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内部生活的小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其独特之处。

这些诗词曲赋不仅为故事情节增添了艺术气息,而且深入揭示了人物性格、情感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进行分析。

首先,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他的性格多愁善感,喜爱文学艺术。

在小说中,贾宝玉经常以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词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如“黛玉葬花”的诗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这些诗词透露出贾宝玉内心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凸显了他的浪漫情怀。

其次,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还被用来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小说中的贾府是一个封建家族,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勾心斗角和权谋。

在这个虚伪的社会背景下,诗词曲赋成为人物表达真实情感的一种方式。

例如,林黛玉是贾府中的一个受虐者,她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真爱的追求。

她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封建伦理的质疑和对自由的向往。

例如,“黛玉怨诗”中的一句:“不信妾身犹未老,媒妁之言空自忙。

”直接表达了她对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对自由婚姻的向往。

此外,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还被用来描绘自然景物和描绘社会风俗。

小说中的诗词曲赋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反映人物的情感和社会的变迁。

例如,贾宝玉的《葬花吟》中的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通过描绘花谢花飞的景象,表达了贾宝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短暂的思考。

另外,曹雪芹还通过诗词曲赋来描绘社会风俗和人物的生活状态。

例如,贾宝玉的《夜泊水村》中的一句:“船舷弄晚帘幕卷,星斗依稀水面寒。

”通过描绘夜晚船舷上的帘幕卷起和星斗的闪烁,展现了人物在夜晚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描绘人物性格和情感、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以及描绘自然景物和社会风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而成。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世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

其中,诗词曲赋是《红楼梦》中最为耀眼的艺术之光,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上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进行鉴赏。

一、诗词的深情表达《红楼梦》中的诗词以其深情而著称。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诗便是“黛玉葬花”。

这句诗以一个少女对待花朵的感受为出发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逝去事物的哀怀之情。

通过深情的表达,曹雪芹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忧伤与缠绵的情感世界。

二、曲调的悠扬细腻《红楼梦》中的曲调如歌如泣,悠扬细腻。

其中最为著名的曲调莫过于“葬花词”。

这个词就像一支悠扬的音乐,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一个恍若隔世的境地。

在这个境地之中,既有对逝去的哀思,又有对生活的凄美抒写。

曲调的巧妙安排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感染力。

三、韵律的雅致展示《红楼梦》中的赋,常常以韵律的雅致展示词人的才情和深厚的修养。

其中最受瞩目的一首赋便是“秋窗风雨夕烟霭”。

这首赋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韵律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和境遇。

通过赋中的语言和形象,读者几乎能感受到秋天的凄凉和孤寂。

四、意境的深远引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往往展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人沉醉其中。

比如《红楼梦》中的一首词,“翠缕横笼冷烟筒,新凉宫殿暗度行。

静霭空濛小院静,斜阳临水动垂杨。

”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宫殿中的清冷与凄凉,给人一种恬静的美感。

五、品味的艺术享受《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一种品味的艺术享受。

作者通过凝练、优美的语言和形象,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震撼。

每一次品味,都能让人产生不同的共鸣和感慨。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一种绝妙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深情、细腻、雅致以及意境的深远都令人心驰神往。

正是这些独特的艺术特点,使得《红楼梦》成为了文学艺术的瑰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华丽而多姿多彩的世界。

《红楼梦》研究十二大新发现

《红楼梦》研究十二大新发现

《红楼梦》研究十二大新发现本人呕心沥血研究《红楼梦》十二年,终于硕果累累。

具体说来有十二大发现,这些前无古人的重大发现,不仅颠覆红学家的传统认知,而且可能将带来一场学术革命,重新衡定《红楼梦》这部古典巨著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兹将作为本人核心红学观点的十二大发现,梳理如下:一、《红楼梦》诗、词、曲、判词签词、谶语谜语偈语、楹联杂对,包括大部分人名、物名、官职名及回目标题等,皆可遵循一定规律谐音读,相应的谐音语隐真事;隐藏的真事包括但不限于《红楼梦》书事,作者家事和康、雍、乾三朝皇宫轶事。

