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新版)

合集下载

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范本(三篇)

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范本(三篇)

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范本地质观测工作操作规程规范了地质观测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地质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地质观测工作操作规程的一个范本,共____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地质观测工作的操作流程,确保地质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地质观测局进行的所有地质观测工作。

第三条地质观测工作应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及时将观测数据报告所属单位进行分析与利用。

第四条地质观测工作人员应熟悉本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地质观测工作技能。

第五条各地质观测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确保观测数据的保密。

第六条对地质观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失误,要及时报告领导,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确保地质观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二章观测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第一节观测任务的确定第七条观测任务的确定应由地质观测局根据工作需要和专业性质进行。

第八条观测任务的确定应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

第九条观测任务的确定应根据地质观测工作的性质和要求,确定观测项目和观测方法。

第二节观测人员的组织第十条观测人员应根据其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进行组织,确保地质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一条观测人员应熟悉本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地质观测工作技能。

第十二条观测人员应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确保观测数据的保密。

第十三条观测人员应按照观测任务的要求和观测方案进行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四条观测人员应及时将观测数据报告所属单位进行分析与利用,并将观测数据报告提交所属单位进行备份。

第三节观测工作的组织与协调第十五条观测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应由地质观测局负责,确保地质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观测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应根据观测任务的要求和观测方案进行,确保地质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七条观测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应确保地质观测工作的按时完成,并及时将观测数据报告所属单位进行分析与利用。

地测操作规程

地测操作规程

矿井地质工操作规程一、观测准备1、地质观测人员应根据工作面的位置、进度及相邻区的地质资料等情况,确定观测的内容、目的及观测方法。

观测结果必须及时记录在专用的记录本上,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2、地质观测人员必须备齐观测、记录用具,如工具包、记录本、铅笔、钉子、线绳、坡度规等;入井前还应穿戴好劳保用品以及口罩、毛巾、风镜、耳塞等职业防护用品。

3、矿井地质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必须按《矿井地质规程》中各项技术要求和公司制定的各项规定进行操作。

二、矿井地质观测:1、现场观测记录必须采用《煤矿地质测量图例》所规定的符号。

2、每次现场观测不得少于二人,对观测结果进行复查、核实。

3、沉积岩的观测与描述:①要准确描述沉积岩的颜色,并指出其色度的深浅。

描述时要把主要颜色放在后面,次要颜色放在前面。

如深灰色、浅灰色等。

②要逐一观察沉积岩碎屑的矿物成份及含量。

当某一矿物成份含量达到25%以上时,要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参加岩石命名。

③要观察描述沉积岩碎屑的粒度大小,并按岩粒度分级标准和岩石粒度命名原则进行岩石命名。

④对于中砂粒级以上的碎屑岩要观察,描述碎屑颗粒的滚圆度和分选性。

4、煤层的观察与描述:①、沿煤层掘进的巷道(包括工作面切眼),其煤层观测点的间距、根据煤层的稳定性程度分别为:稳定煤层>50m≤100m;较稳定煤层>25m≤50m:不稳定煤层>10m≤25m;极不稳定煤层≤10m。

②、稳定和比较稳定煤层,两观测点的煤厚之差大于0.25m 的或倾角之差大于5度时,在两测点间必须增加一个观测点。

③、各煤层观测点描述内容包括煤岩特征、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煤层顶板岩性、煤质、煤层含水性等。

当煤层变薄、分叉时,应着重观测煤层的结构、厚度及煤岩层的接触关系和煤层顶板的变化情况。

5、煤层顶底板的观测内容:①、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及煤层的接触关系,顶板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岩石的坚硬程度等,并需绘制小柱状图。

水文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3篇)

水文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3篇)

水文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一、引言水文地质观测工作是水资源勘查、水文预报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准确的水文地质观测数据对于水文地质研究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水文地质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仪器设备的准备1. 确保所需测量仪器设备完好无损,同时检查仪器设备的校准情况;2. 根据观测工作的需要,准备相应的配套设备,包括数据采集器、传感器等。

