有所肯定。
正如孔明自己所言:“吾计不过如此,愿天下之人勿以吾为谬也。
”可见,诸葛亮在此次事件中所展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军事谋略还是值得肯定的。
诸葛亮在街亭失守的事件中也暴露了他的柔弱一面。
在曹操抵达街亭之前,他就已经多次让人替自己写丧葬文书,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抱有太多希望。
这种失望和消沉的心态不符合一个丞相的身份,更是一种对抗逆境的软弱表现。
面对曹操的压力,他也将自己的战略布置过于依赖于东吴的援军,而忽视了自己应有的战略主动性。
虽然诸葛亮在街亭失守的事件中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毛遂自荐和胸怀大志表示钦佩。
在这次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放弃对汉室的忠诚,而是继续在吴蜀联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的坚持和执着精神,为后来的世人留下了宝贵的人格典范。
三国演义空城计读后感500字

三国演义空城计读后感篇1:前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这个故事,使我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再一次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机智勇敢。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忽然,司马懿引大军15万,来攻打西城。
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
诸葛亮沉思片刻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
魏兵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
”司马懿来到城楼外,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右两边各站一个少年,。
城门内外,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
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
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
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人,如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才保住了西城县,以后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也要像诸葛亮一样临危不惧,开动脑筋,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篇2:今天我读了《空城计》这篇文章,知道了文章的主要人物有遇事沉着冷静,从容应对,思虑周详的诸葛亮和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司马懿。
《空城计》讲的是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大军攻打蜀国。
在一次战斗中,蜀军兵力薄弱,诸葛亮只好想出一个办法——空城计。
他打开城门,坐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
最终,吓退了多疑的司马懿,挽救了一次危机。
读完《空城计》后,我查了资料,了解了“空城计”出自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95回。
我还知道了“空城计”的具体意思——是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一直到《三国演义》发展到将近三分之一,诸葛亮才在铺垫中登上舞台。
如果说此前的三国中充满了战、诈、计、策,到了诸葛亮出场,开始进入到谋和算的新高度。
《三国演义》开始,对于刘备来说,已经建立了以关羽、张飞为核心的兄弟圈子,五虎上将在赵云迅速加入后已经得其三。
然而这个强大的军事核心组合除了对黄巾军有不少胜利,在面对董卓、吕布和曹操等军事集团时,却是败多胜少。
刘备以兄弟义气为核心情义和仁义,逐渐吸纳了一干下层人才。
这个以兄弟情谊结合起来的紧密小团体,是乱世流民用以团结保全自己的本能,但却因为其层面低下,并无人能为刘备集团提出正确的发展纲领。
刘备济纳人才的能力却不能转为用人之能,这让他在47岁赤壁之战前,仍无片土。
水镜先生一言道出根本,此时的刘备空有万人莫敌的关羽、张飞,却无人能用。
诸葛亮出现的巨大价值,在于为刘备制定了一生最关键的政治发展纲要和军事作战战略。
可以说,诸葛亮是催化剂,让刘备手下许多将领得以发挥其更大的能力。
尤其是在三国时代规模最大、最决定性赤壁之战中,刘备集团在诸葛亮指导策划下,政治、外交和战略战术都取得了全面胜利。
然而在赤壁及至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中,诸葛亮运用最多的却不是关羽、张飞,而是赵云。
前往拜风台带赵云,是看中他武艺超群带来的威慑力;选派陪同刘备去东吴相亲,是因为赵云谨慎小心,能依计行事;就连最后从孙夫人那里夺回阿斗,诸葛亮还是用了赵云,因为他原则性强,不怕得罪人。
相比之下,赤壁之战并无太多关张的影子,关羽还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显然是诸葛亮的有意安排。
诸葛亮多用赵云,一方面是赵云不计较得失,乐于服从安排,又才华横溢。
自长坂坡、赤壁战后,赵云不中桂阳原太守赵范的美人计,不仅不为女色所动,还意识到赵范并非真投降,显示出其识人能力。
刘备夺取益州后,有人提出将成都城外的桑田野地分给众将领,他再次冒着得罪一干人的风险而反对,显示其大局观。
赵云虽武艺超群,却不是个好大喜功的个人英雄主义者。
有关三国的人物辩论赛作文

