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之欧阳家百创编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教导思惟一、教导著述:《雄辩术道理》.这部著述既是他本身约二十年教导教授教养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导经验的集大成者.昆体良的教导理论和实践都以造就雄辩家为主旨.二、教导思惟1、论教导与禀赋昆体良高度评价了教导在人的形成中的伟大感化.他说:“大多半人既能迅速地思虑,又能灵敏地进修,因为此种灵感是与生俱来的......生成的畸形和生来出缺点的人才是生成愚鲁而不成教的人,如许的人肯定会少,然而很少.”是以,一般的人都是可以经由过程教导造就成人的.昆体良继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看重人的本性差别的不雅点,并进一步施展.他以为,人人可以经由过程教导造就成人,但人的心性各不雷同,是以要研讨.懂得儿童的本性.起首,要研讨儿童的禀赋.偏向.才干,依据其偏向和才干进行教导和教授教养.在雄辩术的教授教养上,要依据每小我的气质.才干来练习.若有的人宜用高雅的立场演讲,有的人宜于用朝气勃勃的神色演讲,有的人则适于用粗犷的立场演讲,这就请求教师使每小我的特色都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教师还应当懂得年青人的偏向,帮忙他们选择最合适他们天禀的学科.教师只有研讨和懂得儿童的本性,才干够防止叫学生做不成能做到的工作,叫学生废弃他们能胜任的工作,而去做他们所不克不及胜任的工作.其次教导必须遵守儿童的年纪特色,懂得并肯定在不合年纪期的接收才能,切忌赐与幼弱的学生以过重的累赘.超出儿童脑筋所能推却的器械,儿童是学不进去的.看重儿童的本性,顺应儿童的偏向和才干.因为“天然假如辅之以精心的造就,就能获得更大的力气.”昆体良对于本性与教导的关系的不雅点较为周全:没有原材料,身手无所用;即使没有身手,原材料仍有其天然的价值;但身手的成就大于原材料天然的成就.2、德性是雄辩家的重要品德------教导要看重德性教导昆体良十分看重道德教导,与西塞罗一样,把伦理学视为造就雄辩家的重要课程,但更看重德性的造就.昆体良提出的教导的目标,就是造就仁慈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仁慈是第一位的,在雄辩术上达到完善境界是第二位的.是以,他保持把优越道德的造就放在教导义务的重要地位.以为仁慈的人才干成为雄辩家.对于善德若何得到,他以为:小我的本性对于他的道德面孔会起到某种感化,但更重要的是靠教导的力气.他说:“美德固然也从天然获得必定的动力,它仍然须要教导使之成为实际的器械.”是以,道德道理应当成为黉舍的重要课程.3、黉舍教导优于家庭教导昆体良以为黉舍教导优于家庭教导.黉舍教导可以起到鼓励学生的感化.因为在黉舍里,儿童天天可以看到好的和坏的行动,天天都邑听到对德行的赞赏和对错误的批驳.好的行动对儿童是一种拷打,错误的行动对儿童是一种警惕;黉舍能给儿童供给多方面的常识;黉舍还可以养成学生顺应社会公共生涯的习惯和介入社会运动的才能.4、论学前教导昆体良十分看重学前教导.关于学前教导的内容:昆体良主意教儿童熟悉字母.书写和浏览.他在教导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导问题,愿望儿童先学希腊语(母语),然后学拉丁语(二外),再后,两种说话的进修同时并行.关于学前教导的办法:昆体良以为应当留意两点:1.“最要紧的是特殊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克不及酷爱进修的时刻就厌恶进修,乃至在儿童时期曩昔今后,还对初次测验测验的苦艾心有余悸.”2.“如果最初的教导成为一种娱乐,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答复予以赞赏,毫不要让他们以不知道为快活;有时,假如他不肯意进修,就当着他的面去教导他所嫉妒的别的一个孩子,有时要让他和其他孩子比赛,经常以为本身在比赛中获胜,用谁人年纪所器重的嘉奖去鼓励他在竞争中获胜.三、教授教养理论1、班级讲课制思惟的萌芽昆体良以为,大多半的教授教养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部的学生.还说过,依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按照他们每小我的才能,指定他们依次谈话.这些看法,是班级讲课制的萌芽.2、专业教导应当树立在渊博的通俗常识基本上昆体良死力主意专业教导应当树立在尽可能渊博的通俗常识基本上.3、关于启示引诱和提问解答的教授教养办法昆体良指出,教师应当擅长答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向那些不发问的学生提问.他以为,经常提问学生有很多利益:1.可以借此磨练学生的辨别才能;2.教室提问可以防止学生漫不全心,防止他们对教师的讲课充耳不闻;3.教室提问可以引诱班上的学生本身发明问题,应用他们的智力,而这恰是这种教授教养办法的最终目标..4、进修和歇息瓜代昆体良提出应让学生歇息,防止过度疲惫的看法.他说:“对于一切儿童都应当许可他们有些歇息,这不但仅是因为没有什么器械能经受持久的劳顿....而是因为收视反听的进修有赖于学生的意愿,而意愿是不克不及经由过程强迫得到的.”“假如学生的精力和精力因歇息而得到恢复,他就能以更兴旺和更清楚的脑筋进行进修...”他以为,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歇息方法,所以他赞同学生应有游戏.对教师来说,学生快活爱好游戏应当愉快,因为那是儿童本性生动的标记,同时,游戏可以使因进修而疲惫的脑筋得到积极的歇息,还有,在游戏中,学生的道德品德也能毫无保存地照本来面貌表示出来,教师可以实时予以教导,有些游戏还有助于成长学生的灵敏的智力,如比赛谁提的问题多.此外,他还提出歇息应有一个限度的问题,因为过度的放肆的歇息,轻易形成贪玩.懒散的坏习惯.5、对教师的请求昆体良对教师提出来很高的请求,大致有下列几点:1.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既教授教养生进修基本常识和雄辩术,又教授教养生做人.选择教师重要的一点是,弄清他是否具有优越的德行.教师务须要以本身纯正的德行引诱未成熟的儿童走上正道,防止他们流于涣散.2.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他应当严正而不冷淡,和气而不纵容.应为冷淡会引起学生的厌恶,纵容会招致学生的歧视.教师不应当发性格,但又不应当对应当改正的错误置若罔闻.3.教师对学生的教导要有耐烦,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斥责;在实施奖惩时要留意分寸,既不克不及“小气表扬”,也不克不及“滥用奖励”.4.教师应当理解教授教养艺术,教授教养应当简明简要,明确易懂,深刻浅出.5.教师要留意儿童之间在才能.天资.心性方面的差别,因材施教.。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之欧阳与创编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之欧侯瑞魂创作一、教育著述:《雄辩术原理》。
这部著述既是他自己约二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
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二、教育思想1、论教育与天赋昆体良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
他说:“大多数人既能敏捷地思考,又能灵敏地学习,因为此种灵感是与生俱来的。
天生的畸形和生来有缺陷的人才是天生愚鲁而不成教的人,这样的人肯定会少,然而很少。
