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
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培训资料

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本章的内容包括:●危害因素之一:生物性危害●危害因素之二:化学性危害●危害因素之三:物理性危害学完本章后您应能●辨别食物中的三类危害因素●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了解生物性危害(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常见预防措施●了解餐饮业主要的化学性危害及其预防措施不安全的食品之所以危害人体健康,是因为其中含有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危害因素。
在餐饮食品中,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生物性危害:包括致病性细菌、病毒、寄生虫、霉菌等各种微生物。
2、化学性危害:包括食品中本身含有和受到污染。
—食品本身含有毒物质,如河豚鱼、高组胺鱼、四季豆、生豆浆和部分野蘑菇等。
—食品受到有毒物质污染,如违禁或超量使用的农药、兽药(如瘦肉精)、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残留及贝类毒素、雪卡毒素等。
3、物理性危害:主要为各类异物,如玻璃、碎石、铁丝、头发等。
危害因素之一:生物性危害1、食品的感官没有变化不等于没有受到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2、致病微生物是食品中毒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餐饮业应重点控制的危害。
3、冷冻、冷藏可使大多数细菌休眠,但不能杀死它们,所以记住冰箱可不是绝对保险的!4、高温烧煮一定时间会杀死绝大部分细菌,所以烧熟煮透才是防止细菌繁殖的最好方法!5、时间和温度是影响食品中细菌生长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大部分餐饮食品中能够最经常运用的控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措施。
生物性危害由各类致病微生物(或称病原微生物)导致,这类危害是引起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最为主要的原因。
主要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一)细菌和病原菌1、细菌可以在食品中存活和繁殖。
2、致病性细菌通常称之为病原菌或致病菌,是导致大多数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目前餐饮业食物中毒中的80%以上是由它们引起。
3、有些细菌会使食品腐败变质,但很少使人得病;而大部分的致病菌并不会引起食品的感官变化。
4、直接入口的食品中带有病原菌,可能是由于加工时未彻底去除,但更多的是由于受到污染所致,污染通常可来自于生的食物、操作环境、人和动物等。
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培训

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培训1. 引言在餐饮行业中,食品卫生安全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许多危害因素可能会存在于食品中,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危害因素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餐饮食品中的危害因素,并提供相关培训知识。
2. 常见的危害因素2.1. 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是餐饮食品中最常见的危害因素之一。
这些微生物可能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它们可能来自原料、环境、人员以及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
常见的微生物污染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2. 化学物质污染除了微生物污染外,餐饮食品中还存在着许多化学物质的危害。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
如果这些化学物质超过了安全标准,就可能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2.3. 物理污染物理污染是指由于不合理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食品中存在的各种杂质。
这些杂质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异物、玻璃碎片、金属屑等。
物理污染会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和口感。
3. 危害因素的防控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餐饮食品中的危害因素,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防控措施:3.1. 加强原料的检验和筛查在食品加工前,应对原料进行全面的检验和筛查,确保其质量安全。
应对原料进行合规性检验,了解原料的来源和生产过程,并确保不受到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的污染。
3.2. 严格的储存与保管要求食品储存和保管的环境条件应当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同时,应对食品进行分类、标注和分区储存,避免交叉污染。
3.3. 规范的加工操作流程制定并贯彻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操作规程,保证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操作规程应包括食品加工的工序和步骤、操作员的培训和过程控制措施。
3.4. 加强食品安全培训餐饮行业应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认识。
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安全知识、危害因素识别和食品安全管理等。
4. 结论餐饮食品中的危害因素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潜在的影响。
餐厅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有哪些

