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案例

合集下载

医疗事故案例分析(一)

医疗事故案例分析(一)

医疗事故案例分析(⼀)医疗事故是我们⼤家都不愿看见的,通过我们⾝边的医疗事故案例,⼤家应该从中吸取⼀些教训,提⾼医疗事故的防范措施。

接下来跟着店铺⼩编来看⼀个相关案例。

医疗事故案例分析(⼀)“恶性疟”患者以“重感冒”收住观察治疗,两天后死亡⼀.事故经过某疟疾疫区,⼀男性青年因⾼热、全⾝酸痛两天到当地卫⽣所就诊,以“重感冒”、“劳⼒感寒”收住观察,并给予抗感染、解热镇痛药物输液治疗。

第三天上午,患者上厕所时晕倒,返回观察室不久即进⼊昏迷状态,经多⽅抢救⽆效,于下午3时20分死亡。

后经当地防疫部门⾎检,确定为“恶性疟疾”。

经⾸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为“不属于医疗事故”,患⽅不服,请卫⽣⾏政部门移交再次鉴定。

本例患者,如医⽣能按⾏政部门的规定进⾏⾎检,及时确诊、对症治疗,年轻的⽣命就不⾄于过早地失去。

虽不是医⽣直接造成病⼈的死亡,但其却是违规过失⾏为导致的严重后果,构成了事故,要承担⼀定的责任。

因事故责任⼈没有违法过失⾏为,因此不构成医疗事故。

但是在平常⼯作中,绝⼤多数医务⼈员的过失⾏为是因违反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产⽣的。

三.教训和防范措施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医务⼈员综合素质,强化医务⼈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全⼼全意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

2.认真落实各级⼈员岗位责任制,严格遵守各项医疗卫⽣管理法律法规,坚守岗位,遵守劳动纪律,3.临床科室在新病⼈接诊,疑难病⼈的诊治,危重病⼈的抢救,⼿术病⼈围⼿术期等重点病⼈的处理过程中,要坚持对各项诊疗常规,制度,标准的落实。

要注重个⼈技术⽔平的发挥,要求对每⼀个病例诊断分析思路清楚,病程记录规范及时,抢救处理措施得当,对各种预后估计充分。

应坚持三级医师相依检诊,把关制度,尤其要把好重点病⼈诊治过程的环节质量关。

以上就是店铺⼩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上述问题的相关知识,本⽹站为您提供专业的律师咨询,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进⼊店铺咨询。

安全经验分享-乍得员工疟疾健康事件的教训与经验

安全经验分享-乍得员工疟疾健康事件的教训与经验

现场诊所主要储存口服用药,静 脉用青蒿素储备不足
4
乍得员工疟疾案例教训与经验
三、改进措施
坚持长衣长袖,应用烟雾法灭蚊技术
提升现场医生显微镜诊断技能 推广“尼日尔疟疾治疗用药方案” 利用恩贾梅纳法国医院ICU和国内远程医疗专家力量
“见疟至恶”方案 4倍青蒿素输液7天+后 两天口服奎宁
3
井场搬迁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
二、原因分析
间接原因
现场灭蚊措施尚有欠缺。
患者已连续在项目工作3个多月,身体抵抗力下降。
管理原因
现场疟疾诊断手段有限。 现场疟疾治疗方案存在不足。 因现场诊所诊断和治疗手段不足而过分依赖国际SOS诊所
油田现场周边灌木丛生普通灭蚊 方法难以奏效
现场医生尚未掌握显微镜技术, 显微镜还未开包装
乍得员工疟疾案例教训与经验
一、事件经过
总部和乍得项目组成立了应急组微 信群,每天汇报病情,在地坛医院 专家会诊和复兴医院有效治疗下, 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2016年7月13日,员工刘某(男性,44岁)从现 场返回首都驻地后出现“肌肉疼痛、周身乏力”等 症状,诊所医生通过快速试剂检测呈现阳性,诊断 为疟疾,并给予疟疾口服药1盒。刘某在症状好转 后自行减量。 16日,症状加重,刘某被送到国际SOS,再次给 予口服药物治疗; 18日,症状严重,到SOS复诊,留住输液至晚上 6点病情突然恶化,SOS建议转运到法国复兴医院。 18日晚上9点,出现急性肾衰并大量溶血,住进 ICU给予静脉抗疟药、透析并要求组织输血。 20日,公司紧急组织17名中方员工献血,提取 所需血小板。总计献血28袋每袋450ml。 27日,刘某开始逐渐好转,开始策划转运回国, 并安排远程心理咨询。
用机场救护直接送病人去地坛医院

