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热处理第7章钢的回火转变

合集下载

钢的回火转变.pptx

钢的回火转变.pptx

Si—可有效提高钢回火抗力








-




,增加了它
第9页/共24页
的稳定


2.合金元素对AR转变的影响
1)ARB、 ARP 、AR M
二次淬火—当AR在B和P之间的A稳定区域保持,AR不发生分解,在随 后冷
却转变为M。
2)回火时的二次淬火和稳定化、催化现象
催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多
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的区别
第7页/共24页
从显微组织的形态和分布来看,下贝氏体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很 相似,
都是暗黑色针状,各个针状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而它们的区别是 :
1)高碳钢的回火马氏体表面浮凸呈N字形,下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是不 平行
的,相交成“v”形或“Λ”形;
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与孪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也有位 错缠结
片状M形成—产生显微裂纹
回火--应力消除和在裂纹中析出碳化物--部分显微裂纹
自动焊合
第15页/共24页
三、中碳钢回火时机械性能的变化 1.T250℃ T--、塑性不变、HRC 2.200~300℃ T--HRC 3. 300℃ 与低碳钢相似,韧性、强度 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
第16页/共24页
§7-3 回火脆化现象
缺点:不能解释为什么钢中同时存在某些合金元素和杂质才会发生脆 性
修正: ①二次偏聚理论; ②三元固溶体的平衡偏聚理论
2)非平衡偏聚理论
Fe3C析出,杂质元素在其周围富集—脆化 4.抑制TE的措施
①在钢中加入适量的Mo、W等元素;

第七章 合金钢简答题

第七章  合金钢简答题

第七章合金钢碳钢具备很多优点,在机器制造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但是碳钢淬透性低、回火抗力差、不具备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且屈强比低,约为0.6。

而合金钢屈强比一般为0.85~0.9。

在零件设计时,屈服强度是设计的依据。

所以,碳钢的强度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为了满足使用要求,必须选用合金钢。

1、合金元素对钢中基本相有哪些影响?答:⑴与碳亲合力很弱的合金元素,溶入铁素体内形成合金铁素体,对基体起固溶强化作用,与碳不发生化合反应。

⑵与碳亲合力较强的合金元素,一般能置换Fe3C中的铁原子,形成合金Fe3C。

合金Fe3C较Fe3C稳定性略高,硬度较为提高,是低合金钢中存在的主要碳化物。

⑶与碳亲合力很强的合金元素,且含量大于5%,易形成特殊碳化物。

它比合金渗碳体具有更高的熔点、硬度、耐磨性和回火稳定性。

2、普通低合金钢与含碳量相同的碳素钢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类钢常用于哪些场合?钢中合金元素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普通低合金钢是一种低碳、低合金含量的结构钢,其含碳量<0.2%,合金元素含量<3%。

与具有相同含碳量的碳素钢相比具有较高的强度,较高的屈服强度,因此,在相同受载条件下,使结构的重量减轻20~30%。

具有较低的冷脆转变温度(-30℃)。

普通低合金钢主要用于桥梁、车辆、油罐以及工程构件。

因此它的工作环境大多在露天,受气温和大气中腐蚀性气体的影响较大。

钢中合金元素的主要作用:Mn—强化铁素体基体;V、Ti—细化铁素体晶粒,形成碳化物起弥散强化的作用;Cu、P—提高钢对大气的抗蚀能力。

3、普通低合金钢常用于哪些场合?对性能有何要求?如何达到这些性能要求?答:普通低合金钢主要用于桥梁、车辆、油罐以及工程构件。

由于它的工作环境大多在露天,受气温和大气中腐蚀性气体的影响较大。

因此对它的性能要求如下: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σs=350~650 MPa,δ=16~23%,αk=60~70 J/cm2;良好的焊接性、冷热加工性;较好的抗蚀性;低的冷脆转化温度,一般为-30℃。

