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资料简介《即墨县志》
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龙山传说简介没尾巴老李的传说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传奇性神话背景,其“没尾巴老李”、“取龙牌降甘霖”、“黑龙江战白龙”的传说家喻户晓,声名“扬幽燕,播秦晋,名辽东”。
“没尾巴老李”是在即墨一带流传乡民很广的民间神话故事。
据传,北宋初年,龙山下有一李姓之妻王氏生一小黑龙,因闪失被削去尾巴,小黑龙痛极,一爪抓出山顶的龙池,后飞去黑龙江战胜行灾作恶的大白龙,为民除害兴利,人们把这条黑龙称为“没尾巴老李”,极为尊崇。
没尾巴老李行云布雨极为灵验,若遇天旱,求雨辄应,恩泽广布。
据载,明清以来就盛行“取龙牌”祈雨,没尾巴老李的传说流畅大半中国。
崇祯初年即墨邑侯程调羹因久旱不雨,步祷于龙山祈雨,一步一顿首,甘霖立沛。
同治年间,嘉靖龙牌取至山西,雨辄连沛。
光绪十年,燕地大旱,慈禧遣人取龙牌,及至京郊,阴云骤布,慈禧大喜,出迎十里,甘霖大澍,当年亲书“泽周壮武”匾额,光绪皇帝敕封其为“九江王”。
田横祭海节简介田横镇是青岛即墨东部沿海一个沉淀着二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滨海古镇,因秦末汉初田横及五百义士而得名。
这是胶东半岛一个山海风光旖旎、民俗风情独特的“世外桃源”,浓郁而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折射出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田横镇周戈庄村是被青岛市政府命名的唯一的“民俗旅游村”。
历史上每年3月18日前后,这个小渔村的渔民们就会沉醉在一种虔诚、神秘而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比过年还热闹。
因为“谷雨”百鱼上岸,渔民出海作业从此开始,祭海在此时也最隆重。
周戈庄村将原始的祭海民俗完好地保留并延续了500多年。
在田横镇,像周戈庄村一样具有祭海传统的小渔村还有很多,比如黄龙庄、羊山后等等,其中数周戈庄村规模最大。
以前渔民祭海没有固定日期,各家各户自选一个黄道吉日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所以又称“上网”,祭海的第二日便正式出海作业。
从2004年开始,田横镇党委、政府引导当地群众,不断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以祭海节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赶青岛大集 寻特色文脉

赶青岛大集寻特色文脉作者:韩海燕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07期大集,在许多老青岛眼里,是冬日里的暖阳,是童年里的美好记忆,更是成长中的不可或缺。
只要进了腊月门,一个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青岛大集便开始散发出浓浓的年味,是植根于青岛人心中的“最纯民俗风” 。
对青岛人而言,赶大集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
有人说,大集好似一个社会,里面藏着多元的经济信号,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味道。
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过去,集市是人们互通有无、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经济日益发达的现在,密集的超市和便利店取代大集供给人们需要的东西。
但在人们的心目中,那充满着吆喝声、洋溢着快乐的大集文化永远都是无可替代的。
正月里的青岛味儿时间并不总是带来改变,它更神奇的力量,是让一些东西留存,积淀为传统,就比如记忆力最深沉的青岛味儿。
正月里,去李村大集转转,曾经是青岛人的一种生活仪式,那种朴素的生活情结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平淡日子里一种温暖的慰藉。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李村大集是公认的“青岛第一集”。
曾经,李村大集汇聚起了天南地北的“当家货”,栖霞苹果、眉县猕猴桃、潍坊萝卜、东北冻豆腐、临沂杜鹃花、沙子口鲅鱼、王哥庄鲍鱼、红岛牡蛎、鳌山卫海参……满是夯货。
据统计,李村大集商品一度超过10万余种,小到针头线脑,大到二手汽车,可以说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历史、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记忆。
2008年12月,李村大集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是中国集市历史的“活化石”,见证着青岛的城市变迁,记录着青岛人的民俗风情,是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的根据地。
如今,几经搬迁、改造的李村大集,与它所在的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李村大集形成了传统商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形态。
带有浓厚青岛印记的李村大集,不仅折射出青岛商业的发展史,更是青岛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青岛人特有的文化性格,在热闹与喧嚣中,有了最生动的注解。
即墨县志

1764《即墨县志》是青岛市档案馆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青岛方域综合情况的志书,由尤淑孝修,李元正纂,成书于乾隆甲申年(公元1764年)。
