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第4节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四把火)

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是将固态钢材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不仅可用于强化钢材,提高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而且还可以用于改善钢材的工艺性能。
其共同点是:只改变内部组织结构,不改变表面形状与尺寸。
第一节钢的热处理原理热处理的目的是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以改善钢的性能,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钢的机械性能,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
热处理工艺不但可以强化金属材料、充分挖掘材料性能潜力、降低结构重量、节省和能源,而且能够提高机械产品质量、大幅度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
热处理工艺分类:(根据热处理的目的、要求和工艺方法的不同分类如下)1、整体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调质;2、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物理和化学气相沉积等;3、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
热处理的三阶段:加热、保温、冷却一、钢在加热时的转变加热的目的:使钢奥氏体化(一)奥氏体( A)的形成奥氏体晶核的形成以共析钢为例A1点则W c =0.0218%(体心立方晶格F)W c =6.69%(复杂斜方渗碳体)当T 上升到A c1 后W c =0.77%(面心立方的A)由此可见转变过程中必须经过C和Fe原子的扩散,必须进行铁原子的晶格改组,即发生相变,A的形成过程。
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
有两个有利条件①此相界面上成分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②原子排列不规则,空位和位错密度高。
1、奥氏体长大由于铁素体的晶格改组和渗碳体的不断溶解,A晶核一方面不断向铁素体和渗碳体方向长大,同时自身也不断形成长大。
2、残余 Fe 3 C的溶解 A长大同时由于有部分渗碳体没有完全溶解,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全溶。
(F比Fe 3 C先消失)3、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残余Fe 3 C全溶后,经一段时间保温,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使A成分逐步均匀化。
(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奥氏体大小用奥氏体晶粒度来表示。
分为 00,0,1,2…10等十二个等级,其中常用的1~10级,4级以下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8级以上为超细晶粒。
钢的回火转变

钢的回火转变一、定义回火是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以下温度,保温后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过程中材料组织发生的变化称为回火转变。
二、目的(1)消减淬火内应力淬火产生的残余内应力包括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加之片状马氏体中可能有显微裂纹,使淬火后零件韧性一般较差,不能直接使用。
(2) 调整性能淬火钢强度硬度高、塑韧性低,无法满足多种多样的性能需要。
通过不同温度回火,可使钢件达到所要求的强度硬度与塑性韧性的配合。
(3) 稳定组织和尺寸回火可使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充分分解,以稳定钢件的组织和尺寸。
三、碳钢淬火后回火时的组织变化钢淬火后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极不稳定,回火时容易分解。
回火时的组织变化分六个过程:(1)室温(甚至以下)到200℃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马氏体处于高能不稳定状态,200℃以下碳原子有了一定的扩散能力,通过扩散在马氏体内缺陷处形成微观偏聚区以降低能量。
低碳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是位错,碳原子容易在位错上偏聚。
该偏聚过程甚至可发生在室温停留过程或淬火过程中。
高碳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是孪晶,碳原子容易在孪晶界富集,形成小片状富碳区。
(2)100℃~250℃马氏体分解析出亚稳ε—碳化物;低碳钢Ms点较高,在淬火过程中容易发生碳的扩散,在马氏体中形成碳原子偏聚区并析出碳化物—自回火。