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
一、热处理的定义
热处理是指金属在固态下经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和结
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过程。
保温 温度 临界温度 冷 加 热 却 时间
热处理工艺曲线示意图
钢的热处理-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二、热处理的基本要素和作用
热处理的三大要素
①加热( Heating) 目的是获得均匀细小的奥氏体组织。
种类: 扩散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
第二类退火:
目的和作用: 以改变组织和性能为目的,获得以珠光体为主的组织,并使钢中的珠光体、 铁素体和碳化物等组织形态及分布达到要求。 种类: 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
钢的热处理-钢的退火与正火
完全退火(Complete Annealing)
热处理的作用
改善钢(工件)的力学性能或工艺性能,充分发挥钢的性能潜力, 提高工件
质量,延长工件寿命。
重要结论:
材料是否能够通过热处理而改善其性能,关键条件是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 中是否发生组织和结构的变化。
钢的热处理-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三、热处理的类型
1.按加热、冷却方式及钢的组织、性能不同分类
时间 / s
马氏体转变时产生的组织应力。
温度 / C
Ms
理想淬火介质的冷却曲线
钢的热处理-钢的淬火与回火
常用淬火介质:
①水 特点:经济,冷却能力较强,但在Ms点附近冷速过快。 适用范围:碳钢。 盐水:盐或碱的水溶液,高温冷却能力比水强,适用于碳钢。 ②油
特点:低温区(Ms点附近)冷速缓慢,可有效降低变形和开裂倾向,
两个方面的问题:
冷却速度大,容易获得马氏体。 冷却速度大,内应力大,工件变形和开裂的倾向大。

钢的热处理——钢的回火转变

钢的热处理——钢的回火转变

四 碳化物转变(250~400℃) ——转变第三阶段

(一)高碳马氏体
碳钢中马氏体过饱和的C几乎全部脱溶,但仍 具有一定的正方度。形成两种比ε-FexC更加稳定 的碳化物: 一种是c-Fe5C2——单斜晶系

一种是θ-Fe3C——正交晶系


(1)碳化物转变取决于回火温度,也和时间有关, 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转变温度可以降低。 (2)是否出现χ-Fe5C2与钢的C%有关,C%增加有利 于χ-Fe5C2产生(板条马氏体不易产生χ-Fe5C2)。
c
c/a
3.02 3.02 2.886 2.886 2.884 2.878 2.874
1.062 1.062 1.013 1.012 1.009 1.006 1.004
碳含量 (%) 1.4
1.2 0.29 0.27 0.21 0.14 0.08
250
1h
2.863
2.872
1.003
0.06

2. 马氏体单相分解 当温度高于150℃时,碳原子扩散能力 加大,a-Fe中不同浓度可通过长程扩散消 除,析出的碳化物粒子可从较远处得到碳 原子而长大。故在分解过程中,不再存在 两种不同碳含量的a相,碳含量和正方度不 断下降,当温度达300℃时,正方度c/a接 近 1。



淬火碳钢在不同温度回火,可得到不同的 组织: 250℃以下回火,得到α+碳化物(ε,η), 即回火马氏体 (碳化物存在于板条或片内), 记作M‘ ----低温回火 350~500℃回火,得到α (0.25%C)+θ 碳 化物,即回火屈氏体(细小碳化物及针状 α ), 记作T‘。----中温回火 500~650℃回火,得到平衡态等轴α+θ碳 化物,即回火索氏体(细粒碳化物及等轴 α),记作S‘。-----高温回火

第六章钢的回火转变

第六章钢的回火转变

一、合金元素对马氏体分解的影响
• 在马氏体分解阶段要发生马氏体中过饱和 碳的脱溶和碳化物粒子的析出与聚集长大, 同时基体α相中的碳含量下降。
• 合金元素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影响碳的扩 散而影响马氏体的分解过程以及碳化物粒 子的聚集长大速度,从而影响α相中碳浓度 的下降速度。这种作用的大小因合金元素 与碳的结合力的大小不同而异。
一、马氏体中C 原子偏聚(<100℃)
• 当碳含量超过0.2%时,偏聚于位错等晶体缺陷处 的碳原子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碳原子只能 处于无缺陷晶格的扁八面体间隙位置,即处于非 偏聚状态,从而导致对电阻率有较大贡献。
• 用碳原子在晶体缺陷处偏聚的观点能够较圆满地 解释碳含量小于0.2%时,马氏体不呈现正方度, 为立方点阵结构,而当碳含量高于0.2%时,才可 能测出正方度的现象。
• (1)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125-150℃以下,随碳化物的析出,出现两 种正方度不同的α相,即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 始碳含量的未分解的马氏体以及具有低正方度的 碳已部分析出的α相。
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即随着碳化物析出, 两种α相的碳含量均不发生改变,只是高碳区愈 来愈少,低碳区愈来愈多。
(1)马氏体的单相分解
(2)再结晶: 回火温度高于600℃发生再结晶,板条马氏体形成
位错密度很低的等轴α相取代板条α晶粒——再结晶;
片状马氏体回火温度高于400℃孪晶全部消失,出 现胞块组织,温度高于600℃发生再结晶。这一过程也 是形核(亚晶界为核心)、长大过程。
(3)碳化物长大: 温度高于400℃,碳化物已与α相脱离共格关系而
• 板条状马氏体
• 低碳(<0.2%C)板条马氏体在100-200℃回 火,C原子仍偏聚在位错线附近处于稳定状 态,不析出ε-FexC。

