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

《黄土高原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

《黄土高原》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

2. 了解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

3. 了解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珍爱情况。

4. 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

导学内容: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1. 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东邻黄河,西接秦岭,南靠淮河,北依长城。

2. 地貌: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黄土高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土壤呈黄色。

二、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1. 气候: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 降水:黄土高原降水不足,干旱成为主要气候特征。

三、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1. 植被:黄土高原植被稀少,以草原和灌木为主,植被覆盖率较低。

2. 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四、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珍爱情况1. 资源开发:黄土高原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农业发达。

2. 环境珍爱:黄土高原环境珍爱工作重要,近些年来政府加大力度,推动生态修复。

五、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1. 历史文化: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 人文景观:黄土高原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兵马俑、华山等。

导学活动:1. 观看视频:观看有关黄土高原的地理、气候、植被等相关视频,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2. 教室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珍爱之间的干系。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感受黄土高原的魅力。

4. 撰写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黄土高原的报告,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植被状况、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珍爱情况等内容。

5. 教室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报告,分享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感悟,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导学评判:1. 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气候、植被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2. 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珍爱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认识。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2.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黄土高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治理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2.准备教案、学案、作业等教学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的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治理措施。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案、学案中的相关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5课《黄土高原》教案

第5课《黄土高原》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
第5课《黄土高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技能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黄土高原吗?它的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黄土高原》;
二、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
师:课件出示黄土高原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黄土高原有哪些地理特征?为什么会出现水土流失?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黄土高原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我们如何实现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土壤和生态环境。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

2.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植被、气候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2.视频资料:播放有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

3.实地考察:学生参观当地类似的地貌区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实地考察地点: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确定实地考察地点。

3.案例资料:收集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案例。

4.小组讨论话题:制定小组讨论的话题和评分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知识。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除了流水的侵蚀,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呢?
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并结合课本P90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并总结填写表格。

(小组讨论:8人一小组,共6组。


【学生回答】
引起水土流失的条件还有降水、植被、土质和坡度。

【教师总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
(1)降水特征: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2)植被因素:地表裸露,缺乏植被的保护;
(3)土质特征: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易溶于水;(4)地形特征:地形坡度大,地面破碎,流水的侵蚀作用强。

【教师补充】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过垦、过牧、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植被。

【中考演练】
(2019年连云港中考)读我国北方地区某地地形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位于()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原因有()
①土质疏松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茂密④河道淤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在地理实践力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土高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人地协调观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区域认知方面,通过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黄土高原区域的整体认识。

在综合思维方面,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综合认知水平。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前几章的内容后,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素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于黄土高原这样的特殊地理区域,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来学习,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困惑,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黄土高原,这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它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区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并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黄土高原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黄土高原的特点。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黄土高原的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素材。

3.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理解其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3.培养学生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特点和问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地考察或者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地考察或者模拟实验的材料和工具。

3.准备黄土高原的相关地图和图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土壤等方面。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3.操练(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可以选取一些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过程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1.看P86讨论,说说怎样治理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
2.看图E、F,说出杨凌是怎样治理水土流失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通过讨论,的出结论:退耕还林,保护植被;发展科学,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丰富产业结构,加强同外界的就经济合作。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画出黄土高原地图,找学生在图上填出以下矿产:大同、阳泉、平朔,神府、东胜——乌金三角。

2.看地图册,说说煤炭可以通过哪些铁路外运特别指出“神州第一线”
3.看图I、J,想想,黄土高原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外运
三种运输方式:原煤输出、发电输出、转化为煤气输出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1、2、3、5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坡》歌词里唱的是哪里——黄土高原,你知道位置吗你能描述其特征吗——沟壑纵横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一、板书:位置
1、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你能描述一下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吗(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2、你能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南、内蒙
二、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可谓是世界商家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板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活动2题,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大屏幕点拨:其实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你能说说根据吗1.黄土就象。

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不让黄土的厚度不会如此均匀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自身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其证据是: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三、我们来欣赏一下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看课本提问:吗大屏幕点拨: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其中黄土塬程度最轻,黄土高原典型的建
筑是窑洞,你知道窑洞主要建造在什么地方吗——黄土塬你知道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那种地貌——黄土峁。

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如此严重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读图8.41.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大屏幕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o以上,有的达30o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土壤特性。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土体疏松、多孔隙,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适宜建造窑洞,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房子》
④植被。

缺少植被保护。

结合活动1 认识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人为因素大屏幕——开垦、修路、采矿等
结合活动2,
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水土流失加剧了千沟万壑、地表光秃裸露,反过来又加剧了水土流失,在这个循环当中,人类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具体表现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大屏幕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都分布在第二阶梯
原因:山区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

分析:这些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1、地形: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2、降水: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一般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
雨。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1、为什么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第一段活动2 大屏幕
2、活动2 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灾害以延安为例认识一下黄土高原的旱涝灾害。

五、怎么办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泛支持。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