三、现场勘测前的准备1. 根据任务要求,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并分析现场环境和地质条件,确定观测点位;2. 现场前,做好必要的实地调研工作,了解地形、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等基本信息,确保观测点的合理性和可靠性;3.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测量仪器设备的安放位置和布设方式。

四、现场操作流程1. 携带所需仪器设备到观测点,根据测量方案进行布设;2. 针对每个观测参数,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准确安装和调试;3. 进行校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校准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4. 完成校准后,进行数据采集的设置和调整,确保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和完整性;5. 针对不同的观测参数,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数据采集;6. 完成数据采集后,及时复核所采集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7. 按照任务要求,及时处理和存储采集到的数据,同时备份数据,以防数据丢失。

五、现场操作注意事项1. 在进行现场观测操作时,应确保安全第一,注意个人防护,并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2. 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3. 在操作过程中,应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4. 在观测过程中,注意记录实际情况和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5. 严格遵守标准操作程序,不得随意更改观测参数和操作方法;6. 在观测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保持环境整洁。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包括数据整理、筛选和计算等;2. 对初步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加工,得出相关水文地质参数;3.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和统计分析;4. 对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需要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范本(二篇)

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范本(二篇)

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地质观测工的操作行为,保障地质观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地质观测工作中的现场操作和数据处理。

第三条地质观测工应按照本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和数据处理。

第四条地质观测工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并定期接受相关培训。

第五条地质观测工应按照规定佩戴工作服和相关个人防护用品,保障个人安全。

第六条地质观测工应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维护工作场所的秩序。

第七条地质观测工应对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汇报,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章操作流程第一节现场操作第八条地质观测工应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九条地质观测工应按照要求选择合适的取样点,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第十条地质观测工应按照规定使用取样工具进行样品的采集,采样过程应减少污染和变形。

第十一条地质观测工应按照规定使用测量仪器进行现场测量,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第十二条地质观测工应随时记录测量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第十三条地质观测工应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现场事故的发生,确保人员安全。

第二节数据处理第十四条地质观测工应熟悉常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第十五条地质观测工应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第十六条地质观测工应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做好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

第十七条地质观测工应定期检查和校正仪器设备,保证仪器设备的准确性。

第三章安全保障第一节设备保障第十八条地质观测工应根据操作任务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十九条地质观测工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仪器设备,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二节人员保障第二十条地质观测工应持有合格的安全生产证件,并参加相应的岗前培训。

第二十一条地质观测工应熟悉工作现场的安全规定,并按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第二十二条地质观测工应接受定期体检,确保身体健康状况符合作业要求。

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模版

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模版

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模版一、引言地质观测是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探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地质观测,能够获取地质信息,了解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的分布情况,为地质评价、资源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地质观测工作的规范化操作对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地质观测工作的操作规程模版。

二、前期准备1. 制定观测计划在进行地质观测前,需要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制定观测计划。

观测计划应明确观测内容、观测方法、观测区域和观测时间等相关事项。

2. 确定观测区域在制定观测计划的基础上,需要明确具体的观测区域。

观测区域的确定应结合调查任务的需要和地质背景进行综合考虑。

3. 编制观测工具和材料清单根据观测计划和观测任务的需要,编制相应的观测工具和材料清单。

观测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应符合观测要求,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培训观测人员在进行地质观测之前,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操作技能和知识。

培训内容应包括观测方法、观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

三、地质观测操作1. 准确记录观测数据在进行地质观测时,观测人员应准确记录观测数据。

记录方式可以采用手工记录或电子记录等形式,但需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正确使用观测仪器在进行地质观测时,观测人员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观测仪器。

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观测仪器的操作方法和维护要求,确保使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统一观测操作方法在地质观测中,需统一观测操作方法,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可比性。

观测操作方法应符合地质观测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

4. 注意观测环境和安全在进行地质观测时,观测人员应注重观测环境和安全问题。

在观测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需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人身安全和观测设备的正常运行。

四、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1. 数据分析在获取观测数据后,观测人员应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观测目的和观测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数据分析应严谨科学,并参考现有的地质知识和研究成果。

地测水文观测员地质采样工安全操作规程

地测水文观测员地质采样工安全操作规程

地测水文观测员地质采样工安全操作规程一、安全操作原则:1.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安全法律法规,确保安全生产。