该书为木刻线装本,共分方舆、建置、学校、武备、赋役、职官、选举、名宦、人物、艺文、大事、杂稽等12卷66目,约18万字,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研究青岛沿革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编纂始末《即墨县志》由即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主编韩乃桂,副主编邵立教、孙鹏、陈志峻。
1982年2月,成立了即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织人员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
继之,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均成立了编志小组,投入修志工作。
1989年9月,新县志告成。
1989年10月,新县志送审稿写成后,恰逢即墨撤县改市,故将1988~1989年有关资料附录于后。
1991年9月,《即墨县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在该市内发行,部分县志发行于国内部分地区。
即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即墨市档案馆都有存书。
志书简介该志记述的时限:上起自1840年,为彰明因果源流,个别篇章适当上溯;下断至1987年。
在结构上分、篇、章、节、目四个层次。
体裁以志为主,述、记、传、录兼用,图、表穿插其中。
不为生者立传。
资料除取自国家、省、市、县档案馆的档案和旧志、家谱、报刊、正史和专著外,其余则取自全县各专业志。
同时,采用了部分口碑资料。
《即墨县志》全书共35篇、167章、565节、约150万字,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居民、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农业、渔业、水利、工业、乡镇工业、电业、交通、邮电、商业、粮油业、土特名产、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社团、政权政协、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文化、文物古迹、教育、科技、体育、医药卫生、风俗宗教、方言、人物、杂记。
是即墨历史上第八次修志,第四次成书。
这部志书,是即墨有史以来内容最丰富、卷帙最为宏巨的一部著述。
该志从即墨的实际情况出发,记述了即墨的历史,勾勒了即墨的面貌,展现了即墨的优势,反映了即墨的变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寻根追源即墨人

寻根追源即墨人寻根追源即墨人黄济显李景智即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境内发现的17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证实,远在五六千年前,先人们就已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了。
春秋战国时期,即墨就以人口众多,物产丰盛而称著于世,其繁华富庶可与当时的齐都临淄相媲美。
《战国策》就载有“齐有即墨、琅琊之饶,泰山渤海之险,联袂挥汗,与临淄并夸殷盛”。
秦初,即墨始为县。
楚汉时期,即墨既是县治,又是胶东国之国都,属三齐重镇。
即墨故城遗址位于沽河岸畔,现平度市境内的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重建县治于今即墨市区。
东汉延至明初,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接续,即墨本应愈加繁荣,但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在明王朝建立之初,即墨却是个人口稀少“鲜林木,罕庐舍,蒿莱极目,观之凄阻”的“疲邑”。
据调查,现居即墨人氏之先祖,绝大多数是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公元1368-1424年)由外地迁入的。
那么,明代以前即墨的大部分原著居民到那里去了?难道真如民间传说的被“永乐扫北”斩尽杀绝了吗?如果与“永乐扫北”无涉,是什么原因致使即墨在明代以前人口锐减?明初移居即墨的先民源自何处?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走访了一些墨邑耋老,得出了较粗略的答案,现概述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永乐扫北”并未扫过即墨即墨等地民间广泛流传,在“永乐扫北”时,即墨的原著居民因战乱或逃亡、或被杀光,而只留下现即墨市留村镇大“留村”一个村庄。
对于这段传说,我们依据《明史》记载,特作考证如下:(一)、民间传说与史实不符据《明史·太祖本纪》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后,元顺帝及其残余势力逃向漠北,蒙古贵族继续统治着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十五世纪初,分裂为鞑靼、瓦刺两部。
由于蒙古贵族不甘心失去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不断派军队攻掠中原的陕西、山西,并严重威胁着宣府(河北宣化)和北平(北京)。
明政府为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从洪武元年冬开始,累年北征靖边。
即墨古城——精选推荐

即墨古城 即墨,始载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名⾢、秦代置县、隋朝建城。
即墨县治⾃公园元596年迁⾄现址,⾃古代⾄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即墨古城门前的⼤牌坊。
牌坊上⽅的图案 王羲之塑像,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其先族王吉,汉宣帝时琅琊皋虞⼈(今即墨)⼈。
现即墨西皋虞村⼈,王吉及家族墓群尚存,⾄东汉时,王吉后裔迁⾄临沂。
西晋时,临沂王⽒家族南迁建邺,后繁衍江浙⼀带,涌现出⼤批的朝廷重⾂及书圣王羲之。