钢的Ms点越高,淬火冷速越慢,自回火现象越明显。
中碳钢淬火组织为低碳马氏体和高碳马氏体混合组织,故同时具有低碳马氏体和高碳马氏体的分解特征。
(3)200℃~300℃残余奥氏体转变;残余奥氏体的分解主要发生在中高碳钢的回火过程中残余奥氏体本质上与原过冷奥氏体相同。
但由于残余奥氏体已经发生B、M转变,使其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发生变化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存在二次淬火现象由于奥氏体稳定化或在高碳高合金钢中常存在较多残余奥氏体。
若在回火保温时未(或很少)发生分解,而在回火冷却时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称为“二次淬火”。
(高速钢W18Cr4V)二次淬火的起因是,回火保温过程使残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发生变化,将其Ms 点提高到了室温以上。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转变介绍

淬火钢回火时组织转变介绍淬火钢回火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工艺,通过控制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可以改善淬火后的钢材组织和性能。
淬火后的钢材通常具有硬度高、脆性大等特点,回火处理可以使其获得一定的韧性和塑性,提高其综合性能。
淬火钢回火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淬火后的钢材到一定温度,然后进行恒温保温一段时间,最后再进行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钢材的组织会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马氏体分解、析出出现和晶粒长大。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组织转变的过程。
淬火后的钢材主要为马氏体,而马氏体是一种脆性组织,回火时需要改变其组织形态。
在回火过程中,钢材受热到一定温度,马氏体开始分解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组织形态,称为回火组织。
回火组织主要由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回火渗碳体组成。
其中,贝氏体是一种具有韧性和塑性的组织,可以提高钢材的韧性。
残余奥氏体主要是未完全转变的马氏体,其含有适量的碳和合金元素,也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塑性。
回火渗碳体是在回火温度下,一部分由马氏体转变而来,富含碳元素,具有一定的韧性。
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析出出现也是重要的组织转变现象。
大部分马氏体靠较高的回火温度和长时间的回火使其尽量析出出现,以增加钢材的韧性。
马氏体析出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长时间回火,由于较高温度使马氏体逐渐转变为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从而使马氏体开始析出出现;另一种是基于高回火温度和短时间回火,使马氏体内部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从而使马氏体开始析出出现。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可以通过在适当的时间和温度下进行回火处理来增加马氏体的析出出现,提高钢材的韧性。
晶粒长大是淬火钢回火过程中的另一种组织转变。
在淬火过程中,钢材的晶粒会因快速冷却而变小,而小晶粒往往与碳化物结合更紧密,导致材料更加脆性。
回火时,由于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晶粒开始重新长大,形成较大的晶粒。
较大的晶粒可以形成多个晶界,使得材料更加具有韧性。
总结起来,淬火钢回火时组织转变主要包括马氏体分解、马氏体析出出现和晶粒长大。
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是指金属在固态下经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和结
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过程。
保温 温度 临界温度 冷 加 热 却 时间
热处理工艺曲线示意图
钢的热处理-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二、热处理的基本要素和作用
热处理的三大要素
①加热( Heating) 目的是获得均匀细小的奥氏体组织。
种类: 扩散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
第二类退火:
目的和作用: 以改变组织和性能为目的,获得以珠光体为主的组织,并使钢中的珠光体、 铁素体和碳化物等组织形态及分布达到要求。 种类: 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
钢的热处理-钢的退火与正火
完全退火(Complete Annealing)