钢的淬火和回火

钢的淬火和回火


对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淬火温度为Ac1+ (30-50)℃。共析钢淬火后的组织为马氏体 和少量残余奥氏体。过共析钢由于淬火前经过 球化退火,因而淬火后组织为细马氏体加颗粒 状的渗碳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如下图所示。 分散分布的颗粒状渗碳体对提高钢的硬度和耐 磨性有利。如果将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以上, 则由于奥氏体晶粒粗大,含碳量提高,使淬火 后马氏体晶粒也粗大,且残余奥氏体量增多, 这将使钢的硬度、耐磨性下降,脆性和变形开 裂倾向增加。
淬透性的应用

力学性能是机械设计中选材的主要依据,而钢 的淬透性又直接影响其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因此,在选材时,必须对钢的淬透性有充分的 了解。

图为两种淬透性不同的钢制成相同的轴经调质处理后, 其力学性能的比较。高淬透性的钢的整个截面都是回火索 氏体组织,力学性能均匀,强度高,韧性好。低淬透性钢 的心部组织为片状索氏体加铁素体,韧性差。
淬火方法

采用适当的淬火 方法可以弥补冷 却介质的不足, 常用的淬火方法 如图所示。
1)单介质淬火方法

将加热工件在一种介质中连续冷却到室温的淬 火方法。如水淬和油淬都属于这种方法。该方 法操作简单,易实现机械化,应用较广。
2)双介质淬火

是指将工件先在一种冷却能力较强的介质中 冷却,避免珠光体转变,然后转入另一种冷却 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方法。常 用的方法是水淬油冷或油淬空冷。其优点是冷 却比较理想,缺点是第一种介质中停留时间不 易控制,需要有实践经验。该方法主要用于形 状复杂的碳钢工件及大型合金钢工件。
温 度
Ac3
Ar1
时间
3. 控制马氏体组织形态的热处理


低碳马氏体淬火 中碳钢高温淬火 高碳钢低温短时加热淬火 低碳合金钢复合组织淬火

钢的淬火与回火

钢的淬火与回火

一、 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1. 马氏体分解
2.余奥氏体转变 余奥氏体转变
在 200~300℃ 之 ℃ 间, 钢中的残余奥氏体 也发生分解 , 转变为 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 体。
当回火温度在100~200℃时, ℃ 当回火温度在 马氏体开始发生部分分解, 马氏体开始发生部分分解, 析出ε碳化物 碳化物, 析出 碳化物 , 这种碳化物 与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 与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 ε碳化物不是平衡相 , 而是 碳化物不是平衡相, 碳化物不是平衡相 向渗碳体转变前的一个过渡 相。 这一阶段转变完成后, 钢的 这一阶段转变完成后 组织由有一定过饱和度的固 溶体和与其有共格关系的ε 溶体和与其有共格关系的 碳化物所组成, 碳化物所组成,这种组织称 为回火马氏体。 为回火马氏体。
第七章
钢的淬火与回火
第一节
钢的淬火
• 淬火 : 将钢件加热到 3 或 Ac1 以上某一温 淬火:将钢件加热到Ac 保持一定时间( 使奥氏体化) 度 , 保持一定时间 ( 使奥氏体化 ) , 然后 适当速度冷却, 获得马氏体和( 以 适当速度冷却 , 获得马氏体和 ( 或 ) 贝 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 淬火的目的: 淬火的目的: 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 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 提高工件的硬度, 提高工件的硬度 , 强度和耐磨性及其他性 能 为后续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为后续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淬透性曲线
半M与碳含量 与碳含量
(二)临界直径法 生产中也常用临界淬火直径表示钢的 淬透性。 淬透性。 临界淬火直径——圆棒试样在某介质中淬火 临界淬火直径 圆棒试样在某介质中淬火 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淬透直径( 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淬透直径( 即心部被淬成 表示。 半马氏体的最大直径) 半马氏体的最大直径),用D0表示。