《汉书王吉传》《晋书》《即墨县志》中,确切记载这⽀被称为琅琊王⽒的渊源传承及发展关系。
⼭东⼈应该⾃豪骄傲,古代⾄今⼭东出了很多的名⼈。
缘与聚,中国⽂字⾮常有意思,究竟是缘分聚到⼀起?还是聚到⼀起是缘分?从古代到现代,缘与聚好像说不清楚 做买卖的⼈喜欢与银⼦有缘,聚拢更多的财富。
⼈与⼈、⼈与物、国家与国家等等都有说不清的缘和聚……。
⽯⿎;吉祥的红丝带系在⽯⿎上,聚缘银⼦⼤⿎来塞。
这⽯狮⼦坐在门前牌坊下宝座上,看我来给它拍照,竟然把头转过去了 好像说“后⼈们千万别忘了我们昂,我们即墨有很多的名⼈,创造了很多成绩,我们就是历史,给国家贡献很多精神、物质⽣活⽂化艺术等等……” 公元前567年,齐国灭了莱国后,齐⼤夫朱⽑始建即墨城,城址位于今天的平度市古岘镇⼤朱⽑村。
⽽后的战国时期,即墨古城⾮常繁荣,可以与齐国⾸都临淄相提并论。
秦统⼀天下后,实⾏郡县制。
当时胶东半岛为胶东郡,该郡的中⼼便是即墨。
从秦汉到南北朝的700多年间,虽然朝代变换不断、战乱不断、但即墨县编制⼀直没有变。
南北朝的宋代时,壮武县被废除并⼊即墨县。
平时我们都俗称“即密”好像有点⼩看她,其实看看⼀千四五百年的历史,从历史状况、地理位置、⼈⽂历史、⽂物古迹、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不能⼩视即墨。
青灰泥料制作的墙的隔断⾮常漂亮。
财神庙⾼家糖球 “四世⼀品”牌坊侧正⾯,也是⾮常漂亮滴。
四世⼀品为明代黄嘉善、及其曾祖黄昭、祖黄正、⽗⿈作圣所⽴。
即墨的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即墨的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即墨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西北部的一个县级市,也是青岛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
即墨地处胶东半岛腹地,北临渤海,西邻青岛市城阳区,东接胶州市,南部与青岛市市北区相连。
即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胶东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
即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根据考古证明,即墨是古代山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古代,即墨是齐国著名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即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齐鲁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即墨以孔子之乡而闻名于世,拥有孔子家族的祠庙和墓地。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即墨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
近年来,即墨在经济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它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工业体系。
即墨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包括钢铁、化工、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等行业。
同时,即墨也致力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即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它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同时在经济和城市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即墨的解释和探索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即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本文。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在开始时引入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会对即墨进行一个整体概述,简要介绍即墨的基本情况和背景。
接着,会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的内容。
最后,阐明本文探讨即墨的目的,即从历史和重要性两个角度来解释即墨。
蒲松龄笔下的清鲠名臣郭琇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8)01⁃0108⁃04蒲松龄笔下的清鲠名臣郭琇姜保国(即墨区文广新局科创中心,山东青岛266200)摘要:即墨的乡贤之一郭琇,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因连上《参河臣疏》《纠大臣疏》《参近臣疏》,时称“郭三本”。
蒲松龄对生活在同一时期声闻天下的名臣、即墨乡贤郭琇的事迹以及其刚正疾恶的性格,或有所闻知和推崇,因此记录在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关键词:郭琇;即墨;崂山;蒲松龄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郭华野先生以清鲠受主知,再起总制荆楚,行李萧然,途中人不知为贵官也。
适有新令赴任,道与相值,驼车二十余乘,前驱数十骑,驺从以百计。
先生亦不知其为何官,时先时后,时以数骑杂其伍。
彼马者恐其扰,辄诃却之,先生亦不顾瞻。
亡何,至一巨镇休止,使人潜访之,则一国学生加纳赴任湖南者也。
乃遣一介召之使来,令闻呼骇疑,及诘官阀,始知为先生,涑惧无以为地,冠带匍匐而前。
先生问:“汝即某县县尹耶?”答曰:“然。
