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学习心得

合集下载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篆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五体之一,是最早产生并流传至今的一种字体。

篆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贝雕、鼎文就是篆体的起源。

而篆书的代表作就是《峄山碑》。

《峄山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块名贵碑刻,其雕刻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年左右的秦朝。

碑文主要介绍了当时秦王政的建功业,以及统一六国的历程和功绩。

《峄山碑》篆体工整、刚劲有力,是篆书的代表之作,也是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公认的一张名帖。

篆书的特点是规整工整,笔画端正,线条刚硬有力,向上升起,呈现出一种非常稳重的感觉。

《峄山碑》的篆书尤其地细腻而又刚猛,给人的印象非常惊艳。

这个作品的字体特点突出了篆书的精髓,字形古朴而又不失豪迈,字母之间的结构合理,使得整体呈现出鲜明的立体感。

学习《峄山碑》的篆书,首先要练习的是字母的变化。

篆书的字母要求写成硬朗有力的直线和方块组成,这就需要练习笔画的角度和力度。

其次,学习者还需要注重笔画的节奏和速度,以保证整体的纵横结构的和谐统一。

最后,学习者应该多观察碑刻中笔画之间的空间关系,了解字形的整体形成模式,这有助于我们提高写字的规范性。

在练习篆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篆书的艺术价值。

篆书给人的感觉是稳重、刚硬、古朴有力,是非常具有艺术美感的。

学习篆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种书法技能,更是为了欣
赏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在欣赏中提高水平,在实践中增强认识。

希望大家能够把握好学习的节奏,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掌握好篆书的技巧和美感,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书法家。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对于任何书体的临摹,将笔法与空间解决到位是最重要的。

然而对于这两者来说,应该先求笔法还是先求空间则是众说纷纭。

“笔法”简单来说就是用笔的方法。

“空间”一词则是“舶来品”,因为在西方艺术中,才有“空间”一词的描述,那么对应在中国书法中更为恰当的词应该是“结构”,所以解决“空间”就需要解决“结构”的问题。

那么“结”与“构”又是两大体系,类似一个建筑物,每一块砖、每一个梁就是“结”,组成的建筑是“构”,如此来谈“空间”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说如果在临摹中逐步将整体分解来观察,似乎就能更方便地解决“空间”问题。

那么空间决定什么呢?就是临得像不像的问题,其中包括点画的方向、角度、位置以及线条长短、粗细这些问题。

小篆碑刻以秦、唐两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

众所周知,小篆书体的完备在秦代(形成期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所以秦代将小篆作为官方书体,但我们发现,秦代同时期除官方书体小篆之外还有东周时期各地域书体同时使用,且比例不低于小篆。

既然是官方书体,那么其用途也多具有官方性质,所以秦代大臣李斯所留下来的重要碑刻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如同当今的红头文件一样。

而署名李斯的小篆碑刻中尤以《峄山碑》最为著名。

所以对于当今书法爱好者来说,学习《峄山碑》似乎是学习小篆的必选碑刻之一。

小篆的产生,是在秦国自身书体的基础上,融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书体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书体表现。

在《峄山碑》的空间表现上,多少能看到秦《石鼓文》的造型特征。

《峄山碑》在秦之后遭到了毁灭,拓本在民间流传,直到宋代,为了恢复《峄山碑》的面貌,便有了宋仿《峄山碑》,这也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峄山碑》的面貌,所以在当今学术界存在着《峄山碑》的“伪”与“仿”的两种观点,无论哪种观点,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峄山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秦代小篆的大体面目的。

《峄山碑》体现出小篆的基本结字方法,诸如对称关系,在该碑中体现较为明显,尤其是某些字形表现上趋于含蓄,很少在字形上有夸张的空间表现。

峄山碑

峄山碑

峄山碑释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曰可。

注:①绎山:指峄山。

翻译:“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我们作战的对象,是乱逆。

威风加于四海之内。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寴(车巛)远方。

”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百度百科里面,误释为“专”字。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即太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壹了,不再打仗了。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峄山刻石》相传是小篆鼻祖李斯所书,是秦小篆的代表之一,具有典型的秦小篆风格特点,初学者临写该帖,建议从以下几点去把握线条、笔力和结构。