二、“金陵十二钗”生活原型皆男子。

林黛玉原型即作书人曹寅,薛宝钗原型即续作者曹顒,秦可卿原型为雍正皇帝,其他近三十位书中人物原型也相继与现实中人对号入座,其中男一号主角贾宝玉的原型为康熙大帝。

三、《红楼梦》前八十回动笔于1729年曹家被抄没前后,1739年底完稿,由作者曹寅历时十年完成。

后四十回1741年动笔,续创者为曹寅嫡长子曹顒,耗时五年于1745年基本定稿。

四、雍正皇帝暴亡后,作者对《红楼梦》前一十三回作过重大改动,同时载入雍正皇帝暴亡情节,以及胤禛生前的恶劣行径等,并加入脂批,遂改书名为《石头记》。

乾隆皇帝对曹寅改创本颇为不满,于是《红楼梦》前八十回连同曹寅早年诗稿一并遭封禁,曹寅一家为了避祸移居北京西山。

五、曹寅父子系假死圈禁之人,曹寅活至1740年九月初三日,享年八十三岁;曹顒活至1768年,享年七十九岁。

二人诈死案系康熙皇帝为挽救曹寅性命,平息朝野呼声而先后精心导演的苦肉计。

六、曹雪芹(霑),生于1724年甲辰七月初七日,名义上系雍正皇帝与竺香玉私生子,其实为曹寅亲生子。

襁褓中即交由曹寅抚养,长大遂改姓曹。

他是一个先天残疾人(瘸子),长大后曾染指《红楼梦》,但并非《红楼梦》主创者,因偷改、偷卖曹寅书稿,1763春节被曹顒设计杀害。

七、竺香玉确有其人,她系曹寅养女(正史材料称次女),她14岁选秀进宫,先为康熙帝宫女,康熙帝驾崩后,被雍正帝密封为皇妃。

红楼梦诗歌曲赋鉴赏

红楼梦诗歌曲赋鉴赏

红楼梦诗歌曲赋鉴赏
《红楼梦》中的诗歌、曲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它们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这些诗歌和曲赋多数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既有对人物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1.诗歌的情感表达与意境:《红楼梦》中的诗歌多用来
表达人物的情感,如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爱恨
情仇、悲欢离合都通过诗歌形式展现出来。

例如,
林黛玉焚稿的诗歌就深刻表达了她的爱恨交织和对
命运的无奈。

2.曲赋的社会意义:曲赋在《红楼梦》中不仅是艺术
表现手段,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们通过对
现实的描绘和批判,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和批判。

3.艺术价值:《红楼梦》中的诗歌曲赋在艺术形式上别
具一格,不仅在韵律上讲究,而且在意象、比喻等
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特
色。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诗歌曲赋不仅是文学上的精华,也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这些诗歌曲赋的鉴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

《红楼梦》中诗词曲的用韵研究

《红楼梦》中诗词曲的用韵研究

《红楼梦》中诗词曲的用韵研究摘要】《红楼梦》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自是不言而喻的,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

本文从音韵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中诗词曲的用韵研究。

“诗”以12首菊花诗作为研究对象,“词”以14首判词作为研究对象,“曲”以14支红楼梦曲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红楼梦》中诗词曲的用韵符合规则,且有许多通韵、借韵的用法。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曲;用韵引言“《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其独特的文学艺术价值,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一大批红学大家的带领下,学者们从英译比较、艺术价值、美学思想、语言特色等方面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进行了研究。

同时,也从诗词用韵的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例如薛力玮(2016)筛选出《红楼梦》中的格律诗,从用韵入手,分“完全合韵”、“首句用邻韵”、“通押及出韵”和“用韵分布”等几个部分对其进行了考察,并在每个部分的末尾对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格律诗的相关情况加以比较。

【1】吴伟奇(2007)比较详尽地分析了《红楼梦》中前八十回的用韵情况,指出了近体诗不完全符合韵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曹雪芹诗学思想的一个侧面。