餐厅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有哪些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进餐厅用餐时都希望能享受美味的食物,同时也希望食物能够安全无虞。
然而,餐厅食品安全隐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餐厅食品安全的风险隐患,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以确保食品安全。
1. 储存和处理食品不当餐厅食品安全的第一个隐患是储存和处理食品不当。
餐厅的食材储存条件不符合标准,可能导致食材变质或受到污染。
食物被处理时,工作人员可能没有正确的手部卫生习惯,或者使用了已经过期的食材,这些都可能引发食物安全问题。
解决方案:餐厅管理者应建立完善的食品储存和处理流程,确保食材质量,并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培训。
此外,定期检查食材的过期日期,并建立合适的食材储存条件,如温度和湿度控制。
2. 卫生条件不达标卫生条件不达标也是一个常见的餐厅食品安全隐患。
厨房不干净、设备不清洁、餐具不消毒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细菌和病毒的传播,从而引起食物中毒和传染病。
解决方案:餐厅管理者应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并确保厨房设备和餐具的清洁和消毒。
餐厅员工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佩戴手套等。
3. 交叉污染交叉污染是指食品与有害物质或细菌的接触,从而导致食物受到污染。
例如,生食和熟食之间的交叉污染、生鲜食材与已熟食材的交叉污染等都可能引发食物安全隐患。
解决方案:餐厅应设立不同区域或使用不同工具处理生食和熟食,以避免交叉污染的发生。
此外,在食物加工和制作过程中,及时清洁工作台和工具,避免污染的发生。
4. 不合规的食材来源餐厅使用的食材来源不合规也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风险。
例如,餐厅购买的食材可能没有相关的质检证书或来自不可靠的供应商,这些都可能导致食材本身存在安全问题。
解决方案:餐厅管理者应与可靠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并确保所采购的食材符合相关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此外,购买的食材要保持记录,以便追溯食材的来源。
5. 烹饪温度不足烹饪温度不足可能导致食物中的细菌和寄生虫没有被完全杀灭,从而引发食物中毒。
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改善措施

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改善措施一、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隐患分析餐饮行业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行业,而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该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增加,餐饮行业必须要认真对待食品安全问题,找出并改善食品安全的隐患,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与满意。
1.食品源头安全隐患食品源头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卡,不安全的原材料进入餐饮环节不仅会直接威胁消费者的健康,还会影响整个餐饮行业的公信力。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管理不规范:一些餐饮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存在一定的漏洞,未能严格把控供应商的资质,或者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不够严格,导致原材料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2)原材料质量监控不到位:一些餐饮企业对原材料进行质量监控的手段不够完善,导致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3)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一些餐饮企业为了追求口感、色香味俱佳,使用了过量或者不适宜的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2.餐饮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隐患除了食品源头的食品安全隐患外,餐饮过程中的操作环节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餐饮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隐患:(1)餐具和设备清洁不到位:餐具和设备的清洗和消毒不彻底,可能会残留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2)员工卫生意识不强:餐饮企业的员工在操作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如不洗手、穿戴不符合要求的工作服等,容易导致食品污染。
(3)食品储存和保鲜不当:有些餐饮企业在食品储存和保鲜方面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如冷链管理不到位、低温储存设备损坏等,导致食品易变质、变质。
二、改善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的措施为了改善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状况,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改善措施:1.加强供应链管理餐饮企业应加强对供应商的审核和管理,仅选择有资质、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时,餐饮企业还应加强对原材料的跟踪和监控,确保原材料的安全和质量达标。
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

20
21
• 呕吐型常见于谷物(尤其大米)、含淀粉食品 中,腹泻型常见于奶类、肉类、蔬菜中,食品 通过土壤和灰尘受到污染。 • 症状为腹痛、腹泻、呕吐,潜伏期:呕吐型1~ 5小时;腹泻型8~16小时。 • 15℃以下细菌不繁殖;烹饪时彻底加热可杀灭 细菌繁殖体,灭活芽胞需100℃20分钟。
• 细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温 度越适宜,毒素产生的速度就越快。
污染了金黄色 葡萄球菌毒素 的食品即使加 热,也可能会 引起食物中毒!
