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范进中举》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教 学 过 程
备注
一、学在课前
《X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中举( ) 作揖( )商酌( )拙病( )
相公( )兀自( ) 带挈( )名讳( ) 桑梓( )啐在嘴上(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才去不到两个时候。 ( )
(3)直接写实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小题。
2.学生讨论,比较X进与孔乙己形象。
教师提示:可以从人物性格,人物的遭遇,人物与作品中其他的人关系几方面着手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
4.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总结、扩展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X、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X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2)中举后
学生读第5段X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X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X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第十九课X进中举
课题
X 进 中 举
目标
1.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X、对比、写实。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范进中举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却因此欢喜而疯。

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

一起进入课文《范进中举》。

谁来介绍一下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儒林群丑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使他洞察了世态炎凉,看透了科举制度的腐朽。

于是便创作了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共55回,本文选自第3回。

二、整体感知。

1、走进故事。

课文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了梗概,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梳理课文情节。

整体上由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部分构成。

具体体现在: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

教师补充:范进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2、走进人物。

中举前后范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周围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胡屠户为例。

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的外貌评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动作: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手颤抖,扯衣襟,千恩万谢,低头,笑迷迷。

范进、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点名读文中相关词句。

范进──热衷功名,迂腐无能,中举前卑怯畏缩,逆来顺受。

胡屠户──欺贫爱富、贪图钱财、口是心非、前倨后恭…… 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X进中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世以来,它便成为中华文坛上的一颗备受关注的明星。

《X进中举》则是一粒极具亮色的组件,它的经典便在于通过那独特的讽刺艺术,揭露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在这个制度下人的丑恶灵魂。

首先,本文运用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具有曲径通幽之妙。

当X进刚进学时,丈人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去贺喜,但根本不像贺喜,分明是在进行批评说教。

他口口声声骂X进是“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并教导X进今后要立起个“体统”来。

过后,X进叫他借乡试盘费,又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候腮”,又是“瘌蛤蟆想吃天鹅肉”。

X进中举后则一跃龙门,身价倍高。

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慷慨送来几斤肉,几千钱当作贺礼,并当众称赞X进“才学高”、“品貌好”、“是天上的星宿”。

甚至还一路上低头替女婿把皱了的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真是判若两人。

作者写胡屠户在X 进中举前后大相径庭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世侩形象,十分典型的跃然纸上。

丈人如此,旁人就更不用说了。

同样是这一回,在X 进中举之前,已经穷得揭不开锅,母亲更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但邻居中竟没有一个借米借钱周济他。

中举后,他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单看邻居中就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有帮忙去寻人的,有帮忙出主意的。

好一派邻里好比亲戚的亲热图景。

就连做梦也不敢奢望接触的“大人物”X乡绅也主动登门拜访,又是送银,又是送房,一下子从“一向有失亲近”变成“至亲骨肉”了。

小说就是通过前后冷与热的态度对比,生动地把人物丑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讽刺意味甚浓。

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另外,文章多次使用夸X手法,也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特别是X进喜极发疯这一节。

作者通过描写X进昏厥到疯跑再到跌倒最后到疯走上集的过程,通过反复展现X进的拍手、大笑、说话等举止展现了一个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腐儒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精品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精品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

19 X进中举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新课导入】金榜题名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耀,“学而优则仕”决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带着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思索,让我们一同走进吴敬梓的《X进中举》,去认识一个科举制度所毒害的病态社会。

【预习内容】1.注音。

腆.(tiǎn)着肚子啐.(cuì)在脸上避讳.(huì) 绾(wǎn)了头发星宿.(xiù) 攥.(zuàn)紧带挈.(qiè) 桑梓.(zǐ)2.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X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答案:连连答应(2)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答案:这里指写文章的功夫。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探究内容】1.X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答案:X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三种形式对比: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前后语言行动不同,形成对比;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对比。

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性格,表达了作者讽刺和鞭挞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X进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征?答案:X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9《范进中举》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9《范进中举》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9《范进中举》学案(第二课时)新人教版学习目标:领会本文的讽刺艺术及其讽刺效果。

学习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范进中举》(板题:范进中举)。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速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一)师:本文的语言极具人物性格,其讽刺艺术登峰造极,对范进中举前的猥琐悲凉和中举后的神魂颠倒,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进行了夸张而又不失真实的描写。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出示自学指导一: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笑的地方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5分钟比谁回答得好。