热处理的作用
改善钢(工件)的力学性能或工艺性能,充分发挥钢的性能潜力, 提高工件
质量,延长工件寿命。
重要结论:
材料是否能够通过热处理而改善其性能,关键条件是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 中是否发生组织和结构的变化。
钢的热处理-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三、热处理的类型
1.按加热、冷却方式及钢的组织、性能不同分类
时间 / s
马氏体转变时产生的组织应力。
温度 / C
Ms
理想淬火介质的冷却曲线
钢的热处理-钢的淬火与回火
常用淬火介质:
①水 特点:经济,冷却能力较强,但在Ms点附近冷速过快。 适用范围:碳钢。 盐水:盐或碱的水溶液,高温冷却能力比水强,适用于碳钢。 ②油
特点:低温区(Ms点附近)冷速缓慢,可有效降低变形和开裂倾向,
两个方面的问题:
冷却速度大,容易获得马氏体。 冷却速度大,内应力大,工件变形和开裂的倾向大。
热处理工艺基本知识

9.2.5 钢的淬透性
1. 淬透性的概念
淬透层深度
当试样尺寸较大时, 从表面向内冷却速度逐渐减小, 当冷却速度低 于Vc, 就不能得到全部马氏体, 随着深度的加深, 马氏体的数量愈 来愈少, 到达一定的深度后, 冷却速度低于Vc’, 根本不能发生马 氏体相变。所以大尺寸试样想全部得到马氏体是不可能的, 随着 马氏体数量的减少, 对应的硬度也不断下降, 通常把淬火钢从表面 到马氏体组织占50%处的距离成为淬透层深度。实际淬透层的深 度除了与材料本身有关外, 还与试样的大小、冷却方式有密切的 关系。
9.2.2 淬火冷却介质
理想的淬火冷却速度 为保证得到多 的马氏体, 冷却速度应该大于临界冷 却速度Vc;为防止零件变形、开裂, 冷却应慢一些。所以理想的冷却速 度如图, 开始冷却慢一些, 在快要发 生组织转变时快冷, 以躲开鼻子尖, 随后又慢冷让马氏体转变慢慢的进
常行用。 淬火介质
盐水、碱水 10-15%的NaCl水溶液是最强的冷却介质。 清水 直接冷却和沸腾的蒸汽冷却, 冷却能力也很强。 碱浴、硝盐浴 熔融的氢氧化钠、硝酸盐、亚硝酸盐导热能力很强, 在
3. 却分,级躲淬开火鼻子淬温入度15,0估-计26温0℃度硝低盐于浴中躲过了鼻尖, 停留一 5段00时℃间时让立表即面转和入心油部中温, 放度慢均冷匀却, 热应力松弛。取出空冷。 速度继续冷却到室温。
4. 等温淬火 直接淬入硝盐浴中保温, 发生贝氏体转变。 5. 局部淬火 局部加热法或局部冷却法 6. 冷处理 冷却到室温以下的过程称为“冷处理”。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退火和正火 钢的淬火和回火 其它热处理
9.1 钢的退火与正火
9.1.1 退火操作及其应用
退火: 将组织偏离平 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 当的温度,保温一定 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例如随炉冷却),以 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 织的热处理工艺叫做 “退火”。
钢的热处理——钢的回火转变

20钢980℃淬火+200℃回火组织(400倍) 20钢980℃淬火+200℃回火组织(400倍)
三 残余奥氏体转变(200~300℃) 残余奥氏体转变(200~300℃ ——转变第二阶段 ——变第二阶段
在200~300℃之间, 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将 200~300℃之间 之间, 发生分解,转变为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 发生分解,转变为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 其转变可用下式表示: 其转变可用下式表示: Ar→M回或B下(α+ε-FexC) (α+ε回火T>Ms点,转变为P 回火T>Ms点,转变为P、B
第六章 钢的回火转变
本章基本内容
回火的定义、 回火的定义、目的 淬火钢的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
回火的定义: 回火的定义:
将淬火零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 将淬火零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 一温度加热保温, 一温度加热保温 , 使淬火亚稳组织发生转 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 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 , 并一适当的冷却速 度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过程。 度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过程。
(1)碳化物转变取决于回火温度,也和时间有关, (1)碳化物转变取决于回火温度,也和时间有关, 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转变温度可以降低。 (2)是否出现χ-Fe5C2与钢的C%有关,C%增加有利 (2)是否出现χ 与钢的C%有关,C%增加有利 于χ-Fe5C2产生(板条马氏体不易产生χ-Fe5C2)。 产生(板条马氏体不易产生χ
(一)高碳马氏体