16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的任一项得 到控制,细菌就不再生长。实际采取 的措施有: • 加入酸性物质使食品酸度增加。 • 加入糖、盐、酒精等使食品中的水分 活性降低。 • 使食品干燥以降低水分活性。 • 低温或高温保存食品(在危险温度带 之外)。 • 使食品在危险温度带滞留的时间尽可 能短。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营养 温度
湿度 酸度
时间 气
氧
9
• 营养:细菌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大多数的细菌喜欢蛋白质或碳水 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畜禽肉、 水产、禽蛋、奶类、米饭、豆类 等。
温度:每种细菌都是在某一温度范围
内生长最好。大多数的细菌在5~60℃ (危险温度带)能够很好地生长繁殖。 个别致病菌可在低于5℃的条件下生长 (如李斯特菌),但生长速度十分缓 慢。
时间和温度是 影响食品中细 菌生长最关键 的因素,也是 大部分餐饮食 品中能够最经 常运用的控制 细菌生长繁殖 的措施
17
引起食物中毒和食源性传染病的 部分病原菌
18
19
• 常见于生牛奶、熟肉、糕点及其他受该菌污染的 食品中,食品通过人体伤口、炎症部位(皮肤、 鼻子、口腔)等受到污染。
食品中常见危害因素及预防控制方法有

食品中常见危害因素及预防控制方 法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03 05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预防控制方法
04
总结
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 具体措施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种类:细菌、病毒、真菌等 污染途径:水源、原料、加工过程等 危害:引起食物中毒、传染病等 预防控制方法: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定期对食品进行检测等
添加项标题
培训员工:对食品生产加工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确保他们了 解并遵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添加项标题
定期检查: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卫生标准的 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添加项标题
记录管理:建立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记录,包括原料采购、 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记录,以便追溯和监控。
加强食品从业人 员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其专业知识 和技能水平
建立食品从业人 员的准入制度, 确保从业人员具 备相应的素质和 能力
加强食品从业人 员的职业道德教 育,提高其责任 意识和法律意识
建立食品从业人 员的考核和奖惩 机制,激励其积 极履行职责和义 务
推广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快速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生物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免疫分析技术:对食品中的微生物和毒素进行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标准
建立食品安 全监管机构, 加强食品生 产、加工、 销售等环节
的监管
建立食品追 溯体系,确 保食品来源
可追溯
加强食品生 产、加工、 销售等环节 的卫生管理, 确保食品卫
餐饮企业安全风险源清单

餐饮企业安全风险源清单本文档旨在列举餐饮企业中常见的安全风险源,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安全团队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物理安全风险- 入侵和盗窃:餐饮企业具有大量的现金、库存和设备,吸引了潜在的入侵者。
确保门窗的安全性,安装警报系统和监控摄像头,加强对关键区域的物理访问控制。
入侵和盗窃:餐饮企业具有大量的现金、库存和设备,吸引了潜在的入侵者。
确保门窗的安全性,安装警报系统和监控摄像头,加强对关键区域的物理访问控制。
- 火灾风险:烹饪设备、明火和易燃物品增加了火灾的风险。
定期检查火灾报警器和灭火设备,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并培训员工进行火灾应急处理。
火灾风险:烹饪设备、明火和易燃物品增加了火灾的风险。
定期检查火灾报警器和灭火设备,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并培训员工进行火灾应急处理。
2. 人员安全风险- 员工安全培训:员工在燃气和电器使用、食品安全和工作场所安全等方面的培训不足会增加潜在的安全风险。
制定有效的员工培训计划,并确保每位员工按规程操作。
员工安全培训:员工在燃气和电器使用、食品安全和工作场所安全等方面的培训不足会增加潜在的安全风险。
制定有效的员工培训计划,并确保每位员工按规程操作。
- 工作场所暴力:餐饮企业可能会面临顾客或员工间发生暴力事件的风险。
建立安全警示标识,提供员工培训来处理冲突以及安保人员的存在,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
工作场所暴力:餐饮企业可能会面临顾客或员工间发生暴力事件的风险。
建立安全警示标识,提供员工培训来处理冲突以及安保人员的存在,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
- 事故风险:在繁忙的厨房和餐厅环境中,员工受伤和事故的风险较高。
