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在本学期的《点线面体》教学中,我担任的是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师。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意识到在教授《点线面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本文将对我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点线面体》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几何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引入点、线、面等基本概念时,学生普遍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抽象思维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决定在教学前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的地砖、正方体的骰子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理解几何概念的抽象意义。

其次,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方面,我在课堂上注重了对于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但是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一学期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启发性问题和探究性活动。

例如,我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找出点、线、面的具体示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来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此外,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发现在课堂上我过于注重理论讲解,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和综合运用的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几何解决问题能力,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几何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需要更加明确地制定学习目标和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

有些学生对于几何概念的记忆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才能掌握。

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练习环节,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习题。

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几何概念。

综上所述,《点线面体》教学反思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将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增加启发性问题和探究性活动、设计实践活动、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等方式来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与反思4.1.2 点、线、面、体1.经历探究空间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重点)2.探究点、线、面、体的关系,初步掌握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难点)一、情境导入圣诞节快要到了,圣诞老人为我们打算了一棵特别的圣诞树,树上结满了象征桔祥的各种礼物,这些礼物的形状,从数学角度可以看作几何图形.你从这些礼物中可以看出哪些几何图形?你们想不想摘取那些桔祥的礼物?那么,我们首先要真正了解它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图形构成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图形构成的元素观察图,答复以下问题:(1)图①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2)图②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3)图①中共形成了多少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吗?图②呢?(4)图①和图②中各有几个顶点?解析:(1)依据长方体的面的特点解答;(2)依据圆锥的面的特点解答;(3)依据长方体和圆锥体线的特点解答;(4)依据长方体和圆锥体的顶点情况解答.解:(1)图①是由6个面组成的,这些面都是平面;(2)图②是由2个面组成的,1个平面和1个曲面;(3)图①中共有12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图②中有1条线,是曲线;(4)图①中有8个顶点,图②中只有1个顶点.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联系实物的形状与面的形状作比照,然后作出推断,平面与平面相交成直线,曲面与平面相交成曲线.探究点二:由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类型一)推断旋转后的图形形状观察以下图,把左边的图形绕着给定的直线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 )解析:由图形可以看出,左边的长方形的竖直的两个边与已知的直线平行,因而这两条边旋转形成两个柱形外表,因而旋转一周后可能形成的立体图形是一个管状的物体.应选D.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点、线、面、体,重在表达面动成体,需要发挥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类型二)旋转后几何体的计算问题已知柱体的体积V=S•h,其中S表示柱体的底面面积,h表示柱体的高.现将矩形ABCD绕轴l旋转一周,则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等于( ) A.πr2h B.2πr2hC.3πr2h D.4πr2h解析:∵柱体的体积V=S•h,其中S表示柱体的底面面积,h表示柱体的高,现将矩形ABCD绕轴l旋转一周,∵柱体的底面圆环面积为:π(2r)2-πr2=3πr2,∵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等于:3πr2h.应选C.方法总结:先推断旋转后的立体图形的形状,然后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三、板书设计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点的形成:线与线相交成点,点无大小.线的形成点动成线面和面相交成线线无粗细面的形成:线动成面平面曲面体的形成面动成体由面转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想知识的生成、变化、开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制造能力.4.1.2 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想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观赏漂亮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觅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二、商量(动态研究)课件演示:明媚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观察、商量,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教学模型完成课本P121练习第2题(动手转一转).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想知识的生成、变化、开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制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三、商量(静态研究)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四、探究1.阅读课本P119,并答复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2.课本P121习题4.1第1题(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商量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五、课时小结六、课堂作业“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表达的理解和体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教案+反思(优质获奖).doc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教案+反思(优质获奖).doc