【2】王社良(2011)从押韵、对仗、平仄三个方面对菊花诗的格律问题进行了分析。

【3】张之(1988)对《红楼梦》中七言古诗的用韵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与曹雪芹生活的时代、通行的用韵准则比较而言,多数七言古诗的用韵都有特异之处。

【4】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红楼梦》中诗词曲的用韵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菊花诗(一)菊花诗概要《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人在藕香榭赏桂花、吃螃蟹后,以“菊花”为题,作了12首菊花诗,分别是蘅芜君(薛宝钗)的《忆菊》、《画菊》,怡红公子(贾宝玉)的《访菊》、《种菊》,枕霞旧友(史湘云)的《对菊》、《供菊》,潇湘妃子(林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蕉下客(贾探春)的《簪菊》、《菊影》、《残菊》。

浅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价值

浅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价值

浅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价值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的诗词曲
赋被认为是文学宝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首先,从艺术价值上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具有很高的
艺术品质。

曲调婉转动人,行文飘逸,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包含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艺术风格。

这些诗词曲赋不仅点亮了整
个小说的艺术性,更是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
为后人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其次,从审美价值上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教会了我
们欣赏文学的方法和技巧,提升了我们的审美素养。

通过欣赏和学
习《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我们能够领悟到古代诗词的韵律和构
成规律,学习到如何用婉转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更加深刻地了
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除此之外,《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还具有历史和社会价值。

它们展现了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了社会和人性的种种弱
点和问题,揭示了封建时代的矛盾和困境。

这些内容为我们理解中
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思考材料。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和历史社会价值,值得后人认真欣赏、学习和研究。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分析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分析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除了其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外,其中还以其精彩绝伦的诗词曲赋而闻名。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出现的各种诗词曲赋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1. 什么是诗词曲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诗词曲赋。

在古代文学中,除了散文外,还有四种主要的文学体裁:诗、词、曲、赋。

其中: - 诗是通过选取合适的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文学形式。

- 词通常指短小精练、含有音乐性和感情色彩较浓烈的宋代骈语短篇,多用于表达爱情。

- 曲指由声乐配以管弦乐器等演唱而成的音乐作品。

- 赋指一种借助比喻和夸张手法表达感情和观点的文学形式。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诗、词、曲、赋这四种文学形式,使得小说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细腻。

接下来,我们将就其中几个经典的例子展开分析。

2.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2.1 林黛玉的贾宝玉羞辱诗(排律)凤姐满心欢喜笑,瑞麟佳客俱谈笑。

外面风将声入耳,悄凭门缝暗窥着。

只见金桂徐摇落,翠羽谁家又变换?难道是为他出没,犯着人恶立此倒?这首排律体的贾宝玉羞辱诗通过瑞麟谐音来表达对贾宝玉才名的讽刺。

林黛玉不甘示弱,在其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这首小诗读起来别具一格。

2.2 薛宝钗起毛露云黑崔行舟的吊古伤今(曲)北溟风急,群英会散后,在林府骨肉情深。

盘桓琼枝兮堂下,只揽遗世之英名。

金炉香暖蝶初销,思憔悴。

天灰尽是蜡黄。

飘零久,浑不觉凋爇,啾唧现宿的污垢长。

桃杏永无凭却声不改递温香。

唐突万人嬉笑语妖艳萦绕。

这首曲词道出了薛宝钗与毛露云、黑崔行舟之间复杂的关系。

通过精妙华美的表达方式,描绘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3. 《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作用3.1 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常通过人物自己创作或引用古代名家名篇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志趣。

3.2 衬托氛围和营造意境诗词曲赋在小说中也起到了衬托气氛、描绘场景和营造意境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探析

《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探析

《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探析引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巨著,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广泛应用,给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红楼梦》中的诗词描写、诗词赏析、诗词对话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深入剖析《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

诗词描写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境遇以及情节的推进。

通过对人物的诗词描写,曹雪芹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力透纸背的写实描绘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来描写人物的诗词。

这些诗词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情感,还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例如,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曹雪芹通过描写宝玉的诗词,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情感世界。