保持工作区域干净整洁,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培训员工正确使用工作设备。
事故风险:在繁忙的厨房和餐厅环境中,员工受伤和事故的风险较高。
保持工作区域干净整洁,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培训员工正确使用工作设备。
3. 数据安全风险- 支付安全:餐饮企业涉及到金融交易,存在支付信息泄露的风险。
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

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本章的内容包括:危害因素之一:生物性危害危害因素之二:化学性危害危害因素之三:物理性危害学完本章后您应能辨别食物中的三类危害因素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了解生物性危害(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常见预防措施了解餐饮业主要的化学性危害及其预防措施不安全的食品之所以危害人体健康,是因为其中含有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危害因素。
在餐饮食品中,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生物性危害:包括致病性细菌、病毒、寄生虫、霉菌等各种微生物。
2、化学性危害:包括食品中本身含有和受到污染。
—食品本身含有毒物质,如河豚鱼、高组胺鱼、四季豆、生豆浆和部分野蘑菇等。
—食品受到有毒物质污染,如违禁或超量使用的农药、兽药(如瘦肉精)、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残留及贝类毒素、雪卡毒素等。
3、物理性危害:主要为各类异物,如玻璃、碎石、铁丝、头发等。
危害因素之一:生物性危害1、食品的感官没有变化不等于没有受到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2、致病微生物是食品中毒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餐饮业应重点控制的危害。
3、冷冻、冷藏可使大多数细菌休眠,但不能杀死它们,所以记住冰箱可不是绝对保险的!4、高温烧煮一定时间会杀死绝大部分细菌,所以烧熟煮透才是防止细菌繁殖的最好方法!5、时间和温度是影响食品中细菌生长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大部分餐饮食品中能够最经常运用的控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措施。
生物性危害由各类致病微生物(或称病原微生物)导致,这类危害是引起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最为主要的原因。
主要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一)细菌和病原菌1、细菌可以在食品中存活和繁殖。
2、致病性细菌通常称之为病原菌或致病菌,是导致大多数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目前餐饮业食物中毒中的80%以上是由它们引起。
3、有些细菌会使食品腐败变质,但很少使人得病;而大部分的致病菌并不会引起食品的感官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营养 湿度 时间 温度 酸度 氧气
9
营养:细菌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大多数的细菌喜欢蛋白质或碳水 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畜禽肉、 水产、禽蛋、奶类、米饭、豆类 等。
温度:每种细菌都是在某一温度范围
内生长最好。大多数的细菌在5~60℃ (危险温度带)能够很好地生长繁殖。 个别致病菌可在低于5℃的条件下生长 (如李斯特菌),但生长速度十分缓 慢。
预防措施:剩余食品彻底回烧,烹调的食品保 存在危险温度带之外。
22
大肠杆菌
常见于生牛肉及受到该菌污染的食品中(如蔬 果),食品通过牛粪便、污水、食品接触面受到 污染。 一般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肠出血性大肠 杆菌O157:H7可引起以血便和腹痛,有时并发溶 血性尿毒综合症引起死亡,潜伏期根据种类不同, 可由12小时至数天。 烹饪时彻底加热可杀灭菌体。
7
食品中的病原菌从何而来
可能是由于加工时未彻底去除,但更多的是 由于受到污染所致。污染通常可来自于:
生的食物,尤其是畜禽肉、禽蛋、水产和蔬菜。 泥土、灰尘、废弃物及其他污物。 受污染的操作环境,如台面、容器、设施等。
人,如携带病原菌污染食品,或不清洁的手污染 食品等。
动物,如宠物、害虫。
38
高组胺鱼类
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青专鱼)、金枪 鱼、沙丁鱼、秋刀鱼等鱼体中含有较多的组胺酸。当 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组胺酸就会分解形成组胺,从 而引起中毒。 一般食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会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 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疼、头晕、心跳呼 吸加快等,皮肤可出现斑疹或荨麻疹。组胺引起的中 毒恢复较快,预后良好。
4
生物性危害的特点1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一般用肉眼 不能够看到,但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会使人致病,只有部分种
类才会导致食物中毒,这些微生物通常被称为
致病微生物。
5
生物性危害的特点2
有些细菌会使食品腐败变质 (称为腐败菌),但很少使人 得病;而一些致病微生物(如 副溶血性弧菌、甲肝病毒、痢 疾杆菌)并不会引起食品的感 官变化。
污染了金黄色 葡萄球菌毒素 的食品即使加 热,也可能会 引起食物中毒!