课题 4.1.2点、线、面、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儿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儿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讲与动手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教学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教学用品长方体、圆柱体模型,投影机和幻灯片.主备者参与者星期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1. 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2. 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儿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儿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二、新授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2 .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肘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3. 几何体的概念.(1) 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儿何体.(2) 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4. 给出面的分类.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提出问题:(1) 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2)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3) 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4)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帅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5•点、线、面、体与儿何图形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儿何图形的关系.三、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课时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这说明了的数学原理.作业设计 教后建议2. ______________ 体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围成的,面和面相交于,线和线相交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点动成,线动成,面动成・二、选择题.4. 将三角形绕直线L 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 ・ . • ■A B C D三、解答题.5. 如下图中的棱柱、圆锥分别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面还是曲面.6.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 5 ♦ ▲ .1. 课木第125〜126页习题4. 1第7〜12、13、14题.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点、线、面、体》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充分发 挥学生的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 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点、线、面教案及反思(范文)第2课点、线、面课时:1课时[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以点、线、面这三种基本造型要素为表现媒介,徒手绘制自由图案。

由于抛开具体形象的束缚,这种相对简单的作业更易于训练学生的形式美感,也更便于学生自由发挥创造。

点:不可过大,否则就有面的感觉。

点与面的对比关系,是相对的,同时点的形态以单纯为好。

线:包括直线、曲线、折线,可有粗细、方向、组合上的变化。

曲线应画的有弹性、光滑感。

面:可分为独立的面;有线条分割、交*形成的块面。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对点、线、面构成的认知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对形式美感的感受力(色彩问题本节不另作要求)。

[教学重点]对点线面的认知及其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组织的均衡和多样统一。

[教学构想及方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教师的讲授启发、感染,使学生能感受到点、线、面的美感和作用,认识到它们是绘画的语言。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教材、范图。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2月23日—2月24日教学过程:活动一: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三个好朋友,这三个好朋友就是我们经常见面的点、线、面。

1、板书点、线、面并用课件进行展示。

点:线:面:2、欣赏书中范画。

课本中左上角画家的画,是选用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J。

米洛的一幅《倒立的人》。

作者运用点、线、面的自由组合,以略带具象的装饰形象构成一幅有抽象意味的画,造型单纯、自然,色彩干净、明亮。

欣赏时,指导学生从中体会点线面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

活动二: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独立创作一幅点、线、面构成作业。

主要应注意避免画得琐细、平均。

图色可采用一色多处分步的方法—即每用一色,应在画面不同部位分配,形成呼应,所绘形面应有大小、间隔、形态差异。

课堂小结:选不同程度和特点的作业做讲评,分析优劣得失,布置学生课后加工整理未完成作业。

《第3课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3课 点、线、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点、线、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点、线、面”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和表现手法。

3. 提高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培养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理解“点、线、面”的基本特征和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将“点、线、面”元素融入美术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点、线、面”的典型案例和图片。

2. 准备画笔、颜料、纸张等美术创作工具。

3. 提前布置教室,营造美术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它就是点、线、面。

2.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点、线、面。

(二)讲授新课1. 点: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点,让学生辨认。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如马克笔)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点,并说出画点的要点。

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熟悉点的运用。

2. 线:教师通过不同的图片和工具(如彩色笔、彩色粉笔)让学生认识直线、曲线等,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线。

教师讲解画线的要点,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3. 面: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形状的面,并让学生辨认。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彩纸剪面。

(三)示范环节教师现场绘画示范,将点、线、面运用在画作中,学生观察并学习。

(四)实践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自己动手绘画,将所学到的点、线、面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小结作业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点、线、面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并记录生活中的点、线、面,第二天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点、线、面的基本绘画技巧。

初中数学_点线面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点线面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触摸、观察、实验、举例等数学活动能发现并描述出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借助实例,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可以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并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正确说出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问题解决:1、在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中,渗透类比、分析的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反思发现”问题,从而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1、通过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二、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发现并描述出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点、线、面、体的概念的抽象过程,学生能发现并举例阐释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三、学情分析: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入手,通过实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对几何体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知识奠定基础.四、教学过程设计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动手操作过程和主动参与,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小结与作业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试着建立本节知识结构图.3.课堂反馈.小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师生共同小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注意:(1)是否真正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2)几何语言是否准确?(3)能否与实际结合完成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五、设计思路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来研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点线面体》教学反思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由点、线、面和体构成,通过探索这几点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加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中,我特别喜欢讲《点线面体》这一节。

