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构图分析阿甘正传
浅议影片《阿甘正传》中的摄影及剪辑手法

浅议影片《阿甘正传》中的摄影及剪辑手法摘要:摄影和剪辑手法在一部影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拍摄和剪辑对于一个影片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结合《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中某些具体的镜头和场景,对本片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手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运动镜头长镜头转场镜头蒙太奇引言:本文首先对影片的内容作了详细、具体的介绍,然后通过影片中经典的场景和片断分析摄影的手法及剪辑的手法,在这两个手法的运用上展现了影片整体的效果,突出了影片的艺术价值。
一、影片梗概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一天,在美国乔治亚州某镇的一个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本片主人公阿甘正在向一同等车的人讲述自己奇特的经历。
天生有智力缺陷的阿甘不仅成为过橄榄球明星而且参加过越战,接见过总统,成为了亿万富翁,人生经历十分坎坷,但是他却有自己的信念和处事原则,始终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阿甘在结束了讲述之后,匆匆赶往珍妮的住处,他与珍妮还有小阿甘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而短暂的时光。
不久,珍妮去世了,阿甘与儿子又开始了一个新的生活。
二、摄影手法《阿甘正传》这部影片采用了不同的摄影手法,使得整部影片最大限度地突破了舞台框架对空间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实生活空间的原生形态,不仅使得电影脱离戏剧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给人们带来了完美的视觉享受。
以下就是影片中采用的拍摄手法:1、运动镜头运动镜头是镜头相对于被摄物体的位置变化。
它是与固定镜头相对而言的,它时常被用来加强物像之间的空间关系,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随着镜头运动,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⑴推拍。
推拍是摄影机通过移动逐渐接近被摄体的镜头。
随着摄影机的前推,影像经历由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到特写的变化。
由于推拍过程中取景范围在逐渐变小,因此渐渐的排除了背景和陪衬,主体的体积由小变大,细微部分的特征就逐渐清晰起来。
因此,推拍有突出主体、突出重点、突出细节、层层深入的造型效果。
⑵跟拍。
跟拍是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与被摄体的运动方向一致或完全相反,同时与被摄物体之间保持相等距离运动的镜头。
阿甘正传电影分析

《阿甘正传》电影分析1.片名/英文片名:《阿甘正传》(Forrest Gump)①2. 编剧:瑞克·罗斯①3.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①4. 获奖情况: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1995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电影,第十六届电影金鸡奖最佳译制片奖,1995年英国学院奖最佳电影提名①5. 剧情简要:②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
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
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
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
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在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
在那里,他有了两个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长官邓·泰勒上尉。
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
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
在战争结束后,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
在一次和平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他的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人。
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到了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
猫王和约翰·列侬这两位音乐巨星也是通过与他的交往而创作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歌曲。
最后,阿甘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
