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泵管理制度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
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临床管理制度-81:镇痛泵的使用与管理

1 目的:规范镇痛泵的使用和管理,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
2给药途径:静脉(PCIA)3适应症:术后痛、癌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性疼痛等4麻醉医生:4.1 使用前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
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字同意,并填写《麻醉知情同意书》。
4.2 镇痛泵须在标签上写明药物名称、剂量、配置时间、麻醉医师签名。
4.3 对于小于14岁小儿手术、局麻手术、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避免应用镇痛泵。
若患者本人或家属要求应用,须患者本人、家属以及科主任签字同意。
4.4 合理选择术后镇痛药物。
4.5 坚持镇痛随访制度。
术后镇痛随访必须由麻醉医师48小时至少随访一次,观察镇痛效果及泵的运行情况,并填写《麻醉术后访视记录》。
对于术后镇痛发生的并发症或意外应及时处理。
对镇痛不全的分析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取得病人的配合。
4.6 因术后管理不善导致的纠纷由配制镇痛泵的麻醉医师负责。
5 护士:5.1 患者术后回病房时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异常,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是否妥当,连接处有无松动,镇痛泵上的标识是否完整清晰。
5.2 患者宣教: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防止管子滑脱、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通知护士等。
5.3 镇痛泵使用期间至少每4h评估一次患者疼痛程度,特殊患者根据麻醉医生的建议执行,记录在重症护理记录单上。
6 主管医生:6.1 如出现疼痛控制不理想或出现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时,评估患者并处理相关情况,及时联系麻醉科会诊。
6.2 术前没有申请使用镇痛泵的患者,术后需要使用镇痛泵实施镇痛治疗时,由主管医生申请麻醉科医生会诊。
7 出现下列情况时的处理流程:7.1 镇痛效果不理想:a 首先护士检查止流夹是否打开,管道连接是否通畅、,评估患者/家属自控镇痛泵按压方法是否正确。
b 排除以上情况后,通知患者主管医生,不轻易使用口服或注射镇痛类药物。
镇痛泵管理制度

镇痛泵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镇痛泵(PCA)的使用和管理,保障就诊患者安全。
2范围全院范围内所有使用镇痛泵镇痛的管理3要求3.1镇痛泵使用评估当患者有疼痛症状时,由麻醉医师进行疼痛评估。
当疼痛评分(V AS评分)已经达到5分时,或预估术后疼痛可能达到5分,根据患者要求,可使用镇痛泵镇痛。
3.2镇痛泵使用3.2.1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及科室常规配方,制定镇痛方案,配制镇痛药并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3.2.2患者知情同意:镇痛泵安装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使用目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镇痛泵属于自费材料等并取得家属的同意并签字,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使用方法。
3.2.3每个使用的镇痛泵上应标有患者姓名、性别、病历号,镇痛药物的名称及浓度,开始时间,麻醉医生姓名。
3.2.4麻醉医生在术后24小时内对使用镇痛泵的患者至少进行一次评估,内容包括:疼痛评分、是否出现副作用、是否需要调整和补充方案等,进行相应处理并将相关情况告知责任护士,并在术后镇痛随访单中记录。
3.2.5围术期镇痛治疗,由当值麻醉医生负责。
3.3给药途径及适应症3.4使用镇痛泵镇痛患者的护理3.4.1患者术后回病房时检查静脉/硬膜外穿刺部位有无异常,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稳当,连接处有无松脱,镇痛泵的标识是否完整清晰。
3.4.2患者告知: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防止导管滑脱、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通知护士等。
3.4.3镇痛泵的使用期间需至少评估一次患者疼痛程度,如评估患者疼痛评分高于5分通知麻醉医生处理。
3.4.4如出现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时,通知麻醉科会诊。
3.5镇痛泵停用由麻醉医师评估,如果可以停用镇痛泵,由专业的麻醉护士取出镇痛泵。
4相关文件《疼痛管理制度》5附则医院术后/镇痛记录单术后随访记录术后镇痛配方。
临床管理制度-81:镇痛泵的使用与管理

1 目的:规范镇痛泵的使用和管理,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
2给药途径:静脉(PCIA)3适应症:术后痛、癌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性疼痛等4麻醉医生:4.1 使用前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
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字同意,并填写《麻醉知情同意书》。
4.2 镇痛泵须在标签上写明药物名称、剂量、配置时间、麻醉医师签名。
4.3 对于小于14岁小儿手术、局麻手术、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避免应用镇痛泵。
若患者本人或家属要求应用,须患者本人、家属以及科主任签字同意。
4.4 合理选择术后镇痛药物。
4.5 坚持镇痛随访制度。
术后镇痛随访必须由麻醉医师48小时至少随访一次,观察镇痛效果及泵的运行情况,并填写《麻醉术后访视记录》。
对于术后镇痛发生的并发症或意外应及时处理。
对镇痛不全的分析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取得病人的配合。
4.6 因术后管理不善导致的纠纷由配制镇痛泵的麻醉医师负责。
5 护士:5.1 患者术后回病房时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异常,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是否妥当,连接处有无松动,镇痛泵上的标识是否完整清晰。
5.2 患者宣教: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防止管子滑脱、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通知护士等。
5.3 镇痛泵使用期间至少每4h评估一次患者疼痛程度,特殊患者根据麻醉医生的建议执行,记录在重症护理记录单上。
6 主管医生:6.1 如出现疼痛控制不理想或出现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时,评估患者并处理相关情况,及时联系麻醉科会诊。
6.2 术前没有申请使用镇痛泵的患者,术后需要使用镇痛泵实施镇痛治疗时,由主管医生申请麻醉科医生会诊。