一是因为前面的知识相对枯燥,学生已经厌烦;二是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用大量的生活实例辅助教学;三是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讲这节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要求他们自己搜集一些生活中关于点、线、面和体的资料。

我自己也上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充分准备。

讲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视频,整齐的方队和坚定的步伐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我将视频在空中的俯视画面暂停,然后问学生的感受,有的说“震撼”,有的说“感动”,有的说“酷”,还有的同学说“每个方队像一个整体”,紧接着又有学生说“每排像一条线”,这时我试探地问:“那每排是一条线,每个线上的人就是一个什么呢?”“点。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此时我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了点、线、面和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采取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合作与交流的方式。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和探究,从对体的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列举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实例,如雨滴下落、流星划过夜空、飞机飞过拉出的尾线等都是点动成线;一名学生拿篮球做了一个抛球的动作,把篮球看成一个点,球运动的轨迹就是点动成线;还有的学生带了折叠扇,把折叠扇打开,线动成面;班长拿出在口袋里的硬币,发给每个小组的成员,让他们转一转,转出一个球体,面动成体。

《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点的无大小性质,线的长度概念,面的边界与面积概念,以及体在空间中的存在形式。

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为后续的几何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确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几何图形中的地位。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三维空间中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够用这些概念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点、线、面、体的基本图形和实例;准备几何模型,如立方体、圆柱等,用于直观展示体的概念;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准备好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

课堂上,还需确保教室空间充足,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课程伊始,教师将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为出发点,进行引入。

如通过提及学生们在校园里常见的事物,如“操场上的篮球场、教室里的课桌椅”等,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些实物的共同特征。

通过提问的方式,如“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概念阐释在学生对点、线、面、体的概念有初步的感知后,教师将详细解释这些概念。

首先,从“点”开始,解释点作为空间中无大小、无方向性的基本元素。

接着,讲解“线”,说明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接而成的,有方向性且具有一定长度的基本图形。

随后是“面”,阐述面是由线所构成的、有边界的区域,并且强调其长宽等尺寸的存在。

最后介绍“体”,它是由多个面围合而成的具有空间感的立体图形。

3. 互动探究在学生对点、线、面、体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将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和互动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展示和解释,让学生亲自观察并感知不同物体中的点、线、面、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2点、线、面、体》的教学反思
———赵双艳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正确学习数学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经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究、从对体的进一步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借助课件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图片中,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平面和曲面、直线与曲线的区别,再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漫课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在欣赏美丽图案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感受,通过学生触摸书本和杯子,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培养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在这节课中,虽然我能有效的在四十分钟内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但是在讲授中真正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归纳总结的时间过少,
以至于部分学生还是被我的教学方式牵着鼻子走,思维没有被打开。

并且本节课的内容由于图片信息量大,虽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但也导致部分学生只看到了图片中绚丽的物体,反而乱了学习心绪。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小组自主合作,但在这节课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表现的并不突出。

课后,我就一直在思索,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生动有趣的高效课堂。

我想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

另一方面更要用心去备好每一个学生(或者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然后根据自身的素质,学生的不同特点,老师做好引导,逐步把课堂真正还原于学生,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被动的学而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由怕学而变成好学。

并在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养成及时梳理知识,总结归纳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创造意识。

一节课虽然很短,但却留给我的财富却很多。

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上课也很有热情,可也就是这种热情,让自己的课堂总是满堂灌式的,而忽略了学生的“消化”功能。

通过这节课,通过评委对我的点评,我明白了,知识点的讲解不在于多,而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总结;习题的练习不在于杂,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很庆幸自己能参加这次比赛。

2013年12月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