在第二十五回中,宝玉写了一首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首诗表达了宝玉对芸儿的思念和爱意。

诗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描绘了宝玉和芸儿之间的深情厚意,而“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则表达了宝玉对芸儿的离别之苦和忧伤之情。

增强情节推进的功能除了展现人物情感,曹雪芹还借助诗词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通过人物的诗词对白,曹雪芹巧妙地引导读者关注故事的发展。

在第四十五回中,黛玉在草堂遇见宝玉后,两人互相吟诗。

他们的诗词对白形象生动,描绘了两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纠葛。

例如,黛玉写道:“愿千金纵买相如赋,钟氏雪夜舞清歌。

冰雪凝脂腻似脂,新添酥点染香波。

”这首诗表达了黛玉对宝玉的深情厚意。

宝玉回应道:“厌倦了名利旁人念,已经缠得乏人猜。

”这句回应不仅展现了宝玉对名利的厌倦,还暗示了宝玉对黛玉的情感。

诗词赏析《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多样丰富,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些诗词赏析不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还呈现了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的独特魅力。

反映封建礼教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礼教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年代以来《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综述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升【摘要】《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是整个全书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曹雪芹原书中的章法规律,也是全书的哲学和美学观念。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研究曲赋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并形成了专题研究,对文艺创造的发展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八十年代红楼梦诗词曲赋我国古典小说传统风格之一,就是在小说中间掺入韵文(诗词曲赋),把韵文作为点缀、清品或“攀附”风雅的配角。

曹雪芹《红楼梦》突破了这个传统,《红楼梦》韵文,已成为全书艺术构思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小说故事发展、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曹雪芹世界观复杂,知识丰富,写作时又经常故意将“真事隐去”,用了一些“假语村言”;另一方面《红楼梦》中的韵文多是紧密联系小说而作;此外由于小说早期稿本流传中的有意涂改和无心讹错;还有小说后40 回续书的真伪优劣问题等,都导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等存在着颇多阅读障碍,因此《红楼梦》自问世起,其中的诗词曲赋便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理解。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并形成了专题研究。

《红楼梦》诗词的渊源曹雪芹的诗词成就被很多学者所称道。

我们知道,一方面,任何一个文学家都继承了前辈所创造的优秀文学传统,另一方面,我国清代诗歌有十分讲究用典的特点:这两个方面导致许多学者为探究曹雪芹的诗歌才能,专门去探究他的诗词曲赋等韵文究竟是接受了前代哪些人及哪些诗词的影响。

薛洪勣《“冷月葬花魂”还有更早的渊源》(《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1期)认为“冷月葬花魂”,并非源于明清之际著名的才女叶小鸾的两句禅语“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

似乎还有更早的渊源,这就是北宋王山的《笔奁录·盈盈传》。

此传还收在李宪民《方斋广录》和洪迈《夷坚志》等书中。

《红楼梦》中有“痴男怨女”的话,盈盈就是一个在中国小说史上较早出现的林黛玉型的怨女。

在其本传中引录盈盈诗词多首,有《伤春曲》一阕,颇值得注意:“芳菲时节,花压枝折。

蜂蝶撩乱,栏槛光发。

一旦碎花魂,葬花骨,蜂兮蝶兮何不来,空余栏槛对寒月。

”这首词抒写了盈盈的哀愁、不平和觉醒,也是她一生遭际和为人的绝妙写照。

其人其诗与林黛玉确有某些相似之处。

特别是,一眼即可看出,“碎花魂,葬花骨”、“空余栏槛对寒月”等句,与“冷月葬花魂”不仅在字面上类似,意境也较贴近。

因此,薛洪勣以为这是林句的更早的渊源。

雷广平的《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第2 期) 也认为唐寅诗风的主旋律对曹雪芹悲剧之作有着深刻影响,两人的诗词创作“同样是伤感惆怅的基调”。

