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合集下载

燕歌行原文《燕歌行》原文及翻译

燕歌行原文《燕歌行》原文及翻译

燕歌行原文《燕歌行》原文及翻译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燕歌行》原文,《燕歌行》原文翻译,《燕歌行》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一、《燕歌行》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二、《燕歌行》原文翻译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鉴赏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鉴赏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鉴赏《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燕歌行》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一作:飘飘)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及注释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唐诗赏析-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赏析'《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燕歌行:乐府旧题。

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评析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评析

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评析《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而且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燕歌行》原文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及注释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高适《燕歌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高适《燕歌行》全诗翻译及赏析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下面跟着来看看高适《燕歌行》全诗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城南: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故云。

沈佺期《独不见》:“丹凤城南秋夜长。

”蓟北:蓟州、幽州一带,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此泛指东北战场。

①城南:长安城南。

泛指征人家乡。

②蓟北:唐代蓟州,在今天津市蓟县北。

③空:徒然。

④回首:回首南望故乡。

参考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曹丕《燕歌行》原文、注释及解析

曹丕《燕歌行》原文、注释及解析

曹丕《燕歌行》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燕歌行[三国魏]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②,草木摇落露为霜③。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④,君何淹留寄他方⑤?贱妾茕茕守空房⑥,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⑦,短歌微吟不能长⑧。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⑨。

牵牛织女遥相望⑩,尔独何辜限河梁(11)。

〔注释〕①本篇选自曹丕《魏文帝集》。

共二首,本篇原列第一。

《燕歌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燕为北方边地,古时征戍不绝,故此题常用来描述征夫怨妇的离别之情。

②萧瑟,形容秋风发出的声响。

③摇落,凋残零落。

④慊(qian欠)慊,憾恨、空虚的样子。

⑤淹留,久留。

⑥茕茕(qiong穷),孤独忧伤的样子。

⑦援,取。

清商,汉魏时代流行的乐曲,包括平调、清调、瑟调等等。

⑧短歌,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诸曲,短歌,大约是指节奏短促。

长,这里指节奏舒缓。

⑨星汉,银河。

⑩牵牛,即河鼓星,在银河南。

织女,织女星,在银河北。

传说牵牛、织女是夫妇,为银河所隔,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农历)夜相会一次。

(11)辜,罪。

一说,辜,通“故”。

限河梁,意指银河上无桥可通,为此所隔。

河梁,河上之桥。

〔解析〕《燕歌行》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现存文人作品中较早的完整七言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很有影响。

原作共两首,都是写妇人秋夜思念久客他乡的丈夫。

本诗为第一首,写得尤为出色,历来受人重视。

诗以委婉抒情的笔调,清丽亲切的语言,连贯和谐的音韵,叙写一位多情女子对丈夫的深情思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人民流离的现实。

诗以女主人感物候起兴,秋风萧瑟,天气转凉,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燕子归飞故土,天鹅南飞准备过冬。

这“万里悲秋”的景象最惹人怀远相思。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二句由己及夫,由实转虚,她想像羁旅他乡的夫君此时此刻定是愁肠百结,怅然若失,定是也在思归故乡、怀恋妻子。

这一虚拟写法表情婉约,哀感动人。

我们在后来的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类从对面着笔写男女相思的手法,曹丕此诗多少有着启示作用。

《燕歌行》原文及翻译

《燕歌行》原文及翻译

《燕歌行》唐.高适一、本篇原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二、文章翻译:汉朝的边境烽烟弥漫,在东北地区尤为严重,英勇的汉家将领离开家乡,誓要扫荡那些残暴的敌寇。

男儿本就崇尚纵横沙场,建功立业,皇帝更是对这样的壮士格外赏识,赋予他们重任。

战鼓震天,金锣齐鸣,大军浩浩荡荡地从榆关出征,旌旗如龙,队伍蜿蜒曲折,一路向碣石山挺进。

校尉紧急的军事文书如同飞鸟般穿越瀚海,传递着紧急军情:匈奴单于正在狼山点起狩猎之火,其意图昭然若揭,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边疆的山川一片荒凉,直达尽头的土地上,敌人的骑兵嚣张跋扈,如狂风骤雨般肆意侵袭。