有关三国的人物辩论赛作文正方(支持诸葛亮):今天咱们这个辩论赛可太有意思了,要论三国里的厉害人物,我方觉得诸葛亮那可是当仁不让的厉害角色。
就说这智谋吧,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你看那空城计,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压境,他就那么淡定地坐在城楼上弹琴。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啊,那是把对手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他知道司马懿多疑,就利用这一点,不费一兵一卒就把敌人给吓退了。
这得有多聪明啊!再说说他对刘备的忠心耿耿,那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刘备啥都没有的时候就跟着他,帮着刘备出谋划策,建立蜀汉政权。
火烧博望坡,那是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仗,就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
他就像蜀汉的定海神针一样,只要有他在,蜀汉就有希望。
反方(支持周瑜):正方可别把诸葛亮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了。
我方的周瑜那也是相当厉害的人物。
周瑜年少有为啊,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东吴的大都督。
他可是东吴水军的灵魂人物。
就说赤壁之战吧,这可是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战役。
周瑜才是这场战役的总指挥,他巧妙地利用东南风,火烧曹军战船,把曹操打得屁滚尿流。
这可是大规模的水战,周瑜能把各方的因素都考虑周全,什么兵力的部署,战船的安排,风向的利用,这智谋一点也不比诸葛亮差。
而且周瑜长得还帅啊,“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风度翩翩的样子,那可是迷倒了万千少女。
他在东吴的威望极高,士兵们都对他忠心耿耿。
再说了,诸葛亮老是耍些小聪明,什么草船借箭,那都是靠运气成分。
周瑜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和敌人干。
正方:反方说诸葛亮草船借箭靠运气,这可就大错特错了。
诸葛亮那是事先算准了大雾天气才去的。
他对天文地理的了解那是相当的透彻。
这不是运气,而是他知识渊博的体现。
还有啊,周瑜虽然在赤壁之战中有功,但是他这个人小心眼啊。
被诸葛亮气了几次就气得吐血,最后英年早逝。
这度量和诸葛亮比起来可就差远了。
诸葛亮可是能容人之人,对待手下的将领那是相当的宽厚。
反方:正方说周瑜小心眼,这有点冤枉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诸葛亮用计的得与失
他总要把装有“妙计”的锦囊给执行任务的人,吩咐“到时开看”,不但不跟别人商量,而且也不让执行任务的人事先知道事情如何去做。
一切都只是他那种能够“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余的人都只是被他的智慧所驱策的、被动的工具。
例如:刘备到东吴联姻,孔明曰:“吾已定下三条计策,非子龙不可行也。
”于是授以赵云三个锦囊,吩咐到时开看;还有诸葛亮五丈原军中病逝之时,曾给马岱、杨仪锦囊,授姜维以密计。
如此等等,三国中曹操授了两次锦囊,周瑜、陆逊等没有这种现象。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也正说明了诸葛亮不是超凡的“先知”、不可企及的“天才”。
最富有斗争实践的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聪明才智。
“人民,只有人民,才时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是一条走癫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诸葛亮不仅管身前之事,连死后的事也管。
诸葛亮病逝曾流涕曰:“……我死后,公等宜竭忠辅主。
国家旧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
”诸葛亮管事太细,以致辞积劳成疾,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寿五十四岁。
诸葛亮早逝,对蜀汉政权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损失。
也就是使蜀汉政权快速覆灭。
其次,在军事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首先,对统帅的培养上特别对姜维和其子女的培养,负有较大的责任。
第九十三回中:“姜伯约归降孔明”一节中,孔明慌忙下车而
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诸葛亮的玄机被姜维识破,是《三国演义》中第一人。
他选择了姜维做他的接班人,是正确的。
姜维是个帅才,上马捉枪厮杀,驰骋疆场;下马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诸葛亮死后,姜维带兵曾多次打胜仗;姜维背水破大敌(第一百十回);姜维斗阵破邓艾(第一百三十回)——由诸葛亮的“八阵图”变新为“长蛇卷地阵”;姜维弃粮胜魏兵(第一百十四回);在回天无力的情况下假投降,智杀邓艾父子等等。
姜维确实是难得大将。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诸葛亮的错误在于培养姜维却不大胆放手,每次征战,姜维只是一个将领,姜维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在众将中也无威信,以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后,姜维不能服众。
先是魏延反叛,接着又是将相离心,而魏军乘机压境,内忧外患,蜀汉政权迅速瓦解。
姜维虽使出浑身解数,也挽回不了灭亡的命运。
对于接班人要“扶上马,送一程。