为了纪念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阿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自己去做一名园丁。
阿甘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纯朴而善良。
在隐居生活中,他时常思念珍妮。
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
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
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
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
醒来的阿甘木然坐在门前的长椅上,然后突然开始奔跑。
他跑步横越了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
电影评析:深度解读《阿甘正传》的内涵与情感

标题:深度解读《阿甘正传》的内涵与情感简介《阿甘正传》是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讲述了一个智商低下的男子阿甘·富勒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在生活中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该片带给观众的内涵与情感。
1. 情感表达《阿甘正传》以其温馨而动人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电影通过细腻而真实地展现人物之间复杂而纯真的情感交流,引发观众对爱、友谊、家庭和生命意义等主题的反思。
其中,阿甘与他最好的朋友巴巴对峙是关于友谊与勇气、支持与互助之间微妙关系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之一。
这些情感表达为观众提供了触动心灵、引发共鸣和深思熟虑的机会。
2. 内容分析《阿甘正传》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了历史事件与社会问题。
从种族歧视、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到政治腐败和媒体对人性的冷漠等议题,该片通过阿甘这个普通人物的视角,深入触及了人们内心最敏感的地方。
电影中几位关键角色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他们在历史时刻中所处的环境背景,都给观众提供了思考与讨论社会问题的契机。
3. 主题解读《阿甘正传》探索了一系列核心主题,并带来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观的深度反思。
其中,爱、命运与缘分是最为显著且广泛讨论的主题之一。
电影通过展示阿甘与他周围人物之间相互依存和实现自己潜力的动人故事,传递出了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慈爱与希望的信息。
同时,《阿甘正传》还挖掘了独立、忍耐和坚持不懈等品质在个人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总结《阿甘正传》作为一部深具情感表达、内容分析与主题解读的经典电影,通过真实而温暖的故事情节引发观众对人类情感、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无论是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深入分析的内容还是挖掘的主题,都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深度且有益的体验。
这部电影不仅记录着一个普通人物阿甘的传奇故事,更传达了珍视生活、欣赏每个瞬间以及拥抱自己潜力的重要性。
(字数:约550字)。
阿甘正传观感分析

阿甘正传摘要:《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主演的一部经典老电影,由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于1994年在美国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先天智障的男主――阿甘靠着自己的善良、诚实、天真等多种美好品质在众多不同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的励志故事。
该片从主人公阿甘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回忆,回忆了阿甘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
本文将从音乐、人物主题,观点镜头、色彩、节奏分析这部影片。
一、《阿甘正传》中的音乐这部影片的开头是一片洁白的羽毛从蓝天随着“FORREST GUMP SUITE”的钢琴音乐声中缓缓飘落,音乐声开头轻柔舒缓,临结尾变得高亢激昂,最后又回归平静,象征着主人公阿甘的人生,也像音乐一般起伏,就如影片中阿甘说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
”这个场景很好的运用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结合,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镜头慢慢往下拉,投射到房屋建筑、人来车往的街道,最后镜头拉到阿甘。
并且开头音乐停止响起的时候设计得非常巧妙,羽毛最后飞落到阿甘的鞋子边,阿甘把羽毛放进了自己箱子里的书本里,关上箱子的那一刹那,音乐停止,影片正题由此开始。
这首钢琴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片头,第二次出现在片尾。