高碳马氏体的分解分为两步: 1.马氏体双相分解 100~150℃ 马氏体双相分解( 1.马氏体双相分解(100~150℃) a) 在碳原子的富集区,形成碳化物核,周围 在碳原子的富集区,形成碳化物核, 碳原子的扩散促使其长大。但由于温度低, 碳原子的扩散促使其长大 。 但由于温度低 , 进行 的仅仅是近程扩散,从而形成具有二个浓度的α 的仅仅是近程扩散 , 从而形成具有二个浓度的 α 析出的碳化物粒子也不易长大。 相,析出的碳化物粒子也不易长大。 在高碳区继续形成新核,随时间延长, b) 在高碳区继续形成新核,随时间延长,高 碳区逐渐变成低碳区,高碳区减少。 碳区逐渐变成低碳区,高碳区减少。 低碳区增多, 平均成分将至0 25 c) 低碳区增多 , 平均成分将至 0.250.3% , 与原始碳量、 与原始碳量、分解温度无关
第四节 钢的淬火与回火

21.对某些钢件,当其尺寸较小时,即使在空气 中冷却也能够得到马氏体组织,因而也属于淬 火。( )
30.因为碳素钢也能获得100%马氏体,所以合金 元素对钢获得马氏体组织无任何关系。( )
31.因为马氏体含碳量越高其硬度越高,而马氏 体含碳量与奥氏体的含碳量相同,所以,奥氏 体的含碳量越高,淬火后所组织的硬度也越高。 ()
细小、弥散的、高硬度的合金碳化 物,如Mo2C,使硬度反而提高。
(2)二次淬火 回火时A'中析出合金碳化物→ A'中 C% ↓ → Ms、Mf ↑, 随后冷却时A' →M
(四)回火种类
1. 低温回火(150~250 ℃)
——由M中析出极细小片状ε碳化物
(分级淬火或等温淬 火的冷却介质 )
聚乙烯醇水溶液
钢的理想冷却曲线示意图
常用淬火介质及其冷却能力: 盐水 > 水 > 聚乙烯醇 > 油>空气
(2) 淬火方法
A1
a. 预冷淬火
加热、保温后先在空气 或热水中预冷一段时间 后,再放入淬火冷却介 质中。
b. 单液淬火
MS
一种淬火介质。
a
如:水冷、油冷
b
c
32.淬火后进行冷处理能提高硬度和尺寸稳定性。 ()
二、钢的回火
(一)回火: 淬火钢加热到A1以下,保温一定 时 间,然后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二)目的: 1. 降低脆性,减少或消除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和
开裂。 2. 减少残余奥氏体,稳定组织、稳定尺寸。 3. 获得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
如:M回、S回、T回等。
➢ 淬火+高温回火→调质处理,简称调质。
回火M
淬火M
T
回火T
T
回火S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四把火

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是将固态钢材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不仅可用于强化钢材,提高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而且还可以用于改善钢材的工艺性能。
其共同点是:只改变内部组织结构,不改变表面形状与尺寸。
第一节钢的热处理原理热处理的目的是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以改善钢的性能,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钢的机械性能,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
热处理工艺不但可以强化金属材料、充分挖掘材料性能潜力、降低结构重量、节省和能源,而且能够提高机械产品质量、大幅度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
热处理工艺分类:(根据热处理的目的、要求和工艺方法的不同分类如下)1、整体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调质;2、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物理和化学气相沉积等;3、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
热处理的三阶段:加热、保温、冷却一、钢在加热时的转变加热的目的:使钢奥氏体化(一)奥氏体( A)的形成奥氏体晶核的形成以共析钢为例A1点则W c =0.0218%(体心立方晶格F)W c =6.69%(复杂斜方渗碳体)当T 上升到A c1 后W c =0.77%(面心立方的A)由此可见转变过程中必须经过C和Fe原子的扩散,必须进行铁原子的晶格改组,即发生相变,A的形成过程。
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
有两个有利条件①此相界面上成分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②原子排列不规则,空位和位错密度高。
1、奥氏体长大由于铁素体的晶格改组和渗碳体的不断溶解,A晶核一方面不断向铁素体和渗碳体方向长大,同时自身也不断形成长大。
2、残余 Fe 3 C的溶解 A长大同时由于有部分渗碳体没有完全溶解,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全溶。
(F比Fe 3 C先消失)3、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残余Fe 3 C全溶后,经一段时间保温,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使A成分逐步均匀化。
