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九龙江河口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

合集下载

福建九龙江下游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类

福建九龙江下游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类
#> ?-5133(. @(>A2 3-(2"B> ’,99;)(6-;3 @(>A2 3-(2C "> A2>@( 3-(2 " !> ’,>A2 3-(2"%> @(>A2 3-(2"&> ?D9(5(. @(>A2 3-(2
分位于花岗岩类基岩分布区及下游位置 %图 %&# 花岗岩分布区 土壤 ’%& 平均 !-BD"明显较全国土壤丰度高 "为富钾土壤 #
#$%&!()*%&!! 本 区 #$%&!()*%&! 比 值 平 均 F-%B" 以 F-%B
为 界 " 大 于 F-%B 的 样 品 位 于 花 岗 闪 长 岩 $ 辉 石 闪 长 岩 等 暗 色 矿物较多的基岩分布区 # 玄武岩分布区 #$%&!()*%&! 大于 F-B #
命 名 $边 界 的 确 定 及 平 均 含 量 "需 要 进 行 空 间 分 布 的 研 究 和 统计计算 " 因此资料整理在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 9):;<= 上 进 行 "将 样 品 元 素 含 量 作 为 点 属 性 "在 计 算 机 上 进 行 空 间 分 析和属性分析 #
!
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特征
土壤中元素含量水平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对农业 生产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 同时也是环境容量研究 的 重 要 基 础 资 料 H!1:I$ 国 内 外 现 有 的 各 种 土 壤 分 类 方 案 H6I! 均 不 能 很 好 地 反映土壤的化学成分 ! 因此有必要研究能直接反 映 土 壤 化 学 成分的地球化学分类方法 $ 研究区位于福建省南部!九龙江下游地区!面积约: 7!: J,:$ 九 龙 江 为 福 建 省 第 二 大 河 流 ! 发 源 于 戴 云’博 平 岭 山 脉 西 坡 !分 西 溪 (北 溪 两 大 支 流 !于 龙 海 附 近 汇 合 后 流 入 台 湾 海 峡 ! 流域面积 !7 @7! J,:" 图 ! )* 研究区中部为漳州平原 ! 海拔 ;1:; , ! 沿九龙江两侧 发 育 ! 面积 ?=@ J,:! 地质构造属第四 纪 盆 地 ! 由 河 流 冲 积 物 + 海 积 物 组 成 & 平 原 两 侧 为 岗 台 地 ! 海 拔 :; 18; , ! 相 对 高 差 !; 1

第四纪地质与堆积环境

第四纪地质与堆积环境

第二节第四纪地质和堆积环境覆盖在中国陆地表面的黄土大约是63万平方公里,陕西黄土高原占14%左右。

一、黄土堆积F·V·李希霍芬于1877年把新第三纪含有三趾马动物化石的红粘土包括在黄土地层中;以后J·G·安特生于1923年认为黄土应指颜色淡黄、质地疏松的物质,遂将黄土与三趾马红土分开。

P·德日进和杨钟健于1930年进一步把黄土分为黄土及红色土。

最上部的黄土可与北京西山斋堂马兰沟堆积台地形成的时代相比,定为晚更新世,即马兰黄土。

马兰黄土与红色黄土沿用了很长时间。

刘东生于1956年将马兰黄土及其以后全新世的黄土称为新黄土,以前的称为老黄土,并把老黄土和新黄土都分为上下两部。

新黄土的上部属全新世堆积,下部与马兰黄土相当,属晚更新世堆积;老黄土上部为中更新世堆积,下部为早更新世堆积(与三门期堆积相当)。

以后刘东生等又根据山西省隰县午城镇柳树沟实测标准剖面,把老黄土下部早更新黄土改名午城黄土;上部中更新世老黄土改名离石黄土,并把离石黄土分为下部(Q12)和上部(Q22)。

据古地磁和热释光测定:午城黄土顶部形成于距今66.6万年前;离石黄土部(Q12)顶层的年龄为18.1万年,上部年龄为18.1~7.1万年;马兰黄土的年龄为7.1~1万年;全新世黄土属近1万年以来。

午城黄土因山西隰县午城镇得名。

午城黄土颜色棕红,质地粘重,无石灰反应,含有红棕色埋藏土壤层。

本层底部有砂砾沉积物向古老地层过渡。

在各地的午城黄土中发掘有中国长鼻三趾马、中国角鹿、中国野牛和短脚兔等具森林草原习性的动物化石,草原动物化石有鼢鼠,但数量极少。

离石黄土因山西离石得名。

离石黄土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构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基础,成为塬、梁、峁地形的骨架,其上、下两层间有一不整合接触面。