寄生虫感染病例分析

寄生虫感染病例分析

寄生虫感染病例分析寄生虫感染是一种常见但受到较少关注的传染病。

寄生虫通过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内,获取所需的营养,同时对宿主造成危害。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寄生虫感染病例,探讨其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疟疾感染病例病因:疟疾主要由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传播。

人体感染疟原虫后,寄生虫会在红细胞内繁殖,导致病毒繁衍,从而引起寄生虫感染。

症状:患者初期会出现发热、寒颤、头疼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死亡。

治疗:疟疾的治疗主要使用抗疟药物,如奎宁、氯喹等。

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预防: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避免蚊虫叮咬,使用蚊帐、驱蚊剂等。

此外,疫苗的研发也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方向。

案例二:包虫病感染病例病因:包虫病是由绦虫包囊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感染途径主要通过食入被寄生绦虫的犬或牛肉导致。

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

包虫病可以侵犯多个器官,症状也有所不同。

治疗:包虫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切除包虫囊和抗寄生虫药物治疗绦虫感染。

预防:预防包虫病的关键是避免食用未熟食物,特别是犬或牛肉。

另外,对于牧民等高感染风险人群,定期进行兽医检查也是预防包虫病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寄生虫感染病例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各有差异,但都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通过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寄生虫感染的认识,我们可以减少寄生虫感染疾病的发生。

另外,科学研究和创新治疗方法的开发也是减少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方向,希望未来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手段,减少寄生虫感染带来的危害。

疟疾和青蒿素跨学科案例分析

疟疾和青蒿素跨学科案例分析

疟疾和青蒿素跨学科案例分析何为疟疾?疟疾,俗称打摆子、寒热病。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人类对疟疾的记载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

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发热、寒颤、出汗退热等。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疟疾的孢子体经蚊虫叮咬进入人体皮肤进而移动到肝脏,侵入肝细胞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肝裂殖体破裂释放裂殖子进入血液,开始无性繁殖。

其中一些可以发展进化为有性繁殖的配子体,进而形成合子。

寄生于蚊子的卵囊,卵囊破裂释放出孢子经迁移至唾液腺,叮咬后进入人体内。

如下图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我国主要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典型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可初步诊断。

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肿大及贫血,极有可能是感染了疟原虫。

在患者寒战发作时采血,用血涂片方式找到疟原虫即可确诊。

疟疾感染患者主要出现4个时期:潜伏期、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

WHO预计2000-2010这10年间,全球疟疾感染率上升17%,死亡率为26%。

目前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关于青蒿素青蒿素是中国药学工作者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其中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是天然药物化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提取温度超60度之后,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分解失效。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的沸点为34.6度),提取物抗疟作用率达95%到100%,这一方法对证明青蒿粗提物有效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恶性疟事件

