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名师,谈国民书写:书法应从娃娃抓起
书法:让孩子更有力

书法:让孩子更有力作者:陈伟来源:《华人诗刊·校长》2013年第03期当下,书法,这块文化瑰宝在当下中国日渐黯然落寞,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现代社会发展。
二是,人才选拔机制的大环境排挤书法。
其实,书法不是累赘,书法可以反馈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反映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时代精神,是一条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是留住历史记忆的载体。
纯净心境,陶冶情操,塑造良好品行,提升文化修养。
我们认为,书法不仅是一门技能,更重要的是文明传承和文化润泽的意义:书法进课堂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开展书法教学使中华文化国粹—书法,保留传承并发扬到现在,它的作用不仅在陶冶情操、以书养德,涵养人生。
书法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书法艺术在这块沃土上有过光辉的里程,在创造、发展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方面,有着光辉的历史。
“中国作为书法的发源地、兴盛地,应该深长思之并雷厉风行、有所作为。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包括了汉字的演进。
书法和汉文字的出现、演变、发展差不多是同步。
作为文字首要的是实用功能,作为书法却伴随着汉字的含义和内蕴,展示的是十分独特的线条和构造,每一个方块字,都由最为奇特的笔划构成,类似于线条的抽象美和建筑美,所以汉字的结体叫做间架结构。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国学、书法等等都要从娃娃抓起。
近年来,学校选择了书法教育作为特色建设的突破口,提出了“培养有中华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一育人目标。
我们这样阐释学校特色文化内涵: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它用笔墨将汉字符号按照一定的法度表现出来,既抒发作者的情感,又可以炼意励志、倡学兴问、滋品导行、探美求新。
因此,练习书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育完美人格的过程。
新庄小学弘扬“墨香文化”,不仅引领学生“弄墨”,同时加强“舞文”,通过汉字、汉语、汉学文化的熏陶,使孩子们深深打上中华文明的烙印。
主题环境,墨雅清香溢校园学校根据特色建设研讨会所达成的共识,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和书法教育特色方案,按计划并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利用校园绿地与建筑物,以“墨香校园”为主题,八个主题文化氛围呈现于师生眼前:主题一:由著名国家级书画大师储云先生题名的“历代经典书法碑贴欣赏”,详细介绍了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悠久历史,跨越时空界线,一览中国书法的源远文化。
书法要从娃娃抓起

书法要从娃娃抓起作者:杨洁来源:《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2019年第11期娃娃,顾名思义,小孩子、少年者也。
活泼如种子破土,清秀如新芽初放,纯真如露珠晶莹。
那么,如何在他或她成长的关键时期,在用母乳、牛奶、果蔬等喂养生命的同时,再佐以精神的食粮,使之在发育、扬花、抽穗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和人生呢?当下,音乐、舞蹈、体育、绘画等各种幼教活动千姿百态,应有尽有,笔者在这里只想就“书法从娃娃抓起”谈几点浅显之见。
一、从娃娃抓起是否切实可行答案是肯定的。
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在《偶成》一诗中写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既然一寸光阴都不可轻,那么,我们还犹豫什么?为什么不从每一寸光阴开始抓起,非要等到春草满塘、秋叶满地的“难学成”之时,再去一声叹息,感慨晚矣呢?娃娃天性好奇,这时,如果能借助他们的天性发力给力,给予正确的引导,一支笔握在他们的手指间,就会以跃动的姿态,活泼起来。
而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动静相宜、动静有序的生活学习习惯。
手在动,笔在动,心态和神思却是安静的,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蓝天白云,飞鸟小兽。
少年强则中国强。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
写字和做人是一脉相承的,而从娃娃抓起,就是从根本抓起,根深才能叶茂,才能牢固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书法教育要从多大的娃娃抓起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六至十岁为宜。
这个年龄的小朋友腕力已经可以比较自如地掌控毛笔、铅笔等书写用笔,同时智力也在不断发育,可以听懂简单的教学。
同时,这也是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专注力,培育精气神的最佳年龄段。
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学字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拨镫法,八九岁不晚。
”民间也广泛流传“七精灵,八糊涂”的谚语,认为孩子七岁时(实足六岁)入学启蒙的将来聪明,八岁时入学就糊涂了,再晚入学则可能是“花钱不识字”。
由民国看当前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观