上部黄土为黄色,含有5~6层红棕色埋藏土壤层。

埋藏土壤的质地较黄土粘重,拟棱柱状结构,结构表面有光泽的Si02及腐殖质胶膜,无石灰反应。

福州第四纪红土沉积的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福州第四纪红土沉积的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adte d naye v o m n hn l( L , a a ( )adWafs WF )w r u idi ti pp r n i s i t ni n et nC ag C ) M bo MB n noi ' e s de s ae. h r e me r r i e ( S et nh
p o n s ri g,ma ny po i v -k we n s e e s a d rn i g fo me i m o wie i u tss T e a o e c a - o ri o tn i l st e s e d i k wn s i n a g n rm d u t d n k ro i. h b v h r a trsis id c t a e olwa i y p o i lhy r d n mi r ns o tto e e itc n i ae t tr d s i h smanl r xma d o y a c ta p rain,r pde e i n t n a a l a i d s d me t i nd e n e a o
为主 , 平均体积分数为 4 .3 ~ 29 %, 9 1% 5 .0 细粉砂高于粗粉砂 , 中 c 、 其 L w 剖面黏土 含量 次之 , 平均体积 分数为
2 .5 ~ 5 2 % , MB剖面砂含量次之 , 45 % 3 . 1 而 平均 3 .0 2 频率 曲线 以多峰型为主 , 一众 数在 4—1 m, 23 %. ) 第 6 第二
Fj IN r a U i rt, uhu300 , hn ) u a o l nv sy F zo 50 7 C ia iI m e i
Ab t a t Ac o d n o E R n L d t g e olo u h u w s d tr n e o b i l l s g sr c c r i g t S a d OS ai ,r d s i fF z o a ee mid d t e man y mu t t e n ia

从软体动物分布谈淮河及长江下游第四纪地层和古地理!

从软体动物分布谈淮河及长江下游第四纪地层和古地理!

淮河长江下游第四系岩性简表
厚度 (C) ! H D5 丘 陵 区 岩 性 厚度 (C) 3 H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全 ( G4 / ) 新 “上海组” 世 晚 更 新 世 中 更 新 世 早 更 新 世 泗洪组 ( G5 / )
灰黄、 灰黑、 深灰色粉砂粘土、 粉砂亚粘 土、 粉砂 灰黄、 灰 褐、 灰 黑、 灰绿色亚粘土质粉 砂, 粉砂质粘土, 粉细砂, 局部含砾 灰黑、 灰绿、 深灰、 棕红色含砾细、 粗砂, 亚粘土质粉砂、 粉砂质粘土 棕黄、 灰 白 色 粉 砂 质 粘 土, 含 砾、 中粗 砂, 局部为粘土与砂砾互层 53 H #45 #! H 77 !4 H #"3
粉砂粘土、 亚粘土夹含砾粗砂、 粉细砂, 局部为粉细 砂、 含砾亚粘土质粉砂层, 产双壳类化石 +&,-.$/0(& ( 4&.0"#$ )/$./0$)&( 8,7) 、+ 2( 4 2 ))-0.#&( 3,4.,) 、 、 + 2 5) 6 7$"<*=& 34720 ,* +&"7*$(&.#& ’.*3&"&( 8,7) C,(、5$.6#70(& 6#7$($.& 3,4.,、5 2 7*()0)&-#7& 34720, 产腹足类化石 4(&"$.6&.#0) 9: 6 、>#(83"#& 9: 6 。 丘陵区 岩性为棕黄、 棕红、 赭红色含粉砂亚粘土、 粘土, 底为泥砾、 角砾层。本组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 系在平原区为整合接触, 丘陵区为假整合接触。本 组所产 +&,-.$/0(&( 4&.0"#$ ))-0.#& 曾发现于河南三 门峡下、 中更新统, 也发现于安徽五河中、 上更新统; 上 +&"7*$(&.#& 5) 6 7$"<*=& 曾发现于内蒙古黄河边中、 更新统; 5$.6#70(& 6#7$($.& 曾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中 更新统; 5$.6#70(& 7*()0)&-#7& 发现于浙江湖州中更新 统。因此本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 " 上更新统泗洪组 (A" ) )