同样的故事书,阿甘的儿子打开书本的那一刻,羽毛被风吹起,随着风飘向远方,这时候,钢琴曲响起。
琴声优美动人,让观众想起阿甘的一生,一个先天智障的傻子,为橄榄球运动员,当过乒乓球运动员,得到了爱情和友情,使得影片升华,引起观众共鸣,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这首钢琴曲成为影片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更使得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成为世界经典是一个重要的助推力。
《阿甘正传》中的音乐并不占主导地位,在电影元素中是不容易让人察觉的,但是,它是成功的,它的完整性和对情节的发展补充是无可挑剔的。
二、《阿甘正传》的人物与主题阿甘,一个执着、简单、善良、坚持不懈的先天智障。
老调重弹——《阿甘正传》电影与原著比较

老调重弹——《阿甘正传》电影与原著比较由Robert Zemeckis执导的影片《阿甘正传》改编自Winston Groom的同名小说。
对照影片和小说,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从叙事结构、人物设计再到故事情节,影片对小说都做了极大的删改,但是提起《阿甘正传》,影片的名头似乎盖过了小说。
正是对小说的成功改编,使得《阿甘正传》声名鹊起。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人物设计、故事情节和故事内涵入手,分析影片《阿甘正传》对小说的成功改编。
一、叙事结构忠诚程度电影一开篇就能发现,影片《阿甘正传》与小说第一个不同点,就是叙事结构的不同。
电影先用倒叙的方式讲述阿甘收到来自珍妮的信,然后出发去找珍妮,在公交站等公交的时间里给身边不同的人讲述他人生中所经历的故事,接着见到珍妮和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开始到影片的结尾为正叙部分。
而小说并没有没有这么复杂,就是通过阿甘的角度,以正叙的叙事方式讲述他的成长。
这种改变对于故事的完整性并没有造成破坏,但却犯了小说写作的一种禁忌,也就是在讲述一段故事时事先将故事的结局告诉读者,这会对读者的兴趣造成打击,减弱故事结局的冲击力,就像是在观赏一部影片时被人剧透了一样。
然而导演对影片做出的改编一定是经过思考之后的刻意为之,因为,影片的重点放在了阿甘的人生经历,以离奇的人生之旅为观赏点。
将故事的结局事先给出,与故事后面的人物经历进行比较,使得影片具有一份温情之感,少了笑点多了泪点。
小说和电影虽然都是以阿甘的口吻来叙述自己的生平,但是影片改变了小说那种线性叙事的方式,使观影者觉得阿甘经历了一切之后超然世外的人生态度,而小说中阿甘仍然在故事之中,他还没有经历一切,并不是超然世外,而是参予其中,即使是在他说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时候,他依然在生活之中。
影片的正叙部分,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阿甘经历的沧桑,当他颤抖着背部略微弯曲的走向小阿甘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自己经历了很长的路途之后,突然停下来的那种疲惫和萧条感,这种感觉温馨而美好。
电影构图分析阿甘正传

电影构图分析《阿甘正传》前一阵在论坛贴了个《大腕》的镜头分析帖,现在看来十分浅薄,这一阵在家里翻出老碟片,阿甘正传,以分析法重看,又有不少收获,发上来与各位同好交流,这个片子很老了,应该是1994年的,其实奥斯卡的水平也似乎参差不齐,某一年没有好片,像《角斗士》也可以作为最佳影片,可是1994年好片子一下子就出了三部《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和《阿甘正传》,最终《阿甘正传》胜出,《肖申克的救赎》颗粒无收。
《泰坦尼克号》能拿十几项奥斯卡奖,可是像《辛德勒的名单》只有七项,所以这个东西的水平好像也没法说......用这种方式分析其实有一定缺陷,电影一遍拍不好可以再来一遍,截图一遍截不好也可以再来一遍,从连续的镜头中截图总比直接按快门容易一些,因此这种分析仅为摄影构图的借鉴。
这次我换了截图软件,可以单格后退(上次只能单格前进,错过了就得重来),可以快进快退,截出的画面也不必再调整幅宽,有一点不方便就是截的都是bmp 格式,不过批量转换一下也很容易,图的上下有两条黑边,原片如此我也无能为力,实际画面的画幅要比16:9还宽些,我想要避免上次分析《大腕》时仅仅考虑其基本构图手法,因此类似三分法啦,三主体啦,这些片子我就都没有截,我个人感觉此片的主要看点,也是我截图与选图的标准是:1.多重空间的营造2.纪实的典型符号3.国家地理糖水片我最看重的还是前两项,第三项的片子不多,但是我感觉的确是非常漂亮的,也选了,就算正餐之外的甜点吧。
有人统计了一下阿甘正传中的历史事件,我搜索到的版本是22项,这还都是有名有姓的:1.3K党3K党(Ku Klux Klan, KKK)是美国最早的恐怖组织之一,1866年就有了。
主要鼓吹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使用私刑、绑架、集体屠杀等手段迫害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
2.猫王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可能是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中最重要的人物。
他虽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无可争议的是他使摇滚乐在世界范围的流行普及化。
《阿甘正传》长镜头分析

《阿甘正传》长镜头分析《阿甘正传》讲述了智障儿童阿甘始终怀揣善良和单纯,充分运用其特长而拥有的励志传奇的一生。