7 出现下列情况时的处理流程:7.1 镇痛效果不理想:a 首先护士检查止流夹是否打开,管道连接是否通畅、,评估患者/家属自控镇痛泵按压方法是否正确。
b 排除以上情况后,通知患者主管医生,不轻易使用口服或注射镇痛类药物。
医院镇痛泵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镇痛泵使用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镇痛泵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设备,用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治疗。
在医院内,镇痛泵的使用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患者得到正确、安全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医院镇痛泵使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和实施方法。
二、目的和范围镇痛泵使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医疗人员在使用镇痛泵时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使用镇痛泵的医疗人员,包括但不限于护士、医生等。
三、制度内容1. 镇痛泵的使用标准和规范(1) 医院应当购置符合国家标准的镇痛泵设备,保证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医疗人员在使用镇痛泵前,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3) 镇痛泵的安装和维护需要定期进行,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4) 镇痛泵的使用要求医疗人员必须准确地设置药物的剂量和速度,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患者的不良反应。
2. 镇痛泵的使用流程(1) 患者的镇痛治疗需要经过医生的开具医嘱,医生需明确患者的病情和镇痛治疗的药物和剂量。
(2) 护士在为患者使用镇痛泵前,需核对医生开具的医嘱,并根据医嘱设置镇痛泵的剂量和速度。
(3) 护士需要为患者讲解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了解镇痛治疗的过程和效果。
3. 镇痛泵的管理和监测(1) 医院需要建立镇痛泵的使用档案,记录每位患者的使用情况和治疗效果。
(2) 护士需要定期对镇痛泵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测,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3) 镇痛泵的药物使用需要经过医生的审批,并及时更新患者的医嘱。
四、实施方法1. 培训和考核(1) 医院需要对所有使用镇痛泵的医疗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镇痛泵的使用方法、药物的剂量和速度设置等。
(2) 培训结束后,医疗人员需要经过考核,确保其掌握正确的使用技能。
2. 监督和检查(1) 医院需要设立相关的监督机构,对镇痛泵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
(2) 监督机构需要对镇痛泵的使用记录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得痛苦,对病人得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就是就是病区使用镇痛泵得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得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ﻫ对镇痛泵得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得疼痛管理提出了新得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得人性化管理、ﻫ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1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
制定术后镇痛得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得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得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得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得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得规范化培训: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得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得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得发生前兆与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得培训,尤其就是术后镇痛得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得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得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得好处及对疾病康复得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得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得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得问题,全面提高病人得镇痛质量与满意度、五、做好宣教工作: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
医院镇痛泵使用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镇痛泵使用管理制度范文医院镇痛泵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镇痛泵的使用和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各科室的镇痛泵的使用和管理,包括医师、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第三条医院的镇痛泵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实施。
第四条医院应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并根据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更新。
第五条医院应定期进行镇痛泵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第二章镇痛泵的选择和购买第六条医院应根据各科室的临床需求和病种特点,确定镇痛泵的品牌和型号。
第七条医院应采取公开招标或询价等方式,选择供应商。
第八条医院应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服务内容,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售后服务。