第四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层划分详解演示文稿

第四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层划分详解演示文稿
目前六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3)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的)
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其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年龄资 料,按年龄关系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并
建立起一种地层顺序的方法。由于它不涉及具体岩性,
有利于洲际间的地层对比,由于这种资料依赖于测年 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
目前二十八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地层:第四系各统发育齐全,沉积物富含钙质
或碱性成分,沉积物呈白、灰白及黄色,以黄 土堆积为主,西北部分区有冰川、湖泊及山麓 -冲积等。
下更新统为泥河湾组(午城黄土)及其同 期沉积;中更新统为周口店组(离石黄土)及 其相当地层;上更新统为丁村组(马兰黄土) 及其相当地层;全新统为近代堆积层。
还有:冰水沉积(fgl)、火山堆积(β)、人工堆积(a)、冰 湖堆积(lgl)、化学堆积(ch)
目前二十二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1.3 中国第四纪地层
23 个省
4 个直辖市(北京、天津、
上海、 重庆) 5 个自治区(广西、 内蒙古、
西藏、宁夏、 新疆)
2 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 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 区)
•上段为浅红、黄棕、浅绿、灰白色砂层及粘土层,
称黄泥河湾组。含三趾马―真马动物群及大量软体 动物化石,第三纪动物少量残留,如长鼻三趾马、
板齿犀等,第四纪属种大量出现,如马、 野牛、象、 步氏大角鹿等,森林草原环境。
目前三十一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比值(δ18O)是一重要参数。18O的丰度是沉积时水温的 一个函数,低温时的碳酸盐中18O含量比高温时沉积的略 为大一些。
此外还有古地磁法、古土壤地层学法、海面地层顺 序法等。
目前十一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汾渭地堑系列湖盆第四纪中晚期地貌与沉积阶段性演化的时间序次差异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汾渭地堑系列湖盆第四纪中晚期地貌与沉积阶段性演化的时间序次差异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查清盆地内湖 退 发 生 的 序 次 及 发 生 过 程、 河流 阶地的序次及特征, 无疑是揭示区域第四纪阶段性 演化历史的一重要途径。而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变化 是影响区 域 湖 退 和 河 流 下 切 发 生 的 两 个 最 基 本 因 素, 分析导致这些湖退和河流下切发生的原因, 将有 利于寻觅盆地过去 的 构 造 运 动 和 气 候 变 化 历 史, 尤 其是从中可提取丰富的构造运动信息。 本文根据野外获取的有关汾渭系列盆地第四纪 地貌及沉积资料, 拟对第四纪中晚期以来的系列盆 地阶段性演化历史进行追溯;在此 基础上 通过 对比 各盆地阶段性演化 在 时 序 上 的 相 位 差, 分析其所蕴 含的区域构 造 信 息, 探讨“ 青藏高原隆升控制汾渭 地堑盆地演化” 这 一 认 识 的 科 学 性。 研 究 区 域 的 构 造地貌略图及考察剖面位置图见图 1 。
第3 2卷 第 5期 2 0 1 2年 9月
第 四 纪 研 究 Q U A T E R N A R Y S C I E N C E S
V o l . 3 2 , N o . 5 S e p t e m b e r ,2 0 1 2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4 1 0 . 2 0 1 2 . 0 5 . 0 3
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每一套沉积韵律层包括湖退湖侵沉积序列的总厚度是与其沉积持续时2021依据公式07007为第一大韵律层厚度h12为第一第二大韵律层总厚度可以推算出郝家台剖面中的第一韵律层底部湖退沉积的开始年龄约为小长梁剖面第一韵律层和东谷坨剖面第一韵律层底部沉积的开始年龄约为与黄土古土壤层序的年代数据对比2022个剖面中记录的这最晚一套韵律层所示的湖退开始年龄与黄土盆地第四纪中晚期河湖沉积阶段性演化时间序次个典型剖面河湖相沉积层的韵律变化以及上覆风成堆积为黄土等沉积特征显示第四纪中晚期以来盆地内曾发生过次大幅的湖退事件发生的年代分别在黄土层14的研究显示盆地中由湖退形成的浅水相沉积在岩相特征磁性特征上与下伏的湖侵深水相沉积界限清晰湖退的发生是短暂快速的而湖侵是长期缓慢的

福建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线状沉积沙体特征

福建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线状沉积沙体特征

福建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线状沉积沙体特征许艳;蔡锋;卢惠泉;吴承强;郑勇玲;鲍晶晶【摘要】福建沿海强潮河口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均发育有一定规模的线状沉积沙体,通过多波束调查采集数据和浅剖、沉积物资料的分析,对此类沙体特征进行研究,初步认为其为潮流沙脊。

结果表明:在平面分布上,闽江口外潮流沙脊走向近SW-NE向,沙脊局部连片;九龙江口外沙脊走向近 ENE-WSW向,沙脊末端有分叉现象。

分析现代海洋环境作用并结合沙脊规模、水深和河口相对关系的研究显示,沙脊主体规模基本稳定,现代水动力仅对沙脊表面有改造作用。

在潮流、波浪和近岸余流的共同作用下沙脊脊顶部略显平滑,两翼坡度较缓,其沉积物组成以粒度较粗的古河口砂质浅滩砂为主,沉积主体为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时期,近岸河口环境的古水下三角洲遭受潮流侵蚀而成。