回火

回火
ε
通过回火可以单相分解的形式从马氏体中直接析出 θ 。
ε
碳化物。 碳化物。
碳化物聚焦长大
a相状态变化及碳化物聚焦长大 回火温度高于400度 片状渗碳体逐渐球化并聚集长大, 回火温度高于400度,片状渗碳体逐渐球化并聚集长大, 400 铁素体基体也将发生回复和再结晶。 铁素体基体也将发生回复和再结晶。 一般将等轴铁素体加尺寸较大 尺寸较大的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 一般将等轴铁素体加尺寸较大的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 称为回火索氏体。 称为回火索氏体。 1、内应力消失 第一类应力(宏观应力) 第一类应力(宏观应力) 第二类应力(微观应力) 第二类应力(微观应力) 第三类应力(微观应力) 第三类应力(微观应力) 2、回复与再结晶 当温度高于550度消除。 当温度高于 度消除。 当温度高于500度消除。 度消除。 当温度高于 当温度高于300度消除。 当温度高于 度消除。
第一类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 度之间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 在250-400度之间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也称 度之间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 低温回火脆性。(所有钢都有回火脆性) 低温回火脆性。(所有钢都有回火脆性) 。(所有钢都有回火脆性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将已经产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工件加热到更高温度回火,则可 将已经产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工件加热到更高温度回火, 以消除脆性,使冲击韧性重新升高。 以消除脆性,使冲击韧性重新升高。再将该工件在产生这种回火 脆性的温度区间内回火,也不会重新产生这种脆性。(不可逆回 脆性的温度区间内回火,也不会重新产生这种脆性。(不可逆回 。( 火脆性) 火脆性) 在产生回火脆性的温度保温后,不论随后是快冷还是慢冷, 在产生回火脆性的温度保温后,不论随后是快冷还是慢冷,钢 件都会产生脆化。(从断口上可以观察,多为晶间断裂) 件都会产生脆化。(从断口上可以观察,多为晶间断裂) 。(从断口上可以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低碳马氏体的分解
特征: ➢ 低碳钢的Ms点较高,淬火时发生自回火。
在淬火形成马氏体的过程中,除了可能发生碳原子向位错的偏聚外,在最先形成 的马氏体中还可能发生自回火,析出碳化物。钢的Ms点愈高,淬火冷却速度愈慢, 则自回火析出的碳化物就愈多。
➢ 回火温度较低不析出碳化物,高于200℃的回火析出碳化物。
第7章
钢的回火转变
主要内容
淬火碳钢在回火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影响回火转变的因素 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A1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 度,保温一定时间,使淬火态组织发生某种程度 的变化,再冷却到室温,从而调整零件的使用性 能的工艺,称为回火。