2.制定和执行相关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工作安全高效进行。

3.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准备,佩戴必要的安全装备和防护用品。

4.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5.强化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及时排查和处理。

二、地测操作规范:1.在进行地测工作前,必须核实地质部门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确保工作地点安全。

2.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应尽量选择平坦、坚实的地面,避免工作区域存在坍塌、滑坡等安全隐患。

3.在测量设备和仪器使用前,必须仔细核对设备是否完好,安装是否牢固,电源是否正常,并将工具放置在稳定的工作台上。

4.在进行测量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手册和技术要求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操作程序和指标。

5.在测量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数据采集频率,确保数据准确性和稳定性。

6.在测量设备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停止电源,清理工作台面,归还仪器设备,确保设备完好无损。

7.在进行现场勘测时,必须佩戴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鞋、防护眼镜等。

三、水文观测员操作规范:1.在进行水文观测前,必须核实水文部门发布的水利工程情况和水文预警信息,确保工作安全。

2.在选择观测点时,应避免选择人工干预较大的河流、湖泊等水域,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在进行水文观测时,必须配备合适的观测仪器和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在进行水位测量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测点和测高点,避免观测仪器受到外力干扰影响。

5.在收集数据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率进行,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连续性。

6.在测量仪器使用完毕后,必须及时清洗、维护和存放,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

7.在进行水文观测时,应注意防止雷电、火灾等天气因素对观测工作的影响,必要时应暂停观测。

四、地质采样工操作规范:1.在进行地质采样前,必须核实地质部门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确保工作安全。

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

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

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一、上岗条件1、矿井地质观测必须由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并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担任。

2、掌握矿井地质观测、试验仪表和器具的使用方法,定期检校、保养和使用制度。

二、安全规定1、严格遵守《测绘法》,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矿井地质规程》中各项技术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操作,汇总测量资料。

2、地质观测应做到及时、完整、统一。

(1)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地质观测记录簿上;记录簿应统一编号,妥善保存。

(2)描述地质现象,应做到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的真实情况。

(3)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4)矿井地质观测要把现场和室内,宏观和微观观测结合起来。

(5)地质记录簿中描述的地质观测资料,必须在上井后2天内整理完毕,并编绘出正式的井巷素描图或素描卡片。

(6)对采掘工程的布置和调整有影响的地质资料,要及时填绘在有关的生产用图上。

3、严禁在地质观测、资料汇总、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

三、观测准备1、地质观测工应根据工作面的位置、进度及相邻区的地质资料等情况,确定观测的内容、目的及观测方法。

2、地质观测工必须备齐观测、记录用具。

3、观测结果必须及时记录在专用的记录本上,记录本应统一编号、妥善保管。

4、现场的观测记录必须采用《煤矿地质图例》中所规定的符号。

5、地质观测结果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地质资料准确无误。

四、地质观测1、对沉积岩进行观测后描述其特征及类型。

2、对含煤地层中的火成岩进行观测并描述其特征。

3、对煤层的稳定程度、煤层地质构造、煤岩特征、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含水性等内容进行观测并描述。

4、对煤岩层产状的观测包括煤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和穿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两个方面的内容,观测后描述并求出产状。

5、对褶曲的位置、倾斜方向和倾角以及褶曲与煤层变化、顶板破碎关系进行观测并描述。

6、对节理的位置、岩性层位、产状要素、节理面的形状及充填物的性质、含水性及瓦斯情况等进行观测并描述。

2023年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

2023年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

2023年地质观测工作业操作规程第一章绪论第一条总则为了加强地质观测工作,提高地质资源勘查与矿产开发的效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目的和任务地质观测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观测、数据采集和分析,全面了解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分布及其质量、地下水等自然资源情况,为地质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数据。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地质观测工作,包括难探地区、复杂构造地区等特殊环境下的地质观测工作。

第二章观测准备第四条规划编制在进行地质观测工作前,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观测区选取、观测目标、观测方法和工作计划等。

第五条设备准备地质观测工作需要准备测量设备、仪器和工具等,确保其精度和可靠性。

设备的选用应符合规划要求,并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第六条人员培训地质观测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人员应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参与实际操作。