由民国看当前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观弁言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长青在接受《美术观察》采访时说过:“书法对人格的形成有着启蒙的作用,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感悟、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
书法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优势,如何发挥、如何弘扬、尤其是如何普及,也就是如何将书法的这种巨大文化价值‘做实’,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问题’”。
是的,学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自身也在发生变化。
人们常说:“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书法也不例外。
自《意见》和《纲要》颁布以来,中小学的书法教育问题成为当今热议的话题。
一、民国时期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民国时期的中国处在一个社会动荡、时局十分不稳定的时期,但还是将教育放在了首要地位。
就对中小学的教育而言,民国年间就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等等一系列规章政策。
当时的教育机构和现在不同,是私塾和正规小学校并存的教育机制。
1.私塾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自1912—1949年整个民国期间,私塾、家塾最通用的课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深入一些的课本如《幼学琼林》以及按生员素质开讲‘先秦诸子’基本常识和唐诗等,也有的讲授、背诵《仓颉篇》,但是‘描红’临摹碑拓法帖仍是主要教学内容。
”这里提到书法教育以描红为主。
所谓描红,就是在印有红色字或空心红字的纸上摹写,类似于现在流行于市面上的硬笔字帖,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透明纸,下面是红字。
“民国时期,不仅《千字文》有名目繁多的‘描红’本,就是朗朗上口,不识字者也能背诵的《百家姓》也有‘描红’本”。
2.正规小学校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由模仿日本、移植欧美教育制度到逐渐本土化的转折阶段。
当时虽然社会动荡不堪,局势混乱,但教育还是处在一个不容忽略的地位。
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教育部便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等章程。
书法发言稿采访

书法发言稿采访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负责主持本次书法发言会。
非常感谢大家能够踊跃参加本次活动,使我们有机会共同分享书法的魅力和艺术。
我也要感谢那些热爱书法的老师和书法家,因为你们的辛勤努力,书法才能焕发出绚丽的光芒。
今天,我们就以“书法艺术中的美与艺术”为主题,展开一次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首先,我想请我们学校的一位书法老师向我们介绍一下书法艺术的基本特点。
书法老师:大家好!首先,我想说书法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瑰宝,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的基本特点就是结构、造型和情感的统一。
结构主要指的是笔画的排列和文字的布局,书法的字体要有血有肉,有力度和气韵,打破常规的束缚,做到自然流畅。
造型是指形象的美观和神韵的高洁,字体的造型要有独特的特点,要有个性化的表达。
情感则是书法家在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内在情感和修养,要使作品富有情感、表达深刻,给人以触动和共鸣。
主持人:非常感谢书法老师的解读。
书法艺术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以汉字书写为主要形式的艺术创作,所以字的优美与个性十分重要。
接下来,我们请几位同学上来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书法作品。
学生A: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展示我的作品。
我的字体偏向于行书,我觉得行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流畅。
我的作品中,我尝试着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在传统的行书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线条的变化和装饰,使作品更加个性化、强调时代感。
学生B:大家好!我个人比较喜欢楷书,因为楷书给人的感觉是庄重而又稳重的。
我的作品追求字的结构和造型的完美,但同时,我也想在字体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加饱满、有血有肉。
学生C:大家好!我特别喜欢草书,因为草书给人的感觉是潇洒而又豪放的。
我的作品中,我注重字的线条变化和字形的简练,不过给人以一种自由随性的美感。
主持人: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展示。
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写好汉字从娃娃抓起