A1
淬 火
Ms
回火
碳化物长大:在碳原子富集区,经过有序化后析出碳化物晶核并依
靠周围α相提供的碳原子长大成碳化物颗粒。
两相α相形成:由于碳化物的析出,在其周围出现低碳(C1)的α
相,而远处的α相仍保持原有碳含量C0。
碳化物 C1
C0
马氏体双相分解时碳的分布
M继续分解:由于温度较低,碳原子不能作远距离扩散,已经析
出的碳化物不能继续长大。马氏体的继续分解只能依靠在其他高碳 区析出新的碳化物颗粒,并在其周围形成新的低碳区。
M分解过程与M的成分(碳含量)密切相关
1)高碳M的分解 M的双相分解 M的单相分解
2)低碳M的分解
1)高碳马氏体的分解
特征:
➢ 当回火温度低于125℃时,α相呈现两种正方度,即由于 碳化物析出,同时出现碳含量不同的两种α相:
a ) C%:1.4%~1.2% (接近淬火高碳M)(c/a=1.062~1.054); b) C%: 0.27%~0.29%(低碳M)(c/a=1.012~l.0l3);
(一)碳的偏聚和聚积(80~100℃以下)
特征:
从尺寸、比热、金相组织和硬度上都观察不到明显变化; 在马氏体中C(N)原子短距离移动,发生C原子的偏聚;
(二) M分解(100~250℃)
特征:
富集区的碳原子将发生有序化 ——马氏体分解。
析出碳化物
随着碳化物的析出,马氏体中的碳含量不断降 低,点阵常数c减小,a增大,正方度c/a减小。过饱 和程度下降。
t
回火的目的
➢ 1.降低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开裂。 ➢ 2.调整性能(提高淬火钢的塑性和韧性)
满足生产需要。 ➢ 3.稳定组织,防止尺寸变化。 ➢ 4.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回火往往是零件生产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决 定钢件最后的性能。
根据回火温度可将钢的回火分为三类:
低温回火(150~250 ºC) 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内的过饱 和碳原子会以高度弥散并与母相保持着共格关系的ε碳 化物析出。
热锻模 屈氏体
高温回火组织及应用
回火索氏体 凸轮轴
索氏体 变速箱
7.1 淬火碳钢,他们不是单独发
生,而是相互重叠的:
➢ M中碳原子偏聚(前期阶段)
温 度
➢ M分解(第一阶段转变)
由 低
➢ AR转变(第二阶段转变)
到 高
➢ 碳化物析出与转变(第三阶段转变)
➢ α相回复与再结晶及碳化物聚集长大(第四阶段转变)
(一)碳的偏聚和聚积(80~100℃以下)
(一)碳的偏聚和聚积(80~100℃以下)
原因:
M是C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C 原子分布在体心立方点阵的扁八面体间 隙位置,使晶体点阵产生严重的弹性变 形,加之晶体点阵中的微观缺陷较多, 因此使马氏体的能量较高,处于不稳定 状态。因此C(N)原子向微观缺陷处的 偏聚使马氏体能量降低。
淬火后在100~200℃之间回火时,低碳板条状马氏体不析出碳化物,C原子仍然 偏聚在位错线附近,这是由于C原子偏聚的能量状态低于析出碳化物的能量状态。
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才有可能通过单相分解析出碳化物,使α基体中的碳含 量降低。
马氏体分解(回火第一阶段转变)
总结:
随着回火温度↑——→不断析出过饱和碳——→马氏体的
碳含量↓ ——→立方马氏体+ε碳化物
淬火+低温回火
回火M B下组织相似
不同碳含量马 氏体回火时碳 浓度的变化
中温回火( 300~500 ºC) 回火屈氏体,形成在铁素体基 体上弥散分布细小渗碳体颗粒的组织。
高温回火 (500~650 ºC) 回火索氏体,等轴状铁素体 和细粒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 淬火加高温回火也叫调质处理。
低温回火组织及应用
淬火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
刀具
中温回火组织及应用
弹簧 回火屈氏体
➢ 当回火温度高于125℃时,α相的正方度只有一种,即只 存在一种α相,而且随回火温度升高,c/ a逐渐减小,α相中碳 含量逐渐降低。
这表明,由于回火温度不同,碳化物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方 式,即双相分解和单相分解。
高碳(1.4%C)马氏体正方度和碳含量及回火温度的关系
a. 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温度: 回火温度在125~150℃以下;
特征: ➢ 随着碳化物的析出,出现两种正方度不同的α相:
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始碳含量的未分解的M; 具有低正方度的碳已部分析出的M。
碳化物
C1 C0
碳化物
C1 C0
➢ 随着回火时间延长,即随着碳化物析出,两种α相 的碳含量均不发生改变,只是高碳区愈来愈少,而 低碳区愈来愈多。
C1 C0
马氏体双相分解示意图
C1
C1
马氏体双相分解时碳的分布
b.马氏体的单相分解
温度: 回火温度高于125~150℃;
特征:
➢ 马氏体将以连续分解方式进行分解。
➢碳原子的活动能力增强,能够进行较长距离的扩散。已经析出的碳化物 有可能从较远区域获得碳原子而长大,α相内的碳浓度梯度也可以通过碳 原子的扩散而消除。
➢在分解过程中不再存在两种不同碳含量的α相。α相的碳含量及正方度随 分解过程的进行不断下降。当温度达到300℃时,正方度c/a接近1,此时α 相中的碳含量已经接近平衡状态,马氏体的脱溶分解过程基本结束。
马氏体双相分解时碳的分布
C1 C0
M分解完成:随着分解过程进行,高碳区愈来愈少,低碳区愈来
愈多。当高碳区完全消失时双相分解即告结束。此时,α相的平均 碳含量降至C1。
C1
C1
马氏体双相分解时碳的分布
低碳区的C1与马氏体原始C0及分解温度无关,为一恒定值, 约为0.25%~0.30%。温度越高,分解越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