16
控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的任一项得到 控制,细菌就不再生长。实际采取 的措施有: 加入酸性物质使食品酸度增加。 加入糖、盐、酒精等使食品中的水 分活性降低。 使食品干燥以降低水分活性。 低温或高温保存食品(在危险温度 带之外)。 使食品在危险温度带滞留的时间尽 可能短。
12
细菌如何生长繁殖
二分裂:1个分裂成2 个。 在合适的条件下,细 菌只需要10~20分钟 就可以分裂一次,一 个细菌经过4~5小时 就能繁殖到数以百万 计的数量,足以使人 发生食物中毒。
13
细菌的芽胞1
一些细菌在缺乏营养物 质和不利的环境条件下, 可形成芽胞细菌:
肉毒梭状芽胞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 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
预防措施:冷藏食品彻底加热后食用,凉拌菜注 意避免交叉污染。
25
肉毒梭状芽胞杆菌
常见于自制发酵豆、谷类制品(面酱、臭豆腐)、 自制罐头中,食品通过环境、土壤、人畜粪便等 受到污染。 症状为视物模糊、咀嚼无力、呼吸困难等神经症 状,病死率较高,潜伏期1~7天。 只在厌氧条件下生长;高压蒸汽121℃30分钟杀 灭芽胞,破坏毒素需100℃10~20分钟。
30
寄生虫
寄生虫是生活在动物或人体内的生物体,因 食品引起的寄生虫病是通过食用受感染的动 物(如畜禽、水产)引起。 低温冷冻或烹饪时彻底加热食品通常均能有 效杀灭寄生虫。
人感染寄生虫病大多是由于生食、半生食等 不良饮食习惯,或食品加热不彻底所导致。
31
旋毛虫
常见于受到旋毛虫污染的猪和其他畜类动 物中。
19
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见于生牛奶、熟肉、糕点及其他受该菌污染的 食品中,食品通过人体伤口、炎症部位(皮肤、 鼻子、口腔)等受到污染。 症状为腹痛、呕吐、低热,潜伏期1~6小时。 低于10℃细菌不繁殖,低于15℃基本不形成毒。 素;烹饪时彻底加热可杀灭菌体,破坏毒素需 100℃2小时。
预防措施:避免手部有伤口从业人员上岗,接触 身体后洗手,控制食品加工与食用时间间隔及保 存温度。
芽胞 对高温、紫外线、 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 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 强的抵抗力。
14
细菌的芽胞2
芽胞不能生长繁殖,没有明显的 代谢作用,通常不会对人体产生 危害,但一旦环境条件合适,如 经热触发后在营养充分的条件下, 长时间处于危险温度带,便可以 重新萌发成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 细菌(称为繁殖体)。 产芽胞细菌在食物中毒方面具有 特殊意义,因为这类细菌通常能 够在烹饪温度中存活下来。
20
沙门菌
常见于家禽、蛋、生肉中,食品通过老鼠、 昆虫和污水等受到污染。 症状为腹痛、腹泻、呕吐、高热,潜伏期 12~36小时。 烹饪时彻底加热可杀灭菌体。 预防措施:避免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从业人员 上岗,食品烧熟煮透,避免交叉污染,严格洗 手。
21
蜡样芽胞杆菌
呕吐型常见于谷物(尤其大米)、含淀粉食品 中,腹泻型常见于奶类、肉类、蔬菜中,食品 通过土壤和灰尘受到污染。 症状为腹痛、腹泻、呕吐,潜伏期:呕吐型 1~5小时;腹泻型8~16小时。 15℃以下细菌不繁殖;烹饪时彻底加热可杀灭 细菌繁殖体,灭活芽胞需100℃20分钟。
18
副溶血性弧菌
常见于海产品及受该菌污染的食品中,食品通 过受该菌污染的食品接触面(容器、水池、工 具、抹布、手等)受到污染。 症状为腹部绞痛、呕吐和腹泻,同时引起脱水 和发热,潜伏期4~30小时。 含盐3.0%~3.5%条件生长较好,烹饪时彻底 加热或食醋中1分钟均可杀灭。
预防措施:不吃生食海产品,避免交叉污染。
污染了致病微生物的食品是导 致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主 要原因之一。