恶性疟事件

根据上述,思考讨论: 根据上述,思考讨论:
一、诊断为何种疾病? 诊断为何种疾病?
月下旬发病是否与其10月上旬的 二、患者11月下旬发病是否与其 月上旬的 患者 月下旬发病是否与其 疾病有关联?为什么? 疾病有关联?为什么?
三、患者每天发热发冷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患者每天发热发冷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四、患者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应吸取什 患者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么教训? 么教训?
患者死因:
患者所患凶险型疟疾,其致病机制是聚 聚 集在脑血管内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和 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粘连, 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粘连,造成微血管阻 塞及局部缺氧。 塞及局部缺氧。
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的有脑型和超高热型, 多表现为持续高烧、全身衰竭、意识障碍、 呼吸窘迫、多发性惊厥、昏迷、肺水肿、异 常出血、黄疸、肾功能衰竭、血红蛋白尿和 恶性贫血等。凶险型疟疾来势凶猛,若不能 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出 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寒战、 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 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发作是由红细胞内期 的裂体增殖所致。 的裂体增殖所致。
一、寒冷:
寒冷是因为恶性疟感染后导致的毛 细血管收缩和外周循环障碍, 细血管收缩和外周循环障碍,患者 体温出现降低。 体温出现降低。
诊断为何种疾病? 诊断为何种疾病?
初步诊断为: 恶性疟原虫( p.f )引起的
凶险型疟疾
诊断依据
1、患者的红细胞内有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及配 患者的红细胞内有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及配 子体
恶性疟环状体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
2、红细胞数降低,白细胞增多,并伴有高 红细胞数降低,白细胞增多, 红细胞数降低 热、发冷、贫血。表现为贫血貌,脾肿大。 发冷、贫血。表现为贫血貌,脾肿大。 3、剧烈头痛、昏厥、神志不清。表现为脑 剧烈头痛、昏厥、神志不清。 剧烈头痛 部的并发症。 部的并发症。

屠呦呦-高考议论文经典人物案例

屠呦呦-高考议论文经典人物案例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还走出国门,最终影响世界。
①2020年我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代的3000万减少至0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②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
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研发背景
20世纪50年代屠呦呦与老师楼之岑研究中药
疟疾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传染疾病之一
从谈“疟”色变到实现无疟疾,中国的消除疟疾之路,离不开青蒿素以及它的发现者屠呦呦
临危受命,爱国
命运与时代相捆绑
上世纪六十年代,恶性疟疾横行,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急受命,她说:“祖国需要我,我义无反顾”
过程中的艰辛、困难
带领科研团队整理典籍、走访名医,对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反复摸索,第191次实验才获得成功,屠呦呦和团队终于研制出青蒿素
一件事,做一辈子,坚持坚韧
60多年来,屠呦呦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成就
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价值
2015年屠呦呦凭借“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24年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范文

《2024年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范文

《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通过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

近年来,北京地区时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给本地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隐患。

本文对北京地区近期的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期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地区近期的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发病时间、发病地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及疾控中心。

三、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 患者基本信息本组病例中,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其中以20-49岁年龄段患者居多。

患者职业分布广泛,涉及各行各业。

2. 发病时间与地点病例报告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这与疟疾传播的主要季节相吻合。

发病地点以旅游景区及周边地区为主,这可能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较大有关。

3. 传播途径所有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传播途径均为境外输入。

其中,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是主要的感染源地。

4. 临床表现疟疾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寒战、高热、出汗等,部分患者伴有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

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

5. 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尿常规、疟原虫检测等为主。

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配合必要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四、讨论本组病例分析表明,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

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主要感染源地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由于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病例主要通过旅游等途径传播,因此应加强对旅游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知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疟疾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展疟疾防控工作。

五、结论通过对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主要感染源地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1 例疟疾患者的个案护理查房》

《1 例疟疾患者的个案护理查房》

《1 例疟疾患者的个案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按蚊叮咬传播。

疟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疟疾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引起发热、寒战、头痛、乏力、贫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疟原虫感染: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主要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四种。

疟原虫在人体肝脏和红细胞内发育繁殖,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 传播媒介:疟疾的传播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按蚊叮咬。

按蚊在吸食疟疾病人或带虫者的血液后,疟原虫在按蚊体内发育繁殖,当按蚊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将疟原虫注入人体,引起感染。

2. 发病机制:-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繁殖:疟原虫在人体肝脏内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大量的裂殖子。

裂殖子进入血液后,侵入红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等不同阶段。

裂殖体成熟后,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和代谢产物,引起疟疾的发作。

- 免疫反应:人体感染疟原虫后,会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

一方面,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试图清除疟原虫,但疟原虫具有很强的免疫逃避能力,能够不断变异和适应人体的免疫攻击。

另一方面,免疫反应也会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导致疟疾的临床表现。

三、临床表现1. 典型症状:- 寒战期:突然出现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持续数分钟至 1 小时。