纵观全片,我们不难发现整部影片中仅有的两处长镜头——一头和一尾,导演巧妙的运用了长镜头的好处,将长镜头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首先我们来看片头出现的长镜头,在一片阴霾中的蓝色高空里,若隐若现的羽毛开始漫无目的的“飘”,它飘到房顶上空,飘到树林里,飘到马路边,又随着风飘落到行人的肩上,高高低低的飘着,随后缓慢的飘到了主人公阿甘的脚下,那么这段长镜头好在哪里呢?首先,在蓝中带灰的天空里我们能够一眼发现在安静的天空飘动着的它,自然,我们的目光和注意力就会放在这个羽毛上,羽毛高低起伏的飘着,我们的目光也会高低起伏的随它而动,它会飘到哪去,下一秒往哪飘,我们的注意力都会跟着这个羽毛走,它卖尽了关子,慢慢地、慢慢地飘着,飘到这又飘到那,然后慢慢地飘到了主人公的脚下,于是我们的注意力会随着转移到主人公的鞋子,然后我们会发现故事就从这鞋子开始讲述给我们听,到这里第一个长镜头结束,导演运用这么一个长镜头既轻松愉快的为整部影片拉开了帷幕,同时又通过这个长镜头很好的为后文主人公的出场和他从小到大的一系列故事的讲述埋下了伏笔,另外,运用长镜头开片还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再看片尾的长镜头,首先最大的作用就是首尾呼应,我们再来分析下片尾的内容来判断此处长镜头的作用和目的,片尾是阿甘送自己的儿子上学,两人坐在椅子上等待校车的到来,和当初阿甘的母亲送阿甘上学一样,所以阿甘也习惯性的准备提醒儿子“不要搭陌生人的车”,可能是想到自己与儿子不一样吧,所以阿甘没有说出口,然后儿子上车后,羽毛又从阿甘脚下飞起,慢慢的飞向了天空,长镜头结束,整部影片也随之结束,这里的长镜头,除去前面说的首尾呼应之外,它同样也为整部影片画上了轻松愉快的结尾,同样的,我认为这里的羽毛,不单单只是羽毛了,有了新的意义,预示着儿子的未来像羽毛一样,向天空飘去,却又不知去向哪里。
《阿甘正传》分析

《阿甘正传》分析一、故事分析:整个故事可以分为七个部分,这七个部分是弗勒斯大半生的总结。
1、儿童时代:儿童时代的故事很简单,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介绍弗勒斯自身的条件:身体问题和智力问题。
弗勒斯的腿部健壮有力,但是脊椎弯曲,身体的缺陷让他不得不用矫正器矫正。
弗勒斯的智力是75,低于人类平均智力80的标准,为此他无法正常的在公立学校念书,母亲为了让儿子能够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学习,不惜对学校的校长进行性贿赂。
因此弗勒斯才得以上学,才有了后来与珍妮的故事,这是第二方面的事情。
2、学生时代:上小学的时候弗勒斯因为自己的缺陷受尽同学的欺凌,但是也训练和加强了他跑步的能力,当他挣脱掉矫正器时,一个崭新的弗勒斯便诞生了,这也是他日后充满传奇生活的开始。
凭借在跑步上的优势,弗勒斯顺利的进入大学,然后顺利的毕业。
3、服役时期: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越战时期,应征入伍后,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不嫌弃他、比他的话还多的出身于捕虾行业的巴布,两人关系紧密。
不久越战爆发,两人被一起派到了战场,成为丹中尉的手下。
一次战斗中,弗勒斯所在的部队遭到袭击,巴布战死,丹中尉失去双腿,弗勒斯也因为在救战友的时候受伤,但却因此受到奖励。
另一个是回国服役时期,受伤的弗勒斯与丹中尉一样,被送回国内。
在此期间他受到总统的接见,被授予奖章,并再次见到了珍妮和已经堕落绝望了的丹中尉。
弗勒斯在医院里意外的发现了自己的另外一项特长:乒乓球,因此他还参加了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事件等。
4、退役捕虾时期:退役后的弗勒斯遵照答应过巴布要与其一起捕虾的承诺,来到巴布的老家,买下一艘船,开始捕虾生活,后来丹中尉也遵守承诺,来给弗勒斯当大副,但是他们却捕不到虾,直到一场飓风将其他的船都毁坏后,他们才靠捕虾成为了百万富翁。
但是后来母亲病重,弗勒斯不得不回家,母亲去世后他一直在家,一天珍妮出现了,但是没过多久又不告而别。
5、跑步时期:珍妮离开后不久,弗勒斯开始了一个他不知道理由的跑步行动,就是这个没有理由没有计划的跑步,让他成为了全美国的明星,也为再次见到珍妮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构图分析《阿甘正传》前一阵在论坛贴了个《大腕》的镜头分析帖,现在看来十分浅薄,这一阵在家里翻出老碟片,阿甘正传,以分析法重看,又有不少收获,发上来与各位同好交流,这个片子很老了,应该是1994年的,其实奥斯卡的水平也似乎参差不齐,某一年没有好片,像《角斗士》也可以作为最佳影片,可是1994年好片子一下子就出了三部《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和《阿甘正传》,最终《阿甘正传》胜出,《肖申克的救赎》颗粒无收。
《泰坦尼克号》能拿十几项奥斯卡奖,可是像《辛德勒的名单》只有七项,所以这个东西的水平好像也没法说......用这种方式分析其实有一定缺陷,电影一遍拍不好可以再来一遍,截图一遍截不好也可以再来一遍,从连续的镜头中截图总比直接按快门容易一些,因此这种分析仅为摄影构图的借鉴。
这次我换了截图软件,可以单格后退(上次只能单格前进,错过了就得重来),可以快进快退,截出的画面也不必再调整幅宽,有一点不方便就是截的都是bmp 格式,不过批量转换一下也很容易,图的上下有两条黑边,原片如此我也无能为力,实际画面的画幅要比16:9还宽些,我想要避免上次分析《大腕》时仅仅考虑其基本构图手法,因此类似三分法啦,三主体啦,这些片子我就都没有截,我个人感觉此片的主要看点,也是我截图与选图的标准是:1.多重空间的营造2.纪实的典型符号3.国家地理糖水片我最看重的还是前两项,第三项的片子不多,但是我感觉的确是非常漂亮的,也选了,就算正餐之外的甜点吧。
有人统计了一下阿甘正传中的历史事件,我搜索到的版本是22项,这还都是有名有姓的:1.3K党3K党(Ku Klux Klan, KKK)是美国最早的恐怖组织之一,1866年就有了。
主要鼓吹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使用私刑、绑架、集体屠杀等手段迫害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
2.猫王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可能是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中最重要的人物。