(二)生自学,准备回答问题;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师生交流,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后进生回答问题,发现有错误其余学生更正;若还不对,师更正,并适当板书知识点。

2、答案提示:(一)夸张法例如:课本P161胡屠户打范进的画面。

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二)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1)课本P158第5段:“范进不看便罢、、、、、、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已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外飞跑,如同落汤鸡一样。

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2)课本P164第12段:即便包了辆锭、、、、、、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三)对比手法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一)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二”1、自学指导二:默读课文,思考: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19 X进中举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与《儒林外史》。

2.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与《儒林外史》。

2.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设想通过对故事的方言复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快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对一些精彩细节仔细品味咀嚼,体会写法的精妙;最后对课文进行续写,培养创造性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和《儒林外史》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

轩,某某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结构特点,用(1,2,……)段内的层次,标出主要人物,并简要批注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用[ ]标出环境描写,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作揖(yī)带挈(qiè)醺(xūn)(tiǎn)啐(cuì)癞虾蟆(làiháma)簇拥(cù)名讳(huì)噫(yī)淋漓(línlí)拙病(zhuō)商酌(zhuó)星宿(xiù)阎王(yán)斟酒(zhēn)兀自(wù)菩萨(púsà)绾头发(wǎn)乡绅(shēn)皂靴(zàoxu ē)桑梓(zǐ)侥幸(jiǎo)腮(sāi)锭子(dìng)攥(zuàn)行瘟(wēn)掼(gu àn)斋(zhāi)脸面:面子,本文指一定的社会地位。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范进中举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范进中举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基本思路:学习目标预习导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相.公()忌讳.()拙.()病长.亲()绾.结()星宿.()轩.敞()斋.公()兀.()自锭.()子行.()事腼腆..()2.解释下列词语:①桑梓:②体统:③拙病:④凡自:⑤见教:⑥何消:3 、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

由富而贫,饱尝了世态炎凉,对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对人们的思想腐蚀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深入探究研读:分析人物(1)读范进中举发疯部分,回答:①.文段分四层写范进中举喜疯的过程。

第一层写,第二层写,第三层写,第四层写。

②.范进喜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_____的写法,但不失真且令人可信。

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者运用 _ 和 _ 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人物穷形尽相,跃然纸上③.文段写范进的疯癫,刻画出一个为 __ 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批判了___ 对知识分子的毒害④.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的心理是 ________⑤范进言语中的“好了!”“好!”的言外之意是 _____。

总结:(全班讨论范进形象)⑥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 2 ) 下面是胡屠户的几处讲话,读后回答问题。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像你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是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①古人说,“言为心声”。

以上这几句话可以看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②这些讲话前后矛盾,但惟其如此,才更好地剖露出胡屠户丑恶的灵魂。

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9 X进中举教学目标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X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X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X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重点)2.理解X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我们曾学习过《孔乙己》,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位古代知识分子——X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让我们走近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学习课文《X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明确:《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它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X进的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X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1.X进为什么会发疯?明确:(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X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从病理学分析:X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X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请说出根据。

明确: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X乡绅送银子,X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X乡绅刚走,“X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读课文两遍,运用工具书完成生字新词。

解.元( ) 作揖.( ) 兀.自( ) 带挈.( ) 绾.了( )
相.公( ) 细丝锭.子( ) 醉醺.醺( ) 腆.着肚子( )
啐.在脸上( ) 星宿.( )
2、走近作者。

3、走进作品及背景。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2、讨论并归纳文章结构,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3、情节梳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范进中举后
原因
贺礼
称呼
态度
动作
5、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
化?表现了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当堂评价】
1、听写课后生字新词。

2、补充对联:
上联:忆往昔,无来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课后检测】
完成课后T二、三。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1、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指出这些语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想想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2、中举前后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各是怎样的?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原句来。

3、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4、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5、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表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6、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合作探究】
1、主题归纳: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不同的待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以及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炎凉世态。

2、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
【当堂评价】
精读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不着门。

【乙】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洗洗脸。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1.请给以上两个文段各拟一个简洁精炼的小标题。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选中可以看出,胡屠夫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和社会背景,分析文中“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这一细节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请从选文中找出两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

(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