”让接班人为以后的扬鞭奋蹄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诸葛亮早让姜维出来主持军中之事,也不致于他早逝,也不致于蜀汉的政权快速瓦解。
另外,就是对子女的培养上,诸葛瞻和诸葛尚(瞻之子)博览兵书,多习武艺。
自身的素质相当好,就是缺乏大战的经验,就说诸葛瞻在其父南征孟获时,推算可能是二十岁左右。
诸葛亮未曾带诸葛瞻出师锻炼。
司马懿出征常带着两子出来参悟,致使司马师、司马昭都非常优秀;再如邓艾父子也是带子出征。
于炮火销烟中受到洗礼。
诸葛瞻在绵竹一役中,诸葛瞻和其子兼战死沙场。
令人悲哀不已。
倘若
诸葛瞻得到战火的洗礼,成为国家的栋梁,诸葛亮也可放手,让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表现,为蜀汉政权出一份力。
在军事上,还有就是对六出祁山的行军进攻路线上选择有误。
我认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共有多条进攻路线:一条是诸葛亮选择的祁山一条;二条是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直叩长安;三条是与东吴组成联军从合肥一路并举进攻魏,自己吃不下的东西,可以找同盟。
且不说第一路线,看第二进攻路线。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献策曰:‘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第九十二回);再看司马懿的见解:“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以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第九十五回)。
从中可以看出进攻路线是可以改变,战争都是要冒险的,以少量的代价换起更多的利益是可行的。
当时魏国的准备不是很充分,若出奇兵,突然袭击,可能奏效,诸葛亮的恢复汉朝的愿望可能得以实现;第三条是:与东吴联手——与东吴是联盟,从荆襄,合肥进军,如能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论断,这条路具有可行性。
如行,则能实现平生之愿。
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十二年中,都未能有效的与东吴能力合作,只凭自己孤军奋战。
未能实现“还于旧都”的心愿。
另外,在军事生涯中,历来对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结果是持否定态度,是劳师动众,未建军寸之举;确实也是如此:从建兴五年春三月起到建兴十二年春二月止,共七年,前五次基本上一年一次北伐。
第一次:收姜维,斩马谡,出师30余万人,街亭失守而回;第二次,杀王双,出师30万人,缺粮而归;第三次:夺陈仓,亮复职,张苞身死,亮患病而归;第四次,魏入侵,曹真被气死,军事处于全胜时期,无奈被诏回;第五次,诸葛亮妆神,张合被射杀,因李严被迫回归;第六次,关兴身死,杀司马懿未遂,五丈原诸葛亮病死,从六出祁山的战事中,可以理解诸葛亮的忠诚,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为报刘备的托孤之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
也体现其“忠贞”,这与曹操的人生哲学:“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截然不同。
而不顾爬山涉水,历尽艰辛。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一文中说“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既然成为解决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那么战争的胜负对于交战两方和得失存亡就有着决定的意义。
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确实是劳命伤财。
诸葛亮自己也认识这一点:“亮在昭烈之庙,涕泣拜曰:‘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第一百二回),偏僻的蜀国本身就不是很富足(跟魏、吴相比)这样年年征战,蜀国的国库必将空虚,使蜀国的强国之梦随之破灭,为蜀国的后期发展带来了困难,加速了蜀国灭亡的进程,诸葛亮知魏国强大,竟以卵击石,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的形象是皓月之光,罗贯中通过刻画他的所谓“谨慎”、“谦虚”、“严于责己”等个人品质,通过一系列经过美化的“清明”政治措施,通过刻画他的杰出军事才能,把
诸葛亮塑造成封建“完人”的典型。
在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的年代里,作者把希望寄托于所谓杰出的政治家,盼望由他们来实施“王道”和“仁政”,是有其阶级局限性的。
但在《三国演义》的诸多人物中诸葛亮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一身廉洁令人钦佩;一身韬略令人惊叹;一身潇洒令人回味;以身酬知己令人折服;壮志未酬令人泪沾襟;鞠躬尽瘁的精神令后世景仰。
恩格斯在论述悲剧人物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2)诸葛亮虽然在政治上、军事上有点失误,毕竟功大于过,但作者笔下的诸葛亮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2)、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出版社
《三国志》晋陈寿撰,宁斐之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纲要》(明清文学)李修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论文由光视界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