- 高热期:寒战过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 40℃以上,伴有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高热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 出汗期:高热后,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症状缓解。

出汗期可持续数小时至 1 天。

2. 其他症状:- 贫血: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

长期反复发作的疟疾可引起严重贫血。

- 脾肿大:疟原虫在脾脏内繁殖,引起脾脏肿大。

脾肿大可导致左上腹疼痛、压痛等症状。

- 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肿大,伴有肝功能异常。

- 其他:疟疾还可引起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疾案例目录疟疾案例 (1)疟疾案例学习之一 (1)疟疾案例学习之二 (4)疟疾案例学习之三 (5)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脑型疟疾36例临床观察 (5)疟疾案例学习之一2012年7月31日早7点30分,翻译打电话联系当事人,询问出行单(兵条),当事人告知兵条放在其宿舍门口的饮水机上,翻译自己去拿兵条交给甲。

8点10分左右乙,丙打电话问候当事人,当事人告知身体不舒服,早上没去上班,在宿舍休息。

12点30分,乙见当事人未吃午饭,告知翻译打电话给当事人,无人接听。

随后乙将午饭放至宿舍门口饮水机上,并敲门告知,但无人应答(当事人休息时有不喜欢别人打扰的习惯,同事都知晓,以往也都是这么做的)。

下午13点前后,乙两次前往当事人宿舍走廊查看是否巳吃饭,发现食物未动。

13点50分乙打电话给当事人,无人接听。

13点51分乙打电话给公司现场负责人询问当事人是否同行前往津德尔,回复说,当事人并没有与之同行。

13点56分乙再次打电话给当事人,依然无人接听,随后前往当事人宿舍敲门,宿舍内无人应答。

14点左右甲到达营地,14点10分甲打电话给当事人仍无人接听。

14点15分,甲开始组织人员寻找当事人宿舍备用钥匙,至14点20分未能找到钥匙,14点25分左右将其宿舍窗户破开,发现当事人躺在床上,呼喊其无应答,于是乙跳窗进入,打开房门,并立刻通知驻地医生。

下午14点30分,医生赶到宿舍刺激人中,查体:血压85/60mmHg、心率55次/分、呼吸8-9次/分、体温36.8弋,呼之不应,额头深压刺激无反应,呈深昏迷状态,瞳孔3mm、光反射存在。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尼可刹米0.375g、肾上腺素lmg、阿托品1 mg入壶,多巴胺100 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静点,同时甲联系乙安排救护车辆,项目部联系中国医疗队安排急救。

14点50分上急救车,当事人当时口溢白沫,舌后坠,医生予以20ml注射器芯撑开口腔,通畅呼吸道,取右侧卧位,上车10 分钟左右出现口唇紫疳,开始进行持续胸外按压,同时给予尼可刹米0.375g、肾上腺素1 mg、多巴胺20 mg肌肉注射及吸氧治疗,再次给予尼可刹米0.375g肌肉注射。