”因此,一般的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的。
昆体良继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重视人的天性差别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人人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但人的心性各不相同,因此要研究、了解儿童的天性。
首先,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干,根据其倾向和才干进行教育和教学。
在雄辩术的教学上,要根据每个人的气质、才干来训练。
如有的人宜用文雅的态度演讲,有的人宜于用生气勃勃的脸色演讲,有的人则适于用粗犷的态度演讲,这就要求教师使每个人的特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还应该了解年轻人的倾向,帮忙他们选择最适合他们天分的学科。
教师只有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天性,才干够防止叫学生做不成能做到的事情,叫学生放弃他们能胜任的事情,而去做他们所不克不及胜任的事情。
其次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了解并确定在分歧年龄期的接受能力,切忌给予幼弱的学生以过重的负担。
超出儿童头脑所能承受的东西,儿童是学不进去的。
重视儿童的天性,适应儿童的倾向和才干。
因为“自然如果辅之以精心的培养,就能获得更大的力量。
”昆体良对于天性与教育的关系的观点较为全面:没有原资料,技艺无所用;即使没有技艺,原资料仍有其自然的价值;但技艺的成就大于原资料自然的成就。
2、德性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教育要重视德性教育昆体良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与西塞罗一样,把伦理学视为培养雄辩家的重要课程,但更重视德性的培养。
昆体良提出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教师教育格言之欧阳与创编

教师教育格言1、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3、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4、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5、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6、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孩子们在成长!7、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8、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
9、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
10、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11、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我认为只有此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切。
12、在集体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个孩子,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对自己都有信心。
13、教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老师的影子。
14、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15、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16、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汇之处是爱的圣地。
17、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18、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19、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20、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
21、语言作为工作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于作为骑士的教师驾驭骏马的能力高低。
22、谷穗越饱满就越低垂,学识越渊博就越谦逊。
23、诚挚的心灵,是孩子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孩子心灵的明镜。
24、想教孩子如何正派为人,教师应先从自己正派为人做起。
25、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26、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
27、愚蠢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聪明的教师应教孩子发现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欧阳家百(2021.03.07)一、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
“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
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
汉代:三纲五常。
宋代:理学。
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
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
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3、注重内省与内求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5、重世俗而轻神性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一、基本特征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1.人伦关系原理:人伦,泛指人与人的关系。
教育读书笔记之欧阳与创编

教育读书笔记今天读了一本《走进学生的心灵》的书,作者把把教师的职业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做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
比较这四个层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四条,当一个好班主任就应该把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相信许多教师都有类似的体验。
一、作者说:“班主任是把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的人格和智慧的桥梁,班主任的劳动铺就了一条学生成才之路。