培训内容包括地质知识、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观测操作流程等。

第三章观测实施第七条观测点布设根据规划要求,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观测点的布设。

观测点的布设应考虑地质构造、目标矿产资源分布等因素,并满足观测数据的代表性。

第八条观测方式地质观测工作包括实地观测和数据采集两个环节。

实地观测可以采用测量、勘探、遥感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则包括物理、化学、地球化学等方法。

第九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地质观测的数据质量对后续分析和应用至关重要。

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包括数据的标定、校正和验证等环节。

第四章数据处理与分析第十条数据处理地质观测数据处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校正和整理等工作,以得到规范和可用的数据。

数据处理应遵循科学、准确和可靠的原则,采用专业软件和方法进行。

第十一条数据分析地质观测数据要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应与规划要求和相关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科学、全面的评估报告,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新版)The safety operation procedure is a very detailed operation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in the form of work flow, and each action is described in word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YK-AQ-0683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新版)1.严格遵守《测绘法》,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矿井地质规程》(试行)中各项技术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操作,汇总测量资料。

2.地质观测应做到及时、完整、统一。

(1)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地质观测记录簿上;记录簿应统一编号,妥善保存。

(2)描述地质现象,应做到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的真实情况。

(3)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4)矿井地质观测要把现场和室内,宏观和微观观测结合起来。

(5)地质记录簿中描述的地质观测资料,必须在上井后2天内整理完毕,并编绘出正式的井巷素描图或素描卡片。

(6)对采掘工程的布置和调整有影响的地质资料,要及时填绘在有关的生产用图上。

3.严禁在地质观测、资料汇总、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

4.地质观测人员应根据工作面的位置、进度及相邻区的地质资料等情况,确定观测的内容、目的及观测方法。

5.地质观测人员必须备齐观测、记录用具,如工具包、记录本、铅笔、放大镜、地质锤、皮尺、罗盘、坡度规、条痕板、钉子、线绳等。

6.观测结果必须及时记录在专用的记录本上,记录本应统一编号、妥善保管。

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7.现场的观测记录必须采用《煤矿地质测量图例》中所规定的符号。

8.地质观测结果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地质资料准确无误。

9.沉积岩的观测与描述(1)内容和要求:①要正确描述沉积岩的颜色,要取其新鲜断面所显示的颜色;单色岩石先鉴定岩石基本颜色,再观察其色度的深浅。

描述时要把主要颜色放在后面,次要颜色放在前面,如深紫红色、浅黄绿色等。

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岩石,首先鉴定出岩石主要颜色,再确定次要颜色。

②要逐一观察沉积岩的结构类型,根据碎屑的矿物成分及含量确定岩石类型;当某一矿物成分含量达25%以上时,要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参加岩石的命名。

③要观察、描述沉积岩碎屑的粒度大小,并按岩石粒度分级标准和岩石粒度命名原则进行岩石命名。

碎屑粒度含量达50%以上者构成基本名称;粒度含量为50%~25%者,以“质”表示;粒度含量为25%~5%者,以“含”表示;含量少于5%则不参与命名。

如含粉砂细砂岩,砂质泥岩等。

④对于中砂粒级以上的碎屑岩要观察、描述碎屑颗粒的滚圆度和分选性。

⑤要观察、鉴定胶结物的成分,描述其胶结状态、类型。

⑥要描述沉积岩的层理类型。

区分水平、斜交、交错、波状、透镜状层理类型。

岩层的厚度(层系的厚度)要按三类观察记录:厚层(2.0~0.5米);中厚层(0.5~0.1米);薄层(0.1~0.01米)。

对于岩石中的结核,要观察、描述其形态大小和成分。

⑦要尽可能地鉴定化石的种属,重点观察、描述其特点、数量、大小及产状。

⑧用锤击法或用小刀、指甲刻划来确定岩石的摩氏硬度(以岩石强度分级表进行比较,小刀硬度:5.0~5.5;指甲硬度:2.0~2.5),并描述其断口形状和条痕色调。

⑨观察、描述岩石的吸水性(遇水变软或膨胀)等物理性质。

(2)粘土岩应注意观测描述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固结程度、滑腻与干燥程度、可塑性、吸水性、发育程度以及有无结核、包体结构及页理发育程度。