(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奥氏体大小用奥氏体晶粒度来表示。
分为 00,0,1,2…10等十二个等级,其中常用的1~10级,4级以下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8级以上为超细晶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残余内应力:组织应力和热应力,会造 成变形和开裂;
③马氏体中存在着高密度的位错等亚结构, 使系统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
• 通过回火: ①得到强、硬度,塑、韧性的合理配合; ②消除了内应力; ③稳定组织、稳定尺寸;
1淬火钢的回火转变及组织 1.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使得电阻率升高 在80-100℃的较低回火温度下产生; • 低碳的板条马氏体内:碳原子从扁八面体间 隙位置上向位错线附近偏聚。如:含碳 <0.25%时,形成“柯氏气团”,降低马氏体 的正方度。含碳>0.25%时,多余的碳形成偏 聚区,使马氏体的正方度增加。 • 高碳的片状马氏体内:大量碳原子在一定的 晶面{100}M上偏聚,形成小片富碳区。
2.5合金元素的影响: 提高回火抗力(使钢的回火转变温度范围向高 温推移)。
3回火脆性 定义:钢回火到某一温度范围时,冲击韧 性显著下降的现象。 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 两种。
25
3.1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脆、不可逆回脆) ①概念: 钢在250-400℃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 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 ②原因:由于马氏体分解时沿马氏体的条或 片的界面析出断续的薄壳状碳化物所致。 几乎所有的淬火钢在此温度回火都会产生 此类回火脆性。 ③防止办法:无有效的热处理或合金化方法, 一般只有避开此脆化温度范围进行回火; 或加入Si、Cr、Mn等元素使脆化温 度提高;
第四节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的某一 温度,保温以后以适当的方式冷却到室温一 种热处理工艺过程。
淬火:把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保温后快冷(V>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VC) ,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的目的:韧化; 原因: • 淬火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①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在室温都处于亚稳定 状态,要向稳定的状态(铁素体+渗碳体) 进行转化,造成比容变化,伴随体积变化, 尺寸不稳定;
①随回火时间的延长,发生碳化物转变的温度 降低; ②含小于0.2%C的M:不发生M的分解,直 接发生M→ θ-Fe3C(大于200℃时析出); ③ 0.2%< C< 0.4~0.6%的M: M(<250 ℃ )→ ε( > 250 ℃)→ θ-Fe3C ; ④ > 0.4~0.6%C的M: M(<250 ℃)→ ε( > 250 ℃)→X-Fe5C2 → θFe3C ;或M→ ε( > 250 ℃)→ θ-Fe3C。 X-Fe5C2为小片状,与母相M共格;刚形成的 θ-Fe3C与母相共格,长大到一定大小时,与母 相不共格。
低碳的板条马氏体:在150~250℃回火时, 一般不析出ε-碳化物,碳原子几乎全偏聚 在位错线附近。
1.3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高碳钢淬火后于250-300℃之间回火时 发生残余奥氏体的分解;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只能发生在中、高碳 钢中(含碳量大于0.5%的钢有明显的残余 奥氏体) ; 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的量减小; 140 ℃回火时已有少量残余奥氏体开始分 解,如图9-70;
说明: ① X-Fe5C2的析出是通过离位析出的; ② X-Fe5C2向θ-Fe3C的转变可以是 离位析出,也可以是原位析出; ③当转变温度达到400℃后,组织为: α(针状外形)+ Fe3C(细粒状) • 这种由针状α相和无共格联系的细粒状 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叫做回火屈氏体 (T/)。
• α和ε-碳化物保持共格关系。
1.4碳化物的转变 马氏体分解和残余奥氏体转变形成的ε碳化物是亚稳定的过渡相,当回火温度升高 到250-400℃时,ε-碳化物要向更稳定的碳 化物进行转变。 碳钢中比ε-碳化物稳定的碳化物有两种: χ-碳化物,化学式为Fe5C2,单斜晶格; θ-碳化物,即渗碳体( Fe3C ),更稳定; 碳化物的转变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也与回 火时间有关,如图9-72所示:
碳化物的尺寸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和回火时间 的增加而增大,在400℃回火时碳化物的形态 如图9-73所示,碳化物呈小片状或细小的粒 状。回火温度大于400℃,碳化物以细粒状存 在。
1.5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再结晶: 在400~600 ℃发生: 碳化物形态的变化: • 当回火温度大于400 ℃,曲率半径小的 渗碳体颗粒溶解,曲率半径大的颗粒不断 球化长大。 • 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回火时间的延长, 渗碳体颗粒不断的长大。如图9-75所示:
2淬火钢回火时性能的变化 一般规律:淬火钢回火时,随着回火温 度的增加,强度和硬度不断地下降,而 塑性和韧性不断地升高。
2.1硬度:如图9-80所示;
21
①低碳钢: <250℃回火时, 硬度变化不大; >250℃回火时, 硬度下降; ②高碳钢: >100℃回火时, 硬度有所提高; 200~300 ℃ 回火 时,硬度降低缓慢; 回火温度在300 ℃ 以上时,硬度直线 下降。
3.2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脆、可逆回脆)
①概念: 钢在450-650 ℃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回火脆 性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 ②原因:一些杂质元素在晶界处偏聚所致。 ③防止或减轻的方法: A.高温回火后快冷可抑制,但不使用于对回火脆性敏 感的较大工件; B.钢中加入W或Mo可减轻; C.亚共析钢,在Ac1~Ac3之间加热淬火, 保留F, 使杂质元素溶入F,减少了其在原A晶界的偏聚; D.降低杂质元素的含量及采用形变热处理。
8
残余A与过冷A (无本质区别, 物理状态不同) 比较C曲线: ①A/→B速度加 快;A/→P速度 减慢。 ②在P和B转变 区之间存在残余 A的稳定区。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与回火温度有关:
• T<MS点:A/→M/( α + ε );
• T>MS点:A/→B下(α + ε );
• α 相中的含碳量与马氏体在相同温度下 分解后的含碳量或过冷奥氏体在相应温 度下形成的下贝氏体中含碳量相近。
• 高碳马氏体的分解与回火温度有关:
80-150 ℃,马氏体的分解靠ε-碳化物的不断生 核、析出。除ε-碳化物外,还存在高碳和低碳 两种α相(马氏体)。为两相式分解。 150-350 ℃,碳原子活动能力强,可长距离扩散, ε-碳化物可以从远处得到碳原子而长大,所以 低碳的α相增多,高碳的α相减少,最终不存在两 种不同碳浓度的α相。为连续式分解。
2.2强度:随硬度的降低,强度也降低; 300-400℃时,钢的弹性极限最高; 2.3塑性: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塑性升高; 2.4韧性:不是简单的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 升高。 如图9-81所示:
200-300℃回火,硬度、强度最高,而塑性和韧性
较低; 300-400℃回火,弹性极限较高,足够的塑性和韧 性; 500-600℃回火,强度和塑性的配合较好。
1.2马氏体的分解 高碳的片状马氏体:回火温度大于80 ℃, 马氏体开始分解,从过饱和的α固溶体中析 出了ε-碳化物(Fe2~3C,密排六方晶格),呈 条状薄片,与母相保持共格; • 原因: 随回火温度的逐渐升高(尤其是大于150 ℃ 回火时 ),碳化物逐渐长大,使马氏体中 碳含量降低,正方度c/a减小;到260 ℃以 上回火后,c/a→1,马氏体的含碳量约 为0.25%C,马氏体的分解结束;如图9- 66和9-67所示。 4
4淬火后的回火产物与奥氏体直接分解产物 的性能比较:
注意区别屈氏体和回火屈氏体、索氏体和回火 索氏体。 4.1HRC20~30范围内: 淬火、回火产物(回火索氏体)的综合机 械性能比奥氏体直接分解的产物(索氏体,其 片状碳化物受力易产生应力集中)好得多,尤 其是断面收缩率,如图9-83所示; 4.2对于具有回火脆性的钢种: 进行等温淬火获得的下贝氏体比淬火、回 火后获得的回火马氏体性能优越的多,如图984所示;
从9-66图可知:随回火温度升高,马氏体中的含碳 量下降,正方度下降;回火时间对M中含碳量的影响 类似,但较小;从9-67可知:回火时间为2小时最 合适。
• 组织:
高碳钢350 ℃以下 回火 ,马氏体分解 得到低碳α相和弥 散ε碳化物的 复相 组织称为回火马氏 体(M′), 其金相形态仍保持 原马氏体的形态, 不同的是M′易于被 腐蚀,呈黑色针状, 如图9-68示。
16
T回<400℃时,碳化物开始转化为粒状; T回:400-500℃,细粒状+细片状,球化; T回:500-600℃,细粒状; T回>600 ℃, 粗粒状;
α相的回复:>400 ℃时发生; ①板条马氏体:位错密度减少,位错线变得平直。400 -500 ℃回火时,位错多边化,仍为板条状,如图 9-76 ,随回火温度升高,亚晶粒长大,形成大角度 晶界; ②片状马氏体:孪晶全部消失,仍为针状; α相的再结晶: >600 ℃时发生; 板条马氏体:由板条晶逐渐变为位错密度很低的等 轴晶,如图9-77。 片状马氏体:α相晶粒长大,马氏体针状形态消失, 形成多边形的铁素体,渗碳体也聚集成较大的颗粒。 组织:为回火索氏体(S′):如图所示 是多边形的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粗粒状渗碳 体,即S′= α(平衡)+ Fe3C(粒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