食品的感官没有变化≠ 没有受到致病微生物的 污染
致病微生物是食物中毒 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餐 饮业应重点控制的危害
6
细菌和病原菌
细菌是目前最受关注和人类对其了解较为深 入的一类微生物。 细菌可以在食品中存活和繁殖。 致病性细菌通常称之为病原菌或致病菌,是 导致大多数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目前本市 餐饮业食物中毒中的80%以上是由它们引起 的。
11
酸度:细菌在pH≤4.6(如柠檬、醋)或
pH≥9.0(如苏打饼干)的食品中较难繁 殖,pH4.6~7.0的弱酸性或中性食品中 细菌很容易生长繁殖,大部分食品的pH 都在此范围内,如奶类、畜禽肉、水产、 禽蛋、大部分果蔬等。
氧气:有些细菌需要氧气才能生长繁殖
(需氧菌),有些则不需要(厌氧菌), 还有一些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 (兼性厌氧菌),大部分的食物中毒致病 菌属兼性厌氧菌。
预防措施:水产冷冻或彻底加热,不生食或半 生食淡水产品
33
肝吸虫
常见于生或不熟的肉淡水鱼、虾中。 症状为腹泻、腹胀、肝肿大、食欲差,潜伏期
30天左右。
预防措施:水产冷冻或彻底加热,不生食或半 生食淡水产品。
34
霉菌
通过食用被霉菌污染的食物发生中毒。
一般烹调加热方法不能破坏去除霉菌毒素。
症状首先为便稀或水样便,可伴有腹痛或 呕吐,随后出现中毒过敏性症状,最后出 现肌痛、乏力、消瘦,潜伏期5~15天。
预防措施:肉品冷冻或彻底煮熟食品,不 生食或半生食畜肉。
32
肺吸虫
常见于生或不熟的淡水蟹、虾中。 起病多缓慢,有轻度发热、盗汗、疲乏、食欲 不振、咳嗽、胸痛及咳棕红色果酱样痰,腹痛、 腹泻、恶心、呕吐、排棕褐色黏稠脓血便,潜 伏非
常迅速。由于细菌使人致病需要有 一定数量,因此控制时间以防止细 菌繁殖,对于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具有重要意义。
湿度:水是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
之一,在潮湿的地方细菌容易存活。 食物中细菌能够利用的水分被称为水 分活性(aw),取值范围是0~1,致 病菌只能在aw≥0.85的食品中生长。
预防措施:正确冷却食品,自制酱类食品要经常 搅拌,使氧气供应充足,自制罐头杀菌彻底。
26
病毒
病毒是一类比细菌更为微小的微生物。 虽然病毒不会在食品中增殖,但是病毒通常
只需极少的数量即可使人致病。
烹饪时彻底加热可以灭活食品中的病毒。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并不是病毒生存所需。
27
病毒传播的特点
芽胞在适合条件下, 可萌发为致病的繁 殖体。防止细菌芽 胞转变为繁殖体的 措施包括: ①将食品保存温度 控制在危险温度带 之外。 ②食品加热或冷却 时以最短的时间通 过危险温度带
15
细菌的毒素
许多病原菌可产生使人致病的毒素, 大多数毒素在通常的烹饪温度条件下 即被分解,但有些毒素(如金黄色葡 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具有耐热性, 一般的烹饪方法不能将其破坏,因此 污染了此类毒素的食品危险性极大。 细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 温度越适宜,毒素产生的速度就越快。
时间和温度是 影响食品中细 菌生长最关键 的因素,也是 大部分餐饮食 品中能够最经 常运用的控制 细菌生长繁殖 的措施
17
引起食物中毒和食源性传染病的 部分病原菌
副溶血性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沙门菌 腊样芽胞杆菌 大肠杆菌 痢疾杆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肉毒梭状芽胞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