为了学生早日成才,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
岁月消融了他们的青春,劳累熬白了他们的鬓发,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他们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他们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他们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们让愚昧走向智慧,他们让弱小走向强大。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人类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为人类传递着科学和文明的信息。
当他们的学生以出色的成就回报社会时,他们就会体验到耕耘者的幸福。
喜看桃李满天下,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说得一点都不错,教师在燃烧自己的时候,会有一种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感伴随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传奇。
二、书中还谈到:教育机智的问题。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
如果班主任缺乏教育机智,就无法做好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和"对症下药"等方面。
“随机应变”是指班主任在遇到偶发事件时,能根据事件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恰当地处理问题。
“因势利导”是指班主任在遇到棘手的突发事件时,能够审时度势,即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巧妙地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增强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并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理论笔记之欧阳家百创编

教育理论笔记第一章欧阳家百(2021.03.07)第二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代表人: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社会)起源说:具体观点如下1、人类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至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随机性)狭义教育: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特点有三: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实践活动;有专业的教育者;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实现。
更狭义的教育:德育(二)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要素(一)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一切中介的总和)(二)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教育者、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三者的互相对立并互为中介运动和发展的。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一)古代教育其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实质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近代教育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学名词解释之欧阳家百创编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1、欧阳家百(2021.03.07)2、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基本观点是: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试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法,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3、文化教育学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基本观点是: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者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色彩。
另外,过分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4、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的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不足之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5、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一、
欧阳家百(2021.03.07)
二、教育著述:《雄辩术原理》。
这部著述既是他自己约二十年
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
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三、教育思想
1、论教育与天赋
昆体良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
他说:“大多数人既能敏捷地思考,又能灵敏地学习,因为此种灵感是与生俱来的。
天生的畸形和生来有缺陷的人才是天生愚鲁而不可教的人,这样的人肯定会少,然而很少。
”因此,一般的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的。
昆体良继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重视人的天性差异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人人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但人的心性各不相同,因此要研究、了解儿童的天性。
首先,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和教学。
在雄辩术的教学上,要根据每个人的气质、才能来训练。