(3)沉积岩的观测方法及注意事项:①观测描述工作必须随着井巷工程的掘进及时进行,并须敲开岩石,观测描述其新鲜断面。

②观察描述岩石颜色和条痕时,要在统一的自然光线和岩石湿度下进行。

③一般情况下用放大镜和肉眼在现场进行观察、描述;若有特殊需要,可采取岩样在室内磨片,用显微镜或化学方法进行鉴定。

例如可用浓度为5%的稀盐酸试剂滴在岩石标本上,若发生气泡,即可确定碳酸盐成分的存在。

④靠近露头受风化影响的岩石,应沿其倾向每隔10米选一个点观测描述。

⑤要采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岩石作为标本,放在标本箱内妥善保存。

标本上要贴标签,注明岩石名称、标本的形状特征、取样地点、层位及取样时间。

10.含煤地层中的火成岩应进行以下观测描述:①颜色、结晶程度及矿物成分,并确定火成岩的名称。

②侵入体的位置、产状、宽度及其形态。

③侵入体周围的煤层变质范围及其变质程度。

④观察火成岩的内生节理及含水性。

11.煤层的观测与描述(1)井筒、石门等穿层巷道所揭露的煤层,不论是否可采,均应按《矿井地质规程》的要求进行观测、描述。

(2)沿煤层掘进的巷道(包括工作面切眼),其煤层观测点的间距,根据煤层的稳定程度分别为:稳定煤层大于50米不小于100米;较稳定煤层大于25米不小于50米;不稳定煤层大于10米不小于25米;极不稳定煤层不大于10米。

(3)稳定和较稳定煤层,两观测点的煤厚之差大于0.25米或倾角之差大于5°时,在两测点间必须增加一个观测点。

(4)两观测点间有构造时,必须测量其产状,并绘制素描图。

(5)各煤层观测点的描述内容包括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岩性、煤质、煤层含水性等。

(6)当煤层变薄、分叉尖灭时,应着重观测煤层的结构、煤质、厚度及煤岩层的接触关系、煤层顶底板的变化情况、围岩岩性特征等,为分析煤厚变化原因,预测变薄带、可采边界、分合区界积累资料。

(7)当煤层受古河床冲刷时,应着重观测冲刷带的冲刷标志、延展方向、岩性、宽度、深度以及煤厚和煤质,系统收集供判明冲刷类型、推断冲刷变薄带方向和范围的基础资料,并采取定向标本。

(8)当煤层受褶皱、断层、岩浆侵入及喀斯特陷落破坏,并引起煤厚变化时,应着重观察煤质、煤岩层接触关系、煤层结构及煤厚。

(9)煤岩特征的观测、描述应包括煤的光泽、颜色、断口、硬度、脆韧性、内生裂隙数量及发育特征,以及宏观煤岩组分、煤的碎裂特征、煤的名称等。

(10)煤层结构的观测应包括煤层的各个分层和夹矸层的层数、厚度、稳定性,夹矸的形态、岩性特征及其接触情况。

对复杂结构的煤层,对各分层和厚度大于0.05米的较稳定的夹矸,均应进行分层丈量。

(11)煤层厚度观测应遵守的规定:①直接丈量煤层的真厚度。

在不能直接丈量真厚度时,可丈量煤层的伪厚,再换算成真厚度。

观测精度以米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②对于分层开采的厚煤层,在回采第一分层时必须探煤厚;对于分层开采的特厚煤层,在回采倒数第二分层时必须探煤厚。

(12)煤层底板的观测内容:①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及与煤层的接触关系,顶板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岩石的坚硬程度等,并需绘制小柱状图。

②伪顶、直接顶板的岩性如有变化或不稳定时,需观测其厚度变化范围和尖灭点的位置。

(13)煤质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煤的变质程度、灰分的变化,以及后生变化对煤质的影响等。