%A certain scale of linear submarine sands which are referred to as tidal sand ridges occurs off the Minjiang Estuary and the Jiulongjiang Estuary in Fujian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by multi-beam acoustic sounding ,sub-bottom profile as well as sediment grain sizes analysis ,we studied the features of the tidal sand rid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 ridges off the Minjiang Estuary are oriented NE -SW ,and some of them are connected .The sand ridges off the Jiulongjiang Estuary are oriented ENE -WSW ,and some appear to diverge on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marine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affects ,and the relation among the ridges scale ,depth and relative distance to the estuary ,the main body of the sand ridges is basically steady .They have been reformed by the recent hydrodynamics as evidenced by similar sand waves on both sides of flanks .The interaction byrecent tid-al current ,wave and residual current leads to a relatively smooth surface on top and both flanks of the sand ridges . It's indicated that the tidal sands primarily originated from estuarine coarse sandy shoals on the paleo-channel sys-tem and were subsequently modified into the linear forms during the period of Holocene transgression when sea-level rise w as decelerated .【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10页(P142-151)【关键词】潮流沙脊;地貌特征;闽江口外;九龙江口外【作者】许艳;蔡锋;卢惠泉;吴承强;郑勇玲;鲍晶晶【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福建平潭350400;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81 引言全新世海侵时期,欧洲北海、美国、中国沿海等陆架受潮流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种类型的潮成地貌[1—3],具体表现为沙脊、沙席、浅滩、沙波和冲刷槽等形态。

福建九龙江下游NW向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特征

福建九龙江下游NW向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特征
Juo gin we tsr a )f ut F )a tv d i a l a e P eso e e Th ia g— Qin y iln j g( s te m a a l ( 5 cie n e ry lt lit c n . e Hac n a gu
f ut F2 cie n lt lit c n . ( a l( )a t d i ae P eso e e 2)Th o e g—Ja g o g io fu ta d t eJn e g— v eGu k n in d n qa a l n h i fn
t a :( ) eGu k n -Ja g o gfutF ) Z u e gfutF )a dJne g D ma s a ut h t 1 Th o e g in d n a l( 1 , h k n a l( 3 n ifn - a o h nf l a ( 7 cie al Qu tray ( — .D i a y n He g e gfutF )at e al a F )at di e r aen r Q1 ) as n a - v n y 2 h n k n l( 6 ci di er Qu — a v n y
断 裂( 为早 第 四纪 ( F) QH) 断裂 ; 山岩一珩 坑 断裂 ( 。 的 观 音 山一 古 湖段 为早 第 四 纪 ( ) 岱 F) Q 一 断 z
裂 、 湖一 洪 塘 段 为 晚 更 新 世 活 动 断 裂 ; 船 山 一 康 山 断 裂 ( 、 龙 江 ( 溪 ) 裂 ( s 为 晚 更 新 古 覆 F)九 西 断 F)
龙 江西溪 河谷地 堑 、 鞍 山地 垒的构造 组合 形 式 。 马
关 键 词 : 建 九 龙 江 :活动 断裂 ; 四 纪 活 动 ; 合 特 征 福 第 组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2 2 P 1 .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0 4 ( O 2 0 —0 6 — 0 10— 8421)1 04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九龙江河口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
张岩
【期刊名称】《福建地质》
【年(卷),期】2022(41)1
【摘要】以福建沿海主要河流九龙江河口为例,基于九龙江河口北港厦漳跨海大桥北段东侧海域钻孔(ZKH3),并结合九龙江河口以往有关钻孔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和年代地层学对比方法,对钻孔所揭露的沉积地层,以岩石地层为基础,依据其地层岩性、岩相特征、沉积环境,配合AMS(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14)C、光释光(OSL)测年等数据,对研究区第四纪地层进行综合划分对比,并初步分析探讨福建九龙江河口地区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特征。

从钻孔揭露地层来看,九龙江河口地区基岩以上的松散堆积物为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的产物,主要发育晚更新世早-中期龙海组冲洪积、晚更新世晚期东山组冲海积、全新世长乐组海积,地层发育完整,厚度较稳定,龙海组与东山组、东山组与长乐组间以平行不整合接触。

地层序列和结构的可对比性较强,标志层发育较好,为九龙江河口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11页(P1-11)
【关键词】第四纪地层;沉积环境;九龙江河口;福建
【作者】张岩
【作者单位】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福建九龙江河口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变
2.长江三角洲北翼兴化-通州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古环境分析
3.福建九龙江河口平原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4.河南新乡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
5.黑龙江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