”先生曰:“蕞尔一邑,何能养如许驺从?履任则一方涂炭矣。
不可使殃民社,可即旋归勿前矣。
”令叩首,曰:“下官尚有文凭。
”先生即令取出,审验已,曰:“此亦细事,代若缴之可耳。
”令伏拜而出,归途不知何以为情,而先生行矣。
此段文字即墨地方文献多有记载,最早见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即墨县志》,而后清光绪黄肇颚著的《崂山续志》抄本、1991年的《即墨县志》、2007年的收稿日期:2017⁃06⁃28作者简介:姜保国(1968-),山东青岛人。
即墨区文广新局科创中心、即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书画鉴定与鉴赏,地方文史研究。
108《即墨市志》等多部地方史志亦有记载。
但早于同治版《即墨县志》的乾隆二十八年(1763)版《即墨县志》未见载录。
那么文中的这位郭华野先生是何许人也呢?他与蒲松龄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就是出自即墨的乡贤之一,即墨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郭姓的代表人物郭琇。
关于即墨的介绍-解释说明

关于即墨的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即墨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胶东半岛中部,东濒渤海。
作为青岛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介绍即墨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其丰富的文化特色。
即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即墨地区在古代就有人类的居住活动,这也使得即墨成为了山东半岛地区最早的人类文明中心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即墨相继成为了大禹治水的重要地区以及东魏、北齐、唐朝等多个朝代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近现代,即墨也经历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理位置方面,即墨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东临渤海,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其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即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农田、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等,使得农业、渔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此外,该地区还有山、海、湖泊等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除了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优势,即墨还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即墨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鲁、齐、鲁菜等多个文化的独特元素。
即墨以书法、绘画和陶瓷艺术而闻名,出土的文物和艺术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此外,即墨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的庙会、舞龙舞狮和龙舟赛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观众。
综上所述,即墨作为山东省青岛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其历史的演进和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得即墨在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地区都具备重要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即墨的发展前景无疑更加广阔,必将成为山东省及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将文章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和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本篇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墨县志》
清乾隆甲申版(公元1764年)木刻线装本。
至今已保存239年。
共12卷,66目,18万字,包括方与,建置、学校、武役、职官、选举、名宦、人物、艺文、大事、杂稽等。
青岛市老市区原属即墨县管辖,县志对研究青岛市的历史沿革有重要价值。
《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
《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胶州地区即德占时期的胶澳租借地),这份备忘录是根据青岛博物馆保存的德文版本翻译的手抄本,共12册,是德国驻胶澳总督1898年10月至1909年10月12年间,对这块殖民地的开拓、掠夺情况,每年向德国皇帝写的综合性工作报告,共31万字,包括:地产、赋税、外留、工商、交通、港口、铁路、农林牧、司法、教会、教育、科技、卫生、供水、建筑、测量、勘界及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等内容。