(14)煤层含水性的观测内容主要是煤层的出水情况。

一般分干燥、潮湿、滴水、淋水、涌水等。

12.煤岩层产状的观测(1)顺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①煤层顶板较平整时的操作程序:1)用半圆仪的直边在顶板层面上移动找平;2)沿直边方向划一条线段;3)用矿灯照此线段,在罗盘保持水平的条件下转动罗盘,使罗盘玻璃镜中的长线与走向线在镜中重合;4)磁针所指的方位刻度值即为煤层走向方位角;5)将半圆仪直边贴在层面上,垂直走向即可测出煤层倾角;6)顺倾斜方向可用罗盘测出煤层倾向;7)用产状符号在草图上标定煤层的倾斜方向。

②煤层顶板不平整时,可在上、下帮的稳定夹矸或底板面上挂半圆仪拉线,找出最大倾角,并用罗盘测出其倾向。

利用走向与倾向的夹角为90°的关系,求出煤层走向。

③当巷道内的金属支架、铁轨、电缆对罗盘有干扰时,不得使用罗盘。

煤岩层产状可采用几何丈量法求得。

(2)穿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①一般穿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1)在巷道两帮选同一层面,用绳挂半圆仪并拉平;2)用罗盘测出煤层走向;3)在与走向垂直的层面上,用半圆仪测出倾角;4)按走向与倾向夹角90°的关系:求出倾向。

②在与岩层走向夹角较小的巷道中观测产状时,可在巷道中间测得两组视倾向、视倾角,也可以在掘进工作面及一帮分别测得视倾角,用作图法间接求出产状。

13.观测、描述(1)观测描述的内容:①褶曲的位置、倾伏方向和倾伏角。

②褶曲两翼煤岩层和褶曲面的产状要素。

③褶曲与煤层变化、顶板破碎关系。

(2)顺层的水平巷道,当其走向变化大时,应加密产状观测来控制褶曲的形态。

(3)上、下山及石门、大巷遇褶曲时,可用巷道剖面图结合岩层产状观测来控制。

(4)根据产状和同一层面标高的变化,可确定褶曲的几何尺寸。

14.节理的观测、描述(1)节理的观测、描述内容包括节理位置、岩性层位、产状要素、节理名称、节理面的形状及充填物的性质、含水性及瓦斯情况,测定单位面积平均节理条数,做素描图等。

(2)在井巷及采煤工作面测定节理时,首先应测定测区的长、宽,然后按上述内容逐一观测,并填入规定的记录格式内。

15.断层的观测、描述(1)断层的观测、描述内容:①断层面的形态、擦痕和阶步特征,断层面的产状要素和擦痕的倾伏角。

②断层带中断裂构造岩的成分和分布特征,断层带的宽度、充填物和胶结情况。

③断层两盘煤岩层的产状要素,煤岩层的层位和岩性特征,断层旁侧的伴生和派生小构造及断层的含水性。

④断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断层、褶曲组合特征,断层与煤层厚度变化的关系等。

⑤判别断层性质。

(2)断层的观测、描述方法:①确定断层位置。

测量巷道已知标志点到断层的距离和方位,每当断层面成组出现时,则需分别测出各断裂面的位置,并确定出主要断裂面。

②测量断层面产状与断煤交面线。

断层面产状与岩层产状测量方法相同,当断层面产状变化较大时,要掌握其变化特点和原因。

实测断煤交面线时,先从巷道两帮上断层迹线向同一盘煤层的顶板或底板的交点拉线绳,然后用罗盘测量出线绳的倾伏方向与倾伏角。

此方向即为断煤交面线方向。

③确定断距。

断层落差小于巷道高度时,可在巷道一壁实测各种断距;断层落差大于巷道高度,且地层出现重复或缺失时,可据测得的水平断距或铅垂断距,并用换算或图解量的方法推算其他断距。

也可根据钻探、巷探所获得的断层两盘岩层层位进行地层对比,求出两盘同层位之间的距离,即地层断距,并据此换算其他断距。

④描述断层。

一般以素描为主,再配合一些必要的数据和简要的文字描述。

主要有巷道剖面图加注数字;巷道平面图加注数字;巷道平面图加小断面图;巷道平面图加巷道剖面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