如有的人宜用文雅的态度演讲,有的人宜于用生气勃勃的表情演讲,有的人则适于用粗犷的态度演讲,这就要求教师使每个人的特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还应该了解年轻人的倾向,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他们天分的学科。
教师只有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天性,才能够避免叫学
生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叫学生放弃他们能胜任的事情,而去做他们所不能胜任的事情。
其次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了解并确定在不同年龄期的接受能力,切忌给予幼弱的学生以过重的负担。
超越儿童头脑所能承受的东西,儿童是学不进去的。
重视儿童的天性,适应儿童的倾向和才能。
因为“自然如果辅之以精心的培养,就能获得更大的力量。
”昆体良对于天性与教育的关系的观点较为全面:没有原材料,技艺无所用;即使没有技艺,原材料仍有其自然的价值;但技艺的成就大于原材料自然的成就。
2、德性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教育要重视德性教育
昆体良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与西塞罗一样,把伦理学视为培养雄辩家的重要课程,但更重视德性的培养。
昆体良提出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善良是第一位的,在雄辩术上达到完美境界是第二位的。
因此,他坚持把良好道德的培养放在教育任务的首要位置。
认为善良的人才能成为雄辩家。
对于善德如何得到,他认为:个人的秉性对于他的道德面貌会起到某种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靠教育的力量。
他说:“美德虽然也从自然获得一定的动力,它仍然需要教育使之成为现实的东西。
”因此,道德原理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
3、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可以起到激励
学生的作用。
因为在学校里,儿童每天可以看到好的和坏的行为,每天都会听到对德行的赞扬和对错误的批评。
好的行为对儿童是一种鞭策,错误的行为对儿童是一种警戒;学校能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学校还可以养成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4、论学前教育
昆体良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昆体良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
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母语),然后学拉丁语(二外),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行。
关于学前教育的方法:昆体良认为应该注意两点:1、“最要紧的是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致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试的苦艾心有余悸。
”2、“要是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赞扬,绝不要让他们以不知道为快乐;有时,如果他不愿意学习,就当着他的面去教育他所妒忌的另外一个孩子,有时要让他和其他孩子比赛,经常认为自己在比赛中获胜,用那个年龄所珍视的奖励去鼓励他在竞争中获胜。
四、教学理论
1、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昆体良认为,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
体的学生。
还说过,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
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2、专业教育应该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
昆体良极力主张专业教育应该建立在尽可能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
3、关于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
昆体良指出,教师应当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向那些不发问的学生提问。
他认为,经常提问学生有许多好处:
1、可以借此测验学生的鉴别能力;
2、课堂提问可以防止学
生漫不经心,防止他们对教师的讲课充耳不闻;3、课堂提问可以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而这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
、
4、学习和休息交替
昆体良提出应让学生休息,防止过度疲劳的意见。
他说:“对于一切儿童都应当允许他们有些休息,这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经受持久的劳累。
而是因为专心致志的学习有赖于学生的意愿,而意愿是不能通过强制得到的。
”“如果学生的精力和精神因休息而得到恢复,他就能以更旺盛和更清晰的头脑进行学习。
”他认为,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所以他赞成学生应有游戏。
对教师来说,学生爱好游戏应当高兴,因为那是儿童天性活泼的标志,同时,游戏可以使因学习而疲劳的脑子得到积极的休
息,还有,在游戏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也能毫无保留地照本来面目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及时予以教育,有些游戏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敏锐的智力,如比赛谁提的问题多。
此外,他还提出休息应有一个限度的问题,因为过度的放纵的休息,容易形成贪玩。
懒惰的坏习惯。
5、对教师的要求
昆体良对教师提出来很高的要求,大致有下列几点:1、教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既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雄辩术,又教学生做人。
选择教师首要的一点是,弄清他是否具有良好的德行。
教师务必要以自己纯正的德行引导未成熟的儿童走上正道,防止他们流于散漫。
2、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
他应当严肃而不冷酷,和蔼而不纵容。
应为冷酷会引起学生的厌恶,纵容会招致学生的轻视。
教师不应当发脾气,但又不应当对应该纠正的错误视而不见。
3、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对学生要多勉励,少斥责;在实行奖惩时要注意分寸,既不能“吝啬表扬”,也不能“滥用惩罚”。
4、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学应当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5、教师要注意儿童之间在能力、资质、心性方面的差异,
因材施教。