文中有美化侵略者的词句,用分析的批判地观点来看,这些材料是出自德督的官方报告,对研究德占青岛时期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青岛全书》
1912年6月胶督翻译官谋乐编辑。
分上下两卷,18万字,上卷17端(专题)主要介绍德占青岛时期14年内胶督署发布的市政建设、治安、诉讼、课税、卫生、码头海关等方面的规章告示;下卷7章,介绍青岛地理、人口、租界内各项收入、关税及进口船只货物数字、农林、教育要览,船坞工厂介绍及邮件寄费规章等。
对研究德占青岛时期胶督统治这块殖民地所发布的规章、告示及当时的青岛状况有历史价值。
《鲁案善后月报特刊》、《鲁案中日联事委员会会议录第一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划分远东及太平洋势力范围,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关于限制海军备和远东及太平洋区域问题的华盛顿会议”会上关于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应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对日本官厅所购置建造者及前属德国官厅所有经日本增修者,中国政府应按照日本政府所用之实费给还正当并公平之成数。
但以除支折旧估计现值为原则”,经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公产分委员会50天的准备及20余次会议讨论解决公产问题,最后以1600万日元偿价(包括邮电、盐田)收回山东青岛主权。
《鲁案善后月报》就是把解决收回山东青岛主权问题有关文件汇编的特刊。
这本特刊600页,39万字,内容包括:租借胶澳中德条约、华盛顿会议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节录)、公产评价问题、偿还问题、土地问题、保留财产问题,附与希望财产及公共企业问题,胶海关问题,分委员会会议记录、山东悬案细目协定第1部全文等10个方面。
《鲁案中日联案委员会会议记录第一部》共6本406页铅印线装,16万字,记录了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第一部委员,民国11年(1922年)6月29日至11月29日(1至50次会议)中日双方委员在会议上,为收回青岛及山东主权问题的会议
记录。
《会议录》对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政府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回山东青岛主权有真实的历史价值。
《胶澳志》
民国17年(1928年)12月胶澳商埠局编辑发行。
共12卷,54目,29万字,包括:沿革志、方志、民社志、政法志、食货志、交通志、教育志、建置志、财赋志、人物志、艺文志和大事记等,是青岛市第一部地方志,对研究青岛市的历史有真实价值。
《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汇编》民国22年(1933年)12月由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调查汇编出版。
胶济铁路沿钱经济调查区域为原莱州、青州、济南三府沿路各县市、登州全府及武定、泰安2府旧属数县,共计2市(青岛、济南)、1特别区(威海卫)、45县。
内容包括:沿线经济调查区域内地理、人口、农业、矿业、商业、渔业、盐业、交通业、社会9个专题41个项目、汇编共3册,21万字。
从青岛至济南沿途对48个市县情况有详细的调查报告,对研究抗战前胶济铁路沿线经济状况有历史价值。
《青岛市观象台(1898——1948)五十周年纪念特刊》青岛市观象台民国37年(1948年)6月出版,全书141页,59万字。
《特刊》中有95幅照片,记录了观象台的风光和工作活动情况;还有50年来青气候,近40年来青岛地磁变动概况,胶州湾海洋调查概况、青岛海滨动物分布、太阳黑子观测报告等论文;中央日报、申
报、青报对《青岛观象台巡礼》等报道文章;青岛观象台50年大事记;50年来天文、气象、地磁、潮汐等方面的记录、图表。
附录有:《中国历代地震(从公元前102年到1948年,2000多年)和灾荒(从公元前11世纪到1948年,3000多年)纪要、统计》。
青岛市观象台50周年纪念特刊,是研究青岛市观象台从1898年成立50年来天文、气象、海洋、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真实记录,对科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接收青岛纪念写真》
作者胶澳青年会美术部干事班鹏志。
民国12年(1923年)出版。
《写真》分3编,用219页,354幅照片介绍接收青岛的起因,接收青岛的经过,青岛的历史沿革;后面附有《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山东悬案细目协定》、《胶济铁路交接协定》、《青岛市新旧路名对照表》,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国政府从日本帝国主义手中收回山东青岛主权的情况,对研究这期间青岛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青岛(日本)守备军在职纪念写真贴》青岛新报社编纂,日本东京写真通信社印刷。
日本大正12年(公元1923年)1月25日发行,用152页,432幅影印照片介绍青岛、崂山、胶州、潍坊、青州、金岭镇、张店、淄川、博山、王村、明水、济南、泰山、泗水、孔林、孔庙、孔墓及胶济铁路沿线重要城镇,车站、码头、邮局、工厂、城市建筑、风景名胜、古迹物产、风土人情等。
对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从德国统治下强占青岛后,当时
山东胶济铁路沿线历史,风物有一定的价值。
《山东考古录》
昆山顾炎武著,作书时间“辛丑腊望日庚甲,是日立冬”(推算为清康熙60年,即公元1721年)。
清光绪8年(1882年)山东书局重刊,木刻线装本,共7册32卷,16万字,1至25卷为各府(州)县沿革,26卷为无考国邑县,27卷杂考,28至30卷为山水考,31卷为一统志山东沿革辨误,32卷一统志山东古迹辨误。
《考古录》对考证山东各府(州)县历史沿革、山水、古迹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