龙源期刊网
写好汉字从娃娃抓起
作者:
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5年第04期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我看见朋友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正在写作业,我随手拿起她的中字本看了起来,小姑娘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字写的是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很是好看。
朋友说,素质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汉字书写也应如此。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切似乎都可以由高科技产物代替。
在“无纸化”办公的今天,汉字书写被国民渐渐淡忘,不少人在偶尔需要写字时,拿起笔来却忘记了脑子中的字该如何写,更有人在写完汉字之后,感觉越看越不像是自己要写的字,唯有借助电脑等智能设备查询才能确定……还记得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对我讲,写得一手好字,是评价一个人才学的重要标准。
长大后听《中国娃》“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正如歌曲所唱,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象征与骄傲。
然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兴盛,平时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是用短信和QQ代替了笔。
而且,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上课也是交电子作业,所以用笔的机会越来越少,字写难看的越来越多。
诚然,社会需要鼠标和手机,但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所拥有的汉字书写,因为,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
我相信,能够把字写规范写漂亮的孩子,做其他事情也一定会一招一式有条不紊地做好。
(宝丰县国土资源局孙少雨)。
对话·名家风骨_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2014年3月对话·名家风骨栏目介绍对话·名家风骨栏目是凤凰江苏的核心系列专题,人文团队精心打造的面对面视频访谈栏目,访谈对象为江苏省一线文化名家。
嘉宾简介孙晓云:著名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书法协会主席,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出生于书法世家,3岁习字,每日不辍,作品在国内外书法展中屡获大奖。
专著《书法有法》先后再版11次,发行8万册,创书法理论书籍最高纪录。
书法风格:古典、自然、恬静淡雅、秀敏灵动。
采访提纲第一部分:墨香世家1、孙老师3岁就开始写毛笔字了。
那么小的年纪,一般人连筷子都拿不稳,您怎么拿毛笔呢?2、您出生在书香世家,外祖父是著名文字学家、篆刻家、书法家朱复戡,妈妈和舅舅的字也写得非常好。
这种家门熏陶对您的书法成长影响大吗?3、学习书法最初都是从临摹开始的,小时候临摹谁的帖子?现在的书法风格是怎样形成的?4、能说说小时候学书法的趣事吗?小时候孩子都生性爱玩,没觉得练书法是一件“苦差事”?5、孙老师您现在有这么大的成就,和儿时父母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
我们很想和现在的父母分享一下,您父母平时对您的教育是什么样的?严格还是温和?第二部分:女书法家1、孙老师我记得您曾经说过,自己首先是个女人,其次才是书法家以及其他身份。
这句话怎么理解?2、女性的身份,有没有给您的书法艺术道路带来过困扰?3、您也曾经说过,追求的书法境界是“女红”,这怎么理解呢?4、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孙老师从3岁就开始写毛笔字,到现在已经写了50多年了,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估计没有人比孙老师更权威了。
(谈书法中的人生道理)5、孙老师写了这么多年的毛笔字,可以说书法贯穿了您一生。
书法给您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您又将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什么?第三部分:贤妻良母1、孙老师我们刚刚提到您的家庭教育。
转换个角色,作为母亲,您如何和孩子相处,有没有好的经验?(对孩子有没有书法上的要求,孩子的其他趣爱好等小问题)2、现在很多“90后”“00后”想法很不一样。
也淡书法从娃娃抓起

055百家杂谈也谈书法从娃娃抓起陈亚秀一百多年前的梁启超曾经感慨写下名篇《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是中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国富民强,世代永昌,离不开文化,而文化的继续和传承,永远是薪火相传般的接替。
因为文化才是民族的灵魂,才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基石。
在全民提出素质教育乃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之时,以中国书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门新课题。
从教育部2011年8月26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提出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到2013年2月8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三年两次发布“国家政策”,由此可见,书法之于中国未来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书法的美学思想和视觉表现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了。
然而,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相对于成年人的书法学习,青少年的学习要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才有了“书法学习要从娃娃抓起”的说法。
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学习写字便接触到了书法,不良的书写习惯和错误的书写方法尚未形成,而此时用书法的要求培养他们的书写,很容易让他们步入正道。
而成年人的书写习惯和错误方法早已根深蒂固,此时用书法的高度来要求他们,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将更多。
因此,书法学习从娃娃时期入手,更容易看到良好的效果。
新当选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每年参加全国“两会”,都会都将自己的想法写进提案。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新一届的掌门人,苏士澍深知书法在下一代中继承和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他认为:汉字作为自源文字,从诞生之日起,便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功能的同时,以其独特的构型形式成为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
而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书法即是对汉字最大的尊重,中国人,写好中国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自觉。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的脚步跟不是我们的心灵,书法已经沦为了一门小众的艺术,书法教育教学被严重忽视或者被边缘化的现象由来已久。
书法传承从娃娃抓起

