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学生版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
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
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祲( ) 缟( ) 傀( ) 挠(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休,祲,色挠:挠,免冠徒跣:冠,跣,谢:谕: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2)故不错意也()(3)轻寡人与()(4)仓鹰击于殿上()(5)寡人谕矣(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2)“非若是也”(是:)(3)“休祲降于天”(休:)(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5)“长跪而谢之曰”(谢:)5.一词多义。
(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依次为: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怫然怒(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头抢地尔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依次为:(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长跪而谢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受地于先王唐雎使于秦休祲将于天仓鹰击于殿上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句和素材,识记文学常识,能够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和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掌握写作方法。
3、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朗读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导入:以“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出本课内容。
二、听读课文后学生朗读课文两遍,尝试复述故事情节。
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三个任务: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语调等。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重点语句,难点句子,全班共同解决。
3、对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进行解释,明确其意义和用法。
教师巡堂,解疑释惑,指导学法。
四、朗读展示表演:通过朗读展示表演,体会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重点把握以下语句:1、安陵君其许寡人!(用命令、商量的语气各读一遍,选择何种语气,为什么?)2、第二段中秦王与唐雎各自的语气。
(秦王骄横不满,唐雎不卑不亢,应如何表现?)3、第三段为秦王设计动作表情和语气(愤怒、拍桌子、大声)。
唐雎的语气(有决心、斩钉截铁、置生死于度外)4、第四段中秦王的表情动作和语气,前后对比朗读,体会其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特点。
五、合作探究1、通过以上朗读分析,以及动作角色表演,总结概括人物形象,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读,我看到一个的秦王。
读,我看到一个的唐雎。
明确: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妄、外强中干、胆怯懦弱唐雎:沉着冷静、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明确: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
这也是《战国策》这部书的特点,从本文看,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揣摩的。
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形象。
六、情感提升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唐雎,字叔詹,生活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谋士。
在历史上,他以不辱使命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人所称道。
一、唐雎的背景唐雎出身于齐国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聪明机智,深得父母的喜爱。
在学识渐渐丰富的同时,唐雎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因此,他很快就在齐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当时备受重视的人物。
二、唐雎的使命作为一位贵族子弟,唐雎深知自己肩负着家族的荣誉和国家的使命。
他在政治上秉持着忠诚、正直和勇气的原则,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从不私欲私利。
唐雎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他时刻铭记使命,勇挑重担。
三、唐雎的不辱使命在齐国内乱的时期,唐雎被任命为齐国的宰相,成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面对重任,唐雎没有丝毫犹豫,他用智慧和魄力,成功地平息了内乱,确立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唐雎总是深思熟虑,从不轻言放弃,竭尽全力为国家民众谋福祉。
四、唐雎的品德除了在政治上不辱使命外,唐雎在道德品质上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他廉洁自律,不为名利所动,一心为国家谋福祉。
唐雎以身作则,劝诫身边的人们珍惜国家和家族的荣誉,遵守法纪,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五、唐雎的教诲唐雎一生不忘教育后人。
他教导年轻人要勤奋好学,要有担当和责任,要忠诚于国家,为国家民众谋幸福。
唐雎的教诲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后人,使他们时刻准备着不辱使命,勇往直前。
六、结语唐雎以其高风亮节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不辱使命,为后人树立了一面崇高的旗帜。
他的事迹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以上就是对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主题的导学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迪和帮助。
愿我们在学习唐雎的精神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2、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使、欲、许、易、悦”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资料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3分钟后个人展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在6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段。
2、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⑴使人谓安陵君曰使:⑵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欲:⑶以大易小易:⑷安陵君其许寡人许:⑸秦王不悦悦:⑹使唐雎使于秦使:【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一、填空。
(11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二、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唐雎()怫然()免冠徒跣()缟素()休祲()以头抢地()三、翻译句子。
(8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四、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选做题)(4分)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用武力要挟唐雎的一句话是:2、唐雎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参考答案一、填空。
1、国别刘向12 33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二、jūfúxiǎn gǎo jìn qiāng三、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如:使、易、其、许、以、虽、对、徒、抢、休、谕、谢等;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3.学习理解含蓄的外交辞令;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斗争的精神;5.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如:使、易、其、许、以、虽、对、徒、抢、休、谕、谢等;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斗争的精神.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战国策》【背景链接】《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
唐雎,是安陵国的臣子。
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
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消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
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梳理式练习】1.字音唐雎(j)怫然(fú)跣(xin)抢地(qing)韩傀(gu)休祲(jìn)缟素(o)色挠(náo)2.重点实词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曾经)秦王色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道歉)逆寡人者(违背) 天下缟素(白色衣服、丧服)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告诉) 秦王不悦(高兴)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愿终守之(希望)以头抢地耳(撞) 亦免冠徒跣(帽子)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岂直五百里哉(仅仅、只)3.通假字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4.一词多义徒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怒:此庸夫之怒也(发怒)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导学案九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课型文言文阅读课主备课题《唐雎不辱使命》教研组长签字教学副校长签字课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通过默读文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通过细读课文,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4、通过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学习他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勇士形象。