15点30分左右到达医院急诊科,瞳孔4mm、光反射存在,由中国医疗队继续进行抢救。

经过3小时15分的抢救,18点45分左右,中国医疗队医生讨论后宣布临床死亡。

中国医疗队后续将出具医院抢救记录及死亡证明等医学文件。

相关情况:1、7月28日午饭后,当事人到医务室找医生就医。

当时,诉早晨腹泻3次,无发热,无腹痛,无肌肉酸痛,无恶心呕吐现象,中午饮食较好。

医生考虑肠炎,给予蒙脱石散口服(7月31曰晚12点检查当事人宿舍时,发现蒙脱石散药品包装完整)。

晚饭后,当事人与朋友;医生等人到场地打羽毛球。

7月29日上午医生通过QQ询问当事人“还腹泻?”,回复“不了”。

2、7月30日中午,当事人向朋友借体温计。

下午上班时同事询问其身体状况,他说“有些低烧,不到38度,有点坏肚子,巳经好多了”,同事甲提醒如果感觉不适就去看医生。

晚上,当事人到餐厅就餐。

饭后,与众多同事在营地院内聊天。

19点30分左右,当事人与同事甲乙等人到医务室,陪同丙进行疟疾检测,未向医生提及发烧腹泻等情况。

3、7月31日组织抢救。

7月28日中午到7月31日中午1,3天内医生使用过温度计给患者监测体温吗?(没有)监测过患者体温5次以上吗?(更是没有)2,使用过疟疾检测手段吗?(没有)3,使用过静脉推注青蒿琥酯120mg+肌注蒿甲醚160m吗?(没有)4,想到过脑疟进展迅速,3天内会亡人的情况吗?(没有)5,见热治疟是整个事件的关键。

见,需要医生和患者时时监测,不能听患者说。

(曾经在尼日尔遇到过两例,体温38.5,体温39度的中国患者说自己不发烧的)热,体温超过37.2 就是发烧,但是温度是变化的,看医生的时候体温36.9,看完医生半小时,1小时以后体温就有可能37.5 38度,这种情况很常见。

治,37.5以下肌注蒿甲醚160mg+口服青蒿琥酯片。

37.5以上的需要肌注蒿甲醚160mg+静注青蒿琥酯120mg。

疟疾案例学习之二针对21日发生在Jaouro诊所的一例重度疟疾病例治疗Duty Doctor:Issa Mani MoustaphaOusman Abdou, 男, 35岁, 职务Construction Supervisor身体疼痛,头痛,轻度腹泻伴腹痛不适于当晚8点42分到诊所就诊, 在体检过程中, 患者突然出现恶心,随即伴有大量的呕吐,呕吐后病人进入嗜睡状态.否认家族中糖尿病及哮喘发病史. 当地医生接诊,查体; T: 35.5C; PR: 96 b/mn;BP :124/71 mmHg; 快速疟疾测试阳性;胸腹部查体由于病人发生呕吐及随后嗜睡而中止。

初步诊断:1重度疟疾2返流性胃食管炎3应激性胃溃疡治疗方案如下:1. Vogalene(类似胃复安止吐剂)10 mg静推,鉴于症状直接制止由疟疾引发的恶心呕吐;2. SPasfon (类似654-2,解痉剂)40 mg 静推,直接制止由呕吐引发的胃肌痉挛和腹痛;3. 西咪替丁200 mg 静推,制止呕吐引发的胃酸反流,保护胃黏膜和减少应激性胃溃疡、反流性食道炎的发生.4. 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内加入奎宁800mg 缓慢静点(3-4小时完成)。

评价:A,选择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给与病人能量支持,改善患者的嗜睡状态,同时可减少由奎宁引发的低血糖的发生;B,奎宁,直接针对疟原虫治疗疟疾的首选5. 静脉输液治疗于当晚10:53 PM 结束,期间病人除自觉身体虚弱外无其他不良主诉,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并且平稳。

*** (奎宁剂量计算20 mg/kg体重,最大剂量1200 mg/天,缓慢静点2 to 4 小时,持续1 to 3 days治疗,首剂后都是半量。

此后,如果患者能够耐受口服药应继续口服抗疟药1个疗程,来消除体内的疟原虫6. 第二天患者随诊,除虚弱外无任何不良主诉,更换口服药a. 甲硝唑250 mg (10) 2 片bid PO for 3 天b. 青蒿琥酯-阿莫地喹100/270 mg (6) 2 片qd PO for 3 天c. 吗丁啉10 mg (6) 1 片tid PO for 2 天d. 维生素C 100 mg (10) 1 片bid PO for 5 天e. 扑热息痛500 mg (6) 2 片tid PO患者随着到完全康复疟疾案例学习之三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脑型疟疾36例临床观察来源:中国热带医学作者:张冠壮2010-1-13摘要: 【关键词】脑型疟疾。

青蒿琥酯。

蒿甲醚。

治疗脑型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疟原虫经血流侵入人体内肝细胞寄生、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关键词】脑型疟疾;青蒿琥酯;蒿甲醚;治疗脑型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疟原虫经血流侵入人体内肝细胞寄生、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疟原虫侵入脑内毛细血管引起脑型疟疾,是疟疾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主要发生于恶性疟疾,偶见于间日疟和三日疟。