本想长篇大论写一通,不过还是梳理几点干货对书友们才有用:
1、书写用力要均匀,笔笔中锋,不强调提按变化,线条工整,穿插匀称;
2、书写上吃墨要深,不可轻飘,做到力透纸背;努力将线条写生动,不可过于僵直;
3、在运笔中要控制好适当的弧度,转折不可裸露圭角,笔画搭接自然,不露痕迹;
4、线条把握上还要注意墨法上的讲究,水分恰到好处,可根据个人习惯加以调试,线条以能“见筋”为妙。

5、此外,结构上多重心偏上,多取方中带长之势,讲究对称性,端庄大方。

掌握以上几点要领,然后就靠长期训练,书法临写靠实践,只有功夫到家,才会有很深的功力。

峄山碑文赏析

峄山碑文赏析

峄山碑文赏析峄山碑文,是中国历史上一块重要的碑文,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它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峄山风景区内,是一块高约七米、宽约五米的巨型石碑,被誉为“峄山第一碑”。

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峄山碑文进行一番赏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

首先,我们来看看峄山碑文的内容。

峄山碑文的内容主要是一篇关于峄山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记载,其中包括了对峄山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描述。

这些内容既有史实,又有传说,既有客观描述,又有主观感悟,极富文学性和艺术性。

峄山碑文的文字精湛,行文流畅,富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其次,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艺术价值。

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文字方面,峄山碑文的文字工整,字迹端正,笔法流畅,显示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

其次是在构图方面,峄山碑文的构图精美,布局合理,形式丰富,显示出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再次是在内容方面,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峄山碑文是一块融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意义。

峄山碑文不仅是一块石刻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关于峄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它的出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峄山碑文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通过对峄山碑文的赏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感受到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书法,是一种修养。

当你蘸下墨,写在宣纸的那一刻,就知道了心手合一、运笔有锋。

让世间尘嚣与浮躁,在墨迹中消散。

历史是一面镜子。

也是一条线索,由此,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得失,可以知进退,可以知取舍,书画墨迹碑刻拓片,应该是最忠实的记录者,窥斑知豹,或有所得。

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咱们分享了汉隶,晋隶,唐隶等高古的隶书,分享了很多经典简帛作品,也分享了汉篆及少部分篆书作品,后面咱们就来深入篆书,学习秦篆。

篆书是一种古老的书体,溯源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篆书一体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于文字起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蔡邕在《篆势》中亦称“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篆,妙巧入神。

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

扬波振撇,鹰峙鸟震,延劲胁翼,势欲凌云。

”可见,篆书形成之始,即被赋予了得于自然的艺术性。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周咱们就来分享秦篆精品中的精品,小篆之鼻祖《峄山碑》。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小篆《峄山碑》的书法解读

小篆《峄山碑》的书法解读

小篆《峄山碑》的书法解读学习篆书的朋友大都喜欢《峄山碑》,可你有没有仔细去了解过《峄山碑》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在读碑文的时候对它的风格形成有没有做过详细的思考?《峄山碑》除了它的年代特征外还有一些什么特点?解读《峄山碑》对今人学篆书会有怎么样的帮助?小篆是秦代官方的标准字体,秦代书法家代表是丞相李斯,他为推广小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代表作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等。

在众多代表作中,《峄山刻石》最为被学习篆书的人所钟爱、临摹。

《峄山刻石》也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峄山,丞相李斯等为颂其功德而立碑,为始皇东巡第一刻。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可见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烧毁。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宋淳化年间郑文宝的刻本。