第三章镇痛泵的管理和使用第九条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镇痛泵管理和使用团队,负责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培训。
第十条医院应设立相应的设备库房,对镇痛泵进行统一管理。
第十一条医院应制定镇痛泵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所有使用者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第十二条医院应对使用镇痛泵的医师、护士进行培训,包括设备的操作方法、病情评估和镇痛药物的使用等。
第十三条医院应建立镇痛泵的功能检测和维护记录,定期检查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医师在使用镇痛泵时,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病情特点,合理调节泵速、剂量和浓度,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第十五条医师在使用镇痛泵时,应记录患者姓名、病情、用药方式和剂量等信息,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追溯性。
第十六条使用镇痛泵的护士应定期接受培训,熟悉设备的操作流程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第十七条使用镇痛泵的护士应定期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药液剩余量,及时更换药液和电池,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四章镇痛泵的维护和保养第十八条医院应定期对镇痛泵进行维护和保养,包括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等。
第十九条医院应建立设备维修和故障处理的协调机制,确保设备故障能够及时修复和处理。
第二十条医院应定期对镇痛泵进行功能检测,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镇痛泵的使用制度及流程

镇痛泵的使用制度及流程1. 引言镇痛泵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提供持续的镇痛效果。
本文档旨在介绍镇痛泵的使用制度及流程,帮助医务人员正确使用该设备,以提供安全有效的镇痛治疗。
2. 使用制度在使用镇痛泵之前,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使用制度,包括以下要点:•设备选购和验收–委托专业医疗设备公司进行设备选购,确保设备质量和安全性。
–验收时,对设备的外观、功能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无损,并测试设备的运行情况。
•设备维护和保养–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设备、更换滤网和电池等。
–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和维修,并建立相应的记录。
•设备存储和管理–将设备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热源和潮湿环境。
–建立设备的使用登记册,记录设备的借用和归还情况。
•培训和认证–对使用镇痛泵的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针对使用镇痛泵的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和认证,确保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3. 使用流程镇痛泵的使用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患者评估–在使用镇痛泵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病史、过敏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镇痛泵的使用方案。
2.设备准备–确保镇痛泵设备完好无损,电池充电充足,并根据医嘱配好药物。
3.穿刺和泵插入–采用无菌技术进行皮肤消毒,并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插入镇痛泵,确保连接稳固,避免泵体压迫患者皮肤。
4.药物设置–根据医嘱设置药物剂量和速率。
–验证药物设置的准确性,确保泵能按照设定的参数工作。
5.观察和记录–定期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泵的设置。
–记录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泵的设置情况,以便后续评估和决策参考。
6.泵的拆卸和处理–在停用镇痛泵后,先停止药物输送,然后进行泵体的拆卸和处理,确保安全无菌。
4. 注意事项在使用镇痛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患者安全–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和药物剂量。
–定期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泵的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痛泵管理制度
1目的
规范镇痛泵(PCA)的使用和管理,保障就诊患者安全。
2范围
全院范围内所有使用镇痛泵镇痛的管理
3要求
3.1镇痛泵使用评估
当患者有疼痛症状时,由麻醉医师进行疼痛评估。
当疼痛评分(V AS评分)已经达到5分时,或预估术后疼痛可能达到5分,根据患者要求,可使用镇痛泵镇痛。
3.2镇痛泵使用
3.2.1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及科室常规配方,制定镇痛方案,配制镇痛药并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3.2.2患者知情同意:镇痛泵安装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使用目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镇痛泵属于自费材料等并取得家属的同意并签字,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使用方法。
3.2.3每个使用的镇痛泵上应标有患者姓名、性别、病历号,镇痛药物的名称及浓度,开始时间,麻醉医生姓名。
3.2.4麻醉医生在术后24小时内对使用镇痛泵的患者至少进行一次评估,内容包括:疼痛评分、是否出现副作用、是否需要调整和补充方案等,进行相应处理并将相关情况告
知责任护士,并在术后镇痛随访单中记录。
3.2.5围术期镇痛治疗,由当值麻醉医生负责。
3.3给药途径及适应症
3.4使用镇痛泵镇痛患者的护理
3.4.1患者术后回病房时检查静脉/硬膜外穿刺部位有无异常,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稳当,连接处有无松脱,镇痛泵的标识是否完整清晰。
3.4.2患者告知: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防止导管滑脱、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通知护士等。
3.4.3镇痛泵的使用期间需至少评估一次患者疼痛程度,如评估患者疼痛评分高于5分通知麻醉医生处理。
3.4.4如出现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时,通知麻醉科会诊。
3.5镇痛泵停用
由麻醉医师评估,如果可以停用镇痛泵,由专业的麻醉护士
取出镇痛泵。
4相关文件
《疼痛管理制度》
5附则
医院术后/镇痛记录单
术后随访记录
术后镇痛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