《红楼梦》诗词的许多诗句,“是承唐寅诗风的余绪,有的简直如出一辙,采用了转借、翻新等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斑斑墨迹”,其一,《葬花吟》与唐寅《花下酌酒歌》、《一年歌》、《沈石田落花诗》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二,《好了歌》与唐寅《一世歌》有颇多相似之处;其三,《桃花行》与《桃花庵歌》有诸多相似之处。

姜志军在《古雅:<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气脉》(《红楼梦学刊》1996年01期)中说:“中国的孔孟文化、老庄文化、楚骚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等,甚至海外的印度佛教文化,他都进行了继承发展、提出创新。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于景祥在《〈红楼梦〉与骈体文》(《红楼梦学刊》1991 年第1 辑) 中认为,就表现方法上看《红楼梦》中用骈文描写景物时,不仅形神兼备,而且切合场面、气氛及人物心境;用骈文描写人物时,个性化色彩非常强烈;用骈文叙事,使小说在表现形式上灵活丰富;用骈文来议论,行文清峻通脱。

就骈文四要素的把握方面看《红楼梦》中的骈文对偶既灵活多样,又工丽精警;用典既含蓄典雅,又恰如其分,与小说情节、气氛融合无间;在辞藻上既精美华丽,又文质彬彬;音韵方面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其骈文成就“除了清代骈文复兴、大盛于世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关键是曹雪芹本人在文学艺术上善于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又勇于创新、大胆开拓的结果”。

《红楼梦》“它既生动地反映出骈体文向小说中迁移、渗透的情况,又展示出这种迁移、渗透在当时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徐家昌《<红楼梦>诗词的特点》(《湖北大学学报》1996/04)认为,《红楼梦》的诗词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成为小说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红楼梦》诗词在表现艺术上着重于写实,与小说中散文描写的曲折隐晦的虚笔相交映,在诗歌写实的艺术上,小说吸取了前人的大量创作经验。

《红楼梦》的诗词是整部《红楼梦》的一部分,和其他的描写有其共性,即同为塑造人物而致力。

具体来说,即诗词也要表现角色的个性,而且不能和散文的描写互相支离。

《红楼梦》的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部分,和其他古典诗词有其共性,即同为体现汉语韵文的艺术特长而致力。

具体来说,即汉语韵文的意境有虚有实,有明有暗,有疏有密,一对对地互相交错,互相辉映,它们在艺林中最为突出,在世上睥睨同行。

《红楼梦》的诗词也是这样。

为了说明问题,不免比较古诗,虽喧宾夺主,在所不辞矣。

于景祥的《〈红楼梦〉运用多种诗歌体式的杰出成就》(《红楼梦学刊》1997 年第2 辑) 认为,《红楼梦》广泛运用了多种诗歌体制,各有其不同的成就。

与中国诗歌史上公认的以一人之力而兼多种诗歌体制的杜甫相比“,《红楼梦》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上,尤其是在运用多种诗歌体式方面当然不能与老杜同日而语,不过从杜甫以后的诗史上看,能像曹雪芹这样兼善如此众多的诗歌体式的诗人能有多少? 恐怕屈指可数。

仅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曹雪芹在清代诗坛, 以至于整个中国诗史上的特殊地位”。

姜志军《香软:<红楼梦>诗词的一种美学格调》(《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综述道:“《红楼梦》主要是由清纯多情的女儿构成的世界,其中有少女的憧憬、怀春与伤感,有少女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感叹和对理想的企盼,有少男少女浪漫的花季,有生命长河的美丽情帆。

从这方面说,它客观上便会显示‘香软’的格调。

”肖斌在《〈红楼梦〉诗境的生成与审美张力》(《红楼梦学刊》1998 年第4 辑) 中认为《红楼梦》有两类情节,一类是以写史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贾府众生相的世态的写真的情节,一类是以写诗的笔触营造出一幅风流群美图的多为浪漫超脱的情节。

这两类情节既是二分的,又是整合的。

《红楼梦》中由后一个情节构成了一个诗境的世界“, 而生成的诗境以一种预设规范着情节发展,成为情节推衍的内驱力之一,并对情节整体的协调、合理节奏的把握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诗境的存在又为读者提供了一块审美情感的驰骋地,文本自身则获得一种恰如其分的审美张力,达到现实与理想的融会贯通。