虽然后来有许多不同的刻本,但是郑文宝的刻本历来被认为是翻刻本第一。

宋以来,学小篆的人大多选择此刻本。

此刻本中锋用笔,结体稳健,讲究均衡对称,尤其不难想见秦篆的体貌。

郑文宝的刻本是由他与其老师徐铉合作摹刻。

郑文宝字忠贤,宁华人。

宋朝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管至兵部员外郎。

能诗,善鼓琴,工于篆书。

徐铉称赞其篆书“李阳冰不及,若大篆可兼尔。

”徐铉为南唐著名《说文》研究学者,小篆家,扬州人。

黄庭坚曾称赞他的小篆“与阳冰并趋争先”。

徐铉和郑文宝的师徒的篆书水平都被认可与李阳冰媲美。

从李斯撰写的《峄山刻石》到徐铉所见的摹本,再到徐铉的摹本,还有郑宝文的刻本,其间经过了数次变易,神韵自然有所不同。

即便如此,我们还能通过摹刻本去揣度秦篆的规范,其特点也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锋行笔,起笔收笔均为藏锋。

所有的起笔和收笔都是浑圆的笔画形态,这种笔画形态与金文《墙盘》类似,每一笔画都圆劲有力,说明其行笔纯用中锋。

第二、节奏平缓,匀速用笔。

从笔画形态上,还可以看出笔画轻重一致,没有明显的起伏。

因为所有的笔画都是一个速度,节奏几乎没有变化所致。

峄山碑赏析

峄山碑赏析

峄山碑赏析1. 《峄山碑》那可是相当了不起啊!你看看那线条,多流畅啊,就像舞动的丝带一样优美。

就说“皇帝立国”那几个字,哎呀,简直太有气势了,这得有多高的艺术水准啊!2. 峄山碑上的字啊,一个个都精神着呢!那结构,多严谨啊,好比是精心搭建的积木,稳稳当当的。

“维初在昔”这几个字,难道不让你惊叹吗?3. 哇塞,《峄山碑》真的太让人着迷啦!那笔画的力度,就像有力的拳头出击,充满力量感。

“嗣世称王”这几个字,不正是这种力量的体现吗?4. 你们知道吗,《峄山碑》简直就是书法界的瑰宝啊!那章法布局,多巧妙啊,仿佛是一场完美编排的舞蹈。

“讨伐乱逆”这几个字,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一种威严呢?5. 哎呀呀,《峄山碑》可真是厉害得很呐!那字体的姿态,就如同骄傲的天鹅,优雅极了。

“威动四极”这几个字,难道没有让你心生敬畏吗?6. 嘿,《峄山碑》真的不容小觑啊!那刻工也太精湛了吧,把每个字都雕琢得那么完美,如同精美的艺术品。

“戎臣奉诏”这几个字,是不是展现出一种庄重呢?7. 哇哦,《峄山碑》是多么独特的存在啊!那韵味,好似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经时不久”这几个字,不就有着独特的韵味吗?8. 哟呵,《峄山碑》真的是太神奇啦!那风格,就像一位威严的将军,让人不敢轻视。

“功成事遂”这几个字,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呢?9. 哈哈,《峄山碑》绝对值得好好欣赏啊!那气质,宛如高贵的贵族,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天下大定”这几个字,是不是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呢?10. 呐,《峄山碑》真的是太棒啦!那整体的感觉,就像一首激昂的乐章,振奋人心。

“立号为皇帝”这几个字,不就是这乐章中的高潮部分吗?我的观点结论:《峄山碑》就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奥秘,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峄山碑》书法学习心得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这次有幸参加蒲公英书法学习班。

首次作业是临写《峄山碑》。

为了写好字体,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

《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字势纵长。

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

通过了解,知道《峄山碑》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零起点。

每天写书法作业时,我总是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开始起笔,在书写练习中我发现《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

粗细一致弧线在字帖中大量出现。

我在书写时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尽量把书写速度放慢。

转折的地方速度要再慢点,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尽量做到看不出明显的接线。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和结构的均匀。

在书法练习最重要的是静心,我写二十个字,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以上是本人的临帖感受,如有疏漏,请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