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见11个虚词的用法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包括: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如之所以、之一、之外等。
2. 乎:表示疑问和反问,如何乎、安乎等。
3.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如各位读者者、明者不说暗话等。
4. 也: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见人见智也、三人成虎
也等。
5.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欢笑而散、亲切
而真实等。
6. 乃:表示推断、结果、原因或目的,如若不然,何乃如此等。
7. 兮:表示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如声兮甚、黄河之水天上来兮。
8. 与:表示并列、与人或物的关系,如与其如此、唯利是图与。
9.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对前文事物的转述,如其人、其余等。
10. 而已:表示说明事物的范围或限度,如尽人事听天命,勤劳而已。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虚词用法汇总

七年级文言虚词用法汇总1、安:疑问代词表疑问,可译为“怎么、哪里”。
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彼:第三人称代词,他彼其受之天也3、但:○1范围副词,可译为“只、仅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2连词,表示轻度的转折,可译为“只是”、“只不过”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4、而(1)连词。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马无故亡而入胡丁壮者引弦而战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怒而触不周之山○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而楼上人往来屑(xiâ)屑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堕而折其髀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使之冲烟而飞鸣任重而道远妇拍而呜之○4表修饰。
可译为“地”,或不译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道渴而死。
○5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6放在主谓之间,起连接作用。
(2)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城市依稀而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俄而雪骤*既而儿醒*俄而百千人大呼5、耳:用于句尾,表限止、肯定和反诘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止增笑耳。
6、夫:(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2)语气助词①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附初中通假字表: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
《论语》十则)4、是知也。
(知通智。
《论语》十则)8、尊君在不?(不通否,《陈太丘与友期》)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引。
《伤仲永》)10、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木兰诗》)1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孙权劝学》)12、满坐寂然。
(坐通座。
《口技》)13、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14、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15、舟首尾八分有奇。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核舟记》)16、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17、右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核舟记》)18、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望岳》)19、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三峡》)20、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与朱元思书》)21、窥谷忘反。
(反通返。
《与朱元思书》)2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马说》)2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马说》)24、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25、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26、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皆。
《岳阳楼记》)27、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岳阳楼记》)28、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行路难》)29、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通值。
《行路难》)30、为天下唱。
(唱通倡,首发。
《陈涉世家》)3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
《陈涉世家》)32、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
《唐雎不辱使命》)33、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
《唐雎不辱使命》)3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隆中对》)35、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隆中对》)36、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
《公输》)37、公输盘诎。
屈,理屈。
《公输》)38、亲戚畔之。
(畔通叛。
《孟子》两章)39、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孟子》两章)40、法家拂士。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代词1 、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 、代第一人称的。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 、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助词1 、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2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3 、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其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他、它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之:(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每个词的含义,这是我们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
昨天,我们学习了50个常考的文言文实词。
今天,我们整理出了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必考虚词。
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常见11个虚词的用法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三、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7、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8、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9、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四、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五、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六、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七、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八、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
(《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九、乃(一)作副词。
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如:①乃入吴寻二陆。
(《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十、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