评价任务完成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目标一)完成活动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目标一)完成活动三,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目标二)完成活动四,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目标三)学法建议语文四项能力的训练,即听——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明白对方潜台词的真实意图;说——口头表达时要击中对手要害,直陈利弊;读----初读、默读、研读、赏读、美读、分角色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是一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记》中的篇章《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资料。
该学案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主要围绕着该篇章的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旨在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中道德和思想内涵,并能够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概述《唐雎不辱使命》是《史记》中的一篇章,主要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唐雎和他的儿子,为韩国讨回代表争夺而身赴韩国策划策反的故事。
唐雎虽经历了周围的袭击和安排,但仍然独立思考,坚守原则,成功达成了目标。
这个故事充满着勇敢、智慧和无私的品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实例。
通过对《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掌握核心的价值观。
二、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各国战争频繁。
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潮交汇产生的时期,其中包括诸子百家和儒家。
在这个时期,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思想和才华也是各具特点。
唐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鲁国大夫,一个有决策能力和公正办事的领袖。
三、故事情节《唐雎不辱使命》主要讲述的是唐雎为鲁国策划策反韩国以夺回代表争夺的故事。
当时,鲁国和韩国讨论争夺代表权,唐雎应韩国之约,前往韩国会议,谋划援助韩国夺回代表权。
在这段时间内,唐雎经历了种种袭击和陷阱,他独立思考和决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最终成功达成了目标。
四、人物形象唐雎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智囊,在故事中,他表现出了勇敢、智慧和公正的品质。
他不但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还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自信,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尊重别人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团队的信任和支持。
五、语言风格在故事中,唐雎用到了很多优美的语言,它的特点是简单、明了,并强调了时代的特点。
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同时也能够看到如何运用语言来传递思想和情感。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阅读文章,通过讲述唐朝名将唐雎的故事,传达了“忠诚、勇敢、仁爱”的价值观念。
一、文章梗概文中先讲述了唐朝时期,薛仁贵领导的唐军在攻打反唐叛军时,被反唐势力找了一个机会,用假消息勾引唐军,将唐军陷入绝境,唐军要求唐玄宗紧急调集兵力前往救援。
唐雎接到紧急军令后,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敌营,探明敌军的情况,并成功将消息带回唐军将领手中,最终唐军成功斩首敌人,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二、文章主题本文的主题是“忠诚、勇敢、仁爱”。
唐雎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始终信任唐玄宗的指挥,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敌军营地,探明敌情。
他还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
最后,文章还表达了仁爱的价值观,唐雎在搜救战友时,没有杀害手无寸铁的朝阳,反而还照顾了他的伤口。
三、文章阐释1.忠诚在本文中,忠诚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
唐朝时期,唐雎信赖皇帝的指挥,从未怀疑皇帝的意愿,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仍然执行了皇帝的命令。
这种忠诚感不仅仅是对皇帝的尊敬,还包含对家国的忠诚。
唐雎的侄儿曾问他:“您为什么这样忠心耿耿地对皇上?皇上这么多年来对您也不怎么公平呀!”唐雎淡然而言:“我是忠诚于自己的责任,忠诚于保卫我们的国家”。
2.勇敢勇敢是战争中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唐雎的勇敢,他在担任前线指挥官时,尤其是在敌人陷害唐军的危急时刻,带着部队猛攻敌军,并有了一次更加危险却更加值得表扬的行动,就是他单枪匹马去侦查红巾军,在成功打通唐军的补给线之前经过了数次危险的场面。
唐雎这种勇敢不是因为他对死亡一无所惧,而是出于对工作、对国家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3.仁爱仁爱是一种人类本质中的美好品质,唐朝时期,唐雎个人在战争中表示出的“死心塌地”的担当和“发扬人间大爱”的情怀,在古代战争文化背景下,具有很高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
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
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
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
祲( ) 缟( ) 傀( ) 挠( )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休祲:休,祲,
色挠:挠,
免冠徒跣:冠,跣,
谢:
谕: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
(2)故不错意也()
(3)轻寡人与()
(4)仓鹰击于殿上()
(5)寡人谕矣( )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2)“非若是也”(是:)
(3)“休祲降于天”(休:)
(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
(5)“长跪而谢之曰”(谢:)
5.一词多义。
(1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依次为:
使人谓安陵君曰
(2)徒: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3)夫:
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4)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
(5)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以头抢地尔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依次为:
(6)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长跪而谢之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7)于:
受地于先王
唐雎使秦
休祲将于天
仓鹰击于殿上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
..缟素,
(2)轻.寡人与轻,
(3)请广.于君广,
7.作者链接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8.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9.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
“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
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一)翻译课文
疏通文意:请同学们在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
(二)初步感知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你如何评价唐雎?
四、拓展延伸
思考:唐雎的人物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文意,并初步感知了故事情节。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从中得到说话的技巧。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表称谓的词,并加以解释。
(1)寡人:
(2)君:
(3)臣:
(4)吾:
(5)公:
(6)先生: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技亦灵怪矣哉.
()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与臣而将四矣.
()
泯然众人矣.
()
(注: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
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
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
3.理清本文的结构
4.分段品析
第一段分析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3)概括段意。
第二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异同。
第三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第四段分析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5.人物赏析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2)从唐雎说话的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言之有力)中,你有什么感悟与启发?
6.写作方法探究
(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用的手法。
)
(1)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
(2)本文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你能搜集一些吗?
2.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
【素材积累】
不怕你不懂不会,旧怕你不学不干。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摘避风的港湾里,找不到昂扬的帆。
如果爱,请深爱;如不爱,请离开。
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