书法传承从娃娃抓起
陈梦姣
【期刊名称】《小康》
【年(卷),期】2022()32
【摘要】做最好的自己。
11年来,我一直以这句话作为自己研究美育的初心和灯塔。
书法在大众的眼中可能就是用毛笔写出漂亮的字,如果只是这样认为,那么书法在文
化自信中的体现就微乎其微了,这绝对不是书法的真实模样,更无法从这样简单的“写字”里看到我们中华文化的模样。
在我看来,传统的文化应该是时代的、具有
指导性的、世界性的,是时尚的、也应该是最受追捧的。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陈梦姣
【作者单位】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延续文化血脉“国粹书法”从娃娃抓起
2.练习书法从娃娃抓起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书法素养——小学书法自编课程教学实施之初探,以书法《意象甲骨文》一课为例
4.书法与文化传承——浅析高中书法教学中书法素养的有效培育
5.以经典为传承以学生为本打造书法特色传承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色书法教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名师,谈国民书写:书法应从娃娃抓起
谈老师素养
优秀语文教师应有好书法
羊城晚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功底是如何练就的?
黄永光:何谓师范?学高为师,身直为范!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具备一桶水,但这水是什么元素构成?这桶水必须是“综合养分”非常高的。
从质量上讲,这应该是长流水,不是静态水。
若是死水,就算有一潭,也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学养的要求。
学养素养好才是一个好老师。
教育学生做人也应如此。
羊城晚报:语文与书法有联系吗?
黄永光:没有书法的语文教学是难以想象的,为什么呢?因为,文以载道、书以载文,书以载道应该并齐。
这个“书”就是“书法”。
书法与书写是两个概念:书写可以用电脑、电子技术来代替,书法要用精神。
过去都是提“文以载道”,少提及“书以载文,书以载道”。
比如“荷塘月色”这四个字,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话,意境也出来了,轻重,浓淡,徐疾,实虚,每个汉字都是一幅艺术的图画,非常美。
不同老师写,展示汉字的美态都不一样。
这是对学生美育的熏陶,电子是无法代替的。
目前,书法教学在学校教育中长期缺失,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遗憾。
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好的书法技能。
换句话说,若想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其中之一的条件就是书法好。
羊城晚报:目前,在学校里是否对老师有相关(书法)要求?
黄永光:学校已将书法纳入教师基本技能的要求当中,例如在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就有包括板书评比。
板书是老师教学整个创造情景的原生态展示,一笔一划,让学生在这过程中能欣赏到美。
这是不是语文呢?绝对是啦!
谈“完美的语文课”
“诗、书、乐应融为一体”
羊城晚报:以您的理解,怎样的语文课才是完美的?
黄永光:有一次去上海一所小学参观,下午时分,广播响起古筝的乐声,全校学生在书写古诗,诗、书、乐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境界,是语文教育的最美好层次。
在台湾、日本也是一样,音乐声中,老师在做示范,学生在练字。
这才是纯正,有品位的语文教学。
羊城晚报:这种情景在广州学校中有出现吗?
黄永光:据我所知少年宫应该都可以,至于学校就很少。
羊城晚报:现在有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这与您所倡导的是否一致?
黄永光:国学教育根本就包括书法教育。
古琴、茶道、书法、文物鉴赏……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
国学不仅仅是背背古诗,读读古文。
课程结构决定课程特色,课程特色决定人才特色。
将国学融入课程主干,就会培养有国学特色的学生。
谈国民书写
书法应从娃娃抓起
羊城晚报:现在小学生都开始用电脑了,有老师抱怨:学生写字越来越难看了,是这样吗?
黄永光:现在的学生连书写都有问题,不要说书法了。
不单单是学生,成人也是一样。
由于工作关系,很多时候收到的文件信封上面的字都“不敢恭维”。
首先连称呼都没有:“黄永光收”———连基本称谓都未懂,格式都不及格!
文靓、书靓、格式正!这些在我们很多学校都缺失。
语文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我倡导,书法应该从娃娃抓起,教书法应该从语文教师做起。
羊城晚报:这么说来,大学里的师范生若将来要当语文老师,是否必修书法?
黄永光:对!就是这样。
罗易(插话):现在好像没有……这很奇怪。
黄永光:就是因为没有,所以要从源头找起。
这就追溯到一个问题:需要更多能够教书法的人。
现在教书法的老师少了。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但现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学习书法的氛围比我们还好,这值得思考。
羊城晚报:现在医生都会练就一手好书法,若老师的字都写不好,会否是教育的尴尬?
黄永光:不只医生,就连在酒楼里写菜单的人书法也是很漂亮。
这要从民族发展的高度来分析了。
“强民族必须要强文化”。
强文化必须要重视民族传统的优良文化继承。
中国社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些。
有位教授讲过这样一句说话: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最好的国防。
羊城晚报:现在的小孩被称为是“最幸福的一代”,想要什么都可以在父母那里得到满足,但同时却有孩子们在投诉:“我们活得太累了!”您怎么看?
黄永光:天下的父母都愿意在物质层面满足孩子,在精神方面,父母以为给孩子报了奥数班、钢琴班,就算是“尽职尽责”,其实不然。
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想学什么,而不是你认为孩子应该怎样,或者你觉得孩子需要什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人成才的基本规律。
养育子女,养与育是两个词,不能只养不育。
育就要根据育人规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如此。
目前我们缺乏的就是在学校中如何通过发展学生的特长爱好来培育人才,这也是我们为何甚少世界顶级人才的原因。
“钱学森的忧虑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