战场上,我方士兵浴血奋战,生死悬于一线,然而在将军的营帐之中,却仍有美女在轻歌曼舞,全然不顾前线的生死存亡。

深秋的大漠,草木枯萎,一座孤立的城池在落日余晖中,所剩无几的士兵仍在拼死抵抗,尽管他们已筋疲力尽,但依然未能冲出敌军的重重包围。

身披铁甲的将士们在遥远的边疆长期戍守,辛劳不已。

家中妻子手持玉筷子,想到远方的丈夫,不禁泪流满面。

城南的少妇肝肠寸断,思念远方的征人;而身在蓟北的征人,也只能空自回首,遥望那无法触及的故乡。

边疆的气候恶劣多变,飘摇不定,难以预测,广袤的绝域之中荒芜一片,了无生机。

战场上杀气腾腾,如同阵云般笼罩三时,寒夜中刁斗声声,凄厉彻骨,仿佛在传递着战争的残酷。

战士们面对刀光剑影,视死如归,血染沙场,他们坚守气节,从未考虑过个人的功名利禄。

你可曾看见战场上的苦痛与艰辛?直至今日,人们仍然怀念那位体恤士卒、智勇双全的李将军。

战争诗:高适《燕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高适《燕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战争诗的基本主题有:建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活的艰⾟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门的怨愤和归家⽆望的哀痛。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战争诗:⾼适《燕歌⾏》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燕歌⾏唐代:⾼适开元⼆⼗六年,客有从御史⼤夫张公出塞⽽还者;作《燕歌⾏》以⽰适,感征戍之事,因⽽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本⾃重横⾏,天⼦⾮常赐颜⾊。

摐⾦伐⿎下榆关,旌旆逶迤碣⽯间。

校尉⽻书飞瀚海,单于猎⽕照狼⼭。

⼭川萧条极边⼟,胡骑凭陵杂风⾬。

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兵稀。

⾝当恩遇常轻敌,⼒尽关⼭未解围。

(常轻敌⼀作:恒轻敌)铁⾐远戍⾟勤久,⽟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飘飖⼀作:飘飘)杀⽓三时作阵云,寒声⼀夜传刁⽃。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今犹忆李将军。

译⽂唐⽞宗开元⼆⼗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写了《燕歌⾏》诗⼀⾸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写了这⾸《燕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狼烟东北起尘⼟,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敌,皇帝⼜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棰声威齐出⼭海关,旌旗迎风⼜逶迤猎猎碣⽯之⼭间。

校尉紧急传⽻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光照已到我狼⼭。

⼭河荒芜多萧条满⽬凄凉到边⼟,胡⼈骑兵仗威⼒兵器声⾥夹风⾬。

战⼠拼⽃军阵前半数死去半⽣还,美⼈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映落⽇战卒越⽃越稀少。

⾝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穿铁甲守边远疆场⾟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烟何所有。

杀⽓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夜寒风声声⾥如泣更声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作家与作品介绍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
1.边塞诗的形成。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

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

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

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

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6.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1)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惋伤。

(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7.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预习练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yān 旌旆jīnɡpèi 逶迤wēiyí功勋xūn
碣石jié塞草腓féi 玉箸zhù蓟北jì
2. 解释加点的词。

①作燕歌行以示适给……看②山川萧条极边土尽
③胡骑凭陵杂风雨仗势侵犯④身当恩遇恒轻敌常
⑤边庭飘摇那可渡辽远⑥死节从来岂顾勋为节气而死
3. 古今异义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横行(古)恣意驰骋(今)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
②天子非常赐颜色非常(古)特别(今)程度副词,十分
颜色(古)光彩,奖赏(今)色彩
二、鉴赏探究
1. 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人、事、景。

)人:将帅-----士卒,士卒-----思妇
事:战争;景:塞外秋景(教师扣住“战争”进行引导。


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战争的?
过程、环境、人物(将帅、征人、思妇)。

主要结合下面问题的要点,可以用“一场的战争”来概括。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如: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3)一场思乡、思亲的战争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匈奴的悲壮场面。

后两句中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

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腐败无能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短兵相接
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5)一场正义的战争(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汉家烟尘再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渲染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