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6(苏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6(苏教版八年级上)
《阿里山纪行》(一)
学习目标: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分组活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
第二块:品味语言
第三块:欣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
《阿里山纪行》(二)
学习目标: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课前学习:自学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二块:拓展延伸
第三块:学生小结。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作为教师,不仅要灌输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下面,我将以《阿里山纪行》作为例子,来设计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阿里山纪行》,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背景,感受作者表达的深情之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收获。
二、教学内容1、文本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阿里山纪行》,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2、文学鉴赏:分析《阿里山纪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让学生掌握诗歌表达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防止流于表面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
2、演讲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分享自己对《阿里山纪行》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其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前期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材料《阿里山纪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台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背景。
2、阅读与解读: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诗歌,然后通过个人思考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解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意象,理解诗歌作者表达的情感。
3、鉴赏与评析:通过讲解、分析和比较等方式来进行文学鉴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本环节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表达能力。
4、总结和归纳: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小结全文并进行总结。
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

十八课阿里山纪行一、目标导学:1 感受优美的语言,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2 学习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3 理解海峡两岸人民心连心的情结;二自学质疑1、读准下列字音风靡(mǐ) 山岚(lán) 堪称( kān ) 谛听(dì) 咣当( guāng ) 镶嵌(xiāng)鱼鳖( biē) 静谧(mì ) 雄踞( jù) 一泓(hóng ) 幢(chuáng ) 红桧(guì)2、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说说阿里山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三、互助探究1、听音乐,然后请你再说说阿里山风光有哪些美?你能用一句话简单概括阿里山风光吗?(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围着青山转)答:风光美如画2、细读课文,小组研讨,阿里山如画的风光表现在哪些具体的景物?思考课文所描写的阿里山的各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试举两例以上。
答:林海云雾潭水清澈森林无边曲径幽路神木神奇景物特点:莽莽林海、浓稠的云雾复古式的森林小火车。
清澈的潭水、宁静的山林、浓绿的青苔、无边无际的森林,这些景物构成了阿里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复古情韵。
理清课文结构,文章按照顺序记叙了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共10段,可分作3部分:第一部分(),总起部分,第二部分(),主体部分,第三部分(),3、浏览课文,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参考:(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台北的松山机场)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 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阿里山站),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林区),我们会看到(姊妹潭),迈过(原始森林)间的(曲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神木)……4、浏览课文。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游记的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游记的阅读理解和理解感悟。
三、教学难点1. 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游记体裁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阿里山的看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阿里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准备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的预习成果,对阿里山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阿里山纪行》,了解作者的旅行经历和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出文中描述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句子。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每组选取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讲解游记的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游记。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第一篇: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展示一:三.文本引读整体感知: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读课文1、阿里山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文章中那句话也可以概括你的感受?2、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行文的?3、再此行中从阿里山到神木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展示二:四.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2、速读课文,根据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
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2)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说说什么是“移步换景”吗?展示三:五.研读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展示四:六.品读鉴赏(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二)你认为神木美不美?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示五:(三)品味语言美。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游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想象、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游记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阿里山风光和作者的情感。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比较的方法,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简介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风景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阿里山风光和作者的情感。
4. 想象与比较(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阿里山。
(2)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想象中的阿里山,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阿里山的感受,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阅读《阿里山纪行》,让学生领略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想象与比较等方法,提高了阅读和欣赏游记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为美丽的阿里山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阿里山的游记。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心目中的阿里山是怎样的,可以进行交流和分享。
3.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阿里山的环境,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台湾的其它风景名胜,如日月潭、垦丁、九份等,进行比较和欣赏。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通过文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3)运用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通过文本,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深入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收集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图片。
2. 视频:准备阿里山的宣传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3. 文本:挑选与阿里山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4. 写作纸张、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
(2)简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课堂讲解(1)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位置。
(2)详细介绍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如高山云海、日出、晚霞等。
(3)阐述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如寺庙、森林铁路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5(苏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5(苏教版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了解写作方法
课后学习:选做发展性评价手册。
《阿里山纪行》(二)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味语言
第二块:比较阅读
第三块:评价、质疑
课后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台湾风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A、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
B、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能力方面:
A、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B、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搜集材料,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建构的能力。
C、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D、利用文本及超文本资源设计感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网络手段创设情境。
2、在网络环境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对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个性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魏书生语)。
媒体设计: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打开网页欣赏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
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
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
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第一板块:呈现文本――感受美。
1、浏览课文,思考:
读准字音、读的流畅(PPT)
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阿里山的思路
(语文活动: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结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
明确知识点:这些景点,作者是边走边看,由松山机场乘机到嘉义再乘小火车进山到了阿里山小火车,穿过林海,最后到神木,这是游记常用的移步换景的手法。
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景点?请用五个字的短语来归纳一下,例如“古
式的火车”。
(讨论后明确:)
风古式的火车
光清澈的水潭
美静谧的森林
如厚密的青苔
画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3、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渗透了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喜爱赞美之情融情于景
4、在这些景点中,你觉得最能体现阿里山特点的是哪一个景点?
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有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其不折不挠、威武向上的精神品格。
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
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之所在。
三、第二板块:探究文本――品味美。
1、你最喜欢阿里山哪一处的景色?请自选一处品读,可以用下列句式说出你的感受,并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美的。
句式:我发现阿里山美在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文中一句话),_____________(对这句话的品味)。
2、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欣赏,边读边圈点勾画。
3、引导学生美读品味。
可选择配乐朗读。
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选择重点的词
句欣赏品味,指导朗读,读出高潮。
6、总结: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虽然没有去阿里山,但我们透过这些充满音乐美和情
韵美的语言分明感受到了阿里山的无穷魅力,更加勾起了我们对阿里山的向往。
四、第三扳块:拓展文本――表现美。
1、文中台湾人搞旅游的独特方式是什么,你怎样评价?
明确:阿里山是由大片的原始森林所构成,毫无人为加工的痕迹,更无人为破坏现象,一切都是原生态的,体现了台湾人的生态意识,就连火车也是古式的,台湾人正是利用人们需要古典文化感受的心理,设置古典的礼仪风俗,成功地招徕游客,体现了台湾人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
2、创新设计:
假如你是阿里山风景区管委会的宣传部长,请根据阿里山的特点,为阿里山风景区设计一段广告词,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步骤:A、学生先举例说说所了解的广告词,领悟广告词的特点(简洁、形象、突出优点)。
B、例:山东蓬莱广告天下蓬莱,醉美烟台
香港旅游广告魅力香港、万象之都、动感之都
从烟台的地域人文特色来定位,高度概括了滨海美丽仙境城市的内涵,表现了烟台“蓬莱仙境”品牌的号召力,彰显了“世外桃源,人间天堂”的城市品位。
另外,“醉”和“最”是谐音,既让人产生联想陶醉于美景、美酒之中,又突出了仙文化和世界葡萄酒城的神韵,可谓一语双关,将“画龙点睛”的意境发挥到极致!
举例:这里有拔地参天的千年神木,这里有无边无际的万顷森林,这里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天堂!――优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区等你来!
3、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即使就在我们太仓本地也有很多美景,请你描述一
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五、结语
(播放《大海啊故乡》)
当优美的音乐响起时,我仿佛听到了游子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呼唤,此时,你最想对美丽的阿里山、宝岛台湾说什么?(学生真情独白)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八面威风的神木?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