脑型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畏寒、呕吐、谵妄、抽搐、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呼吸衰竭或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东方市人民医院从1998年1月~2007年1月联用大剂量青蒿琥酯+大剂量蒿甲醚治疗脑型疟疾36例,并与另单用蒿甲醚常规量治疗36例作比较,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联用组与单用组的病例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联用组与单用组的病例一般情况项目治疗组(略)1.2 诊断依据①患者近一个月内曾到过疟区住宿或居住高疟区者。

②具有疟疾畏寒高热等临床表现,继出现意识障碍者。

③指尖血查获恶性疟原虫者。

④怀疑有其它昏迷疾病,检查脑脊液、头颅CT予以排除。

1. 3 治疗方法抗疟治疗联用组用青蒿琥酯钠120mg加入生理盐水5ml内静注,前3d每天二次,后3d每天一次,共用6d,总剂量1080mg;加蒿甲醚160mg,肌注每天1次,共用6d,总剂量960mg。

单用组以蒿甲醚80mg肌注、每天一次、首剂加倍、共用5d,总剂量480mg。

支持疗法:两组常规使用防感染、脑细胞营养药物治疗,伴有溶血者常规应用5%碳酸氢钠250ml静滴、每天1~2次,地塞米松每天约20mg~30mg、静滴或静注、速尿20mg静注、每天1~2次,合并颅内压高者,若患者无溶血者常规使用20%甘露醇降颅内压,若患者合并溶血者选用速尿降颅内压;合并肾衰者加用肾安等护肾、利尿治疗。

1. 4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1~2d内患者神志清醒,3~5d患者神志恢复正常,复查指尖血查疟原虫阴性;②有效:2~3d内患者神志清醒,4~6d患者神志恢复正常,复查指尖血查疟原虫阴性;③无效:治疗无效死亡。

2 结果2.1 两组病例的临床表现,见表2。

表2 联用组与单用组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联用组(略)2.2 治疗效果两组病例使用青蒿琥酯和蒿甲醚治疗后对两药能耐受,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结果按疗效评价标准统计见表3。

表3 联用组与单用组的病例临床疗效比较组别病例疗效评价观察(略)其中昏迷合并溶血、肾炎的病例,联用组4例均属有效和显效,而单用组4例均因患者少尿、无尿、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而死亡。

3 讨论脑型疟治疗的特效药物首选为我国发明的青蒿素类药。

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均为青蒿素的衍生物,对疟原虫红内期有强大且快速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临床发作及症状,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疟原虫的表膜一线粒体功能,通过影响疟原虫红内期的超微结构,使其膜系结构发生变化。

对食物泡膜的作用,阻断了疟原虫的营养摄取,当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和营养物质,而又得不到补充,因而很快死亡。

其作用方式是通过其治愈例数= 显效+有效例数内过氧化物桥,经血红蛋白分解后产生的游离铁所介导,产生不稳定的有机自由基及/或其他亲电子中介物,然后与疟原虫的蛋白质形成共价中合物,而使疟原虫死亡。

两药均有较强的抗疟作用,适用于各型疟疾及脑型疟等危重疟疾的治疗。

青蒿琥酯常规用量为60mg/d肌注、连用5-7d,首剂加倍。

蒿甲醚常规用量为每天1次、80mg肌注、连用5d,首剂加倍。

按常规用量单用蒿甲醚治疗脑型疟患者,疗效不够满意。

因而采用蒿甲醚联合青蒿琥酯加大剂量治疗脑型疟疾从静注和肌注两种给药途径,加快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达到顶峰,更加快速和强效作用于疟原虫,使显效率及治愈率明显提高。

治疗结果表明大剂量青蒿琥酯联合大剂量蒿甲醚治疗脑型疟疾,特别是深度昏迷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是治疗脑型疟疾及各种重型疟疾的较理想用药方法。

【参考文献】[1]黄友岐. 神经病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51.作者单位:东方市人民医院内科,海南东方5726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