更由于这种审美张力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底蕴,在读者的阅读中,审美张力化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红楼梦》不朽魅力之一源”。

姜志军在《温馨:〈红楼梦〉诗词的精神家园》《( 红楼梦学刊》2000 年第 1 辑) 一文中认为《红楼梦》诗词蕴涵着匡时济世的儒家精神、悟道出世的道家精神、人生如梦的佛家精神、求真寻美的科学文化精神。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除了在小说中应起的钩连情节,塑造人物,烘托环境氛围,表现主题等作用外,它还起到了增强作品美感,加大思想含量,浓化哲学意蕴的作用。

故此,我们说它是一座五彩缤纷、芳香四溢、美丽温馨的精神家园”。

《红楼梦》诗词在小说中的作用李希凡《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红楼梦〉艺境探微》(《红楼梦学刊》1983 年第1 辑) 论述道《红楼梦》围绕着林黛玉进行了诗的境界和诗的氛围的构造,培育了林黛玉这一渗透着诗情的个性特征、始终荡漾着清新雅丽的特殊韵味的艺术形象。

小说不仅用古代诗词曲赋来映照林黛玉的性格、抒发林黛玉的诗情,更用林黛玉自己的诗词来熔铸自己的个性生命。

至于林黛玉诗词中“谶语”的运用,显示了作者在艺术构思中的胸有成竹,大体上仍是从现实和林黛玉性格塑造的需要出发。

在林黛玉的形象与性格的创造中“, 谶语”的确发挥了一种特殊的烘托与渲染的作用,赋予林黛玉的形象和性格的创造以个性鲜明的色调,但也给林黛玉叛逆形象涂抹了一层宿命的、虚无的色彩,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林黛玉悲剧形象对贵族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揭露与批判。

王绯《“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樊篱”———从〈红楼梦〉的韵文看曹雪芹之创新》(《红楼梦学刊》1984 年第1 辑) 认为,小说中的韵文除个别情况外,其表现形式在原始的水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成功突破了以往章回小说的旧套,呈现出新貌。

这些韵文不再是作者硬性附加上去的点缀,而是熔铸于整个艺术形象之中,与小说的情节水乳交融,成为不可分割的散韵紧密结合的有机体,创造了适合于我国古典小说自身特点的散韵有机结合的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使《红楼梦》更加接近于现代小说。

吴新雷《论〈红楼梦〉中的骈体文》(《红楼梦学刊》1990 年第4 辑) 认为,曹雪芹在继承骈体文优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熔铸骈体文,“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服务。

在曹雪芹以前的章回小说中,骈赞闲文往往游离于情节之外,与人物的关系常常脱节。

而曹雪芹改变了这种不良倾向,使《红楼梦》中的骈文与人物情节密切关合,构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运用十分得体”。

徐晓岚《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简论<红楼梦>诗词曲在全书的地位和作用》(《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年12 月)中认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是与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不仅此一人物和彼一人物的诗词有着完全不同的个人风格, 甚至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与心情下所写的诗词也不相同, 因而, 也就忠实地记录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

”李明洁《<红楼梦>诗词曲赋浅谈》(《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2 期)中总结为两点,一是针砭时弊、借诗讽世:《红楼梦》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是一部“儿女笔墨”之作,文中的有些诗词引申出了小说主体文字所不便直接说的话,它借题发挥,明叙暗讽,微词讥贬,这实在是比直接了当来得更含蓄、更深刻、更有意义。

二是诗词推动情节发展:《红楼梦》中诗词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叙事诗和人物诗是同时展开的。

人物韵文是小说中诸多人物所抒写的一次次吟唱,在整个小说中,人物韵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红楼梦》诗词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红楼梦》中存在着大量的诗歌,小说中的人物也曾经多次论及诗歌创作、评论的问题,由这些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或者说曹雪芹的文艺思想或美学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