他虽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无可争议的是他使摇滚乐在世界范围的流行普及化。
单从他的唱片销量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影响力是非凡的。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20年间,他的国际热门歌曲一打儿接一打儿,甚至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任何再版唱片都能保持极其稳定的销量。
毋庸置疑,他是流行音乐历史上唱片销量最高的艺人。
他的富有争议的性感舞台形象确立了这种音乐在视觉上的标准;3.小石城事件1957年9月,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地方法院根据1954年最高法院关于取消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的决定,宣布该泄⒅行闹醒Ы幽?名黑人学生入学。
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激烈反对这一决定。
9月2日,该州州长福布斯以“防暴”为名派出国民警卫队前往阻止黑人学生入学,但未成功。
23日,在州长的纵容下,上千名种族主义分子包围学校,殴打黑人记者,并把8名入学的黑人学生赶走。
随后南方几个州也发生了袭击黑人的事件。
小石城事件震动了全世界,艾森豪威尔政府被迫于24日派伞兵部队1,00 0余人赶赴小石城,“保护”黑人入学。
在政府的干预下,地方当局于1959年宣布取消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制度。
4.约翰·肯尼迪作为总统,肯尼迪在美国政治方面,奉行他的“新边疆”政策。
在他执政期间,提出了为数众多的计划,包括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发展教育事业、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反对种族歧视等等。
他执政时期,正值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等一大堆的麻烦缠绕着他,然而,肯尼迪没有退却,以高昂的情绪给美国民族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勇气。
1917年5月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
1943年任海军少尉,并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852年在波士顿竞选议员。
1956年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被任命为副总统。
1958年进入参议院。
1960年11月任美国第35届总统。
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
5.花花公子的校服事件好像历史上真有此事,不过主角不是JANNY。
6.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是二十世纪历时最久的战争。
从四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内,越南爱国武装凭着简陋的武器先后战胜了两个强盛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法国与美国,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中的奇迹,而且以其前仆后继的民族牺牲精神演示了战争史中的一幕幕奇观。
7.独立战争1775年4月19日,在列克星敦打响第一枪的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从1775年至1783年,持续8年之久,最终以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的破产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告结束。
8.南北战争1854年共和党成立,1860年,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这预示了奴隶制度的末日。
于是,南方7州退出联邦,1861年2月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美利坚诸州联盟”,定都里士满。
4月12日,南方军队炮击并于14日占领了联邦军的萨姆特要塞,挑起了内战(又称“南北战争”)。
这场战争具有现代总体战争的许多特点:双方均实行征兵制,共动员了400万人参战;双方均动员全部人力物力投入战争;战争目标不仅要消灭对方,而且要摧毁对方的社会经济制度,彻底征服对方;双方共死亡62万人,其中北方36万,南方26万,伤者百万以上,耗资250亿美元。
9.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
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
10.二战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生于得克萨斯州,是父亲塞缪尔和母亲莉伯卡的五个孩子中的长子。
父亲是州议员。
约翰逊在西南师范毕业后从事过多种职业。
1948年当选参议员,1951年成为民主党议员领袖。
1960年被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获胜。
1963年11月12曰,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继任总统。
继任后,他提出有关人权、减税、反穷困和资源保护的立法,得以批准。
1964年竞选连任成功。
他提出了建立“伟大社会”的口号,并出台了一些实际措施,也取得了某些成效。
但他因袭前届政府的政策,并且扩大了印支战争。
1965年,还派兵对多米尼加共和国进行了干预。
特别是扩大印支战争,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约翰逊为了摆脱困境,不得不与印支方面进行谈判,以便结束战争。
任期届满之后,约翰逊不再竞选总统。
退休后,他在得克萨斯的一个牧场住了下来。
在他去世的第二天,越南停战协定在巴黎签字。
12.华盛顿反战集会32万美国群众在华盛顿举行反对越战的大示威13.阿波罗登月1969年7月20日晚10点56分(美国东部时间),阿姆斯特朗步入历史。
他先是乘小鹰号月球着陆器登上月球表面,避开月球冰砾,在宁静的沙海平稳着陆,他从舱梯的最低一级伸出穿了靴子的左脚,在月球上踩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
那是一个大约八分之一寸深的鞋印,它将在月球上保持五十万年之久。
接着阿姆斯特朗说出了那个注定永传不朽的句子,“这是个人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
”14.乒乓外交60年代后期起,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开始为改善和缓和关系而进行试探和秘密接触。
经毛泽东主席批准,1971年4月6日,正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乒乓球队,向美国乒乓球队发出访华邀请。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成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新中国境内的美国人。
4月14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乒乓球队的成员,并对他们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
我相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开端必将受到我们两国多数人民的支持。
”“摇滚之父”约翰-列侬。
“披头士”乐队是六、七十年代的标志。
他们象征了狂热、先锋、敏感,也代表了吸毒、纵欲。
但无可争辩的是:他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
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走出位于曼哈顿的公寓,照例有很多歌迷在等他。
一个青年拿出列侬最新的专辑请他签名。
列侬满足了青年的愿望。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片刻之后,他会死在青年的枪下。
16.尼克松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于1913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
爱尔兰人后裔。
1934年获惠特尔学院学士学位。
后进杜克大学专修法学,1937年获法学士学位。
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
1938年6月加入共和党。
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升为海军少校。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
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
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59年在竞选总统中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
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
1972年1月连任第47届总统。
1974年8月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17.水门事件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利用其竞选班子刺探对方民主党的竞选政策,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大楼安装窃听器,事后被《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揭发,从而掀起弹劾尼克松的事件。
这次事件导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总统辞职。
18.苹果电脑个人感觉Apple的标志能说明一切问题了……这种水果生意对阿甘来说也许太复杂了。
19.卡特总统詹姆斯·厄尔·卡特(James Earl Carter)习称吉米·卡特,1924年10月1日生于佐治亚州普兰斯。
1941年至1943年先后在佐治亚州西南大学和理工学院读书。
1943年入马里兰州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即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学习,1947年获理学士学位。
1946年至1953年在美国海军服役。
1953年父亲去世,他退役在家乡经营卡特农场、卡特仓库等业务,并从事政治活动。
当过基督教南方浸礼会执事、主日学校教师。
1955年至1962年任佐治亚州萨姆特县学校董事会董事长,1962年至1966年任佐治亚州参议员。
在此期间还先后担任过平原发展公司、萨姆特县发展公司总经理,佐治亚州中西部计划和发展委员会以及佐治亚州改进作物协会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